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风筝的民俗文化】
一、风筝与风俗
风筝,作为民间文化的研究对象,应属于民间工艺美术的范畴。风筝的放飞仪式和放飞的游戏则是民俗学研究的内容。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放风筝是在春天里进行的,而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放风筝是在秋天才进行的。
一般地说,只要有风的天气和有风的地方就可以放风筝,因此应该是一年四季都能够放风筝。但是,为什么放风筝的活动大都在春秋二季进行呢?虽然这种传统的风俗习惯的形成,有相当复杂的历史原因,然而,从客观上看,起主要作用的还应是天气状况和农闲时节。
放风筝的首要条件是风。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是因大气温度不均匀引起气压变化形成的。气象学认为风有三类:局部地区型、全球型和偶发型。以第一种类型风最适于放风筝。因这种风是在小地区内形成的,基本上不受地球旋转的影响。在我国,春秋两季的风向稳定,风速比较适中,经常产生缓缓的上升气流,而且气温适中,适于户外活动。夏季天气炎热,并经常有暴风雨和雷雨,在这样的天气下放风筝十分危险。冬天气候寒冷,风力猛烈,风向也不稳定,所以,春秋两季是放风筝的最好时期。
在农村中,放风筝的习俗在时间上又与农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从农历当年的十月份到来年的四月份为农闲季节。但在农历十月份,除去不多的农田管理,农民的主要工作是整理、修补农具,为来年的耕作进行准备,一部分有手艺的人则在这段时间内开始他们的副业生产。在农历十二月份,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过春节进行的,大扫除、粉刷房屋、春米磨面、杀猪宰羊、张灯结彩。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又有许多必不可少的年节活动。所以,放风筝多是在正月十五后进行。这时天气和暖,东风渐急,而且农事当闲,草木未苏,时间和场地都能得到保证,是放风筝的最好时节。
农村放风筝,一般都在田中进行。在种麦地区,麦子要过了清明才分蘖发棵,“清明到,麦杆叫”。据农业专家研究,分蘖前的麦子不怕踩,如踩的话,对发棵拔节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分蘖后的麦子,茎干均已长成,如这时再到田中放风筝,会踏坏田禾,使麦子产量降低。而在产稻地区,清明已是大忙时节了。所以,在广大农村中,放风筝的活动一般在清明前后即告尾声,最晚的也只到立夏为止。
过去,我国各地在放风筝时还举行种种有趣的仪式。有的地方是在放飞前,拿着风筝在村中游行,并在村头摆上香案,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带着村中男人举行祭祀仪式,以求风筝能够顺利上天,祈祝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然后才能放飞风筝。有的在风筝上画上神像或贴上神马,选一吉日,由“童男子”放上天空,据说这样便可镇慑人间妖魔,以保一方太平。在有些地方,人们有灾或有疾病时,便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待风筝放上天后剪断引线,让风筝随风飘去,认为这样便可以放走晦气,交上好运,消灾祛难。
在江浙一带,放板鹞是一件大事,事前要准备数日,及至放飞时,要先向风筝敬献香烛纸马,然后由数个男人共同放飞上天。因有一种迷信说法,妇女和孩子是不能靠近的,否则,将是对神明的不尊敬,板鹞也就放飞不起来。待板鹞放飞上天后,各家的主妇们便从自己家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酒菜,在大场上摆好桌子,男女老少共同入席,一面品尝各家菜肴,一面喝酒赏听板鹞从空中发出的乐声。放板鹞时最忌断线或摔落,据说板鹞掉在房屋上是非常不吉利的,会给房主带来灾难。如板鹞不慎落在他人的房屋上,风筝的主人就要赶快带上香烛、纸马、鱼、肉和老酒向房主赔礼道歉,不仅要烧香磕头,还要祭过家堂菩萨,才能取走风筝。否则,房主就要将风筝扯烂、烧掉,才能免除灾难。
医学认为:在春日里放风筝,有疏泄内热、增强体质的好处。因为,冬天里人们久居室内,气血郁结、精气封藏,往往内热积聚,代谢减弱。当春天到来时,人们沐浴着阳光,在芳草如茵的野外放风筝,呼吸新鲜空气,舒展四肢筋骨,既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扩张毛孔,有利于泄热散郁,又活动了筋骨和臂腿肌肉,增大了肺活量,有助于促进代谢,增强身体素质。
