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任苏州刺史,有诗咏苏州白云泉云:“天平山上白云泉,云本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诗人沈祖棻一生波澜,恰似写照。
1909年1月29日(清宣统元年正月初八日),沈祖棻诞生于苏州大石头巷。苏州秀美的园林,小桥流水的幽雅景致,养育、熏陶了诗人沈祖棻。
1924年,因齐鲁军阀内战,沈家避居上海。祖棻就读于上海坤范女子中学小学部五年级,后升入中学部。读高中时回到苏州上学。以后又回上海进私立南洋女子中学住读。
1930年,祖棻考入上海中央大学商学院。
1931年,祖棻转入南京中央大学本部中国文学系,受业于黄侃、汪东、吴梅、汪国垣、胡光炜等国学大师。很快显示出其古体诗词才华。黄侃并为祖棻取字“子苾”。1934年毕业。
1934年,祖棻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致力于新文学,用笔名绛燕、紫曼等写作历史小说、新诗、散文等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微波辞》。祖棻结识了当时还是大学生的程千帆,两人相爱。1936年祖棻研究班毕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祖棻避往安徽屯溪,在安徽中学教书。1937年9月与千帆就在屯溪结婚。
1937年11月、12月,上海南京相继沦陷,祖棻在战乱中离开安徽屯溪(10月中)沿长江经安庆至武汉,又转长沙、益阳,再回汉口溯长江经三峡上重庆。后祖棻在巴县界石场的蒙藏学校教书。此时,祖棻开始大量作词以抒发她的忧国忧民之情。四百首《涉江词》在鼙鼓声中揭开扉页。
1939年秋,祖棻自重庆西上雅安。四十年代初,祖棻因患病留住在雅安。
1941年3月,祖棻在成都治病。以后随千帆往乐山国立武汉大学。写作游仙组词针砭时事。
1942年至1946年,祖棻和千帆居住在成都。望江楼是他们与朋友、同事和学生常去游览、吟诗、寄托乡思的地方。
这期间,祖棻先后任教于成都金陵大学(南京金陵大学抗战时西迁至成都)、华西大学、四川大学。
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1946年8月,祖棻自成都飞往上海。同年11月12日自上海飞武汉。千帆被聘为武汉大学副教授,已先到武汉。祖棻在武汉则失业,以后更贫病交加。
1947年,武汉大学发生“六一惨案”,祖棻因此愤然结束了词人之路。
武汉大学学生宿舍老斋舍旧景(曾昭正摄于1932年秋。曾昭正先生是本书作者章子仲的丈夫,当时为武汉大学的学生,抗战前曾因“爱国罪”被武大开除学籍)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祖棻当时在上海开刀治病。
1952年,祖棻健康状况稍好,应邀回江苏师范学院。
1955年秋,祖棻任教于南京师范学院。
翌年,祖棻回武汉大学任教。主讲过中国文学史、古典名着选读、历代韵文选、元明戏曲研究、唐人七绝诗等课程。又曾为研究生、青年教师讲过宋词、关汉卿研究等课。
当时,千帆早已是教授,祖棻也是副教授。所以他们住在特二区两层小楼里,这是武汉大学较好的教职工宿舍。许多着名教授都住那里,与祖棻千帆为邻。他们家的住房共四间,楼上楼下各两间。
1957年,程千帆被打成“右派元帅”。当年冬天即驱往蕲春八里湖劳动。此后,祖棻和千帆经受了二十多年的政治磨难。
“文革”开始后,全家更被逐出原来居住的特二区,迁至九区小码头废弃已久的湖边小屋——以前苏联专家的汽车司机所住的破车库里安身。久已不填词的祖棻忽然以古典诗歌形式记下了“新居”的情况。自此开始了她晚年的创作高潮——《涉江诗》的写作。祖棻与千帆诗信往来成了两老之间的唯一安慰。后祖棻也与许多师友联系上,互致关心,传递书信、文章、诗歌。
1975年3月21日起,祖棻开始记日记,至她离汉去宁的1977年4月24日止,两年零一月的时间中,无日不记。
1975年初,千帆被恩准“摘帽”。1976年4月被命“立即办理退休手续”,终止了在武汉大学三十余年的教职,头一年初,祖棻也奉命“自愿退休”,终止了她在武汉大学二十余年的教学生活。
沈祖棻足迹追踪1977年4月,祖棻和千帆携外孙女早早赴南京、上海探亲访友。见到许多老友,心愿已遂。
1977年6月27日,祖棻一家三口返回武汉,在家门口附近遭遇车祸。祖棻身受重伤,未得到及时抢救,不幸逝世,享年68岁。后安葬于石门峰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