仓慈,字孝仁,三国时期淮南人(今安徽寿春)。青年时代在家乡任郡吏。曹操破袁术之后,在淮南一带实行屯田,任命他为绥集都尉(管理屯田的官),十多年后,到曹丕黄初(公元220~年)末年,调为长安令,清廉严正,群众畏而敬之。曹睿太和(公元228—233年)中,来到遥远的西北边陲,任敦煌太守。
东汉末年,连年混战,全国土地被强豪权贵乘机掠夺,集中在他们手中,形成了大量无地可耕的赤贫农户。敦煌郡更是如此。
仓慈到任后,面对“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强豪权贵逃避赋税,将赋税转嫁在无地或少地农民身上的情况,决心“抑挫权右,抚恤贫赢”,进行改革,采取措施,将大户多余的田地按人口分给无地贫民。贫民略出一些田价,赋税按田亩和人口分摊。并兴修水利,实行曹魏的屯田政策,士兵和屯田客开荒种地,解决了军粮问题。这样,使东汉以来遭到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曹魏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统治,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恢复了戊已校尉,安抚西域诸国,管理屯田。当时敦煌已成为西北各族人民、中亚各国人民和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都市。与西域的交流十分频繁。但是,由于豪强世族勾结官府胡作非为,对西域来往的各族商人大肆敲诈勒索,抢劫财物,引起商人的怨恨,曾一度商队稀少,交通断绝。仓慈到任后,严厉打击了豪强世族势力,惩办了其中的首恶分子,收缴了地主武装的武器,恢复了丝绸之路的交通。仓慈以民族平等的态度,鼓励西域各族商人来敦煌贸易,为其摆设市场,提供方便。就地易市者,规定公平价格,甚至拿出库存物资予以合理互换。对到内地经商的过往商客,提供住宿,发给通行签证。必要时还派人护送,保证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样,商民满心喜欢,纷纷来敦煌经商,昔日冷落的丝绸之路又兴盛起来。这种贸易盛况,一直延续到两晋和隋唐时期。
仓慈到任前,敦煌郡已二十多年无太守管理,社会秩序相当混乱。所属各县衙门的案件,都积压在郡治无人处理。仓慈到任后,亲自阅卷,调查处理。在审理案件时,严宽相宜,不滥施刑罚,秉公而断。对有的死罪囚犯,究明事理,让其认罪自新,从宽处理。对民愤极大的强豪恶霸,杀一儆百,处死了几个,社会风气迅速得到好转。
仓慈任敦煌太守数年,造福一方,颇有政绩,深受当地民众的尊敬和爱戴。他死于任所后,敦煌民众悲痛如丧至亲,画像纪念他,让他的音容留在人们心里。西域人听到他逝世也很悲哀,大家集中到戊已校尉的住地吊唁,有人以刀划面,洒血致哀。还为他修祠立庙,远道祀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