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欣赏习惯的影响,出现了异彩纷呈的造型形式和各具特色的加工技艺。不同的创作者,由于生活阅历、思想方法、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往往在作品中表现出富有修改的艺术特色呈现出个人风格。
出类拔萃的个人艺术风格,很容易受到人们的欣赏和认可,通过耳闻目睹,师传口授,在一定的地域流传开来,就形成了地方风格。这种由内容和形式表现出来的地方风格,一旦得到更多人的接受和仿效,就会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流传,从而形成艺术流派。创作规律和艺术特色是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产生的,它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风格和流派也会变化和新生。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地地理因素不同,文化风情有异,盆景流派也异彩纷呈。就树木盆景而言,在1981年国家城市建设总局科研成果------《中国盆景艺术的研究》中,对我国树木盆景的主要流派作了概述。它们是:①以成都为代表的川派,②以江苏省扬州为代表的扬派,③以江苏省苏州为代表的苏派,④以上海为代表的海派,⑤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派。一时被称为中国树木盆景之“五大流派”。
除了上述主要流派之外,还有不少重要流派颇值一书,如历史悠久的通派盆景(以江苏省的南通、如皋为代表)、徽派盆景(以安徽省歙县为代表),大气磅薄的浙江盆景,形神别具的湖北盆景以及以榕著称的福建盆景、以柽柳见长的中州盆景、以果树闻名的徐州盆景,还有风格雄浑苍劲的台湾盆景等,均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
就山水盆景而言,由于它是自然山水景色的缩影,移天缩地,小中见大,富有诗情画意。山水盆景的创作,既离不开师法自然,又少不了参照画意。尽管各地所取石种有所不同,但反映的客体内容以及表现形式、加工方法等基本类似,故一般不作流派论。
第一节盆景艺术的主流
一、川派盆景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为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川派盆景是以四川省名来命名的盆景艺术流派,其中又分为川西与川东两处地方风格。川西以成都为中心包括温江、郫县、灌县、崇庆、新都、什邡等县。川东以重庆为中心,包括重庆周围各县。四川位于长江上游,东部为四川盆地,西部为青藏高原,盆地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是中国富饶地区之一,素有“天府之国”称号,高原海拔较高,山岭重叠,尖峰深壑,耸人云霄。还有风景秀丽的峨嵋,山势巍峨,峰峦挺秀。这些风景资源和植物等材料,都是川派盆景艺术创作的源泉,对川派盆景艺术的繁荣起着很大的作用。
成都是我国历史名城,位于四川盆地西北,成都平原中心,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成都建城于春秋时代,自秦汉至现在一直是西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三国的蜀汉和五代时的前蜀和后蜀,均在此建立都城。成都是一个著名的诗人之乡,历代诗人无不为巴山蜀水所哺育,无不为巴山蜀水纵情讴歌。历代画家无不以四川名山胜迹为题材。许多著名的诗人、画家都在此留下了传世佳作。成都又是一个著名的“花乡”,青羊宫花会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不少川西农户,都有种花植草,蟠扎盆景的习惯。还有花草“赛市”之风气,在成都郊区,世代相传,以蟠扎桩头盆景为生的“盆景世家”,就有60多户。现在成都一带还保存了许多百年以上的珍贵古桩盆景。
文化中心重庆是一个美丽的山城,城市被群山环绕,市内岗岭起伏,依山而建,道路、房舍参差排列,层层错落极富诗情画意。重庆盆景艺术开始是受成都的影响,但后来发展很快,在川派盆景艺术中自成一体,与成都盆景形成两种地方风格。此外四川多名山大川,除峨嵋外还有号称“青城天下幽”的青城山和长江三峡等。山势雄、秀、奇、险,山中还多古木、奇石。这些都是盆景造型的范本。川派盆景的代表树种有金弹子(瓶兰花)、六月雪、贴梗海棠、垂丝海棠、梅花、紫薇、罗汉松、银杏、偃柏等,其他还有虎刺、黄桷树、紫荆、山茶、桂花等,竹类品种繁多,有绵竹、邛竹、风尾竹、观音竹、琴丝竹和佛肚竹等。
1.川派盆景的艺术特点
(1)大气稳重、清秀高雅的造型特点
