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渗透思维
大数据如浪潮般汹涌来袭,很快成为在全世界启动并引领社会变革、透明政府和加速企业创新的一把利剑。如果政府不能掌握这个技术,就无法跻身于信息技术的新时代,无法与其他国家的高新技术一较高下。关于大数据,奥巴马参选一事在全世界备受关注,他的成功就为大数据对政坛的影响提供一个了很好的例证。
前不久,美国总统奥巴马政府宣布以2亿美元投资大数据领域,并将其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据国外的一家媒体报道,美国《时代》杂志特约撰稿人迈克尔·施尔乐,对奥巴马竞选团队在本届大选中所使用的全新数据分析战略做出了一番剖析。施尔乐这样说道:竞选团队幕后的数据分析在奥巴马连任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和渗透性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
由此,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奥巴马团队借助大数据的力量,使其在政坛站住了脚。当一切尘埃落定时,人们才渐渐明白大数据的魅力和力量。
首先,奥巴马团队利用收集、存储和分析选民的数据,轻松地得到了一个可靠的消息:美国知名影星乔治·克鲁尼对西海岸40~49岁的女性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为了能够见到克鲁尼并与其共进晚餐,这些有钱人愿意付出不菲的代价。
奥巴马竞选团队的一位高级顾问曾经说过:虽然在当时,有很多的人选摆在他们面前(当然包括了乔治·克鲁尼),但他们最终选择了莎拉·杰西卡·帕克。因为他们团队发现,莎拉·杰西卡·帕克的影迷喜欢竞赛的一些活动、小型聚会和名人。从总统大选开始时,奥巴马竞选团队主管吉姆·梅斯纳就承诺将打造一个完全不同、以数据为驱动力的竞选活动。也因此,奥巴马与莎拉·杰西卡·帕克共进晚餐这一活动,为奥巴马的竞选拉开了帷幕。
在此次竞选活动中,奥巴马团队的成员都会对每个事件进行数据分析。为了得到更精准的消息和分析结果,他们还聘请了一些颇具实力的人员。其人数规模庞大,相当于几年前竞选时部门人数的五倍。在当时,竞选团队让雷伊德·加尼出任芝加哥竞选团队总部的首席科学家一职,在数据挖掘领域方面,他有着丰富的经验。
每一天,竞选团队都会制作每天的简报,甄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分析。不过,关于这个团队的细节并没有对外公开,因为在团队中暗藏了奥巴马竞选团队的秘密武器—数据。也可以说,这些数据就是他成功的杀手锏。
或许是因为很多数据是保密的,所以才引起了多家杂志的兴趣。他们纷纷邀请奥巴马的竞选团队接受采访。然而,面对这些邀请,竞选团队第一个要做的就是拒绝!谁也别想透露竞选的消息。这样一来,可吊足了那些杂志的胃口。
在百般要求和说服下,竞选团队的高级顾问终于同意向其中的一家杂志—《时代》杂志谈一谈工作。不过,出于一些职业道德,他们必须遵循:不能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在下任总统确定以前,这些谈话内容都不能公开等约定。在此次谈话中,他们揭开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比如,如何改变电视广告投放策略;如何通过分析数据,帮助奥巴马筹集巨额资金——10亿美元;如何制作出拉拢摇摆州选民的具体数据分析模型和最有效的拉票方法;如何有效地利用邮件、电话或社交媒体,等等。
在2008年竞选中,奥巴马团队对大数据的运用赢得了来自各地的褒奖,但其成功的背后也掩盖了一个巨大的弱点,那就是运用了太多的数据库。而这,也就意味着,保密的数据不再隐蔽,因为迟早会完整地摆在大众面前。不过,这是后话了。现在,奥马巴已然在大数据中占得有利位置,并从中受益。
在当时,通过奥巴马网站打电话拉票的志愿者和奥巴马竞选办公室所用的名单不同,而拉票名单与筹资名单也不一样,这就和“9·11”事件之前的FBI和CIA从来不会共享资源是一样的道理。
对于这件事,奥巴马竞选团队的人说,民主党的问题就在于拥有了大多的数据库,且没有哪两个数据库是相同的。因此,在总统竞选前的一年多时间里,竞选团队就创建了一个庞大系统,这一系统可以将民调者、注资者、工作人员、消费者、社交媒体以及“摇摆州”主要的民主党投票人的信息进行整合。在整合以后,数据库不仅能告诉人们如何发现选民并获得他们注意,还能够让其他数据分析团队进行一些测试,以预测哪些类型的人有可能被某种特定的事情所说服。比如,竞选办公室的拉票电话名单不仅仅列出了姓名和电话号码,还按照他们被说服的可能性和重要性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排序。在排序的决定性因素中,大约有75%都是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邻居和投票记录在内的基本信息。
竞选团队中的一位高级顾问透露道:我们可以预测到,哪些人会在线捐款,哪些人会通过电邮汇款,甚至可以对志愿者进行建模分析。到最后,数据建模在竞选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远远高于2008年的时候。正是因为发现了这一方法,所以时间可以被更有效地运用。
早在2008年大选中,竞选团队就认定:曾退订竞选电子邮件的人群,是他们必须要游说的目标,竞选战略家们甚至为特定人群制定了相应的测试。比如,本地志愿者打电话的效果比一个非摇摆州志愿者打来电话的效果要好很多。就像竞选总指挥吉姆·梅西纳所说的那样:没有数字作为基础的假设几乎不存在。幸运的是,这个庞大的数据库让竞选团队筹集到了超过预期的资金。
