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章荑荪:安徽芜湖人。正风文学院中文系及金陵大学国学本书相关人名、校名简注特别研究班毕业,祖棻在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之同学。曾任上海师范学院教授。
[20]高文:诗人。字石斋。江苏南京人。金陵大学毕业。历任金陵大学、西北大学、河南大学教授。祖棻诗中所叙七里洲、深柳读书堂,系高文抗战前在南京时之旧居。
[21]游寿:字介眉,福建霞浦人。中央大学中文系、金陵大学国学特别研究班毕业,祖棻的同学好友。治考古学,兼善书法。历任中央大学、山东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
[22]安徽中学:1904年安徽士绅在南京创办安徽旅宁公学。
1912年更名安徽旅宁中学。1914年停办。1923年经陶行知、姚文采等人努力,学校恢复,更名安徽公学,陶、姚任正副校长。1929年改为安徽中学。抗战爆发后,安徽中学迁往安徽屯溪。抗日战争胜利后,复员回南京原址。1951年安徽中学与南京第六中学合并,改称南京第六中学。1937年9月,沈祖棻和程千帆避往安徽屯溪,曾同在安徽中学教书。
[23]孙望:字止畺。江苏常熟人。金陵大学毕业。与千帆为同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诗人。
[24]蒙藏学校:成立于1930年,原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附设的蒙藏班,1931年改为蒙藏学校,专门培养边疆少数民族人才。抗战爆发后,蒙藏学校也随中央政治学校西迁至四川巴县界石场(今巴县界石镇)。1941年脱离中央政治学校,归国民政府教育部直接领导。
1938年间,沈祖棻在该校任教。
[25]刘永济(1886-1966):字弘度,别号诵帚。湖南新宁人。191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17年起投身于教育事业,早期在中学任教,后在东北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等处任教,讲授上古文学。先后担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代理教务长、代理校长。
1949年后任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文学评论》编委等职。对屈赋和《文心雕龙》深有研究。着有《文学论》《十四朝文学要略》《文心雕龙校释》《屈赋通笺》《诵帚庵词》等四十余种。
[26]武汉大学:始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1902年更名为方言学堂。以后屡经更名、扩充、合并,1928年7月,组建为国立武汉大学。抗日战争期间,武汉大学迁至四川乐山继续办学。抗战胜利后迁回珞珈山原址。到1946年底,学校已设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致函中国国民政府教育部,确认武汉大学文理学士毕业生成绩在80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2000年8月,原武汉大学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武汉大学。
1941年,千帆在西迁乐山的国立武汉大学教书,祖棻随之。1945年千帆再度受聘于乐山武汉大学。1946年千帆随武汉大学迁回珞珈山原址,祖棻随后也到。1956年,祖棻被聘为武汉大学副教授,直至1977年车祸去世。
[27]唐圭璋(1901-1991):字季特,满族,江苏省南京市人。1922年夏,考进国立东南大学中文系。受业于国学大师吴梅,并是吴梅带领学生建立的词社“潜社”的骨干之一。与任中敏(半塘)和卢前(冀野)并称“吴门三杰”。任、卢专攻曲学,而词学唐圭璋独领风骚。故祖棻诗中称他声党刘班、词坛毛郑。1928年大学毕业,先任教于江苏省第一女子中学,后转任中央军校国文教官,兼教历史。从大学时期始,开始汇辑《纳兰容若词》,撰写成《宋词三百首笺》,以后又编《全宋词》《词话丛编》等巨着。1949年后,他在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讲授古典文学至1990年。1986年,中华书局继1979年推出其主编的《全金元词》后,终于出版其历四十多年心血编成的《词话丛编》(修订本)精装五大册,增补了二十五种,共计八十五种词话,近四百万字,集历代词话之大成。
[28]尉素秋:江苏砀山人。中央大学中文系毕业。祖棻当时的同学好友。曾任成功大学中文系主任,后居台北。
[29]徐天白:名品玉。江苏常熟人。中央大学教育系毕业。祖棻当时的同学好友。
[30]吴白匋:名徵铸,江苏仪征人。金陵大学毕业,受业于胡小石先生,是祖棻先后同学。曾在金陵大学、苏南文教学院教书。
1952年调江苏省文化局工作,并被选为第一届省人民代表。擅长填词,并编有戏曲《双推磨》《红楼梦》《百岁挂帅》《上金山》等。
戏曲评论家。后任南京大学教授。
[31]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五届中央委员,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西方美学思想、中西方文化。着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有黑格尔《美学》等。系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32]陈西滢(1896-1970):原名陈源,字通伯,笔名西滢。
