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1700000035

第35章 中国人谈爱(4)

曾子的《孝经》与《大戴礼记》、《礼记》中有关曾子的章节,都为我们了解曾子的孝(孝爱)的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现归纳并评述如下:

(一)“孝,大经也”。

曾子说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大戴礼记》,五十二篇)

曾子对于孝的观点,完全是继承孔子的。

孔子说过孝,德之始也。”(《大戴礼记》,六十篇)“孝者,人道之至德。”(孙星衍编《孔子集语》)

孔子对孝有极高的评价,认为:孝是最高的德行,是道德的开始;而曾子认为:孝,即对父母之爱,是天下的根本法则。

由此看来,子女对父母之爱,是儒家学说所极为重视的,儒家将它当作是最早的、最高的人类道德。

这个观点,与基督教不一样。基督教认为:“神爱”(对上帝的爱)是至高无上的。儒家的观点与道教也不完全一样,道教更重视自然之爱与自我之爱。

与基督教和道教相比,儒家学说(儒学)更为人世,即更为世俗化;也可以说是,更符合人性,与人民大众的生活更接近。

从现实社会来看,儒家关于孝(孝爱)的观点,是比较理性的。因为现代社会要求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互相爱助。那么,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爱之中,子女对父母之爱,在人的一生中,确实是最早就有的,是建立在血缘和家庭生活基础之上的。如果你对父母有爱,你就有可能对其他人,对人民大众产生爱。否则,你连父母都不爱,你怎么可能对他人和大众产生爱?

(二)“爱而敬”与孝。

“曾子:民之本曰孝,其行之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大戴礼记》,五十二篇)

“曾子:[答单居离问:‘事父母有道乎?’]有,爱而敬。”(同上)

曾子的意思是:子女对于父母,养育父母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能从内心尊敬父母,比较难,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对待父母呢?曾子的回答是:爱而敬!

也就是说,你首先要对父母有爱的情感,有了爱的情感,就能做到尊敬。

这里,曾子将爱与孝的关系讲得很清楚:孝必须以爱为基础,或者说,孝决不只是一种养育的责任,而是一种对父母深怀情感的付出。

乐其心”与孝。

曾子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礼记》,十篇)

这一段表明:子女应该怎样做,以爱他们的父母?曾子的论述是:首先,要使父母欢欣、快乐;其次是不违反父母的愿望,满足父母的爱好;最后是照顾好父母的居住和饮食。

这一段论述比较全面,考虑到子女对父母应该做的各方面。而在所有的该做的事中,最重要的是使父母高兴、快乐。

这又进一步说明,子女对父母的孝,首先要有爱的情感。因为有了爱的情感,才能将父母的欢欣,看成自己的欢欣(四)“谏而不逆”与孝。

曾子说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大戴礼记》,五十七篇)

这一段话是告诉人们:应该怎样与父母相处。父母称赞你,应当高兴而不忘记;父母批评你,你引为教训,但不怨恨。重要的是第三句。父母有过失时,你应该规劝他们,但不要仇恨他们。

这样的态度,是对父母真正有敬爱之情的。如果没有感情,当父母有过失时,一种可能的做法是:随它去,与己无关;另一种可能就是仇恨他们,与他们划清界限。曾子认为,后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因此,与父母有正确的关系,其关键还是在于:对父母有敬爱的感情。

(五)“事父可以事君”与孝。

曾子说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长。”((《大戴礼记》,四十九篇)

他的意思是:你能正确地对待父亲,你就能正确地对待君王(或国家);你能正确地对待兄长,你就能正确地对待其他年长者。

这句话说明,曾子认为,一个人对父母之爱(孝爱)是与他对他人、社会、国家的感情有联系的。你对父母有爱,你对他人、社会、国家,才会有爱。

总之,曾子对于父母之爱(孝爱)的深人阐述(以上所述,仅是很少一部 分),可以代表儒家的对于孝爱的思想,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二、孟子论爱(仁爱)

孟子的姓名是孟轲,生活年代是公元前365—前304年,战国时人。

他是鲁国的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他的祖先家道衰落后,从鲁国迁到邹国。

孟子出生比孔子要晚一百多年,他的老师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因此,他可以说是孔子的间接的学生。他的学问很广博,性格很坚强。他的抱负就是要发扬孔子的学说。当时齐国的国君在首都的西门建了一个学术中心,叫“稷下学宫”,孟子就是稷下的著名学者。

孟子的一生经历与孔子有点类似。他像孔子一样,也希望通过从政,实现自己的学说和理想。他先后向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国君建言献策。这些国君虽然尊重孟子,但是都没有采纳他的主张。到了晚年,他以从事教学为乐。他的学生有万章、公都、陈代、公孙丑等。《孟子》一书是他和学生共同完成的。

