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市石镜小学 周小萍
一、问题的产生
“如何正确对待队员的批评意见”是辅导员最敏感、最尖锐的一个问题。要处理好这个问题,辅导员必须认真研究,积极倾听队员的心声,采纳队员合理的意见,努力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样少先队的工作才会越搞越新,效果才会越来越明显。反之,如果辅导员对队员的批评意见不能正确对待,对队员提出的批评意见不理不睬,就会在师生交往中产生一条条鸿沟,形成隔阂,产生矛盾,进而影响少先队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广大辅导员提高认识,准确把握,在少先队工作中真正做到民主、平等。
二、问题的分析: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队员产生批评意见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队员对辅导员的态度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队员对辅导员产生批评意见是有一个过程的,辅导员一定要结合队员对辅导员态度变化的过程来把握队员的批评。
刚入学的队员对辅导员的态度依然保留着幼儿对成人态度的特点。
对于幼儿来讲,成人,尤其是养育自己的亲人都是权威,即成人的意见、判断和知识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幼儿与成人的关系事实上是一种服从的关系。儿童入学以后,原先亲人的权威地位很大程度上让位给老师,他们服从辅导员提出的要求、做出的指示和评价(主要指表扬和批评)。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初入学儿童与家长发生争论时提出最有力的王牌是:“我们老师是这样讲的!”除了这些由衷的服从外,低年级队员也很注重辅导员的外部特征,如音容笑貌等。他们也会发出一些自己的评价,如:“某某老师最漂亮了!”这是队员对辅导员做出的最直观、最幼稚的评价。
二三年级的队员开始把辅导员是否公平放在首位。这时,队员的认识水平有所提高,队员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辅导员对集体活动的评价,对个别队员的评价,对队员行为的评价等方面是否符合事实。队员把这些当作体现辅导员是否公正的主要表现及衡量依据。队员最敬佩公正的辅导员,最不敬佩偏心的辅导员。此时,小队员开始注意成人的言行,开始评价辅导员是否善良,并开始从水平上评价辅导员业务能力是否高。如:“某老师懂得多”,“某老师活动安排得好”,“某老师最关心人”等。这表示队员对辅导员作的评价已进入了较正规的阶段,提高了一个层次。
三四年级的队员除了继续坚持辅导员是否公正的标准外,更能较客观地评价辅导员的工作,如:“某老师很公正,他不乱训斥人。”“某老师上课一眼就能看出谁懂谁不懂,真有水平。”“某老师开展的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我很喜欢。”“某老师很关心我,像我妈妈一样。”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比较敢于正面与辅导员进行沟通,正面评价老师,特别希望自己能与辅导员多接触,表现出较强烈的“向师性”,这时,队员对辅导员的评价,正面的肯定明显要多于负面的否定。
五六年级的队员开始注重辅导员的人品、精神面貌,并且力图全面了解辅导员,评价辅导员。这时,一些队员会出现较强烈的批评意识,这是队员在对待辅导员的态度上变化最明显的时期,显示出队员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评价意识的增强。例如,这个年龄段的队员开始关心辅导员的经历,辅导员的家庭生活,辅导员的健康,辅导员的品德等。此外,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不再局限在辅导员身上,开始把权威地位转移到其他英雄人物身上,包括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社会上受尊敬的职业代表等。最重要的是,队员开始把辅导员与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进行比较,渐渐增多了对一些辅导员在某些方面有不满的想法,进入了对辅导员评价最成熟、最全面、最深入的阶段。如“某老师开展的主题班会形式太单一了,我们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某老师谈话时态度太严肃,不够民主!”“某老师安排座位考虑不够全面,我是近视眼,还让我坐在这么靠后的位置上。”
从队员评价的情况发现,队员对辅导员的态度的过程是逐步变化的:因此,队员对辅导员的态度的变化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这一变化与队员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队员敢于向辅导员提批评意见是一件好事。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队员对辅导员产生批评意见是队员成长发展的表现,是合理的现象。
但是,有必要指出的是,小学高年级队员的思维还在继续发展,有时,他们会对辅导员作出正确的评价,提出正确的批评意见;有时,他们对辅导员正确的言行并不能充分理解,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难以完全体察,因此,有些队员常会发生对辅导员的错误认识,产生误会,进行错误评价。那么,辅导员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队员的批评意见呢?
