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礼是古代嘉礼的一种,其涵义在《礼记·冠义》记载如下:“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欤可知,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行冠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要履行孝、悌、忠、顺的德行,懂得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担当起各种社会角色。惟其如此,才可称得上人,也才有资格去治理别人。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
冠礼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人生礼仪之一,在先秦、秦汉时期都极受重视,被称为“礼之始也”,《礼记·冠义》说:“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於人,其礼可不重欤”。可见,成为一个有责任之人,其最初的大礼则是“冠礼”,由此可见“冠礼”的重要性。南北朝以后,冠礼逐渐简化、衰微,唐宋时废坏,青少年普遍没有成年意识,有的已进入了官场尚脱不了顽童的习性,二程痛心疾首地说:“把冠礼废弃了,天下就没有成年人了”,所以故强力主张恢复冠礼,并率先垂范。
那么,成年礼为什么叫“冠礼”呢?因为在古代,未成年者不戴冠,冠是成年男子身份的象征,所以用加冠的方式,做为成年礼的主体。
(二)冠礼仪程
1、礼前的准备
冠礼的重要性,在仪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古时冠礼不像现在在学校集体进行,而是以家庭为单位各自完成,在宗庙里举行,由父或兄主办。首先,举行冠礼的日子要通过占筮(占卜)的形式来选择,不得随意决定。选择吉日的仪节称为“筮日”,意为“求其永吉,”希望冠者从此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日期确定后,冠礼的主人(将冠者的父或兄),要提前3天通知各位同僚、朋友,邀请他们届时前来观礼,这一仪节称为“戒宾”,戒为告知、通报之意。同时从所通报的僚友中选择一位德高望重者担任加冠的正宾,该仪节称为“筮宾”。正宾一经确定,为了表示郑重,主人要一再到正宾家中敦请,至到答应为止,加冠的前一天还要前往正宾家中作特别邀请。除此之外,还要特邀一位“赞者”,即正宾的助手。确定冠日、通报以及正宾的人选,均极为郑重。
2、冠礼仪式
冠礼的主体部分,是由正宾依次将缁布冠、皮弁、爵弁等3种冠加于将冠者之首。一加缁布冠。缁布冠实际上是一块黑布,相传太古时代以白布为冠,若逢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称为缁布冠,这是最初的冠。冠礼先加缁布冠,是为了教育青年人不忘先辈创业的艰辛。周代贵族生活中已经不戴缁布冠,所以冠礼之后就搁置不用。二加皮弁。皮弁用白鹿皮制作,由几块拼接而成,形似后来的瓜皮帽,与朝服配套穿戴,地位高于缁布冠。三加爵弁。“爵”通“雀”,爵弁所用质料与雀头的颜色(赤而微红)相似,故名。爵弁用极细的葛布或丝帛制成,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地位最尊。三次加冠,将地位最卑的缁布冠放在最前,地位稍尊的皮弁在其次,而将爵弁放在最后,每加愈尊,隐喻冠者的德行能与日俱增,故《冠义》说:“三加弥尊,加有成也。”
加冠之前,3种冠分放在3个竹盘中,由3位有司捧着,从西阶的第二个台阶依次往下站立。加冠者着彩衣,一如童子打扮,其在堂上有专门席位,位置因身份不同而不同。嫡长子的席位设在阼阶之上,庶子(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异母兄弟)的席位在堂北偏东的地方。堂坐北朝南,堂前有东、西二阶,东阶供主人上下堂专用,称为主阶,也叫阼阶;西阶供来宾上下堂,称为宾阶。《仪礼·士冠礼》说:“嫡子冠于阼,以著代也”。“著”意为彰显,“代”为替代,让嫡长子在阼阶加冠,意在突出他将来有资格代替父亲在家中的地位。