从唐代韩愈开始,就承认孟子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孟子不但忠实地继承孔子以“仁爱”为核心的思想,并且有重要的发展。

现对孟子思想中与仁爱有关的部分归纳并评述如下:

(一)仁者人也。

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

而孔子是说:仁者爱人。

仁是孔孟学说的共同核心。从上述两种论述来看,两人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一些区别。

首先,孟子是完全同意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的。他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因此,孔子和孟子的“仁”的主要含义,就是“仁爱”。仁爱是中国儒家的主要道德原则,也是儒家对于爱的学说的主要贡献。

但是孟子讲的仁与孔子讲的仁,又不完全相同。

孔子说的:‘仁者爱人”,是一种伦理学的观点,将仁作为人的主要道德原则,应该同情他人,关爱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孟子说的:‘仁也者,人也。”则是将仁提高到“以人为本”的本体论原则。将人本身作为道德的出发点。孟子的“人”,不仅是指他人,首先是指人本身,即人的本性;同时也指“民”,即人民。这样,孟子的“仁爱”,就不仅是伦理学,也是人性论和政治学。这两者都是孟子对孔子学说的重要发展。

孟子对于仁爱的阐述,丰富了儒家哲学,并为后来两千多年的中国人所承认。

(二)人性与仁爱。

孟子是“性善论”的首创人。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同上)

孟子认为,人有四种天性——“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他说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同上)

以上论述,非常明确地肯定以下几点:1.人的本性是善的;2.仁爱就是人的恻隐之心;3.没有仁爱,人就与禽兽没有区别,就不能称为人。

这里,孟子就将孔子讲的仁(或仁爱)与人的天性结合起来,认为,仁爱是人的一种天性。

这是孔子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它也帮助我们对仁爱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仁政与仁爱。

《孟子》这部书,讲得最多的内容,可以归结为“仁政“二字。在《孟子》的许多章节都谈到“仁政”问题。例如: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孟子·梁惠王上》)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这一些论述,都是将仁爱与仁政直接联系起来,这样,仁爱就不仅是伦理学,而成为政治学。仁爱就不仅是一个道德原则,而成为执政者的施政原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即使在今天,也是完全适用的。不仅作为个人,应该有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怀;特别是各级政府,都应该将这句话作为政府的施政目标,使老者、弱者都有所养,使年幼者都得到教育,受到关爱。

(四)仁义与仁爱。

《孟子》一书中,较多地方是将“仁”与“义”两者并提的。究竟“仁”和“义”是什么关系呢?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之上》)

孟子的意思是:仁是人的善良的内心;义是人实现仁爱所必须走的道路。放弃该走的路不走,丧失善良的内心而不去求,真悲哀啊!

这里,孟子是将仁与义两者密切地结合起来。他的观点是:仁爱必须与正义的行动相配合,如果没有正义的行动,就不能体现善良的内心。

本书所论述的爱的哲学中,爱不仅是一种情感,而是要付诸行动的。没有行动的爱,并不能认为是真正的爱。

(五)民本与仁爱。

孟子将仁爱与仁政相联系,又进一步,将仁爱与民本相联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

上面几句话的总的意思是:在一个国家中,人民应该放在第一位;得到人民内心的拥护,才能有巩固的政权。如果统治者轻视以至侵害人民的利益,人民就会将统治者看成是仇人。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帝王专制的体制中,孟子的上述言论是十分大胆的。(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因孟子的这方面言论,要将孟子的圣贤的碑位废除掉)

虽然孟子的民本学说与现代的民主学说并不相同,但是民本学说对于古代人民肯定是有利的,对于中国两千多年内统治者与人民大众的关系的缓和是有利的。

这是孔子与孟子的仁爱思想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汉代哲学家论爱

先秦在中国哲学史上是最辉煌的时期。到了汉代,哲学有了较重要的进展,但是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它在哲学上的总体成就,并没有超过先秦。

为什么是这样?

