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家庭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人与人的关系,家庭=家族,而今,也许可以说家庭=保育设施,这是因为现在在保育设施中存在着共食关系。我们应该讨论的不是3岁以前在保育园、在幼儿园、在家里的问题,而是能否保障“3岁以前在有共食关系的环境中抚养”的问题。
曾经有人认为,即使在保育园里,母亲的存在仍然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努力构筑保育员和婴儿之间的两者关系。在居住地区或者家庭中存在共食关系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如果不存在共食关系时,则应该在保育园里建立共食关系,同时对在家里或者居住地区恢复共食关系提供帮助。
父亲的作用
目前,社会网络论研究还刚刚起步,尤其是对婴儿的研究。现在正在研究的仅仅是父亲的作用、兄弟姐妹的作用,等等。在有关父亲的作用的研究中,有一些非常有意义的事例。比如通常认为婴儿的玩伴最好是母亲,而研究却表明母亲不能做婴儿的玩伴,这是为什么呢?例如,1岁孩子玩的是把木桶扣在头上当帽子,爬10次或者20次楼梯的游戏,对于这种枯燥的游戏,母亲是绝对不会和孩子一起做的。而只能是父亲和孩子,或者是孩子和孩子才能一起玩这种游戏。吃饭时,母亲绝对不会允许孩子一边吃一边玩。的确,不能说一边吃一边玩是对的,然而这在发育上却是一个必要的过程。父亲就会允许孩子一边吃一边玩,有时甚至还会和孩子一起边吃边玩。
这种情况同样也出现在保育园,女保育员会要求孩子做正确的事情,而男保育员则不会明确表态,或者允许孩子做不正确的事情。为什么女性和男性不一样呢?这在专业用语中叫作多样性。也就是说,并不是大家都用同样的方法就好。单纯从生殖角度来看,生物只有雌性就可以了,然而因为需要有多样性便要有雄性。
虽然婴儿在玩枯燥的游戏时会选择父亲(男性)一起玩,但这不意味着只是男性就好。在出现什么问题时,能够提供帮助、起到安全基地作用的母亲(女性)也是必不可缺的。
到了幼儿期,父亲的作用开始发生变化。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玩伴变为发育程度相同的孩子。父亲不再是玩伴,而成为孩子学习积极地挑战环境、主动参与的榜样。“守”的姿态则是孩子从母亲那里学到的。在孩子一天的生活中,如果能够得到这样的平衡是最理想的。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在许多家庭,父亲的角色开始缺位。工作忙是其中的一个理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培养孩子方面,父亲和母亲起着相同的作用。就像保育园想要代替母亲一样,父亲也想要代替母亲。这是因为大多数母亲也希望这样。原本父亲和母亲应该承担不同的角色,因为孩子只有在多样性的环境中,才能学到各种知识和能力,确立自己。正因为有这种倾向,社会网络论在今后将更加引人瞩目。
婴儿保育所必要的环境
婴儿发育的特点
下面,我们来考察一下婴儿发育过程中几个需要注意的特点。
在日本文部省《保育园保育指针》第2章和总则中都涉及有关孩子发育的内容。总则中规定的发育内容是“打下培育活好现在、创造理想未来的能力的基础”。发育绝不可以急于求成、不可以超前。要重视孩子当下的活动和行动,超越发育阶段是毫无意义的。
在婴幼儿教育中,早期教育被否定的理由也在于此。如果超越了发育阶段,将来会出现问题。比如婴儿在某个时期,会用眼睛追踪动的东西,将脸转向有声音的方向。
从婴儿的行动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的信息。人类从最初的爬行变为直立行走,是因为直立有利于支撑脑的重量。因为能够直立,人的大脑才会长大。为了直立支撑脑的重量,需要人的颈部、腰部、背部等能够弯曲的部分很结实。颈部、腰部、背部需要得到充分发育。婴儿用眼睛追踪动的东西,将脸转向发出声音的方向,是为了使颈部更加结实。这个时期,需要在婴儿的周围准备一些可以用眼睛追踪的东西,发出声音的东西,因为这些是婴儿所需要的环境。如果说婴儿用眼睛追踪动的东西和将脸转向有声音的方向是为了锻炼颈部,是否也可以说将脸转向有声音的方向是为了尽早地察觉危险所在?因为在这个时期,婴儿本能做出反应的不是吊在那里摇曳的风铃,也不是发出好听声音的圣诞玩具,而是身边孩子的动作。