而在此前,没有一个人相信该团队能够完成筹集到10亿美元的目标。一位竞选团队的高级官员透露。在当时,他们为这一数字争论不休,因为他们可能连9亿美元的目标都无法达到。但在夏天过后,他们在互联网上做的努力开始见效果了。实际上,通过网络筹集的资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数据为导向的电子邮件营销所获得的。因此,数据收集和分析对奥巴马的竞选团队来说非常重要。在竞选期间,很多发送给支持者的邮件只是为了测试,这些邮件采用了不同的主题、发件人与内容。在竞选团队内部有时也会进行“什么组合能够筹集到更多资金的调查”,但结果却没有那么准确。
在当时,米歇尔·奥巴马的电子邮件效果最出众。但有的时候,梅西纳的表现又超过了副总统乔·拜登。在很多时候,募资最多的人能比表现不佳的人多募集十倍甚至是十倍以上的资金。后来,奥巴马的芝加哥总部还参加了“快速捐赠计划”,这个计划可以通过在线或者短信的方式进行捐赠,而且不须重复输入信用卡信息。后来,这些人所捐献的资金是其他捐献者的四倍。自然地,这一计划在后期被大力推广。到了10月底,“快速捐赠计划”已经成为竞选团队向支持者传递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鼓励那些捐献者,每个捐献者都可以得到一个免费的车尾贴。
奥巴马这种选项思路的好处在于,在得到了选民资金支持的同时也为自己笼络了人心。奥巴马的数据分析团队此前曾在关键州收集数据,并建立了四条投票数据流,用于拼凑出当地选民的详细数据模型。一名官员表示,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数据分析团队在俄亥俄州就获得了约2.9万人的投票数据,这一数字几乎已经占到了1%的总体选民数,因此,奥巴马的数据分析团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每类人群和地区的选民在任何时刻的投票倾向。
很显然,这为奥巴马竞选带来了非常大的优势。比如,在第一次电视辩论结束后,选民的投票意愿发生改变。在这个时候,数据分析团队就能清楚地知道哪些选民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哪些选民仍然坚持自己的选择。也正是通过所收集到的这些数据,奥巴马竞选团队才分析出—大部分俄亥俄州的摇摆选民原本并不是奥巴马的支持者,而是在罗姆尼竞选出现失误以后才转变态度和行为,转而支持奥巴马的。对于这样的现象,奥巴马竞选团队中的一名官员表示:我们比其他人更冷静。的确,每天晚上,奥巴马的这一数据分析团队都会不断分析选民的投票倾向,这些数据会经过多次处理,以考虑到不同情况下的结果。另一名高级官员表示:“我们每天晚上都会试运行一次六万多人次的大选,并在第二天上午模拟出结果,从而了解奥巴马在部分地区获胜的可能,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分配资源。”
在这次的竞选中,奥巴马竞选团队第一次利用Facebook社交网络对支持者进行大规模的游说,这就像以前挨家挨户敲门拉票的方式一样。在竞选还剩下最后几周的时间里,只要下载特定应用的用户,就会收到包括他们在“摇摆州”好友照片在内的多条消息,并鼓励他们通过点击按钮来呼吁这些选民采取行动。这些“行动”包括:鼓励选民投票注册、更早地进行投票以及参与到民意调查中。
奥巴马竞选团队发现,大约有1/5收到这一信息的选民做出了回应,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请求来自自己熟悉的朋友。除此之外,数据还帮助奥巴马竞选团队做出了广告购买的决策。在选择广告投放渠道的时候,他们没有依靠外部顾问,而完全是靠内部数据得出结论。一名内部官员表示:我们通过复杂的数据模型找到目标选民。比如,如果迈阿密35岁以下女性是我们的目标群体,那么我们会制定出针对她们的广告方式。
当然了,除了以上团队所做出的努力,奥巴马竞选团队还在一些电视节目中购买了广告,利用电视节目将竞选广告渗透入每个人的家庭。比如,在《行尸走肉》《混乱之子》等节目中加入广告。在观看这些电视剧时,观众会准时看到奥巴马的竞选广告。而在传统的竞选活动中,这些竞选广告只会出现在本地新闻节目中。
曾经有人问:相比2008年的竞选,奥巴马竞选团队于2012年在广告投放方面的表现好了多少?有什么突出表现吗?很快,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奥巴马的芝加哥竞选总部公开了一组数据:奥巴马竞选团队在电视上的广告购买效率提升了14%,由此,确保了与摇摆选民之间的交流。
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奥巴马获得了第二任期,而这一结果也成为2012年美国大选的一个焦点。这一次的成功,证明了以往依赖于预感和经验的竞选专家们,已经慢慢走下历史的舞台,而将舞台贡献于更热爱、更有创造力、更有想法的人。
这就好比在奥巴马竞选团队中,有一名高级官员所说的:那个一群人无所事事地坐在办公室里抽雪茄的日子,那些说着我们会一直购买某本杂志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大数据的时代已经来临,政坛的新生力量已经走来。作为一个快速成长的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巨大数据库的中国,更应该敏锐地看到这些变化,对统计和分析重视起来、运用起来。
35.隐私思维
随着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人们在何时何地,各种网络入口和传感器等都会对个人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使用和分享。比如,你今天去的地方、吃了什么、和谁在一起,甚至是说了些什么,等等。
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感到不安,忍不住想:信息采集手段越来越高超,越来越便捷,越来越隐蔽,那我们的隐私岂不是面临泄露,被他人侵犯?
