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是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工艺美术。由于印文主要用篆书,工艺流程又是先写后刻,故称“篆刻”。其成品的功用在于“盖印”,故又称“玺印”或“印章”。专门研究这方面的学问,称为“篆刻学”或“印学”。
篆刻是一门古老的民族艺术,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而且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我国的篆刻艺术源远流长,自商周实用玺印到明清艺术流派篆刻,洋洋几千年。玺印篆刻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等密不可分,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玺印篆刻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而且走出国门,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广为流传,成为国际性的文化艺术形式。
第一节商代的三玺
中国的篆刻艺术是从古代印章艺术发展而来的。为此,要了解篆刻艺术,必须首先了解印章艺术。古代印章的出现,就像原始森林里开出一朵绚丽的奇葩,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据现有数据,中国最早出现的印章是商代的三颗玺印,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上世纪30年代,北京有个古董商黄浚,在琉璃厂购得了三方奇特的铜玺,后经金石学家于省吾、董作宾、严一萍等人考证,它们出土于河南安阳,是殷墟中的商代文物。三方印分别是“亚禽氏玺”、“瞿甲玺”和“子亘玺”,是商代武丁到祖庚朝的诸侯的权利信物。三方商玺,其中“瞿甲玺”下落不明,另外两方今藏于台湾故宫。
这三颗玺印的特点是:一、都是方形,有边框,其中一颗用“亚”字作边框;二、文字安排重视对称;三、富有装饰性,像一个图案。虽然比较粗犷,已呈现出朴素的文字美,足见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智慧。
第二节西周玺印
大约在三方商玺发现半个世纪后,八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陕西与湖北境内出土了西周时期铜、陶玺印四方,其是链接殷商与春秋战国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上可支援商玺的存在,下可为春秋战国玺印的认识提供可靠依据。
1980年,久居西周故地的陕西省扶风县黄堆乡云塘村农民史好善向周原博物馆交献了一枚西周图形玺印,周原博物馆随即派人到出土地点进行勘察,得知这枚玺印发现于云塘村南约百米处的一座西周中晚期灰坑之中。这枚玺印为绞索双联铜印,上部三角形,下部为圆角长方形,印面纹饰简洁,形如回云,印底较平。时隔不久,周原博物馆馆长罗西章先生在该县法门乡庄白村的一座西周灰坑中又发现了一枚西周方形凤鸟铜玺。这枚玺印亦为青铜铸造,桥形印钮,印面接近正方,印底较平。玺印上的云纹、凤鸟纹可能含有某些图腾或家族徽志的意味。这些图纹与周原址出土的陶、铜器的一些纹样十分相似,因而,其用途可能是抑按陶器图案或作青铜器母范时抑压花纹或形象标志之用,即表现其是一种劳动工具,而非凭信之物,图纹的多样,可能各自表达了特殊的含义。人们按图索骥,在黄浚《尊古斋古玺集存》、《衡斋藏印》、陈汉第《伏庐藏印》、黄质《滨虹藏古玺印》、温廷宽《中国肖形印大全》等印谱中也检出了数方西周印章,上海博物馆在展品中也鉴选了一枚西周印展出。这些印有一个共同特征,印体较薄,鼻钮粗简。图案不论是动物或别的什么纹样,线条都十分精炼,有一种有序运动的美感。
1998年,湖北宜昌市长阳香炉石商周时代遗址发现两枚西周陶印。两印长形把手,印面椭圆,阴文,文未识,从以上特征来看,仍属于抑印陶器之类的戳记。
西周印章抑印实例还见于《三代秦汉六朝古陶》一书中,该书着录三件抑印陶文,分别为“令司乐作太宰埙”、“作召埙”、“令作召埙”,高明《古陶文汇编》亦将其收录,定为西周陶文。“作召埙”原印为阳文,有边栏,其与后世印章所表达的方式已一模一样,这也说明,西周印章的另一翼是文字印。
知识小百科
