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心塔柱式洞窟是受印度石窟的影响,形成于西域克孜尔等石窟,称之为西域式石窟。这种窟式传到敦煌莫高窟以后,形制有了大的变化,即塔形变为汉式多层方形木塔,卷拱形窟顶变为平顶人字披顶等。
中心塔柱式石窟,主室的平面作长方形。高大的方形塔柱位于室内后侧中心部位。塔柱前面的窟顶为人字披,塔柱四面均开佛龛。一般正面开大龛,龛内多塑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两侧和后侧开小佛龛,多塑单身交脚弥勒菩萨或思维菩萨。塔柱后面及左右与墙壁留有空间,可供僧人和善男信女绕塔观像和礼拜供养。塔柱前面开阔的地面,可供僧徒大众聚会拜佛。
第428窟是北周时期最大的洞窟,也是早期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内的中心塔柱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
此窟分前后两室。前室绘有五代壁画,甬道上绘有曹议金父子的供养人像。后室是石窟的主室,保存完整,中心塔柱四周各开一龛,龛内各塑跏趺坐说法佛和二弟子像。火焰背光两侧画供养菩萨和飞天。龛外两侧塑胁侍菩萨各一身。塔柱四周坛沿画小型供养人,塔座下部画乐舞药叉,各作奏乐舞蹈之状,有的相抱角力,颇像古代相扑或角抵戏。四壁分上、中、下三层布局,上层贴影塑千佛五排,中层为巨幅壁画,下层为供养人行列及三角形垂幔纹。主室窟顶前为起脊人字披,后为平顶。人字披的前后两披的椽子是泥塑彩绘的半圆形,两披之间塑出脊方横梁,椽子之间是平面望板。望板上面的图案是敦煌石窟最出色的人字披图案,各种忍冬、莲花枝繁花茂,满布于长方形椽内,在花草丛中点缀着飞天、驰鹿、飞鸟、猿猴,华丽多彩,生机盎然。与人字披相接的平棋顶上,画有各种纹饰图案和飞天。整个窟顶,色彩单纯明快,显示了纯朴的装饰风格。
此窟四壁中层壁画描绘的是大型说法图和本生故事。东壁北侧绘制的是《须达拿太子本生》,北壁绘说法图和《降魔变》,西壁绘《涅槃图》。南壁绘说法图和卢舍那佛等。东壁南侧绘《萨埵那舍身饲虎》的本生故事。全窟的壁画均为北周原作。据专家考证,此窟约开凿于公元565~574年之间,为北周时期瓜州(敦煌)刺史建平公于义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