2014年9月1日,有黑客疑似利用苹果iCloud云端系统的漏洞,非法侵入并盗取了众多全球当红女星的隐私照片,成为互联网中一次较大的隐私侵犯风波。
虽然相关社交网站已“用尽方法”封阻发布裸照的用户,但依然无法阻止艳照的流传速度。此次事件已经震惊了全球,FBI和苹果公司都表示已经就此展开调查。
从目前来说,一个人的身份信息以及在互联网上的各种行为,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被网站存储、利用,甚至是泄露,那就构成了侵犯个人隐私了。这个问题,在互联网上是很常见的,也是由来已久的。
在这些隐私中,互联网可以轻易地知道网民的性别、年龄、职业和兴趣爱好等,这些都是有价值的数据。在社交网站兴起之后,网民之间的社交关系同样具有非常高的价值。比如,当你的亲朋友好友将要过生日的时候,生日礼物的广告或是对方的网页上就会显示小蛋糕的样子;当你在网页中写上自己的兴趣爱好,网站就会推荐一些与你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在LBS兴起之后,网民的地理位置信息也会被利用,被看作另外一个有价值的领域。人们到达任何位置,商家的信息都可以即时呈现;你需要什么东西,离你最近商家的信息也会供你选择。
既然说,个人隐私泄露问题相当于互联网Web2.0携带的“胎毒”,那为什么还要与大数据应用起争执呢?因为数据信息分析是大数据应用的杀手锏,Gartner将“大数据”描述为具有更强的决策力和洞察力。大数据可以对海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并迅速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价值和收益,这种能力让其成为互联网中的“福尔摩斯”。而在大数据应用中,所有类型的个人信息都可以被利用、被使用,这也使得“福尔摩斯”的行为更加具象和贴切。也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应用下,个人隐私泄露的问题更为严重。
当然了,大数据与个人隐私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对立。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来看看以下的几则案例:
前些日子,法国Google搜索引擎因侵犯大数据的隐私被处罚,理由是未整改其跟踪并储存用户信息的违法行为。这件事要追溯到2012年3月,Google启用新的数据收集方案,修改了隐私政策,并通过YouTube网、Gmail等服务收集数据,最后整合在一起。虽然Google一直宣称是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服务,但法国国家信息自由委员会却认为,Google对用户信息的处理不够透明。比如,使用Google的用户不仅不知道这些数据会被怎样处理,也不知道Google处理其个人数据信息的目的。此外,用户根本没有决定权,根本没有机会说愿意或不愿意,只能像个盲人一样跟着走。经过一番研究之后,法国国家信息自由委员会对Google处以15万欧元的罚款。
这个数目虽然与其庞大的收入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此次处罚却引发世界各地对个人隐私保护的连锁反应。据了解,谷歌新的隐私政策在英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等国都遭到了相似的指控。
随着大数据得以进一步广泛应用,个人隐私保护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一位顾客通过推特向位于芝加哥的牛排连锁店Morton牛排连锁店订餐,要求将食物送到纽约Newark机场,并说明了自己将在一天工作之后抵达该处。接着,Morton就开始了自己的社交秀。首先,它会分析推特的数据是否是真实的,如订餐的顾客是不是本店的常客,是不是经常使用推特。接着,再根据客户以往的订单,推测出顾客所乘的航班,最后再派出一位身着燕尾服的侍者为顾客送餐。
在影视剧中,赌客们大多是深藏不露的高手,但在互联网上,赌客们就没有那么神了!Tipp24 AG针对欧洲博彩业构建的下注和预测平台,利用KXEN软件来分析数十亿计的交易和客户的性格特点以及行为特点,再通过预测模型对特定用户进行动态的营销活动预测。别小看这项小小的举措,其成果是巨大的,它减少了90%的预测模型构建时间。
在上述的案例中,我们知道这是针对个人的定制化服务,而在合理运用大数据的过程中,一定会涉及海量的个人隐私信息,但哪些是用户授权的,哪些是没有授权的,分析系统不一定能分得清楚,因此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与Cookieu、社交和LBS这些单一的功能相比,大数据综合利用更多的隐私信息,也带来更加定制化的服务,而良好的用户体验恰恰又需要高度定制化的服务。所以,怎样平衡隐私与定制服务的关系则成为难题。
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人凯文·凯利曾经说过:“如果需要个性化服务,就必须用透明度换取。最大化的个性化意味着最大化的透明化。如果不想透露任何信息,那就不能期待别人把自己当作有个性的个体。”
虽然DNT(“禁止跟踪”)技术可以阻止互联网记录浏览行为,但通过对移动终端的定位,结合一个人上网的踪迹依然能分析并识别出每个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大数据面前,每个人都是透明的。
大数据只是一个互联网统计分析的工具,好与坏就要看人们如何去运用它。就像卡拉什尼科夫发明的AK47,握在人民军队手里,就是保护人民的工具;落在恐怖分子手上,就是残害无辜的凶器。而人们能做的,就是争取个人信息使用过程中的透明化,以及保护个人隐私不被无良商家和不法机构利用。然而互联网行业中的人表示,大数据时代通过技术上保护个人隐私不被滥用或不被泄露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说,真正可行,也是唯一可行的,只有健全法制这一条路。
然而,现状并没有那么乐观,由于法律的出台远远滞后于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曾表示:“就国内现状而言,除了技术带来的监管难题,立法滞后也使监管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虽然有相关的法律,但都很粗略,互联网企业知道,即使它侵犯了用户隐私,法律也拿它没办法。”
另外,大数据、互联网是全球化运作,每个国家对隐私的界定和对隐私的承受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健全法制、建立规则是一条漫漫长路,需要大家都做努力。
