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嘉礼
嘉礼的内容最为庞杂,涉及到日常生活、王位承袭、宴请宾朋等多种内容,以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最为重要。婚礼,即男女结合为夫妻时的礼仪;冠礼,是古代男子年满20岁时的所行的一种典礼,即加冠以示成年(女子15岁时行笄礼以示成年);飨礼,是设酒食款待宾客的一种礼仪。宴礼,古代君臣宴饮之礼。飨与宴内容上有差异,但都同属宴饮之礼,后代经常合称飨宴。养老礼,是对国内年老而又德高望重者按时赠以酒食时所行的一种礼节。射礼,是古代贵族男子进行射箭时的礼仪,古人在进行一些重大的活动时,常以射箭作为活动中的一项内容,以此体现习武、尚武的风尚。以五礼为主要内容的礼仪制度,自西周正式形成后,历朝历代在相袭沿用的同时,又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从而使五礼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日渐增多,两宋时期,五礼已达112种,所涉及的范围内容几乎包括一切社会活动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正因如此,礼仪在古代与社会和个人的联系极为密切,潜移默化地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犹如牛奶与水难以剥离。称中国为礼仪之邦并非虚言。
二、礼仪文化的特征
礼仪是一种文化行为,是文明的符号,内在道德的表征,外在的自律。礼仪的本质是尊重人以及对自己所从事活动的敬重。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中,礼仪与政体和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就是一部“礼仪”文化发展史。礼仪与人类文明和谐共进,是精神的约束力,行动的方向盘。礼仪有其固有的特性和功能。我国传统礼仪除具有规范性、限定性、可操作性、继承性、发展性等一般特性外,还具自己独特的文化特性。
(一)尊老敬贤
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孟子·告子下》)。“庆”即赏赐。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贤,危机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者,未曾有也”(《墨子·亲士》)。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长者贤者的孝敬之意,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中国礼仪格外讲究尊卑秩序,讲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并将这一精神渗透到礼仪之中,成为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特色。
(二)谦和礼让
礼之运作,包含有“谦和”之德。《礼记·曲礼上》云,“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即卑下自己,尊崇他人。恭谦集中表现在荣誉和利益面前谦让不争及人际关系中的相互谦让。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故事如“将相和”及“三顾茅庐”都是上以谦德为主题,以“和”为价值取向,以善以诚为本。孔子言“礼之用,和为贵”,“致中和”是古人崇高的道德境界和君子品质,以此和睦家庭、邻里,最终和谐社会。如果做不到“和”而致矛盾激化,那就是以礼相让”。“将相和”就是讲战国时期的老将蔺相如一让再让,廉颇负荆请罪,一将一相,终于成为至死不渝有朋友。“孔融让梨”则让出了美德。早在先秦时代,“让”已作为礼仪的原则加以倡导。《左传·襄公十三年》载:“让,礼之主也,”君子与人相处交际,应以恭谦礼让为风度。孔子将其发展为“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何礼乎”礼让就是以大局为重,目的是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小到家庭之中、朋友之间,大到国家利益。谦让是传统的美德,也是我国礼仪文化的特色。
(三)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如是,人际交往才能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因此,《礼记·曲礼》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对于受恩者来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古人眼中,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的了。孔子说:“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礼记·表记》)可见,“以德报德”,有恩必报,是待人接物基本的道德修养。当然,往来之礼,也应适度。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敬意答射,所谓礼轻意重。正如《庄子·山木》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三)繁文缛节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礼记中庸》中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中华无处不礼仪,且规定得详尽周密,繁文缛节。由此,我国有礼仪之邦之称,国民也以彬彬有礼而闻名于世。但仪尚适宜,“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可见,古人在讲究繁文缛节,也讲究仪式适宜和适度,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在实践中也可根据不同情况在隆重程度、仪式繁简、规模大小、礼物多寡等方面灵活处理,不必强求一致,表现了繁文缛节格局下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三、礼仪文化的功能
礼仪文化作为一种需要而存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礼仪之所以被提倡,之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多重重要的功能,既有助于个人,又有助于社会。
(一)尊重功能
尊重的作用即向对方表示尊敬、表示敬意,同时对方也还之以礼。礼尚往来,有礼仪的交往行为,蕴含着彼此的尊敬。
(二)约束功能
礼仪是对人性的合理节制,人的心志需要扶正,以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礼仪一经制定和推行,久之便形成人们恪守的习俗和礼规。又以精神的约束力,得到人们的认同并将其行为纳入礼仪的轨道。礼仪维护着等级和秩序,自觉接受约束是“成熟的人”的标志,否则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甚至以法律的手段来强迫。
(三)教化功能
管仲说:“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将礼仪列为立国的精神要素之本;荀子也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具有教化作用,作为一种道德习俗,对全社会的每个人都有着无形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礼仪的形成、完备和凝固,会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世代相承,给人以庄重和美感。“不学礼,无以立”,礼仪乃文明进步的标杆,培养人的向善性和趋美性,是为“礼治”。
(四)调节功能
礼仪具有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一方面,礼仪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折射出人的涵养、素质、意向和心态,传递着这样那样的信息,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人接收、利用和吸收,成为人们认识和了解的一种有效手段,施礼并不在于简单的仪式,而是借此表情达意,取得人际间的互动,并以此作为是否继续交往的依据。礼仪在人际关系中起着规范、约束和及时调整的作用。
礼仪文化所蕴涵的功能,正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重视礼仪文明的根本原因。未来的世纪是文明对话的时代,是不同质的文化相互吸收融会的时代。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原生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的绵延数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古文明。礼仪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和重要标识,应该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得到传承,并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贡献。虽然其中一些礼仪已经过时,但礼的精神并没有过时,在广博的传统礼仪文化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礼仪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并以此来树立我们民族的文化形象。在整个社会都在弘扬和创建“文明、礼仪、和谐、发展”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传统,亲和传统,去领略传统礼仪文化的魅力,体味它的厚重,寻找民族自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