川派盆景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在造型上由简到繁,又从繁到简的过程。前一个“简”是简单,后一个“简”是简练。与其他盆景流派一样,川派盆景的造型也是以画法构图为原理,但同时川派盆景又从大自然界中选取:素材,从模仿老树的姿态和变化,不断总结出规律与定势,进而通过历代艺术家的提炼、完善发展成现在的八种身法和三种枝法。
川派盆景摒弃矫揉造作,讲求重心与平衡,因而植株造型多采平稳式:枝平展,主干作倾斜布势,寓刚于柔,铁划银钩,犹如书法上的颜体行书,显得十分浑厚持重。是广场和室内绿化中作对景和主景的首选。其枝条攀扎弯曲,形成一个个卵圆形、阔卵圆形、扇形枝片,多为左右排列为取得轻盈和变化,采用变化枝法的细部造型与枝叶的疏密变化来削弱盆景的下坠和厚重感,不仅左右出枝,也能前后出枝,或者在树冠空间内安排枝条的各种弯曲方式(如立弯枝、斜弯枝、回曲枝等),形成大气中包含高雅,清秀中包含着华贵。
盆景的造型特点。右图的罗汉松桩景采用川派掉拐的身法造型而成,前后左右均有出枝,稳重而不失飘逸。
罗汉松
倾斜的主干削弱了盆景下坠之势,风吹式枝法形成动势。顶片的平、稳与弯拐的造型及倾斜的布势充分体现了川派盆景的特点。
(2)追求自然、形神兼备的取意风格
川派盆景造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摆脱了纯粹的模仿自然的模式,加入更多感性的要素和理性的驾御。取材自然,表现自然,对树木很少打眼钻孔,生雕硬凿,虽经反复加工,却无刀劈斧削的痕迹;又以严谨的诗歌格律定格来体现对称美、平衡美、韵律美。
(3)灵秀峻美、深邃悠远的布局方式
川派盆景在布局上取源于当地的名山大川,以树石镶嵌结合见长,集青城之幽,峨眉之秀,三峡之险,剑门之雄,巫山之奇于一体,巧妙地表达出地方山林神秘和隐逸的气质。材料常选用能够表现飘逸特点的六月雪、蚊母、贴梗海棠等枝节短而多折的树种与变幻多角的石材组合。主山高耸,气势雄伟,辅助部分的山体则排列紧密,形态各异,显示幽深奇丽,尤其是把众多植物与山水盆景结合,山灵水秀,物华天宝。与选择突兀上升动势的石材和圆片、云片的树种结合的苏派盆景有明显区别。
2.川派盆景艺术形成的渊源
悠久的历史与优越的自然条件促进了盆景艺术的不断发展,而璀璨的巴蜀文化和当地特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料孕育出了今天的独具特色的川派盆景艺术。
(1)悠久的巴蜀文化是川派盆景艺术的思想根基。
巴蜀风土积淀着深厚的艺术文脉。“巴山蜀水,水旱从人”,早在汉代,成都就已经是西南文化中心和经济重地。从陈予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感叹,薛涛“望江流,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之绝对,三苏两代之豪情,到现代诗人郭沫若、巴金等对蜀地风光的咏叹,蜀地人杰的灵气可见一斑。早唐四杰、李白、杜甫、王维、贾岛、李商隐等曾在蜀地长期定居,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是从巴蜀风物中吸取的精华,另一方面,又融入了作者个人的艺术大成,从而为发展中的巴蜀文化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形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大圣慈画记》曾记载成都地区当年画家聚集的盛事,称“举天下之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从生于斯长于斯的画家黄筌父子、石恪到旅居蜀地的吴道子、李思训、左全以及近代大师张大千、徐悲鸿等历代艺术名家不仅不断推动着巴蜀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盆景艺术的风格取向。如果说稳重和大气是川派盆景取自诗人画家的风范,那么飘逸和多变则是来源于宗教艺术所赋予的灵感。宗教思想作为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川派盆景的发展中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道教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于南北朝起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在西南地区,更是与从天竺传人的佛教共同形成了“秀山林立,频见庙寺”的格局。宗教的繁荣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艺术创作的思想内涵,川派盆景更多的吸取本土宗教的思想,体现飘逸质朴的道家风范。
巴蜀园林渗入川派盆景造型的风格之中。巴蜀园林拥有悠久的历史,是典型的官家园林保存最好的地区。其中桂湖、武侯祠、三苏祠、望江楼、杜甫草堂等等都是巴蜀园林中的精品,体现了官家园林半开放和包纳的风格特点。