前不久,上海市公安局网安总队办案队队长王勇说:“今年以来,上海公安破获了多起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的案件,涉及公民个人信息的数据量越来越大,不少案件查获的信息超过亿条。犯罪手法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以前大多是线下收集、线上传播,现在,利用电商、企业和政府网站漏洞,通过黑客技术侵入数据库获取资料的越来越多。”
此外,公安机关还发现,犯罪分子通过对获取信息的整合,将价值高的信息提高了销售价格。比如,小张从电信服务商处获得了一个人的姓名和手机号码,小李通过4S店得到了同一个人的姓名和车牌号,小王在医院获得了这个人的身份证号和家庭住址。接着,他们通过信息交易或者交换,使这个人的信息完整化。最后,他们再把完整信息以更高的价格卖给不法分子。而这一切,正是大数据所擅长的优点和优势。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法研部主任范强对于信息泄露这样说道:“企业收集公民消费信息时,理应做出明确告知,包括收集方法、涉及内容等,如果消费者明确拒绝,应当停止收集,更不能通过这些信息进行推销。否则应当受到处罚。我国已经开始重视消费者的隐私权,正在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首次对消费者的‘消费隐私权’做出规定:在保护消费者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同时,新增包括消费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联系方式、健康状况、财产状况、消费记录在内的个人信息的保护。”
即使有了法律,消费者要想证明个人信息泄露,证明企业或网站的侵权行为,也有相当难度,更难以量化为自己受到的经济损失,难以获得赔偿。
为此,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这样建议:在移动互联时代,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已成趋势,在现有法律无法覆盖的情况下,行业主导者应当达成共识,通过制定公约、行业标准等方式,建立起个人隐私保护的“游戏规则”,采取严格的技术措施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安全。
此外,就连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在谈到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时,也曾这样说道:“必须像银行保护资产那样保护隐私。只有这样,大数据对消费者才会有用。”
的确,只有增强社会的文明意识,增强人们的隐私意识,大数据才能给我们带来更正面、更有益的东西。
36.监督思维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互联网中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了规矩,那互联网的一些有害信息或病毒,不仅会肆意横飞,还会影响到是非辨别能力不全的学生,或是还不适应互联网生活的老人,从而扰乱民众的生活秩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大数据的监督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最常见的就是杀毒软件的后台监督,我们在平时浏览新闻时,它会随时提醒网民,什么样的内容存在风险,什么样的网址疑似钓鱼网站等。
前不久,一个安全论坛上的偶然发现,揭开了互联网安全的事件,引起了业界的一场轩然大波。
据知情网友称:在搜狗升级浏览器后,使用QQ账号登录搜狗浏览器,在退出后,浏览器会自动同步其他用户的自动填表信息以及其他信息,比如,QQ账户、邮箱等,甚至是一些涉及私人银行账户的信息。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就引来一片哗然。原来,互联网这样危险。
很快,这一信息也引起了各大新闻的重视,就连央视新闻频道也进行追踪报道。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国内知名安全专家,OWASP北京负责人、长城中电安全实验室主任陈亮说,这个消息一出,搜狗浏览器就立即重视起来,还对此漏洞进行了验证,确认该漏洞确实存在。
的确,随着网络的发展,大量的个人信息,尤其是有关于账户的信息被存储在电脑与网络上,如果一旦丢失,则属于严重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有调研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被访者遭遇过个人信息被盗用。如今,这一数字没有停滞,而是在不停地增长。
前不久,张先生反映:自己在网上网购东西,却遇到了交易诈骗,幸好自己多了个心眼,不然真的就被骗了。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某个周末,张先生领着妻子去逛街。无意中,妻子看中了一条美丽的连衣裙,一看标签,妻子摇了摇头。这条裙子要一千多元,平时省吃俭用的妻子当然不会买了。不过看到妻子失望的样子,张先生心里隐隐作痛。
回到家以后,张先生在网上搜索这条裙子,没想到还真找到了,且比商场便宜几百块钱。为了给妻子一个惊喜,张先生准备悄悄拍下这条裙子,还联系了商家。惊喜的是,商家说因为有促销,可以再便宜几十块,但系统没来得及修改,会在付款之后,返现给买家。
可张先生想,只要修改一下价格就可以了吧。可对方推辞不肯,说交易平台会监督,怕是被误会刷单,毁了自己的信誉。后来,对方又说让他直接打款到自己的卡上,不用线上交易,线下交易就可以,这样一来,就按优惠之后的价格卖多少钱,给卡上打钱即可。本来就有疑问的张先生,赶紧咨询了网购平台的客服,看看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
没想到,平台客服听完张先生的描述后,却斩钉截铁地说:“千万别付款,这是标准的交易诈骗。只有在正规网页上用正规的流程进行交易才属于正常交易,类似这种情况属于脱离淘宝网站监督的‘线下交易’。如果买家轻易付款,很可能会上当受骗,追回资金也很困难。”
听到客服的话,张先生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个骗局!真是差点儿贪小便宜吃大亏啊。
其实,像张先生经历的这种事件,每天都发生不止一两件。由于互联网监督平台存在漏洞,不少不法分子利用其漏洞干起了坏事,真是令人防不胜防。
除了网购监督方面,大数据监督也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金融方面。
曾有这样的一则新闻:“大数据”监管大网再收紧,多家基金经理被调查。