江苏无锡人。1912年去英国读中学,后入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1924年在胡适支持下,与徐志摩等人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文艺部主编,在该刊开辟“闲话”专栏,发表许多杂文。另外还翻译了屠格涅夫等人的小说。1926年与女作家凌叔华结婚,1929年到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外国文学系主任。1943年到伦敦中英文化协会工作,1946年出任国民政府驻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任常驻代表。1966年退休侨居伦敦,1970年因病去世。着有《西滢闲话》和《西滢后话》等杂文集。
[33]凌叔华(1900-1990):原名凌瑞棠,笔名叔华、瑞唐、瑞棠、SUHOA、素心,原籍广东省番禺县,生于北京的一个仕宦与书画世家。1922年,考入燕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外文系,主修英文、法文和日文。以小说《酒后》成名,是现代评论社唯一的女作家和日后新月派的主要小说家。1926年6月从燕京大学外文系毕业,7月,与陈源结婚。1929年,陈源离京赴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系主任,凌叔华也随丈夫到武大任教。曾主编《武汉文艺》。后侨居国外。着有短篇小说集《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自选集《凌叔华短篇小说选》、散文集《爱山庐梦影》、十二篇独幕剧、英文着作《古歌集》(又名《古韵》)等。其绘画在国内外也有着很高的声誉。曾先后在巴黎、伦敦、波士顿、新加坡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所作山水花卉曾被数家博物馆购买保存。
[34]四川大学:始于1896年由四川总督鹿传霖奉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1927年四川数所学校组合为公立四川大学。1931年11月定名为国立四川大学。至1949年,已是规模最大的多学科国立大学之一,设有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法学和师范六个学院二十五个系。经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为一所在文学、史学、宗教学、数学、生物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文理科综合大学。1993年11月与成都科技大学合并,改名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12月,更名为四川大学。
2000年9月,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定名为四川大学。1942年至1946年之间,祖棻曾在四川大学中文系任教。
[35]刘君惠:名道龢,字君惠。四川乐至人,曾在成都金陵大学与祖棻同事。后任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36]叶万敏:抗战初期祖棻在安徽屯溪安徽中学执教时的学生,并曾一同相伴逃难。后投笔从戎,在湖南芷江战死殉国。
[37]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中,号秋明、瓠瓜。浙江吴兴人。早年留学日本。1912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
五四时期曾任《新青年》编委。后任河北省教育厅长、北平大学校长。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精研书法,崇尚“二王”书风。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其书法作品广泛流传于海内外。
1981年出版的《沈尹默书法集》,比较全面地收集了他二十岁以后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反映了他书法嬗变的全过程。着有《秋明室杂诗》《雅书丛话》《书法论》《执笔五字法》《二王书法管窥》《书法论丛》《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疑》《沈尹默论书丛稿》《沈尹默行书墨迹》《沈尹默书法集》等书法理论着作和文学作品。
[38]华西坝:抗战爆发后,从1938年至1946年前后九年间,处于敌占区的四所基督教会大学——山东齐鲁大学、南京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北平燕京大学,相继迁到华西坝复校,与东道主华西协合大学共同在一个校园里上课,人文荟萃、弦歌不辍,极一时之盛。这便是抗战期间蜚声海内外的华西坝上五大学。
[39]黄裳:着名新闻记者,当代散文名家,兼精目录版本学。
[40]华西大学:前身是1910年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的五个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私立华西协和大学。1951年人民政府接办并改名华西大学,1953年更名为四川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9月与原四川大学合并,定名为四川大学。1942年至1946年之间,祖棻曾在华西大学任教。
[41]刘彦邦:初肄业于金陵大学,后转入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为祖棻学生。工诗,亦能作骈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