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政治家,毛泽东的胸中装着天下苍生;
作为军事家,毛泽东的胸中装着百万雄兵;
作为哲学家,毛泽东的胸中装着浩然正气;
作为诗人,毛泽东的胸中装着宇宙万象!
咏物而言志,托物而寄意的诗词古来有之。然而,毛泽东的诗词别出新裁,富有新意,汲取了高天的滋爱,厚土的深情。在他的诗词中,世界万物都是那样新颖而浪漫;在他的笔下,世间万象又都那样富有灵魂和思想。
在1935年的长征途中,红军队伍经过艰难困苦的长途跋涉,胜利在望。毛泽东登上属于昆仑山分支的岷山山脉,远望祖国的大好河山,联想到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诗情涌动,很快幻化成一篇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诗篇——《念奴娇·昆仑》。
古来诗词虽多涉及昆仑,但一般只是作为用典使事,神话传说,陶渊明的《读山海经》也只是遐想。而身临目接,正面描写,且写得如此奇特而豪迈,毛泽东当属第一人。
昆仑山,一代伟人毛泽东来了!
念奴娇
昆仑
一九三五年十月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昆仑”,即昆仑山,是我国西部山系的主干,也是亚洲最大的山脉之一,向有“亚洲脊梁”之称。它的主脉在新疆和西藏交界处,西接帕米尔高原,东延青海省境内。分北、中、南三支伸展,东西长约2500公里,海拔6000米,多有雪峰,十分雄伟。
作者曾有这样一段注解: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经过时,都是火焰山,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诗人毛泽东笔下的昆仑山脉,高大巍峨。他以雄奇瑰丽的想象,展现了共产党人改造自然、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气魄和力量,抒写了诗人反对帝国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理想。因而,《念奴娇·昆仑》被称为“反帝念奴娇”。
诗人一入手就惊心动魄,“横空出世”,极力形容昆仑的高和大;一个“莽”字,形象地概括了昆仑山雄伟高大的气势,而“阅尽人间春色”,又把历史久远的昆仑人格化,内涵极为丰富。
是啊!昆仑山,你如此苍莽磅礴,究竟经历了多少漫长岁月,沐浴了多少风霜雪雨,见证了多少人世沧桑?
如此巍峨古老的昆仑山,你究竟给社会带来了什么?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只见大雪漫天飞舞,积雪长年不化,使严寒笼罩大地,搅得整个天空寒冷透了,给人民造成了严重影响。
诗人用“飞”和“搅”字,把巨大、静卧的群山写活了。“周天”形容大雪覆盖范围之广,“寒彻”则点出了它的影响之大。
更为甚者,每到盛夏,冰雪融化,山洪倾泻,江河暴涨,泛滥成灾,给江河两岸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诗人对昆仑山的憎恶之情,对人民疾苦的关心,溢于言表。
昆仑山祸害了社会,却也造福了人类;它孕育了黄河、长江的灿烂文明,孕育了中华儿女。
然而,自古以来,又有谁关心过人民的疾苦,有谁把昆仑山同人民的生活和命运联系起来,对于你的功与过,是与非,作出公正的评说?
没有,从来没有。
诗人开始同昆仑山直接对话:昆仑山,不要你这么高,不要你这么多雪,给人民带来这么多的苦难!
这里,“我”既是诗人自己,也是人民革命力量的代表,给昆仑山下的命令。两个否定句,两个叠词,以肯定无疑的口气,显示了一种超迈历史、雄视环宇的气魄,充满诗人的伟力和自信。
这时,诗人更奇特的想象出现了——这恐怕也是全世界最奇特的想象——诗人要凭倚高天,抽出比昆仑山更长更大的宝剑,按照人类的意志,把它拦腰裁为三截!
李白诗中说:“于是抽倚天之剑”,都是说剑倚天,而毛泽东这里却是人倚天,更突出了人的高大。一个“裁”字,从容不迫,构成了举重若轻、玩昆仑于股掌之间的意趣。
裁为三截的昆仑该如何处置?诗人又进一步展开他的化弊为利、改造昆仑的奇想:“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诗人愈想愈奇,这是何等奇伟的思维和气魄!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这又是一幅何等美好的愿景图!
