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完的竹板要经过进一步加工——“削”,也就是用刀刃削刮竹材,将它加工成制作各种风筝零件所需要的各种不同宽度、厚度和斜度的竹条。传统的方法多用“抽削”,即操作者坐着,铺厚布于腿上,左手拿竹板,竹皮向下,右手横向持刀,使刀刃成一定角度压在竹肉上,左手用力将竹板向后抽出,竹肉即被削掉一层。适当调整刀刃与竹板的角度和压力,便可改变竹肉削掉的厚度。现在更多则在工作台上,使用刨子刨削竹板。这种方法更易掌握,加工精度也较高。此外,还有用木锉“锉削”(如锉竹节)、用刀刃“刮削”(用于最后的精修)等方法。最后,将刮削均匀的竹条用较细的砂纸或纱布擦磨,使之光滑无刺,以备扎制之用。
【第三节中国风筝“四艺”】
中国传统风筝技艺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扎、糊、绘、放,简称风筝“四艺”。简单地说,“四艺”即绑扎骨架、裱糊蒙面、彩绘和放飞,基本上囊括了风筝的全部主要内容。本节将就风筝的扎、绘、糊分别详述,放飞的技艺将在以后的章节详述。
一、绑扎
制作风筝首先要考虑的是风筝骨架的扎制。根据风筝的设计,将经过刮削、打磨好的竹条,用小刀或小锯根据风筝的大小截取适当的长度。制作大风筝要注意选用较结实、韧性较高的竹青部分。
骨架的结构要根据风筝的类型而定。板子类风筝骨架简单,有“干”字形、“田”字形、六角形、八卦形等。“干”字形、“田”字形骨架就是用三根或多根竹条扎成“干”、“田”等字的形状。六角形骨架是将三根同样长短的竹条的中心扎在一起,然后再等角度分展开来,使每个夹角呈60度。以此为骨架,还可以扎成圆形或多边形,组成“七星”。八卦风筝骨架要先扎成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使之交错重叠,再在两对角线各加一竹条,绑扎在一起。
硬翅类风筝整体上是一个十字形,竖向为躯干,横向为双翅,躯干中心骨架是将三根竹条在中心处连接,相邻两根夹角约15度角。周边骨架依设计内容确定轮廓。双翅骨架上下、左右分别对称,两侧的连接处要注意弯曲并且向后倾斜,以便于排风。
软翅类风筝竖向躯体的骨架较为复杂,要根据风筝所模拟的对象进行相应处理。其典型结构是浮雕式造型,需要在双翅的上沿设置左右对称的竹条。面积较大的双翅还可以加辅助竹条作为支撑。
立体类风筝的骨架则需要外轮廓竹条与内部支条相结合,内部支条起到支撑加固的作用。立体类风筝的骨架要求每一根竹条的长度十分精确,以保证风筝三维造型的准确。扎制骨架很多时候需要将竹条进行弯曲,方法是用蜡烛(或酒精灯)熏烤加热竹条的竹黄一面,再弯曲成预定的形状。需注意的是,头竹要烤至“出汗”,但不要揩掉油质的“汗”,使其密封吸水孔道,以免竹条恢复原型。在烤膀条和尾竹时,就要把油质揩掉,以增加弹力。熏烤时竹条不要距离火过近,否则会将竹条烧焦。如果竹条过于干燥须先蘸水再加热。受热后,双手执竹条两端慢慢加力,使其弯曲,并将竹条移开,等它稍微冷却后再行松手,避免竹条自行弹回。
接下来,要把各部分的竹条连接在一起,即中国传统风筝的绑扎。此外还有扣楔、活头、插接等。
绑扎:风筝骨架的竹条接头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垂直、平行和倾斜三种连接方式。垂直连接可分为:交叉接、卡接和搭接三种。交叉接方法简单,一般用十字绑扎法,但强度不大,而且骨架不平;卡接要将一根条劈开,卡在另一竹条上,强度不如搭接,但骨架较交叉接平整。搭接则需要有一竹条弯曲90度,但强度大,骨架平,可用藏头绑扎法。倾斜连接与垂直连接类似,只是角度不同。平行连接有斜口接和搭口接两种。斜口接既平整又美观,但需要注意是要有足够的强度。
扣楔是天津风筝所常用的一种传统连接方法。在纵向骨架上打孔,横向骨架穿孔连接。这种方法用于制作旋转体的风筝部件很有效。活头是折叠部分做成的活动接头,最常用的是套索活头。它的构造是两条搭接,中间以一横轴相连,横轴两端各有一金属环套,可以松开以便折叠。风筝上的一些可拆装零件则需要用插接的方法。传统方法是套管插接(小型风筝用苇管,中型风筝用竹管,大型风筝要用专门制作的套管连接)。