此新闻一出,基金圈就像是炸开了锅。前不久,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道:“根据交易所核查发现的线索,对个别基金公司旗下管理的基金与部分账户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进行交易的情况进行调查,目前相关案件仍在调查过程中。”
据记者了解,这件事件的发生主要在于证监会稽查扩编和交易所的“大数据”监测,而被调查的人士大多为股票型基金经理。华泰证券基金研究员王乐乐这样解释:“监管层所谓的大数据,就是借助互联网的搜索技术,将投资者海量的交易信息、账户信息、资金流转信息等进行整理,挖掘这些海量数据背后的关联信息。”
在当时,证监会通报的博时基金经理马某利用非公开信息进行交易,他通过操作控制已有的三个股票账户,先于或同期于其管理的博时精选基金买入相同股票76只,成交金额10亿余元,获利近2000万元。之所以被发现,是因为深圳交易所在监控的时候,发现有异常账户重仓的小盘股和马某掌舵的博时精选高度重合,随即进一步追查后,才发现了马某的“秘密”。
随着监管机构的缜密和调查,公募基金行业有史以来的最大一波“老鼠仓”开始现形。近期,汇丰晋信、华宝兴业和华夏基金等多家公司的基金经理被卷入“老鼠仓”事件中。
此后不久,证监会通报了光大保德信红利基金原基金经理钱某、上投摩根基金原基金经理欧某和平安资管原投资管理人员张某涉嫌内幕交易案件。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说:“证监会将根据案件查处情况陆续通报有关典型案件。更多的消息显示,监管层严打‘老鼠仓’的风暴,正从公募向保险、信托等整个资管行业蔓延。”
基金经理涉嫌“老鼠仓”的事情一出,卷入其中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基金经理包括汇丰晋信钟某、华宝兴业牟某、华夏基金罗某和海富通的四4位基金经理。除了钟某因有上海证监局的处罚算是板上钉钉,其余几家基金公司均以“不知情”或“是个人行为,与公司无关”搪塞《中国经营报》记者的疑问。当然了,汇丰晋信80后基金经理钟某在此次事件中算是“最悲催”的一次投机。她买入成交金额达300多万元,但亏损了8.45万元。日前,钟某被上海证监局取消基金从业资格,并处以20万元的罚款。
近日,国家工商总局负责人透露:今年将对2010年实施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展开修订,将从不正当竞争、市场准入和按片分区管理等方面着手,建立电商企业“数据库”。
这则消息让那些曾因大数据“深受其害”的人颇为兴奋,当然了,这则消息的真正意义还在于“数据库”建立以后,网上经营的监管将和网络线下一样具有可操作性。在大数据时代,网购早已在电商行业开始运作,而覆盖目标也比较明确,是全国范围的消费者。虽然大数据正在蓬勃发展着,但监管的脚步还与之相差甚远。
当前,有不少监管部门仍维持着地域划分和垂直管理的传统思维模式。可以说,网购监管的一大难点就在于跨地域性。比如,当一些消费者投诉销售企业失败时,有一大部分原因是该企业是在其他城市注册的,从而导致当地工商部门监管难题增加,出现难以取证和判定的情况,从而导致失败。如果全国范围的“数据库”都建立完善的话,那企业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就会被记录在案,全国各级工商都可以联合起来,对虚拟性和跨区域的网上交易行为进行针对性的监管和处罚。
俗话说得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大数据监管与技术的不断升级,利用互联网漏洞犯法的事件会曝光在阳光下,无以遁形。
37.管理思维
在大数据时代,管理者可利用和运用其优势,从根本上了解自己的业务。事实上,如今大数据已经被各大企业,如谷歌、亚马逊等用于各种管理方面。
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大数据能帮助各行业理解“为什么汽车制造商的缺陷率会突然增加或降低”;在客户服务管理方面,大数据通过扫描和干预相关的信息,对产品特性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规划和预测在线销售等。就像下面的这个案例一样,运用和管理大数据后,航空公司从根本上提高了预测能力。
如果飞机在降落之前,能够准确地显示抵达时间,那地勤工作人员就有了充分的准备;如果飞机抵达的时间比预期晚,那工作人员就会出现闲置和成本增加的情况。因此,一家美国的航空公司这样称:在其主要枢纽运行的约10%的航班,要在到达时间和实际到达的时间之间留出至少10分钟的间隙,30%的航班至少要留出5分钟的间隙,以便于地勤工作人员采取相关的应急措施。
当然了,即便是这样,还是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企业或公司依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过,大数据可以告诉人们,革命已经来临。
此前不久,远超于其他技术公司的“百分点”公司发布了全新的大数据战略—从提供大数据技术到大数据管理与应用领域,还宣布获得东方星空创投和IDG资本联合投资的1000万美元B轮融资。“百分点”的创始人苏萌这样说道:“百分点大数据战略,致力于帮助企业打造‘数据供应链’,并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外脑’。”
在大数据的商业应用中,TI行业首当其冲。亚马逊、eBay和1号店等电子商务企业通过对消费群的行为进行数据分析,了解消费群体的偏好,并将其运用到市场运营中。如内部运营、外部广告投放等方面,从而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提升销售额。
“百分点”的CEO柏林森曾这样强调:“在过去四年里,百分点在大数据技术方面有了深厚的积累。现在我们将更进一步,从源头上和过程中帮助企业管理和应用大数据,成为企业运营决策的‘外脑’。”
从目前来看,从零售业到汽车行业,再到金融保险业,都已经意识到大数据在运营管理中的重要性,这些企业都希望能将其运用到管理决策和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同时,也希望能利用大数据管理好并持续积累自己的数据战略资产。
而传统的商业智能系统中用以分析的数据,大多事业单位、私企自身的信息系统所产生的标准化和结构化的运营数据,只占到企业可利用数据的15%,而剩余的85%均来自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等媒介中。
“百分点”的创始人苏萌指出:“电子商务行业应用大数据有天然的优势,而传统企业想要应用大数据则必须具备完善的大数据管理机制,同时重视外部数据的积累。”从成立到现在,“百分点”公司一直致力于大数据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并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