秦国战胜六国,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依靠了法家的学说,讲法家的“法、术、势”,不是讲儒家的“仁义”和“德政”。秦国得胜后,社会上还有不少儒生,对于秦国的暴政议论纷纷,流露不满。在这种形势下,李斯就向秦始皇提出建议;除了“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要求将所有书籍全部烧毁。李斯说:“有偶语《诗》、《书枠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史记·秦始皇本纪》)意思是,敢于谈论《书经》、《诗经》等儒家著作的,一律要判死刑;敢于用古代的制度来反对当代政治的,要连累家族。这种严酷的文化暴政,使儒家等先秦学说遭受严重摧残。但是秦始皇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剧烈反抗,秦朝只维持了15年(公元前221—前206年)。

汉朝建立后,前期的几位皇帝(惠、文、景,以至武帝)要求士大夫整理经籍,广献经书。武帝时,还设立五经博士。这样,经学就恢复起来。所谓五经,就是中国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五本经典著作:《易》、《书》、《诗》、《礼》、《春秋》。汉代的哲学就是围绕对于这几部经书的解释而展开的,因此称为“经学”。

汉代初期,出现了一部重要的经学著作《礼记》,它并不是孔子当年的《礼》(孔子时的《礼》,已无从查考);其中有两个重要的篇章,即《大学》和《中庸》,使儒家学说达到了一个新的较高水平。

关于《大学》和《中庸》的出现时代是至今为止中国哲学界的意见很有分歧的问题。《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个篇章,而《礼记》这部书是汉代戴德、戴圣两人编辑而成,内容杂乱。古人认为《大学》是孔子学生曾参所著;《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史记·孔子世家》说:子思作《中庸》)。当代中国哲学史著作中,也多有这种说法。但是,宋代欧阳修、吕东莱等早就对子思作《中庸》的说法提出怀疑。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将《礼记》和《大学》、《中庸》都安排在汉代哲学中叙述。台湾劳思光在《新编中国哲学史》中,用较多的篇幅,论证《中庸》不是子思所作。他认为《中庸》和《大学》都是秦至汉初的儒家著作。他的重要理由之一是《中庸》有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文句,显然这是指秦始皇以后的事。

我比较同意冯友兰和劳思光的观点,因此也将《大学》、《中庸》两书放在汉代哲学中讲。本书以爱为主题,下面着重介绍《大学》与《中庸》中有关爱的论点。

一、《大学》论爱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唐代韩愈等将它看作与《孟子》同样重要。到宋代,程颢、程颐兄弟与朱熹竭力推崇它,并且对它重新编定了章次,还作了补写。因此,后来流传的《大学》,已经有了宋代理学家的思想。

《大学》中贯彻的主要思想,就是“仁爱”。它的仁爱思想体现在一个完整的“人生与政治目标”之中。

《大学》中提出“三纲”与“八目”。

所谓“三纲”,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所谓“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三纲”中的爱。

“明明德”的意思是:弘扬光明而伟大的德性。

“新民”的意思是:使人民弃旧图新,有革新的精神。

“明明德”与“新民”的目的,是“止于至善”,即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那么,什么是“至善”呢?

《大学》中的解释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意思是:君王的最高道德是对人民的仁爱;官员的最高道德是对君王的敬爱;子女的最高道德是对父母的孝爱;父母的最高道德是对子女的慈爱;与别国交往时的最高道德是友爱与信义。

这里罗列的“止于”的“至善”,归结起来,都是一个“爱”字:仁爱、敬爱、孝爱、慈爱、友爱。

同类推荐
  • 一生成就悟《论语》

    一生成就悟《论语》

    《论语》是一部古老的哲学经典,同时也是一部现实生活的指导书,它的许多思想和原則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从古至今,很多人通过研读《论语》获得成功的智慧和方法,宋代开国宰相赵普就曾自称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本书目的正在于解析《论语》智慧对人们在当今社会成就人生的重要意义。书中以生动的事例和精到的点评,对《论语》中有关如何自我修养、为人处世、齐家立业等方面的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把《论语》的智慧导入现代社会的生活情境中,帮助读者更透彻地领悟《论语》,用《论语》的智慧成就事业和人生。
  • 大学之生命十大道

    大学之生命十大道

    本书乃根据《大学》精华提炼而成。《四书》之一的《大学》,系小戴《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是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径。该书由宋儒朱熹经过四十余年的精心研究编写而成,共分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乃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十章是曾子之意而门人所记。
  • 当代科技伦理的焦点问题

    当代科技伦理的焦点问题

    20世纪是科学和技术空前大发展的世纪。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巨大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加深,科学和技术与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和技术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与原来完全不同。
  • 列子原来这样说

    列子原来这样说

    本书阐述列子在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被称作“有道之士”列子主张顺从自然之道,内外相应,物我两忘,淡然生死,观行闻声,至言无言,安时顺命。不要太执着于当下“我”的生命,而要从宇宙自然地永恒生命的背景中去体验个体生命的永恒。
  • 王阳明的六次突围