对于风筝骨架的扎制,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绕线和绑扎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绑扎四法”和“绕线三法”,简要介绍如下:
绑扎四法
骨架竹条的连接绑扎方法可归纳为四种:
(一)十字绑扎法(又称“交叉绑扎法”)。将被绑扎的两根竹条或竹条顶端相交叉,用线沿对角方向缠绑数圈,再成十字交叉沿另一对角线缠绑数圈,然后锁住即可。缠绑以每个方向各4—6圈为宜。为了牢固,可将两根竹条的交叉点各劈开一个小口,相插后再行绑扎。
(二)藏头绑扎法(又称“卧头绑扎法”)。将被绑扎的竹条顶端完成90度角,绑入另一根竹条上,然后缠紧即可。藏头绑扎法的优点是竹条外缘平整光滑,不影响美观。
(三)顺头绑扎法。又分为里顺绑扎、外顺绑扎和一边顺绑扎三种。
(四)联接绑扎法。将被绑扎竹条的顶端连接处削成方向相反、坡度相同的斜口,拼接在一起,涂胶,然后绑扎。为了牢固,斜口的长度要在竹条厚度的六倍以上。
绕线三法
绑扎绕线的方法大致有三种:
(一)压头法。捏住竹条,缠压起线头,缠绕数圈,将尾线头插入上一扣,缠紧压线锁头,再绕一扣,将线头插入,拉紧压线锁死。
(二)扣头法。压住线头,缠绕数圈,将线绾一环套住起线头,拉紧,再套一环,再拉紧。
(三)扣扣锁绑扎法。捏住竹条和线头,持绑扎线的另一头,绕线一圈,将线头从圈内的另一侧引出拉紧;绕线一圈后再将线头从圈内的另一侧引出拉紧;依次一扣一紧地绑扎。
二、裱糊
选择好所用的蒙面材料后,首先根据风筝骨架的形状进行取形。风筝平面部分蒙面材料的取形比较简单,把蒙面材料铺在风筝图纸上,用铅笔轻轻描下轮廓即可。但是,风筝上的很多曲面,如沙燕翅膀的曲面就比较复杂,取形时把另外一张纸放在骨架的相应部位上比好,沿边缘剪下来,制成纸样,然后再根据纸样绘在蒙面材料上。裁剪下料时必须略大于纸样的边缘一厘米左右。取形下料时要注意蒙面材料的纹理方向,务必使风筝左右的材料纹理对称,并尽量避免使用倾斜的纹理。在以上要求的前提下,还需注意节约材料。
如何把蒙面糊在风筝骨架上是裱糊的关键。裱糊纸一般使用糨糊,布、绢等材料则可使用乳胶(聚醋酸乙烯乳液),浓度据所糊材料而定。一般来讲,蒙面材料越薄,不需要很大强度的,可以用稀一点的胶水。蒙面材料强度大、胶合强度要求大,胶水也就需要浓一些。用毛笔轻轻地、均匀地涂在骨架上,注意不要把骨架的一些角落积留过多的胶水,以免蒙面材料干后不平整。
蒙面时,将蒙面材料准确地放在骨架上,注意蒙面材料在骨架上的平整,各处的松紧程度要相似,以免引起风筝扭曲变形而影响飞行,然后用手轻压四周,使蒙面与骨架贴牢。最后,再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各异的方法进行边缘处理。
边缘的处理也是裱糊工序中的重要一环,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切边、卷边、缝边和沾边等不同的处理。“切边”就是直接用刀子把剩余的边缘切掉,适用于风筝不大,而蒙面与风筝骨架的胶合强度又很大的情况。“卷边”是将多余的边缘剪除时,要留一部分涂胶后卷过来,适用于需要增大强度时。“缝边”是在需要更大的强度时,卷边后再把多余的部分缝上。这种方法适用于绢、布等材料。而在用塑料薄膜做蒙面时,就需把多余的边缘卷过来再粘合,叫做“粘边”。
在蒙面的过程中,要时时检查风筝骨架的正确位置。如发现有扭曲、不对称等情况要随时进行校正。否则,整个风筝糊完以后再发现问题就很难校正。
有些软面风筝,如蝴蝶、蜻蜓等翅膀的边缘没有竹条,用纸做蒙面时,可将纸边涂糨糊后予以折边,折叠处可再粘进一条细线,使纸边更加坚固,不易撕裂。对于一些面积较大的部位,可裁约二厘米宽的纸条糊在背面的竹条或拉线上,以免施放时纸面受力被风鼓起。
三、彩绘