事实告诉人们,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直影响着社会,甚至全世界。尤其是近几年,爆炸式的信息时代产生了大量数据,并对人文、自然、社会、环境等有着重要的意义。面对如此巨量的数据,需要考虑以数据思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所谓数据思维,就是要求我们用数据说话,基于数据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果你是某电商CEO,在2013年8月15日的电商竞争价格大战中,会采用怎样的竞争战略?不管战略如何,在大数据时代“变化”是永恒的主题,“一成不变”才是企业管理发生危机的导火线。能够采用价格战,可以说是电商策略中的下策。所以说,懂得战略性的企业管理将有助于电商超越现有的成绩。
在市场竞争中,可采取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和成本战略这样的三大战略。3月9日,在非营利组织外交关系协会举办的活动上,IBM公司的CEO罗睿兰这样说道:“数据是未来竞争优势的基础,将是重要的资源。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和大数据正快速发展,这样的技术进展将改变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此外,她还说:“大数据将改变企业决策、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方式。以后,更多的决策将基于大数据分析而不是个人直觉。随着信息越来越多,如果能合理地利用数据,企业决策将更好、更客观。”
大多互联网从业人员都知道“利用数据历史减少犯罪”的例子,这是IBM与美国孟菲斯警察局合作进行的一个项目。经过研究表明:强奸案和户外付费电话之间存在相关性。后来,警察局就将付费电话转移至室内,结果真是令人大吃一惊!强奸案的案发率竟然降低30%。由此可见,想要合理利用大数据,思维方式就需要转变。
实际上,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探寻,转而关注相关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用知道“为什么”。这种思维的转变与现有科学研究思维惯例不同,这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供了全新的模式。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还指出大数据应用的思维变化,如随机样本到全体数据、精确性到混杂性,尤其是大数据的简单算法比小数据的复杂算法更为有效得多。
显而易见,大数据的技术所具有的挑战性值得人们为之奋斗,其带来的管理挑战更为艰巨—要从高管团队的角色转变开始。大数据会直接影响企业怎么样做决策,谁来做决策。在整个商业世界中,人们仍然会以依赖个人经验和直觉作为做决策的标准,而不是建立在数据上。在信息有限、获取成本高,没有被数字化的时代,让身居高位的人做决策是非常符合实际的。
大数据挑战直觉,首先要做的就是量化分析。但由于企业管理学界的观点各有不同,于是就延伸出更多的派系。不过“不会量化就无法管理”的理念却是统一认同的。这一共识足以解释“为什么数字大爆炸那么重要”。有了大数据,管理者就可以将一切数据量化,并对公司业务掌握在其中,从而提升决策质量和业绩表现。
企业管理者对大数据量化分析,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转变思维模式。业内有专家指出,要随时养成一种思维习惯。比如,当遇到重大决策的时候,就要进一步问:“根据这些数据能得出什么分析结果?”如果企业管理层的思维有所变化的话,那企业员工就会提高对大数据管理的执行力。
其次,企业管理者要将全力放手给数据一部分,让大数据当家做主。如果企业员工用一线的大数据分析结果,推翻高管的直觉判断,那这将是改变企业决策文化的最大动力。当然,大数据的量化分析与传统的“数据分析”有着相同的地方,大数据也试图从数据中收集智慧,并将其转化为企业的优势。如果说有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大数据的数据量巨大、产生数据速度快、种类多样化。当一个数据源具备这些性质的时候,大数据就会形成一个平台。而那些天生带有数字基因的企业,比如Google和亚马逊,已然是大数据平台。但对于传统企业来说,运用大数据获得竞争优势的潜力可能性会更大一些。企业可以做精准的量化和管理,做更可靠的预测和更明智的决策,可以在行动时更有目标、更有效率。这些都可以由直觉实现,而不是由数据和理性主宰的领域实现。虽然感性的直觉和理性的数据是相互矛盾的,但基于理性数据的感性判断是可行的,尤其是在企业运营层面。
和君咨询集团合伙人高级咨询师许宁曾经这样说过:“大数据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暂时停留在业务层面,对内部管理少一些。电信运营商、银行、阿里巴巴这样的平台型的企业才有足够的数据,才有希望利用大数据进行企业运营管理。企业管理战略层面越高,大数据贡献的价值比重越低。现在来看,大数据对企业的贡献主要在运营层面。”
在他看来,基于电信和银行等大数据平台,通过量化分析就可以勾画出一个人的形象,包括这个人的气质、性格、身高与体重,等等。随着大数据的工具与理念的不断传播,那些刻骨铭心或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已经被撼动,甚至是动摇了。伴随商业世界其他一些深刻的变革,公司向“大数据驱动”转型必将遭遇巨大的挑战,它需要管理者具有放手让“大数据说话”的意识、对大数据量化分析的能力和利用大数据提升业绩的管理能力。
如何运用大数据管理和提升公司业绩?可以说,各行业对大数据的态度和应用方法五花八门,但都有一定的关联性:越是那些自定义数据驱动型的公司、平台型公司,越会客观地衡量公司的财务和运营结果。
对于航空服务业来说,时间的精准就是优质的服务,尤其是确保航班能够准时抵达终点,被视为优质服务内容之一。美国一家航空公司通过委托第三方调研公司Passur开展调研,从而发现这样的一个规律:大约10%的航班的实际到达时间与预计到达时间相差10分钟以上,30%的航班相差5分钟以上。为了提高服务质量,Passu公司通过搜集天气和航班日程表等公开数据,接着又结合自己独立收集的影响航班因素的非公开数据,综合预测航班到港时间。直到现在,Passur公司已经拥有超过155处无源雷达接收站,每4.6秒就收集一次探测到的每架飞机的一系列信息,这一操作过程会持续地带来海量数据。使用Passur公司的服务后,这家航空公司大大缩短了飞机预测到达时间和实际抵达之间的时间差。Passur公司为航空公司依据它们提供的航班到达时间做计划,已经给每个机场每年节省数百万美元。可见,管理也是一门学问!