放风筝还能驱除疲劳和健脑益智。在放风筝时,手臂要牵拉动作,腿脚要奔走移步,眼睛要仰望遥视,注意力要集中在凌空翱翔的风筝上。在和煦的春风里,蓝天里的风筝五彩缤纷,千姿百态,上下翱翔,令人心旷神怡,疲劳顿消,陶醉在大自然中,享受着运动的乐趣。这些年来,国外不少风筝疗养院应运而生,通过放风筝来治疗神经衰弱、精神抑郁症、视力减退、小儿智力不足等病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在过去,一些知名的艺术家、如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和程砚秋都很喜欢放风筝,除了锻炼身体外,还用放风筝来练眼神,把放风筝作为戏剧的基本功训练。另外,青少年及长期从事近距离视物的脑力工作者经常参加放风筝活动,可预防近视眼和提高肌体的抗病力。因当风筝飞得很高时,仰望着风筝的眼睫状肌呈松驰状态,眼晶状体也呈扁状态,从而有利于调节视力,消除眼睛的疲劳,预防近视眼的发生。
此外,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与风筝有关的歇后语、谚语和俗语。如:“床底下放鸢子——大高而不妙”;“鹞子满天飞,家家有得收”;“鹞子口声急,明朝雨打壁”等。还有形容一个人走后无踪影,就说:“他是个无风(断线)鹞子”;看到小孩子走路东倒西歪,就说:“像鹞子侧了”(意不稳)。只有人们相当熟悉的东西,才会用来作比喻。这也说明了风筝在民间生活中的普及程度。
在民间,还流传着多种放风筝的游戏方法,使放风筝的活动变得更加富有情趣。风筝放上天能发出响声的,除了带着哨子上天的板鹞外,还有“空中风琴”、“鸢上锣鼓”、“云端放炮”等。“空中风琴”是在风筝上安上竹子或苇子做成的弓,放上天后,张紧的琴弦便发出悠悠的筝鸣声,这与古代风筝上的弓是同样的,只是材料不一样了。“鸢上锣鼓”又叫“背锣鼓”,是用细竹条扎成方形框架和零件,将两个小风斗、锣和鼓悬挂在上面。锣是用响铜制成,鼓是用薄羊锤敲鼓发出声音。在白天,因声音嘈杂,只能隐约听到;当夜深人静时,锣鼓声清晰传来,非常好听。“云端放炮”是利用一种能沿着风筝线上下滑动的装置,将鞭炮挂在这个装置上,鞭炮的另一端挂一段香,点燃香后,使装置上升,待香烧完后就点燃了鞭炮。在半空中突然响起鞭炮声,增加了放风筝的快乐。还有些游戏如“天女散花”、“彩纸赛跑”、“合放风筝”、“叠放风筝”、“甩降落伞”、“风筝滑翔”、“风筝逐斗”、“彩灯悬空”等,都是非常有趣的。
二、风筝与健康
放风筝是一项十分有益于健康的体育活动。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在工作中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整日里在城市的狭小空间中忙碌,像放风筝这样有着古老文化传统的健身体育活动,在现代生活中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放飞风筝对人身体健康的有益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消除紧张工作后的压力
放风筝是一项极好的户外运动,在都市中找一块空地是越来越困难了,只能迫使人们走向郊外,到河滩上,到田野上,走进大自然中,伴着阵阵清风,放起一只只可爱的风筝,风筝高高地飞向天空,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天空中的风筝上,能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使人忘去工作上的烦恼,心情渐渐舒畅,工作中的压力顿时消失,一切烦恼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二)、放风筝带来好心情
蓝天、白云、纸鸢,制作风筝,放风筝,赏风筝。当手中的长线细丝牵引风筝飞向蓝天时,便悠然自得,引项翘首,极目远眺,心系广宇,激发上进,达到清心消烦,安神畅通无阻气、回归自然的境界,这是一种极好的心情。好的心情——正是现代人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三)、放风筝使人延年益寿
放风筝自有其健身原理。放风筝时,在宽阔的广场、郊野,沐浴着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仰望蓝天,凝神专注,拉线奔走,有张有驰。清风徐来,嬉戏玩乐,旁若无人,任何忧虑烦恼之病态神情,早已忘之度外。实具有爽神练形,相得益彰之效。
放风筝,溶愉神情、动形体、畅气血、练视力之功效于一炉。而制作风筝时的审美、操作过程,又具有转移心志之效,凡精神抑郁、视力减退、失眠、健忘、肌肉瘦弱诸症,均可应用。
(四)、儿童的美好回忆
童趣是天真的,每当看到孩子们拖着风筝满地奔跑,甚至不在乎风筝是否能飞起来,他们属于不为风势左右的快乐的一群。这就是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场景,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经历过的,在其成年以后,那段回忆会传给他们自己的孩子。在夕阳晚霞相映下,阵阵欢声笑语,伴随习习清风,纸鸢飞起,留给童年一段美好的记忆。