“赛人全仗丹青力,化作天边无色云”。如果说扎、糊只是决定了风筝的基本造型的话,那么,彩绘更大程度上决定了风筝的审美属性,是风筝形象和内容的全部完成。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彩绘与裱糊的先后顺序主要有先糊后绘、先绘后糊,以及先印再糊,最后填色三种不同的方法。“先糊后绘”是民间传统做法之一。先把白纸糊在风筝骨架上,然后用调过胶的锅烟直接绘画黑色部分,等黑色干后再涂色。这种方法事先不打底稿,需要有熟练地技巧。“先绘后糊”用于制作精细的风筝,是先根据纹样在蒙面纸上勾线、涂色,颜色干后将蒙面纸熨平,再把蒙面纸仔细、准确地蒙糊在风筝骨架上,最后再进行装饰。“先印再糊,最后填色”是将风筝的绘制方法与民间木版年画的制作相结合,先用木版印出黑色线条,再糊在风筝骨架上,最后填色、装饰。这种方法便于大批生产,特别是在年画生产地如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等地被广泛应用。
(一)风筝的色彩
风筝图案的构图一般要注意对称、镶嵌、丰满。
风筝的图案多具有装饰和寓意的特点,甚至一些相对写实的图案也包含着装饰、寓意的成分,如蝙蝠象征幸福、桃子象征长寿、牡丹花象征高贵等。这种特点对风筝色彩的使用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受风筝放飞的功能制约,风筝的色彩也具有独特性。一方面,由于风筝放飞后处于运动之中;另一方面,观赏距离比较远,少则十几米,多则几百米。所以要求风筝的色彩鲜明,对比强烈、色块大。风筝飞在空中常常是逆光观赏,要求色彩能够较好的透光。为了达到透光效果,必须选用大块、鲜明、对比强烈的透明颜色。中国传统绘制风筝使用“品色”的原因之一,就是取其较好的透光性能。风筝的色彩还要考虑到背景——天空。传统风筝“黑锅底”只有黑白两色,放飞空中却十分醒目,就是这个原因。天蓝、灰蓝等色彩在风筝上就很少应用,使用绿色要加绘其它颜色的边框,以避免绿色与蓝天直接相接。
中国传统风筝大量使用品红、槐黄、品绿和“锅烟子”(黑色)四种颜色,经过巧妙安排,使之琳琅满目,绚丽多彩,或给人以喜庆、吉祥、热情之感;或给人以亲切、温情、清新之感;或温馨、甜蜜、娇美,充满诱惑力;或高贵、华美、辉煌、活跃,生机盎然。
(二)彩绘的步骤
风筝的彩绘大致包括打底、描线、染色、修饰四个步骤。
很多风筝在彩绘前要先上底色,如蜻蜓或蝉等风筝的翼,在绘制纹理之前就需要先上底色。底色一般要在裱糊之前上好。在着大面积底色、又要求均匀或渐变时,往往先将纸或矾绢平铺于桌面,先用板刷刷一层水,使其湿润、平整以后,再均匀地涂上所需的透明底色;稍微晾一会儿,使其收一部分水,在半干未干之际再刷一次。如此反复数次,直到色彩深浅适度为止,待干后熨平即可。没有色彩渐变要求或面积较小时,也可以用染色的办法。把溶好的颜色倒入适当大小的平盘中,手捏纸(或绢)的两邻角,浸入色水中,然后沿盘边轻轻拉动,使之全部着色,再慢慢拉出,挂在事先准备好的绳子上阴干后即可使用。
准备好无底色或涂好底色的蒙面材料后,就可以开始描线。描线之前,先在另外一张白纸上用墨线绘好同等比例的“大样”。每个细部的花纹都要仔细地绘出,只是不用上色而已。描线时将蒙面材料铺在“大样”上,用毛笔细细地勾出图案的全部线条。根据图案的要求,黑面部分用墨染好,个别白边或色边图案则直接用白粉或颜色勾线。对于描线,要求准确、均匀、流畅、对称。
在对勾画好图案的蒙面材料进行染色之前,要先对没有矾过的“生纸”、“生绢”的着色部分涂一遍矾胶水,待干后再行染色。需要注意的是,较大面积的染色要尽量选用透明的水色,特殊情况必须着染不透明颜色时,也须尽量不要涂得太浓、太厚。否则,一方面会使蒙面局部僵硬或收缩,而使之无法使用;另一方面会影响放飞后的视觉效果。
染完色以后,运用一般绘画的方法进行最后的装饰和勾勒。
四、拴线
拴线是风筝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风筝线一般不直接拴在风筝上,而是通过一根提线与风筝相连接。提线的数量和位置要根据风筝的类型和大小来确定,对放飞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有拴一根提线、两根提线、三根提线三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