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舞姿是指壁画中所表现的各种舞蹈形式,习惯上人们称之为敦煌舞。敦煌舞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她集中地展现了古代中西舞蹈艺术的精华,是中国古典舞蹈的代表作。
关于舞蹈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舞蹈的起源产生于劳动,由劳动中的姿态逐步演变为舞蹈,持这种看法者众多;另一种看法认为产生于男女性交,认为人类的性交令人惊喜狂欢,正是这种惊喜狂欢能使人们手舞足蹈,从而演变成了舞蹈,其依据是在新疆昌吉地区的古代崖画中表现了男欢女乐的场景,一男居中,数女围绕男性而舞,男女裸露,放荡无忌,体现了一种性崇拜的过程。那么舞蹈究竟产生于何种原因,一时难以定论。
敦煌舞一扫前世之舞风,既不是原始的以劳动为原形的舞蹈,也不是表现性爱作乐的姿态,而是一种潇洒飘逸,古朴典雅,民族特色浓厚,时代特征鲜明的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舞蹈,给人们一种全新的美的享受。敦煌舞集中反映了北魏至元代时期各种舞蹈,从形式上看可分为飞天舞、童子舞、经变舞、礼仪舞等。飞天舞主要表现在北魏至隋代时期的洞窟中,大都画在洞窟的顶部和墙壁的上端,喻示着佛国的天空,这些飞天身着五彩衣,手持鲜花盘、臂披彩色长带,邀游于碧蓝的天空之中,飞舞撒花,其乐无穷,把吉祥和美好带给人间。飞天舞在莫高窟的大多数洞窟中均能看到,数不胜数。童子舞是另一种形式的舞,其表现形式独特,舞者均为儿童,表演时均居莲花之中,形式活泼,情趣盎然,表达了一种纯洁、美好、欢乐、吉祥的情感。经变舞是指各种经变图中所表现的舞蹈,这种舞蹈形式规模大,舞姿优美,集中反映了隋唐以后舞蹈发展的盛况。从经变舞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时期风行一时的“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剑舞”等。
礼仪舞是指达官贵人在盛大礼仪场面中的舞蹈,如156窟中张仪潮出行时的舞队多达十余人,分为两队在行中边走边舞。这类舞蹈不强调细腻的表演动作,而主要追求的是渲染热烈气氛的效果,犹如现在社火中的秧歌等形式。另外,在壁画中的宴饮图、婚礼图中还可看到其它不同形式的舞蹈。
记录舞蹈动作的是舞谱。当一个舞蹈编排完成之后,如何能够完整地记录下来,除了绘制详细的动作图外,就是用简单的符号来表示,这种符号就叫舞谱。最早的舞蹈都是通过创编者亲自教,而有了舞谱就方便多了,可按舞谱排出一个完整的舞蹈来。现今看到的舞谱,最早者当数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的舞谱。敦煌遗书中舞谱有二。一为巴黎所藏P.3501,共有《遐方远》、《南歌子》、《南乡子》、《双燕飞》、《浣溪沙》、《凤归云》等八谱。另一谱为藏于英国的S.5643,有《蓦山溪》、《南歌子》、《双燕子》。舞谱与壁画中的舞蹈图像有着一定的联系。舞蹈图像只表现了某一个舞蹈的一个动作,它只表现了一瞬间的动态。而舞谱虽然不是直观的,它却能将一个舞蹈的全部动作完整地记录下来。只要你能认识舞谱,就会排练出这个舞蹈来。
敦煌舞谱的记录是很有规律的,而且比较对称。如《浣溪沙》:
令令舞送舞送送令送舞送送接据据送接送送据送据送送舞接摇送摇送送舞送摇送送接据接送接送送据送据送送(其余省略)。如果我们能够完全理解这些谱字所表现的语义,就会将古代的那些舞蹈完整地排练出来。遗憾的是我们至今还没有能力把它全部解译出来。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这些舞谱最终是会被解译出来的。
敦煌舞是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作,因此,她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舞蹈艺术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料,而且为弘扬敦煌舞蹈艺术,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丝路花雨》舞剧的问世,再现了敦煌舞的风姿,赢得了中外观众高度赞扬,是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