这个美好的愿景,代表了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消灭帝国主义,彻底改造人类社会,实现民族平等,人人同冷同热,共享共产主义的大同世界。
这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
它把毛泽东诗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念奴娇·昆仑》自1935年10月问世,到1957年《诗刊》发表,再到1963年12月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中,经历了几十年时间。
在此期间,毛泽东不断手书,也不断修订。改动最为突出的是:“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曾有手书作“一截抛洋,一截填海,一截留中国。”其中最末一句“一截还东国”,1957年1月号《诗刊》发表时还作“一截留中国”。
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同年刻印的线装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书眉上又批注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别的解释不合实际。”
诗人把高寒、多雪、洪水泛滥、祸害百姓的昆仑,经过改造之后,造福人类。以极其豪迈的气概,极度夸张的手法,展现出中国人民征服自然的伟志,俯瞰宇宙的气魄和心系全球的胸怀。
诗人把中外古今、人类世界一起囊括包举,都作为抒情的对象。才思新奇,变幻莫测,而又脉络分明;气势磅礴,神韵深秀,而又余味无穷。
诗人70多年前的崇高理想,“环球同此凉热”的伟大预言,直到今天,仍像一团巨大的思想火炬,给世界以光明的启迪。
作为诗人,他由这首词走向纵论世界的诗坛;作为诗人政治家,他由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者从延安走向世界舞台。
美国学者特里尔认为:长征结束时,毛泽东甚至把重峦叠嶂的山峰看作是这个革命的象征,世界和平就在山的那一边。
毛泽东如同神话夸父追日中的巨人,正在大步地迈过群山,迈向世界!
毛泽东托物寓意的诗,既勾勒崇山峻岭,描述庞然大物,气吞山河。也捕捉小桥流水,吟诵梅瓣花枝,细腻入微。
这如同毛泽东丰富的个性世界:既见英武逼人,又见温文尔雅;既见严肃认真,
又见风趣诙谐;既见浪漫潇洒,又见谨慎细微。
丰富的个性,丰富了他的创作。
读过巍巍《昆仑》,再读芊芊《咏梅》,我们享受的是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番韵味,另一种感悟。
《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晚年诗词的代表之作,写于1961年12月,正是他68岁生日的前夕。
那时的国际政坛,由于反华势力向中国共产党发难,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对中国施加压力,攻击中共搞“民族利己主义”,争夺国际共运的所谓“领导权”。一时间,真可谓“高天滚滚寒流急”,“万花纷谢一时稀”;而在国内,经济也正处于三年严重困难时期,问题层出。
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如何鼓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发愤图强,勇往直前,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是毛泽东和全党同志都在思考和关切的问题,于是,决定在广州筹划召开中共中央扩大工作会议。
在广州会议的前夕,不知何故,毛泽东怀着极大的兴致,阅读了许多古人的咏梅诗词。
他一生喜爱梅花,他用过的笔筒、烟灰缸、饭碗等物品上,都可以见到花色秀逸的梅花图案。景德镇为他特制的一套日常生活器皿,每一件上均有梅花图案。
据说当年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毛泽东就在福建汀州的金沙寺同贺子珍一道欣赏过腊梅花。金沙寺雄踞山顶,殿宇巍峨,琉璃压顶,相当壮观。
毛泽东来到山顶,登临纵目,蓝天空阔,白云悠悠,远山如黛,心宽神畅,烦忧忘尽。这时,贺子珍被一株腊梅所吸引,不禁叫道:“润之,快过来!看这腊梅真香!”