三、传统风筝与吉祥寓意
中国的风筝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从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传统风筝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如“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它因物喻义、物吉图案,将情景物融为一体,因而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的图案,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
中国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类型,其中以求福类图案为多。
(一)求福
人们对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与“遍福”、“遍富”谐音,尽管它形象欠美,但经过充分美化,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以蝙蝠为图案的风筝比比皆是,如在传统的北京沙燕风筝中,以“福燕”为代表,在整个硬膀上,可以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风筝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献寿”、“五福捧寿”、“福寿双全”、“五福齐天”、“五福献寿”等,周代《洪范》篇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谓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寿。其他的求福吉祥图案还有“鱼”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专搔手够不到的地方,因能尽如人意而得名)。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连年有鱼”,“喜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二)长寿
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寄寓和祝颂长寿的图案很多:有万古长青的松柏,有据说能享几千年寿命的仙鹤及色彩缤纷的绶带鸟,有据传食之可以长命百岁的“仙草”灵芝和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达长寿的“寿”字有三百多种字形,变化极为丰富。源于佛教的“万”字纹样,寓“多至上万”之意。在沙燕风筝中,腰部的图案就多为回转“万”字纹样。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祥云鹤寿”,“八仙贺寿”等。
(三)喜庆
表达人们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是人们常见的喜庆图案,与此有关的风筝和吉祥图案有“喜上眉梢”、“双喜登眉”、“喜庆有余”、“福禄寿喜”、“双喜福祥”。喜庆图案颇具情趣的还有百蝶、百鸟、百花、百吉、百寿、百福、百喜等图案,如“百鸟朝凤”。寓意美满婚姻、夫妇和谐有鸳鸯图案风筝等。
(四)吉祥
龙、凤、麒麟是人们想象中的瑞禽仁兽。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后来以龟背纹代替。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关于龙的话题,中国是个尚龙的国家,在我们国家里龙有着特别的意味,龙有着鹿的角,牛的头,蟒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的神奇生物,被视为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以瑞禽仁兽及其它物象构成的传统吉祥图案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彩凤双飞”等。中国传统风筝——龙头蜈蚣长串风筝,尤其是大型龙类风筝,以其放飞场面壮观,气势磅礴而受人喜爱。
雏燕画诀
雏燕如何来画,拟人是胖娃娃。
肢短头宽且大,尾小羽稀有差。
双瞳澄似秋水,两颊艳若荷花。
眉开眼里含笔,黄口呢催喃话。
心头洁白天真,胸中坦率无暇。
孺慕情意拳拳,除此哪有牵挂。
春未习步花丛,夏初学飞林下。
时伴彩蝶翩迸,偶随鹤雀穿架。
捉捕螟腾蟊贼,巡田收苗护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