三、问题的思考:怎样正确对待队员的批评意见
现代社会中,辅导员对队员具有绝对权威、队员对辅导员必须绝对服从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队员直接或间接批评辅导员已成为十分正常的现象,辅导员能否正确认识和对待队员的批评,关系到教育效果和人才培养。
因此,辅导员要真心真意地倾听队员的批评意见;实事求是地自省自己不足;谅解队员提出错误的批评意见;真心真意与队员交朋友。具体的做法是:
(一)真心真意地倾听队员正确的批评意见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队员进入高年级段,会产生与成年人(主要指辅导员和父母)交往的强烈需要,并试图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与成年人的相互关系。他们一方面积极要求扩大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力图限制成人的权利。他们开始计较成人对自己的态度,对来自成人的议论、责备特别敏感。
他们强烈要求成人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尊严,这种与成人交往的实质在于队员要求人们承认他们的成长并享受与成年人一样的权利。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和生活中,尽管队员与辅导员交往的需要是强烈的,但主观和客观上遇到的困难是很大的,队员对辅导员的态度和要求是矛盾的,既渴望独立,反对过分的管束、监护,又渴望辅导员的理解和帮助。
队员对辅导员的爱开始变得内在含蓄。当班级工作取得成功时,队员会表现出对辅导员狂热的爱,但在与辅导员个别交往时,队员又常常表现出对辅导员的冷淡,在辅导员面前隐瞒朋友的过失,甚至还会在背后表示对辅导员的不满。队员对辅导员的感情开始发生了“隐蔽性的转移”,内心爱得更深,外部却表现出疏远和执拗。因此,独立和平等问题,辅导员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
因此,辅导员应该尊重队员,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辅导员要改变师道尊严的观念,放下长辈权威的架子,当自己受到队员批评后,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是一件好事。队员敢于对辅导员提出批评和建议,表明队员已经走向成熟,不管队员反映的问题或提出的批评是对是错,都反映了队员的愿望和要求,对改进自己的工作是有益的。所以,辅导员要心平气和、真心真意地听取队员的批评意见,搞清楚队员究竟反映了哪些方面的问题,今后如何改进工作以满足队员的愿望。
要真正做到真心真意地倾听队员的批评意见,最关键的是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当队员对辅导员有了批评意见,主动向辅导员反映时,作为辅导员要真诚地倾听,认真地对待,虚心地接受,态度上绝对要真诚,要让队员有安全感,队员觉得辅导员是可亲的、可信的,这样队员才会无保留地倾诉自己的批评意见。
另一方面,当队员对辅导员有了批评意见后,不敢或不愿意向辅导员倾诉时,辅导员要更重视。要处理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求每位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善于察言观色,及时捕捉队员的“反常”信息,而且要积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一般来说,辅导员与队员在一起活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互相之间采用朋友式的交谈或建议的方式来发表各自的意见,互相倾听对方的心声,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和谐、融洽。而队员在受到真正的尊重时,在互相友善、信任的气氛中,会情不自禁地倾吐自己的肺腑之言,所以,辅导员对待不敢或不愿给自己提意见的队员,更要注意方法。
(二)辅导员要善于体察队员,把握队员
辅导员在与队员相处过程中,应设身处地,从队员的角度出发,体察队员的情绪感受,视这种感受为自己的感受,在理解队员的基础上,把握队员的情感需要,引导队员大胆提批评意见,这就是教育学中所说的“移情作用”。辅导员若要通过这种心理换位法,使自己与队员形成同感,达成共识,还需要做到这样几点:
1.辅导员应心胸豁达,转换视角。任何人对别人的看法、感觉和情绪总是同考察的参照系有关。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习惯于用自己的感觉和情绪的参照系来考察、评价他人。对辅导员来说,在与队员交往中,辅导员应该摆脱自己的参照系的束缚,转换视角,用宽阔的胸怀,容纳队员的参照系,注意从队员所特有的智力水平、情感体验的角度去体察队员。
2.辅导员要有高度的敏感性。辅导员在体察队员的过程中,注意培养自己对队员内心的情感变化作出灵敏反映的能力。要具备这样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这要求辅导员要热爱这项工作,平时善于仔细观察,在工作中慢慢培养。
3.辅导员要有同情心。辅导员在深入队员内心的基础上,对队员的情绪体验作出仿佛出于自己切身体验的反映,以此来感应队员。
总之,“移情作用”是一座桥梁,它将辅导员与队员的目的、看法、情感连接起来,形成心理交融的境界,为成功的教育创造出最有利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