印钮,亦作“印纽”,又称“印鼻”。印章顶端的带孔雕饰。钮孔用以穿绶带佩印于身上。秦汉印钮,有龟、螭、虎等形状,以区分官员品级。后世私印之钮,形式更多。“印之有钮,犹器之有盖,碑之有额,浮屠之有尖,亭榭楼台屋宇有顶脊鸱甍也。”其形制虽相异,但其装饰作用则是同出一辙。先秦时官印印钮有鼻钮、台钮等。汉代以螭、龟、驼、马等不同钮来区分帝王百官之等级别。无论是篆刻艺术还是印钮艺术(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汉钮汉印)至今尚被人们推崇,并作为学印、学钮的典范。
第三节春秋战国玺印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生着剧烈的变革,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小国林立,外交活动频繁,奴隶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的建立,土地私有制导致宗法制度和宗族关系的崩溃,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社会的深刻变化需要一种代表权利、昭示信用的印信出现。因此,印章在商周徽识的基础上衍生出具有权利、昭信的功能。由于经济的发展,手工业渐趋发达,玺印的用途也逐渐扩大,制作出很多玺印。这些玺印大多和战国铜器上的铭文结合,其中也许有春秋时代的,很难分辨。在战国时,除秦国用的籀文外,其他六国的文字各不相同,好多玺印中的文字难以解读。但从这些玺印的印形、文字的安排中,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性,反映了战国时代思想活跃的生动局面。
战国时代五光十色的玺印,真是美不胜收。下面粗略地归纳一下其特征:
(一)印形:方形、长方形、圆形、矩形、不规则形、三角形等。
(二)边框:有“口”字形、“日”字格、“田”字格、圆框加方框、方框加圆框、“亚”字形等等。
(三)印文:有白文、朱文、朱白相间文。
(四)印文布局:字有长有短、有高有低、有疏有密、有大有小,有挪让、有呼应,配合极为自然;有的图文结合,有的富有装饰。
(五)图画印:依印写形,线条简练,神态栩栩,图案流动,惟妙惟肖。
这些玺印,在艺术上表现出奇斗艳的手法和风格,可以想见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智慧和朴素的审美观。
第四节秦印
秦印即秦统一中国后的官私玺印。“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以后,在政治等各方面进行了改革。战国时,由于各国的文字不统一,因此要统一政令就极不方便。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等整理文字,力求简洁、易认;制定了“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这种文字,外形基本上是方的,笔划是圆转的。它第一次把汉字在结构上定型,固定了部首、偏旁。由于玺印基本上是方的,为了制造玺印的方便,又定出一种专门用字叫“摹印篆”,以便以圆适方。秦以前无统一印制,“人臣皆以玺玉为印,龙虎为钮”(唐·宋佑《通典》),比较自由。当时官印除印面上刻有官职外,印体上没有级别高低的标志。秦灭六国后,印章作为权力象征的作用突出了,对玺印的名称也作了规定,天子用的叫“玺”,其材用玉;臣民用的叫“印”,用铜材。从此开始以印式、印材、称谓作为区分官职高低的标志。这种玺印的改革是在文字改革的轨道上进行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秦始皇在位时间不长(公元前221一前207年),所以这时的印章艺术尚不成熟,它只是在战国玺印与汉印之间架起了一座过渡的桥梁。
知识小百科
秦代皇帝玉玺、螭虎钮
秦代在历史上虽然短暂,但秦印在篆刻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向有“印宗秦汉”之说。秦印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称“玺”,御玺用玉,螭虎钮,有六方,各有不同的用途:“皇帝之玺”用于正式颁布诏书,“皇帝信玺”用于发兵或召集大臣,“皇帝行玺”用于赏赐诸侯王,“天子之玺”用于向外国发送诏书,“天子信玺”用于向外国发送一般文书,“天子行玺”用于赏赐外国。除这“乘舆六玺”外,就是传国玉玺。
螭虎钮:皇帝的六方玺全是螭虎钮,螭“其色黄,状若龙之爬虫”(《说文解字》),也有说是没有角的龙。龙从云,从阴,虎从风,从阳,螭虎交合,是秦代阴阳学说的体现。虎在上,螭在下,代表天在上,地在下,“天地合,阴阳接”,象征帝王的权力是上天赐予的,“君权神授”。
秦印有如下的特点:
(一)从印形上看,改变了古玺大小悬殊、形状多变的情况。官印多为方形,大小约为2.3厘米见方,有的略长一点,方印都有边栏,或加直隔线,或“田”字格;低级官吏的印多为长方形印(又叫“半通印”),多用“日”字格,大小约为方官印一半,俗称“半通”。长方形多用“日”字格;私印略小,多为长方形,也有圆或椭圆形的。圆形印也多用边栏,有的有隔线。还有两面印、吉语印、肖形印等,多为鼻钮,间有瓦钮。