加冠之前,先由赞者为冠者梳头,再用帛将头发包好,做好一切准备。为了表示洁净,正宾要先到西阶下洗手,然后上堂到将冠者的席前坐下,亲手将冠者头上包发的帛扶正,然后起身,从西阶走下一级台阶,从有司手中接过缁布冠,走到将冠者席前,先端正其容仪,然后致祝辞说:“月份和时日都很吉祥,现在开始为你加冠。抛弃你的童稚之心,慎养你的成人之德。愿你长寿吉祥,广增洪福”。祝毕,亲手为他戴上缁布冠。缁布冠实是一块黑布,相传太古时期以白布为冠,若逢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称为缁布冠,这是最初的冠。接着由赞者为其系好冠缨。冠者进房,脱去采衣,换上与缁布冠配套的玄端服出房,面朝南,向来宾展示。至此,一加的礼仪完毕。
三加的仪式基本相同,只是二加皮弁时,正宾要从西阶走下两级台阶;三加爵弁时要走下三级台阶,因为捧持皮弁和爵弁的有司站在不同的位置。每次加冠的祝辞略有变化,但意思相同,主要是勉励加冠者抛弃幼小嬉戏惰慢之心,树立进德修业之志。这是前辈对冠者的衷心祝愿,也是成年教育的重要内容。祝辞之后,冠者都要应答。每次加冠后,冠者都要进房换上相应的服装,然后出房向来宾展示。
不难发现,冠礼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行容体、颜色、辞令的教育,内中有很深的含义。《冠义》说:“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是因为人懂得礼仪,而礼仪是以容貌端正、神色庄敬、辞令恭顺为基础。要责以成人之礼,首先应从容体、颜色、辞令的教育开始,惟其如此,赞者、正宾才不厌其烦地为之梳理头发、扶正帛巾,并让他展示体貌。刘向在《说苑》中说,冠礼意在“内心修德,外被礼文”,是“既以修德,又以正容”。孔子说:“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可谓深得其旨。
三加之礼后,要举行醴冠者的仪式。冠者的席位在堂上的室门之西,正宾向冠者敬醴酒,并致祝辞:“甘美的醴酒醇厚,上好的脯醢芳香。请下拜受觯,祭献脯醢和醴酒,以奠定你的福祥。承受那上天的美福,长寿之年犹不忘怀”。冠者按照规定的礼节饮酒,然后起身离席,为冠礼圆满完成而拜谢正宾,正宾答拜还礼。
3、为冠者取字
古人有姓、有名,还有字,如杜甫姓杜、名甫,字子美。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据《礼记·内则》记载,上古时代,子孩生下来3个月,由母亲抱着去见父亲,父亲“咳(hai)而名之”,意思是拉着孩子的右手,用食指轻挠他的下巴,为之取名。20年之后,孩子长大成人,则要在冠礼上由正宾再为他取一个表字。在姓名之外取表字,为了表示对父亲所起之名的敬重。在古代的社会交往中,只有长辈对晚辈或者尊者对卑者可以直呼其名。平辈之间、晚辈对长辈则要以字相称,以示尊敬,否则就是失礼。也就是说,“字”是成人交际时使用的,所以《冠义》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正宾为冠者取字有严格的仪式。正宾从西阶下堂,站在正对西序之处,面朝东。主人从东阶下堂,站在正对东序之处,面朝东。冠者站在西阶下的东侧,面朝南。正宾为冠者取表字,并致祝辞:“礼仪已经齐备,在此良月吉日,宣布你的表字。你的表字无比美好,宜为英俊的男士所有。适宜就有福佑,愿你永远保有。你的表字就叫“伯某甫”。周代的表字,首字表示排行,用伯、仲、叔、季表示,视情况而定;末字“甫”,或作“父”,是对男子的尊称;中间的“字”,一般与名的字义有联系,如孔丘,字仲尼父,仲是排行,尼与丘对应,丘是山丘,尼是尼山,是孔子出生的地方。末一字可以省略,所以孔子的字通常可以称仲尼。取“字”,同样体现了长辈对冠者的期待。
4、以成人之礼拜见尊长
冠礼完毕,冠者要以成人之礼拜见有关的尊长。先从西阶下堂,折而东行,出廷院东墙,面朝北,拜见在这里等候的母亲,并献上干肉,感谢母亲的美育之恩。母亲拜受后准备离去,冠者拜送,母亲又拜。这一过程中,作为儿子的冠者只对母亲拜一次,而母亲却拜了两次,这是上古时代妇人对成年男子的拜法,称为“侠拜”,这一礼节在我国已经失传,但在韩国依然保留着。
冠者又去见站在堂下的亲戚。亲戚向冠者行再拜之礼,冠者答拜还礼。然后出庙门、进寝门,去见姑姑和姐姐,礼节与见母亲同。冠者拜见母亲、兄弟,表示在家中从此以成人之礼相见了。然后,冠者回家脱去爵弁服,换上玄冠、玄端和雀色的蔽膝,手执一只雉,前往拜见国君。见面时,要将雉放在地上,不能亲手交给国君,因为亲手授受是尊者与尊者之间的礼节。礼毕,再执雉分别去拜见卿大夫和乡先生(退休居乡的官员)。这种拜见,是要说明冠者已是成人。