毛泽东乘兴过去,深深吸了几口气,对着腊梅认真观赏一番。看那疏枝劲健,梅儿朵朵,天寒地冻,俏然喷香,毛泽东笑着对贺子珍念出了“春心乐共花争发,与君一赏一陶然”的诗句。
梅花,做为我国历代诗人喜爱吟诵的物象,象征高尚的品质,坚贞的节操,傲岸的性格。
1961年11月6日早晨,毛泽东接连三次写信给秘书田家英,让他帮忙查找有关咏叹梅花的诗词,并指明要找宋人林逋(和靖)的诗文。林逋是写梅的高手,他的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几乎为读书人所共知。毛泽东要读咏梅的作品,自然首先会想到林逋。
田家英很快将林逋的诗文集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立即翻阅赏读起来。
上午8点多钟,他又连续给田家英修书两封,询查有关梅花诗之事。
就在这一天,毛泽东挥毫作书,用人们熟悉的草体,写下了“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又书写了高启的《梅花》诗:“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这段时间,毛泽东又集中阅读了陆游的不少咏梅诗词。
陆游,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生当北宋灭亡之际,一生力主北伐抗金,收复失地。但政治上受到投降派的压制,晚年虽退居家乡,然而报国的信念仍然没有改变,一生留有诗词9000多首。陆游一生喜爱梅花,在他的诗词中,涉及梅花的有160多首。“一树梅花一放翁”,正表达了他的爱梅之情。
20世纪60年代初,郭沫若撰写读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词的赏析文章时,曾一口气引录了陆游十几首咏梅诗中的二十几个佳句,并说陆游之爱梅“甚于屈原之爱兰,陶潜之爱菊,一般人之爱牡丹”。
陆游有这样一首《卜算子·咏梅》词: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在词中,以梅自喻,通过开放在“驿外断桥”边的没有主家的梅花,突然又遭到黄昏时的风雨浇打,写出了梅花的寂寞凄苦;又通过梅花不与“群芳”争春,任其排挤嫉妒,即使被人踏成泥土,也要保持自己清香如故的高洁品质,展示了不随流俗,不畏谗言,坚贞不屈的品格。
毛泽东读了陆游的咏梅词后,萌发了“反其意而用之”的创作冲动。经过反复酝酿构思,诗人写出了与陆游同名的词作《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
咏梅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在他的《卜算子·咏梅》前加了一则小序:“仿陆游,反其意而用之。”意思是说,陆游的咏梅词给了他启发,引起他的创作欲望,联系当时的国际政治斗争形势,也采用同一词牌,同一题材来创作一首咏梅词,然而题旨、意味却大不相同。
词句起始,一“送”一“归”,一“迎”一“到”,用时令季节的变换,赞颂梅花在冰雪中绽放,在自然界运动变化中迎风傲立的强大生命力,奠定了一个乐观自信的基调。
尽管悬崖上已凝结着百丈的冰柱,而梅花依旧在这峻峭的悬崖上傲霜斗雪、俏丽开放。
梅花敢于抗争、坚贞不屈的品格和瑰丽的形象,在毛泽东的笔下跃然纸上。
这是何等壮丽的图景和超凡的气魄!
一个“俏”字,俏得传神,俏得美丽,俏得超群不凡,俏得妙趣横生。
梅花尽管俏艳,但决不去同谁争占春光,唯一的心愿,只是把春天到来的信息报告人间,传遍大地。下片的第一个字“俏”紧承上片最末一个“俏”字,在修辞学上叫“顶针”,是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诗意的连贯性。
等到春天来了,满山遍野都开满了鲜花,这时的梅花终于在百花丛中露出了笑脸。作为一个报春者感到无限的欣慰,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度!
一个“笑”字作结,使得梅花的娇美风貌是多么生动,梅花谦逊而不俗的胸怀是那么富有神韵。
在诗人的心目中,这样的梅神梅魂,梅骨梅趣,在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之际,不正体现了那些真正的马列主义者独有的风采吗?
