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县柯桥小学教育集团 金国强
一、新课程标准下,少先队活动与思想品德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相结合的意义
世界各国竞争说到底是高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客观地对我国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全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如何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极为重要的课题。随着社会发展及对人才的全面要求,必须探讨和建立具有时代特征且符合教育规律的德育观念。笔者认为:德育整体化的观念将有助于实践德育工作。在小学,让少先队活动进入思想品德课与综合实践课,从而构建新世纪小学德育新模式,无论对课程改革还是德育而言都是有益的尝试。然而,现实中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却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综合而言,有五大问题:一是教师简单应付。二是教材点多面散。三是教法陈旧僵化。四是队员被动接受。五是效果难以延续。鉴于此,思想品德课的无作为与无地位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组织的生命力所在,但是,活动的开展往往流于形式,有时,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表面上热热闹闹,活动的教育意义却并不那么理想。学校的德育工作没能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受教育者身上,也就产生不了德育的效果。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与课时比例,在新标准里,班队课已不再单独设置。
鉴于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我们必须树立一个大德育观念,打破时空的界限,让少先队活动与思想品德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结合起来,同时,从德育的实践出发,努力使德育在课内课外相结合,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结合,为少先队活动落实一个新的结合点。
二、以“五爱四有”为核心,以公民道德教育规范与思想品德课主题为内容开展小学少先队活动
事实上,任何一个小学的管理者,都是重视队员德育的,因为这既关系到队员的一生发展,也关系到学校的形象。然而,要把少先队活动作为第一大课,给其应有的地位,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公民道德教育在全国的开展,给少先队活动的改革提供了良机。笔者的设想是:确立以“五爱四有”为核心,以公民道德教育规范与思想品德课主题为内容,组织开展小学少先队活动。首先,力求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化。选派组织能力强、有感染力的教师担任少先队活动辅导员。少先队活动辅导员既是学校德育研究组成员,又是年级段德育的策划者、调控者和责任人。其次,整合现行教材。以《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学生品德篇中小学生章八句三十二字为总纲,结合小学生守则与行为规范二十条,整合小学思品教材各课目,适当增新删旧,以完善系统性。编写小学低、中、高三段各二年一循环的小学少先队活动目标与小学少先队活动教材,以系统化的目标与教材为教师整体研究、队员自我教育提供基础保障。第三,建立开放式、活动型德育专用课堂。花大力气搜集相关图片、音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丰富完善教育辅助手段。第四,重视队员体验。以现代的教育理念,改革小学少先队活动的方法,给队员以人文的关怀和主动发展的机会,把研究型学习引入少先队活动之中,使之在体验中成长。具体的构想如下:
一是建立大教育思想,把少先队活动视作队员德育的启动点与加油站。合理运用教材而不迷信教材,注重把队员的课外生活引入课堂,把课堂教学延伸到队员的课外生活中去。努力把少先队活动的有限性变为无限性,通过形成的道德理念规范队员的行为,在少先队活动与日常生活之间形成反馈震荡,以推动队员思想与行为的良性发展。
二是重视小组合作教学在少先队活动中的运用。不一定要建立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学习小组,相信队员,放胆让队员自由组合,只要人数相近即可。小组合作,强调组内自助,组间互助。助什么?助优秀品德理念、品德榜样的寻探,助良好品德行为的落实与促进,助公德活动的构思与行动……让队员合作探索,完成品德教育“激情、明理、导行”的循环。
三是把研究性学习引入思品课程之中,让队员在研究中育德。结合教材中适宜查找资料、开展社会调查、实践体验的课目,放手让队员自我探究、寻求答案、懂得方法、明白真谛,从而获得知识、才能、品质的同步升华。
三、少先队活动与思想品德课、综合实践活动结合的原则与方法
(一)少先队活动与思想品德课和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从整体上把握活动目标,结合《公民道德教育纲要》与《小学生守则》及行为规范二十条制订一个简明扼要的目标,使之成为课内课外一致的要求。教学中力求知、情、意、行的综合协调发展。
2.群体性原则——活动的对象是全体队员,要避免摆门面形式化、为上好课而上课、摈弃后进生、让好学生频频亮相等不良现象。
3.层次性原则——根据队员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实施分层要求与训练,体现活动的针对性。
4.形象性原则——队员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在教学中,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从感性上对其心灵进行反复撞击,从而形成道德基础。
5.持久性原则——队员感情具有肤浅、易变的特点,要形成道德理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始终如一,抓反复,反复抓。
6.实践性原则——不把教学停留在理论上,要用好活教材,读好无字书,通过实践把道德理念体现在行动上,固定在平日的言行中,成为一种习惯。
7.自主性原则——教学要体现队员的主体性、主动性,辅导员要注重启动队员的自我教育机制。
(二)少先队活动与思想品德课和综合实践活动结合,方法上的注意点
第一,强化队员参与。队员参与道德生活,积极感受、思考、体验、选择、行动,是提高教学实效、促进队员道德内化的关键。具体内容是:
1.联系队员生活实际,激发队员的参与热情;
2.引导队员积极参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3.指导队员参与道德实践,在自我教育中促进道德内化。
第二,重视情感激励。知、情、意、行是德育心理结构的重要方面。知是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开端环节;行是道德行为,是品德形成的终端环节;情是道德情感,是联系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是认识向行为转化的内部条件。道德情感有她的动力作用,因而必须在教学中重视培养队员情感,架起认识与行为间的桥梁。具体内容是:
1.以理育情——在具体的情景中阐明道德概念,激发队员的直接情感,引导情感体验不断深化。
2.以情育情——要队员动情,教师要先动真情,做感情投入的表率;其次,教师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对队员满腔热情,给队员以亲近感、信任感、期待感,促进师生情感交融。
3.以境育情——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近的环境气氛,去感染队员情绪,产生情感体验。
4.以形育情——注意运用爱国人物形象以及当地社会先进人物的道德形象甚至队员中的先进典型去影响队员,激发情感。
第三、抓实行为训练。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小学少先队活动的基础工程,要加强训练,注意方法的多样性。
1.明理激行——直观形象辅助说理,激起行动兴趣,奠定训练的基础。
2.榜样示范——根据小队员模仿性强的特点,在同龄人中树立起一定的榜样,让队员学习。
3.环境熏陶——张贴行为习惯方面的标语、名言,张挂名人画像。设立“规范角”或表扬或提出要求,形成比较浓郁的规范气氛,给队员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4.制度约束——联系公民道德规范及小学生守则、行为规范二十条提出的教学目标,形成一整套检查、评议、激励等制度,持久坚持实施,直至巩固。
5.自我教育——包括自我了解、自我承诺、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等。
6.社会实践——指导和组织队员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与社会公益活动。体验生活,感受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浓郁氛围,并为之作出自己的贡献。
要使少先队活动富有成效,还应注意:了解队员思想行为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动向,了解活动的有关资料,通过调查、访问、搜集,做好准备。同时,要针对队员思想实际以及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因势利导,避免千篇一律,防止简单粗暴。
注:此文获2002年度浙江省少先队工作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责任编辑:吴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