卿大夫和乡先生接见冠者时,要对冠者有所教诲。据《国语·晋语》记载,赵文子行冠礼后拜见严晋国的6位卿大夫,每人都对他有在段训诫的话。有的说,你的父亲不行,办事很潦草,这种毛病你可不能再犯。有的说你爷爷不错,忠于国家,办事认真,这一点你要学习。有的说你父亲有一个很好的优点,值得你要学习。有的说要是能把你父亲和祖父的优点都集中在你身上,你就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成员。这种教导,指出冠者前进的方向、应该继承和应该扬弃的东西,将令人终身受用。
5、礼仪结束
冠者拜会尊长完毕,主人用醴酒酬谢正宾,用的是一献之礼,包括献、酢、酬,即主人先向宾敬酒(献),宾用酒回敬主人(酢),主人先自饮、然后斟酒再敬主人(酬)。为了表示对正宾的感谢,主人以5匹帛和2张鹿皮相赠。冠礼至此结束,正宾告辞,主人送到门外,再拜,并派人将盛有牲肉的礼俎送到正宾的家中。至此,冠礼方告结束。
(三)古代社会中的冠礼
周代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在位的帝王去世,嫡长子无论年纪长幼,都可以即位。但是,只要即位的新王没有成年,就不能执掌朝纲。例如,周武王去世时,成王尚在襁褓之中,虽然入承大统,但不具备亲政的能力,只能由周公摄政。直到成王成年之后,周公才返政于成王。原因很简单,未成年者不具备南面之资。又如嬴政13岁就即秦王之位,据《史记·始皇本纪》,直到9年后的4月巳酉,也就是22岁时,才“冠,带剑”,开始亲政。可见,对于帝王而言,冠礼具有特殊的意义。不仅如此,一般的士人如果没有行冠礼,也不得担任重要官职。据《后汉书·周防传》,周防16岁仕郡小吏。世祖巡狩汝南,召椽史试经,见周防“尤能诵读”,欲拜为守丞。周防因尚未行冠礼,不能从命。
西汉王朝对于帝王的冠礼非常重视。据《汉书·惠帝本纪》,汉惠帝行冠礼时,曾经宣布“赦天下”,这是历史上因帝王行冠礼而大赦天下的开始。其后,又有因太子行冠礼而赐民以爵位的,据《汉书·景帝本纪》,景帝后三年正月,“皇太子冠,赐民为父后者爵一级。”又据《汉书·昭帝本纪》,元凤四年,昭帝加冠,“赐诸侯王、丞相、大将军、列侯、宗室,下至吏民,金帛、牛酒各有差。赐中二千石以下及天下民爵。毋收四年、五年口赋。三年以前逋更赋未入者,皆勿收。令天下酺五日。”颇似普天同庆的节日。
为了与臣下的冠礼相区别,汉昭帝的冠礼还专门撰作了冠辞。据《博物记》(《续汉书·礼仪志》注引)所记,其冠辞为:“陛下摛显先帝之光耀,以承皇天之嘉禄,钦奉仲春之吉辰,普尊大道之邦域,秉率百福之休灵,始加昭明之元服,推远冲孺之幼志,蕴积文武之就德,肃勤高祖之清庙,六合之内,靡不蒙德,永永与天无极。”这是后世帝王另撰冠辞之始。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次子马防,在肃宗时担任过卫尉,其子马钜常跟从左右。据《后汉书·马防传》,肃宗六年正月,马钜年及冠龄,特拜为黄门侍郎。肃宗亲至章台下殿,“陈鼎俎,自临冠之”。可惜,史书中皇帝亲临臣子冠礼的记载仅此一例。
二、笄礼
笄,就是簪,一种饰品,用来固定发髻,形似根长纤,一头锐一头纯,纯的一头有突出的装饰,称为首部。笄是发簪家族的鼻祖,简单朴素,后来的簪、钗等皆是在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笄礼也叫加笄或及笄,俗称“上头”或“上头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女子成年礼。《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一)笄礼简介
阅读中华国粹系列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丛书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入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本书分为礼仪文化概述;人生礼仪;日常礼仪;学校礼仪;社交礼仪五章,主要内容包括:礼仪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礼仪文化的类别与性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