(二)现有实物所见的都是白文。官印皆为白文凿印,私印亦以白文凿印为多,吉语印偶有铸造的。
(三)从文字上看,秦印改变了古玺文字不统一、书体各异的情况,官私印一律采用秦篆,而字体稍作变化,书法方中寓圆,已是摹印篆,书写比较自然,有自己的风格。书体多半与秦始皇诏版、权量等文字风格相同。
(四)从艺术风格上看,有的印还带有战国玺印的余风,有的因书体的变化艺术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战国古玺多用错落诡异的六国文字入印,布局自然。秦代以结体平正、书法方中寓圆的摹印篆入印,又有“田”字格、“日”字格等边框,形成独特的苍拙威严、风趣自然的艺术风格。如“昌武君印”,在统一和谐中显奇趣。“昌”字的下部省去一笔,“武”字反写,笔致挺劲,可以说是秦印古拙秀丽之风的代表作。
(五)秦印还有一个特点,文字排列没有一定规律,既有右左行田排列的,如“弄狗厨印”,也有上下行田排列的,如“杜阳左尉”,还有对角交叉排列的。如“南宫尚浴”。这可能是由于秦代历史极短,印制还不够完善。
弄狗厨印杜阳左尉南宫尚浴
第五节汉印(含魏晋南北朝印章)
到了汉代,印章的使用范围更为扩大,印章艺术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代,印论家多称篆刻“工于汉”。开始,西汉印章承袭秦印制度,明显的标志是白文印用边框,后来渐渐去掉边框,在文字上也更方整、工致,表现出一种端正庄严的气象,反映了汉代强大昌盛的威仪。到了东汉,由于手工业更为发达,印章制作趋于精致。印章文字在摹印篆的基础上,笔画加以屈曲延伸,叫做“缪篆”。如果说把秦印的改革比喻为“品种的改良”,那么汉印可说是这种“品种改良”结出的硕果。后来魏晋、南北朝的印章,基本上承袭汉印。不过,由于文字演变发展,隶书、楷书相继出现后,人们对篆书的书写距离远了,所以印章中篆书的书法水平不及汉印。
汉代的印章不但形制、钮式空前精美,书法结体亦力求美化,印面的处理,通过分朱布白取得疏密参差、离合有伦的高度艺术效果,成为精湛瑰丽的典范。成就之高,可以和晋字、唐诗、宋词、元曲相媲美,为历来的篆刻家所推崇。清代吴先声在《敦好堂论印》中说:“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清代袁三俊在《篆刻十三略》中也说:“秦汉、六朝古印,乃后学楷模,犹学书必祖钟王,学画必宗严陆也。”
一、汉印的发展变化
汉代的历史长达426年,经历了西汉、东汉,中间还夹着一个新莽时期,汉印在各个时期也有发展变化。
1、西汉印章的特点
(1)西汉官印
西汉官印多为铸印,军中“急就”和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则出于凿制。初期的官印稍大,约为2.5厘米左右见方。晚期的一般多为2.3厘米左右见方(即汉代的方寸)。过去一般认为汉承秦制,西汉初期的官印与秦印区别不大,也有田字格、日字格,不久即废其制。但从实物来看此说不够确切。①西汉初期的官印有的带“田”字格、“日”字格,有的则不带。如“彭城丞印”带“田”字格,蛇钮。1968年在陕西咸阳狼家沟出土的“皇后之玺”则不带“田”字格,经考证是吕后(雉)的玺印。吕雉于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封为皇后,此玺当是受封时领授的。又如秦设郡守,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更名为太守。从出土的封泥来看,同为太守印,“沛郡太守”印不带“田”字格,而“即墨太守”印则带“田”字格。②“田”字格至西汉中期仍有某些存留,如“苍梧丞印”。赵光为南越苍梧王,元鼎五年(公元112年)降汉,其地改为苍梧郡,此印当是西汉中期的遗物。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当时印制还不够完善。
西汉初期的方官印多为四字,半通多为两字,五六字或八九字的印较少见。至西汉中期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统治者认为,汉据土德而王,土数为五,印章亦应用五个字。不足五字者,加“印”、“之印”、“之印章”等字凑足之。如“军司马之印”、“校尉之印章”等。
两汉官印均用白文,书体用缪篆。书法特点:西汉前期多用圆笔,笔道粗壮,流动自然,不仅仅于笔画的曲满。如“未央厩丞”印、“安陵令印”等。到了中期,文字逐渐趋向方笔,盘曲现象也增多了。如“渭成令印”、“平东将军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