躺在自己身边婴儿的手脚动作,以及摇摇晃晃走过身边的、比自己年龄大一点孩子的动作,这些都会让婴儿做出第一反应。对于婴儿来说,母亲的动作太快,用眼睛还无法捕捉。抓着东西站起来,踉跄学步的速度,刚好是婴儿用眼睛能够捕捉的速度。如果在这个时期,让婴儿睡在没有任何动的东西,也没有任何声音的地方,他就不会去转动颈部。以前,人们常常认为,婴儿最好睡在安静、稍暗一些的屋子里。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在这样毫无刺激的环境中,容易诱发猝死。为了防止这一点,定期给予婴儿一定的刺激十分必要。儿科医生也提出过这样的建议,就是在白天午睡时,应该给婴儿准备一个周围明亮、能够听到声音、空气流通的环境。
继锻炼颈部之后,就是学会翻身。这是婴儿实现自我移动的最初手段。想要得到东西,想到什么地方去,这些欲求引发了翻身的行动。
接着是爬行期。婴儿会把下半身贴在地板上,抬起上半身来移动。这样,背骨会得到锻炼。也就是说,需要什么东西、想到哪里去这样明确的欲求,引发了婴儿爬的行动。通过爬行,增强了婴儿的腰部以及上半身内部的脏器发育,也锻炼了用手支撑、避免摔倒时脑部受到冲击。在各个时期,都需要有符合该时期婴儿活动和行动的环境,这些十分重要。
发育中不可缺失的意欲
前面,我们逐步考察了孩子的发育过程。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发育是建立在意欲的基础之上。从想要看动的东西、想要拿东西等欲求中产生了行动,这些行动促进了身体的发育。而构成意欲的基础则是兴趣、关心、探求心,等等。
让孩子萌发兴趣、关心、探求心等意欲,为进入小学之后接受知识教育做准备,正是婴幼儿教育的目的。
这样的意欲在婴儿诞生后3个月左右就开始出现了。不能因为婴儿想要,大人就拿给他;因为危险,大人就把爬着的孩子抱起来去够东西。这样看上去似乎对孩子很安全、很好,实际上却会使孩子失去意欲。联合国经济合作开发组织(OECD)对各国学习能力调查的结果表明,日本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名比较靠前,然而学习意欲却是世界各国中最低的。意欲下降后,造成了学习内容的减少。
在日本,有的孩子出生半年左右就可以站起来。人们认为是日本的房间小,孩子很容易抓住家具站立起来,因此孩子的爬行期缩短了。为了满足孩子爬行所需要的空间,在成立保育园的批准条件中规定,最低要有3.3平方米面积的匍匐室,比一般的保育室要大一些。最近这个最低标准放宽了。
最近,尽管房间大了,而婴儿站立期还是有提前的倾向。这是因为现在家里孩子少了,父母接触孩子过于密切造成的。婴儿不是抓着家具去学习站立,而是拉住身边的大人学习站立。
本来,婴儿抓住东西站立是从10个多月的时候开始的。以前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过早地站立,甚至让孩子背上米袋爬行。如果爬行期太短,日后会造成孩子一运动就喘,摔倒时不会用手撑着保护脸,出现发育上的问题。在爬行期必须让孩子充分爬行,这正是日本文部省《保育园保育指针》中所说的“培育孩子活好现在,创造理想未来的能力的基础”。
各国学习能力调查
联合国经济合作开发组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调查,(Programme forInternational StudentAsessment,PISA)。参加调查的国家以15岁孩子为对象,对阅读理解能力、数学能力、科学能力三个主要领域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调查,重视的是思考过程的学习,对概念的理解,以及在各种状况下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能力是指对某一信息的理解及运用。
发育所必要的环境
下面,我们继续考察孩子是如何通过环境来完成发育的,以及应该为孩子的发育准备一个什么样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