也正是这广纳山水之精华,宛如“一江碧水绕村流”,滋润着当地子民和外地游子的思想及文化,具体体现在川派盆景的艺术风格上即是树桩盆景的直立与开展和山水盆景的曲水绕山流的立意。这是巴蜀山水特有的风格。
(2)民俗文化赋予川派盆景地域的特色。
民俗文化活动促进了盆景艺术的交流和繁荣。成都是移民较多的都市,是古老的“花乡”,仅青羊宫花会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成都一带还保存有很多百年以上的古桩盆景。“锦江春游”是成都人二月的踏青活动,“红入桃花嫩,春归柳叶新”,浣花溪畔,望江楼上,古月井旁常有民间盆景艺术品沿线展示,精品层出。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古园林更成为川派盆景优秀作品的汇集地,园林与盆景相映成辉,艺术精华在此交融,为四川地区盆景艺术的交流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也正是各种风俗民俗民风的相互交融,形成艺术的多样融合。
桩景造型也丰富起来:形成川派桩景现在的八种身法(掉拐、对拐、方拐、滚龙抱柱、三掉拐、大弯垂枝、直身加冕、老妇梳妆)和三种枝法(平枝法、滚枝法、半平半滚法)。
各种风格的融合。形成统一的巴蜀文化艺术,古朴而不失典雅、稳重而不失飘逸,就如四川地区建筑的排柱遮檐的稳重实用性手法与飞檐翘顶等的轻盈装饰性结合一样——川派桩景主张采用朴实的平枝枝法,而又不忘将主干进行多样变形。
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川派盆景的布局基础。幽幽青城,秀丽峨眉,广袤的成都平原给盆景艺术提供更多自然的模板。盆景艺术大师陈思甫在他的专著《盆景桩头幡扎技艺》一书中写道:“若以规律类平枝式桩头论,成都和川西地区的主干弯曲、枝条下倾的造型,乃是仿照峨嵋山高寒之地长期被积雪压抑的松柏的低矮老态,雪融化后,树梢直立,枝桠由垂转手或略带倾斜状。故尔平枝式规律类型桩头,枝盘渐至盘端往下斜而平整,或枝盘基部下倾、盘略下斜而平整。”蜀地地理环境复杂,自古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古句。延伸到盆景创作中则表现为山石的布置、树木的安排常以高远、深远为主,异于讲究平远的海派盆景。
川派桩景讲究树干雄伟高大,与主干缩短的扬州古桩迥然不同;同时川派盆景讲究树桩的根部处理,“盆景无根如插木”,故强调露爪和盘根错节,显示树木的古雅奇丽。这是云雾多、日照少,树木徒长的四川地区自然风景地貌的再现。
如右图选用四川乡土树种崖豆藤,从旷野中攫取树干蟠益纠结的植株,充分利用植株的根部形态,采用盘根和露爪的手法,宛如二童戏逗,神似更胜形似。同时也体现了川派盆景的传统艺术风格——讲究神似,在朴实稳重中蕴涵清秀高雅。
(3)富饶的自然资源成为川派盆景的物资基础
首先,巴蜀地带拥有苍莽的丛林,孕育着亚热带湿润地区大部分的植物种类,“花重锦官城”:罗汉松、海棠、金弹子、梅、六月雪、银杏、紫薇、竹等是川派盆景的代表树种,尤以罗汉松、海棠、金弹子、西南杜鹃为特色。此外还有虎刺、黄葛树、垂丝海棠、紫荆、山茶、桂花、黄荆、崖豆藤等常见树种。其次,复杂的地质构造环境造就了丰富的盆景石材。如砂积石、云片石、龟纹石、鸡骨石等等。再次,川泥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为盆景的发展提供优质盆材。荣昌、崇宁、邛崃的陶盆,远近闻名。此外,广元、江油、灌县的石盆生产也都具有悠久的历史。
川派盆景常常具有大气和华丽的阵势,被用到许多正式场合作主题装饰。正是得益于这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之在艺术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发展和积淀,至此不衰。
3.小结
川派盆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1983年在香港举办的中国盆景艺术展览会上,四川的一盆海棠“乔迁扬州”(取意于陆游的诗句: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并荣获第一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二等奖。
而在陈设、装饰等方面更是广受欢迎,在许多重要场合被作为装饰展览。
现代文化交流的发展使得川派盆景艺术更加广泛地传播,历史的发展使得人们审美的眼光不断提高,而川派盆景立意于巴蜀本土,吸收历史和地域的灵气,具有坚实的艺术根基,必然能够长久地屹立于盆景艺苑之中,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盆景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