当然了,大数据还带来了更精准的预测和更佳的决策管理。举个这样的例子:
美国零售巨头西尔斯公司收集其专售的三个品牌的客户、产品和销售方面的数据,接着从这些海量信息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不过,虽然这些数据潜在的价值非常大,但挖掘的困难也是极大的。由于这些数据需要超大规模分析,且分散在不同品牌的数据库与数据仓库中,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支离破碎。如果制定出个性化的销售方案,西尔斯公司需要八周的时间。
西尔斯集团开始用群集收集来自不同品牌的数据信息,然后在群集上直接分析,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先存入数据仓库。为了避免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西尔斯集团把来自各处的数据分析后做合并。在这种调整之下,公司的推销方案变得更快、更精准了。
Passur公司和西尔斯控股的例子完美地展现出了大数据的威力—它带来更高明的决策、更准确的预测和更恰当的操作。当大数据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的时候,它让人们了解到:为什么一家汽车制造商的产品故障率突然飙升;它可以持续详细调查和处理几百万人的医保状况;它还可以基于产品特性的数据集,为在线销售做出更好的预测和规划。大数据在其他行业的应用也同样成效显著,无论是旅游、金融业、博彩业还是机械维修行业,在市场推广、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大数据也都能发挥极大的功用。
当然,基于大数据战略的管理也有很多挑战,需要调整技术、决策、领导力、人才、文化,才能应对大数据战略转型。领导层利用数据设计清晰的目标,可以准确地知道所定义的成功究竟是什么。随着数据越来越廉价,实现大数据应用的统计学、视觉化、系统化等方面的人才会变得越来越昂贵。因为这些优秀的人才要能够处理高速率、海量和多样化的大数据。
有人说,2013年是世界的大数据元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普及,也会有更多的人加入互联网中。而与此同时,铺天盖地的数据也纷至沓来。接着,人力资源管理数据也呈现出大幅度增长。
节约成本
通过建立数据化信息平台,实现了考核、薪酬、招聘、培训、晋升等模块的数据化,节约了管理成本,实现了数据规范。一些大型企业建立信息化平台,可以更好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与效果。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以借助外界实现大数据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节省开支与成本。
人力部门扁平化过程
在传统组织结构模式中,人力资源管理使得成本不断增加,但沟通却一点点减少。有了信息化平台以后,扁平化组织结构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使得决策层与基层员工通过网络传递工作过程中的信息,与此同时,还减少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
改变思考方式
如今,统计学家不仅仅只做抽样分析或样本数据处理。因为大数据已经不是过去少量数据了,而是信息量庞大的数据库。大数据时代不仅标志着社会处理信息方式变化,还会改变人们思考的方式,转变人的思维。
搭建大数据信息化平台
大数据时代到来,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海量的数据,比如,人力成本数据、劳动薪酬数据、绩效管理数据、员工需求分析等。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搭建大数据信息化平台,让人力资源管理变得轻松起来。人力资源管理者无须埋头在繁杂的数据中,完全可以借助信息化平台快速精准地处理这些数据,他只需要把关键数据提炼出来,然后进行定量分析,就能轻松提升管理效率与水平,并使得管理更加科学化。
用计算机来完成薪酬计算
实施信息化平台后,薪酬计算过程也不再烦琐了。管理人员只需要把相关的数据填写好,或设置好计算机自动进行批量填写,接着再让计算机整合、集中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薪酬计算。对于大型企业来说,薪酬具体科目可能有些复杂。管理人员借助计算机会更加便捷地完成薪酬与工资表制作过程。
培训过程网络化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企业内部培训不再是封闭式的,而是公开化、透明化的。一旦培训过程转变为网络化,就能够实现组织与组织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助与资源共享,从而获得更大的价值。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与思考的方式。随着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升级,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不断学习最新科学文化知识,敞开心胸,放开视野,改变思维方式。
更好地编制与修改岗位说明书
在传统企业中,岗位说明书大多以纸质形式保留。但其有一个弊端,就是容易丢失或损坏。而一旦实施信息化平台后,岗位说明书可以放在企业内网上,还可以轻松备份,不仅不会丢失或损坏,还能让每一位员工更加清晰看到每一个岗位的具体职责与职能,更好地上下沟通、平等交流,传达信息,也可以及时完善岗位职责说明书。
信息考核让办事更有效率