毛泽东仿陆游写作这首《咏梅》词,为何说是“反其意而用之”呢?他在一份“附陆游咏梅词一首”的打印稿校样上,写了几句题解式的话:“作者北伐主张失败,
皇帝不信任他,卖国分子打击他,自己陷于孤立,感到苍凉寂寞,因作此词。”几句附言,点出了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的基本内涵:
陆游词中的梅花,开在荒凉的野外驿站,颓败残破的断桥边,又遇到风雨交加的黄昏,因而感到寂寞孤独,无人赏识;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则俏丽地开放在“悬崖百丈冰”上,不因无人赏识而感到寂寞愁苦。
陆游词中的“风雨”是凄风苦雨,是愁绪和伤感,流露出面对当朝权贵的打击和排挤,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而毛泽东的“风雨送春归”中的“风雨”,虽然喻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道路,但并没有任何凄情苦味。
陆游的“一任群芳妒”是无奈之举,调子是消极低沉的;而毛泽东的“不争春”,目的是为了“只把春来报”,是积极的,是为了向世人报道春天即将来到的消息。
陆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明梅花坚贞不屈、至死不渝的节操,获得了千百年来许多正直人们的同情和赞许,但结局却是“零落成泥碾作尘”,令人慨叹与伤感;而毛词“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显示出了革命者的广阔胸怀和远大理想,是极其乐观的,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
当然,毛泽东这样作词,只是塑造一种崭新的梅花形象,寄寓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情怀,并非苛求于前人。恰恰相反,正因为陆游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情操感染了他,而又觉得有所不足,才这样“反其意而用之”。
咏梅,实则是咏人,托物言志。
词中除标题中有“梅”字之外,全词咏梅而不言梅,44个字中无一个“梅”字,这正是诗人的高妙之处。
环境气氛的渲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诗人为梅花的生长营造了一个典型的艺术环境: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梅花的品格就是在这样一个傲霜斗雪、经风历雨的环境中形成的。
诗人臧克家评论说:毛泽东的“咏梅,是梅花的赞歌。梅花的形象和风格,可以使我们想象到坚持真理,英勇卓绝的革命者的高贵品质。这首词,写得很蕴藉,句子极俏丽,使人一读再读,越咀嚼,越有味。”
诗人郭沫若评论说:主席的词写成于1961年11月,当时是国外敌对势力进行反华大合唱最嚣张的时候。“主席写出了这首词来鼓励大家,希望党员同志们要擎得住,毫不动摇,继续奋斗,使冰雪彻底解冻,使山花遍地烂漫,使地上永远都是春天。”
在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中,梅与雪的故事还在演绎。
梅花与冰雪总是分不开的,梅花与寒冷总是连在一起的。
1962年12月,依然是有雪的季节,依然是冰冷的冬天。
也许毛泽东想到了一年前他写的那首咏梅词,也许他觉得意犹未尽,也许他再次有感于时事变化,总之,在他生日那天,毛泽东挥笔写下了又一首与梅花有关的律诗:
七律
冬云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显然,这首《冬云》是去年那首《咏梅》的姊妹篇,更是《咏梅》的延续和进一步发挥。
冬云密布,大雪纷飞,各种花木纷纷凋谢。色调沉重的象征画面,暗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严峻形势,国际反华势力疯狂攻击中国共产党。一时,我们似乎暂时成了少数。
国外反华势力的高压之势,如同滚滚寒流,来势汹汹;但我们却无所畏惧,敢于对抗任何寒流。
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下,真正的马列主义者和革命人民,怎会害怕那些反动逆流!“独有”、“更无”,一个肯定判断,一个否定判断,斩钉截铁,豪健有力,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对国外反华势力的大无畏气概。
真正的革命战士——梅花,越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就越是斗志昂扬;那些经不起考验的“苍蝇”,即使冻死在寒冬,也不足为奇。热情颂扬奋起斗争的马克思主义者,终将取得胜利,辛辣嘲讽那些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必然覆灭的命运。
毛泽东还鼓励人民:“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从冰挂悬崖到万花凋落;从梅花“俏”于冰到梅花“喜”于雪;从“腊梅赞”到“豪杰颂”,一词一诗,殊途同归,异曲同工。诗人对梅花的钟爱,溢于言表,不断升华。
不用说,毛泽东笔下的梅花,也正是他心中的梅花,是神圣高洁的象征,是坚贞不屈的革命者,是具有崇高理想的共产主义战士。
毛泽东博大的胸怀,既装得下傲霜腊梅,也装得下高山大海,激荡着国际风云的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