    王阳明的六次突围

    一部视角独特的阳明心学入门读物,继《万历十五年》、《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之后又一明史随笔佳作。本书选取王阳明一生中最重要的六个时刻:身陷诏狱、龙场悟道、赣南剿匪、智擒宁王、狙击皇帝、天泉证道,通过对当时复杂局势的深入解读,以及王阳明心路历程的细腻剖析,阐述了阳明心学的精髓和发展历程。
热门推荐
  • 灵之奏冥曲

    灵之奏冥曲

    灵界坐落于飞霜大陆的最东端,那里有强大的结界与外事隔绝,人类无法自行踏入,灵界蕴藏的灵气孕育着灵蛋,从灵蛋内出生的人称之为灵。喜欢就收藏哦,反馈群:489082144
  • 60天轻松成为理财高手

    60天轻松成为理财高手

    本书就是本着赋予你理财的能力,赋予你改变命运的力量的宗旨而做的!让你由内而外,从观念到身份,实现最神奇的转变。它不是高深莫测的空谈,也不是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理财“挖井”指南。同时,本书对所有理财工具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介绍,其中提供的理财方法拿来就能用。书中穿插了大量真实生动的案例,极具借鉴意义。同时,本书也摒除了一般理财类图书中生涩的理财术语,你读到的将是最贴近生活的言语,而它博大的内容,可以满足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的理财需求。可以说,它就是一本专门为理财人士打造的超级理财指南。
  • 仙姝太难宠

    仙姝太难宠

    一觉醒来,本应备战高考的她竟然穿越了!还穿越到了修真界!像她这种小白,不会修炼,不懂生存套路,只能被大怪砍,被小怪欺,时不时还要被低等灵兽突袭。这样的生活,还不如让她做十套高考模拟试卷来的轻松。直到遇到个十项全能的男神,不,是大神!大神封她为提鞋匠,命令她24小时贴身紧跟,随叫随到,有了大神的罩护,她从小小白升级为小白,从此过上没皮没臊的生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尘世之轮

    尘世之轮

    一粒种子,引得早已陨落万年的道士残魂下山,重渡轮回;一块轮盘,包罗世间千万兽种的生命法诀,暗藏真谛;一场宿怨,历经大陆纪元变迁,演变为超越寻常复仇的史诗之战。生死至大,在窥破红尘的牧风眼里,究竟何为不朽?踏浪狂歌,御风疾行,我们一起谱写捍卫荣耀的传说!
  • 楼之诗

    楼之诗

    《楼之诗》极富特色,无论是其内容和艺术传达都富于个性特色。兹拈出数点,以概其余。
  • 华丽的复仇云溪

    华丽的复仇云溪

    帮派老大,外饰风化正茂,实则,算有点人性。我的重生,让所有人都不敢相信。一场财富,权利的战争就此开始!
  • 宅步天下

    宅步天下

    宅小生,一个超级宅男,突然穿越到了异界。而且,他被一个刁蛮美女霸占了身体……那里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只有练功打架,弱肉强食……他的故事,又将会怎样呢?
  • 打工皇后:过招腹黑皇

    打工皇后:过招腹黑皇

    她以为穿越到这里只是巧合,巧合的与落跑的皇后长得一模一样,再巧合的给这个国家的皇帝打工做冒牌皇后,等到他爱上她,她也爱上他,才发现阴谋早已在身边布下密云,是走,是留?终逃不过命运弄人,一直心甘情愿的被他利用着,却不想原来自己才是那个将危险带给他的罪魁祸首……一双人,一辈子,是否你就是那个能与我走完一生的人……
  • 双屿,不路过

    双屿,不路过

    顾岚屿说爱上宋西屿了。宋西屿说早就看不上了。顾岚屿说宋西屿的相貌他记一辈子。宋西屿说顾岚屿长什么样啊?顾岚屿说宋西屿你给我等着,五年后我要你心甘情愿当我妻子。宋西屿说拭目以待。可是没想到五年后顾总的手段,差点吓跑了宋老师……
  • 神魔创

    神魔创

    少年叶流,因体质特殊,不能修炼,在宗门里身份低微,视为废物,常年受人凌辱嘲讽,活的苟延残喘。一个奇异的梦境改变了他的命运,从此,他不再是废物,把受到的屈辱通通十倍奉还,杀尽强敌,抢尽天下美人,成立王者,建立宏伟王朝,一统万里河山,六域之域主皆得臣服,踏上恒古世纪,一代天才即将崛起!我宛如一座火山,需要你们支持与鼓励,都把月票砸给我吧,当我是一个精致无比的玩具,收藏起来吧,为了大家开心,逗了大家,多多宣传,推荐,晨晨在这鞠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