传统的企业考核,大多是需要印发考核表,然后发到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的手上。等员工们填写好后,再一份一份上交。在这段过程中,会浪费一些不必要的纸张和人力、时间等。如今,可以将考核实施信息化平台后,那考核过程就简单得多了。企业只需要把考核表上传在组织内部网站上,然后让每个员工下载—填写—提交就可以了。这样的话,就省去了考核过程的时间,减少了纸张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
38.节流思维
大数据有两个不同角度的概念。如果从广义层面来说,大数据是通过数据驱动业务发展的理念。如果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大数据和处理能力的强弱只是相对的。以往,衡量数据大小用到的单位只是GB或者MB。但在云计算时代,只有到达TB或是PB级数据才算大数据。
Inter大数据产品的高级顾问黎超先生认为:“广义的大数据对于企业来讲实际上就是‘开源节流’。一方面是如何实现企业内部更科学的运营流程以便节约成本和投入,另一方面是如何用数据去为企业创建新的业务模式,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
的确,对于服务行业来说,最普遍的大数据价值杠杆就是怎么样做好客户的精细化管理,怎么样做好有针对性的服务。举个例子,在怀孕的过程中,准妈妈们会需要很多项专属服务,这算是很好的商业机会。但对于一些企业来说,最关键是如何找到孕妇;如何快速为孕妇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当然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时,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避免采取电话营销等容易涉及隐私的方式;另一方面要抓住时效性,不然就会被其他竞争对手钻了空子,从而丧失大数据带来的商业机会。而这,就是黎超先生说所的“开源”。
至于“节流”,就是企业每年都要在互联网方面做大量的投资。但实际上,投资产生的效果并没有那么高,只是在特定周期内出现工作高峰期,于是就造成了资产的闲置和浪费。其实,通过大数据的有效分析,可以大幅度提升设备的利用率,从而避免发生这种闲置和浪费的情况。
举个例子:淘宝店主可以利用数据软件开源节流。
近几年,网店是一种不错的创业方式,而开源节流应成为淘宝店主们的一种经营常态。对于刚开始创业的店主而言,节流是很必要的,能省一分是一分,不应该浪费的绝对不浪费,但是必要的推广手段还是需要的!对于网店来说,在创业初期,能够生存下来才是硬道理!
虽然流量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但流量仍然是淘宝店主的死穴。因为为了给店铺引流,参加淘宝推出的一些活动、做全方位的推广等,对网店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淘宝上有数百万店主,但活动的资源又是有限的。因此,每个店家都想分得流量的一杯羹,从而出现了激烈的竞争。当然,除了流量的竞争,还有一些网店在经营过程中同样困难重重,他们要么把资金押在货上面,要么押在固定资产上面。要知道,做生意没有流动资金就相当于等死。与此同时,各种非结构化数据也出现爆炸性的增长。对于网店店主来说,这些数据会在由于数据收集给分析以及保存带来的技术、资金等各方面造成压力的同时,也会为网店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价值和商机。
在金融风暴大有越刮越猛烈的时候,如何开源节流应对危机,就成了网店店主的热门话题。怎么样完善自己的店铺?怎么样让自己的店铺在网购这个平台上有更好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些困惑和难题?这些都将是网店店主生死攸关的一刻。后来,有一款专门为天猫、京东、淘宝、拍拍、当当等平台的卖家打造的创新数据分析的产品出现了,那就是—酷宝数据。酷宝数据通过高效、准确的分析法,为广大网店店主提供了一个精准的第三方广告效果监测服务,从而帮助卖家分析流量的来源、渠道的成交与转化情况,还能精准监测到各项推广活动与广告投放的效果,并找到能带来收益的优质推广渠道。
从目前来说,淘宝店铺引流的一项重要渠道就是钻展。而酷宝数据的“钻展透视”自然就成为淘宝首款钻石展位效果的监测工具。全方位监测钻展的成交额、转化率等数据指标;监测七7天延续性效果走势。甚至还会赠送钻展素材库和10万图片素材,方便实时关注行业的动态,为网络店家的广告策划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酷宝数据的相关负责人说:“众多的淘宝数据对于网店来讲,实际上就是‘开源节流’。通过酷宝数据的‘店铺透视’‘钻展透视’‘站外推广透视’‘店铺黄金眼’等相关工具数据进行软件监视,一方面是用数据去为网店创建新的营销模式,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是实现网店内部更科学的运营流程以便节约成本和投入。”
在激烈竞争中拼死战斗的网店,每年都要在Google联盟、baidu网盟、youku、sina微博等电商网站及知名媒体上做大量的推广,但效果确实差强人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资源利用率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或只是在特定周期内出现工作峰值,因此造成了资源或经济的闲置和浪费。如果通过酷宝数据的站外推广透视,精准监测各个网站的广告效果,帮助卖家合理布局广告投入,那自然就会节约店家的运营成本。
一直以来,酷宝数据都在提倡开源节流,通过技术革新来创造出一个低碳网络。除此之外,酷宝数据还提供了“淘问卷”的应用,是专门为淘宝和天猫卖家量身定做的在线问卷,也是店家做调研和客户回访的必备工具。
可以说,酷宝数据“答问卷,送店铺优惠券”的营销方式,不仅能收集买家反馈,改进购物体验,还能发放优惠券,从而促进和刺激买家的消费,提升店铺的订单量和收益金额。这样一来,“开源节流”就真的开“源”节“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