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40岁,辽宁大连人,1988年以交换学者的身份到美国圣路易斯市华盛顿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同时进修世界文学史。孙宁在两年交换期满后,申请到助学金继续攻读文学博士。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又留校做了博士后。博士后虽然算不得正式工作,但每年也有两万多美元的助学金。在文史界就业不易的情况下,这也是个极好的过渡工作,既可以增进专业实力,又有充裕的时间等待就业机会。
在留学生中,老孙算是年龄比较大的。在国内已有妻子,还有一对双胞胎男孩,老大叫孙江,老二叫孙舟。1990年取得绿卡后,他就把妻子和双胞胎都接来美国共同生活。老孙中国知识分子式的习惯较深,爱面子,不屑于打工挣钱,所以生活并不宽余,不过他有些额外收入。美国各大中城市里都有些华人办的中文报纸,如《世界日报》、《侨报》等销路都很广,在圣路易斯就有两家中文报,一家是《圣路易斯时报》,另一家是《圣路易斯新闻》。因为广告多,这些报纸一部分是免费赠阅的,一般都放在中国副食品店或中国餐馆门口任人自由取阅。老孙在课余经常写点中国文史方面的小资料或者评论文章挣点稿费,既可为今后的写作准备材料,又有些许收益补贴家庭开销,一举两得。
博士后通常年龄要大一些,学问和社会经验也丰富些。在圣路易斯地区的几所大学里,博士后搞点第二产业并不稀奇。老孙有位辽宁老乡也是密大化学系博士后,名叫钟宇,他用太太的名字在奥列佛路中国人集中的地方开了间中草药店,请了一位老中医坐堂看病。老中医虽然博学多才、医术高明,但在美国也只能对付那些头痛脑热、伤风咳嗽之类的小毛病,这是因为一来他缺少仪器,二来怕招来麻烦,再说大毛病自有各类医院医治,还可以享受医疗保险。
坐堂看病,就地配药,既方便又便宜。每个周末,中国人都会来这附近买菜,老人小孩有点病也顺便看看,配几帖药,一般都能药到病除,所以生意很不错。小病上医院是自讨苦吃,外国医生把小病也作大病看,免不了要化验、拍X光片,折腾来折腾去,小病也变成大病了。钟家药店为当地的中国老人、孩子提供了许多方便。因此老钟几年来赚了不少钱。
老钟开店是业余的,平时店里都是他的太太看管,他每天都能准时上下课,实验、论文都很出色。老钟为人勤俭精明,他店里的药品多数是他利用周末休息到芝加哥采购的。当他打听到有朋友或同学回国探亲时,都会请人家带点中成药或贵重的药材来,按价付酬,也很公道。他在每样药品上都标上价钱、性能和应用范围,他妻子只要照方抓药,出不了大错,有疑问还可以随时请教坐堂的老中医。至于老林和老中医之间利益互补的问题,自有一份令双方都满意的君子协定,所以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纠纷。
同校还有一位来自台湾的姓宁的博士后,他爸爸在大陆开了一家公司,希望儿子拿到博士学位后能到中国帮他管理企业。老宁喜欢读书,就没有听爸爸的话,依然留在美国读博士后。开始时,老爸有点不高兴,但再想想又觉得儿子能在美国发展也是好事。经过多次商量,他的资金逐渐移往美国,老宁也在课余筹备开公司的事务。老宁的情况与老钟又有不同。他有老爸做靠山,资产也充足,筹备工作可长可短,而且他聪明能干,老板给的项目都能按时完成。老板要的是成果,人在不在校问题不大。而且实在不行,他立马可以走人,他爸爸公司的经理一职早已虚位以待了。
老宁把读书当做乐趣,各方面知识都很渊博,是位难得的人才。博士后不是长期的正式工作,能做个三四年,已经到头了,再继续下去,别说学校不要了,就是对自己的前途也有影响。博士后是否顺当,首先要看老板的经费是否够多,名望地位是否够高。经济状况好,他给学生的助学金也可能高一点。
老板都希望有几个好的博士后,因为老板的研究成果、实验项目大多是博士后做出来的。一个博士后如能得到老板的赏识,就会拿到高工资,自由空间也比较大,老宁就是这样的博士后。
老钟的小铺每天营业12个小时,平时都是钟嫂看店,有时感到劳累了,她就会在中午关门歇业。对此,顾客有些意见,老钟也觉得没有尽到责任。这时,他想起了孙宁的太太没有工作,在家里照顾孩子和家务事,中午这段时间孩子上学,并在学校里用餐,她应该有空闲,正好请她来帮帮忙。老孙当然没有意见,孙嫂也满口答应。能有点工作做,心情也会好一点。他们商量好了,每天上午10时到下午2时,由孙嫂看店。在国外雇用劳动力都要付钱的,亲兄弟也要明算账。老钟每月付给许孙600美元。两厢情愿,而且也算合理,这笔钱对老孙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补贴。
钟家小店附近都是各式各样的中国店铺,有几间副食品店,还有餐馆、理发店和家具店等,也算初具规模的圣路易斯的唐人街。不远处还有一个台湾人办的文化中心,里面有图书馆和会议室。图书馆里中文书报很多,会议室里每个周末都有名人讲座。常有老和尚讲经说法,也有各种文学艺术讲座,这些讲座都是分文不收的,还免费供应饮料、点心等,这是老孙和老钟常来的地方。
美国是个高消费的国家,这无疑加重了贫民的困境。为了保证孩子读书,公立学校是不收学费的,但其他的费用并不少,如午餐费、校车费、书籍文具及各类活动费层出不穷。又如不久前又有几个学校发生中小学生的枪击事件,于是教育部下令,全国学生全部改用透明的塑料书包,说是为了防止夹带枪支。为此老孙,又要为双胞胎多花20几美元的开销。
另外,支出项下还包括高昂的房租和医疗保险等,老孙的境况在中国留学生中算是比较清贫的。有的时候老孙感觉到难以适应西方的社会观念和生活习惯,而且意识到自己所学的文史,发展空间不大。但他为人正直清高,又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曾萌生回国发展的念头,但全家均表示反对,妻子认为孩子们已经适应了美国生活。再加上绿卡来之不易,他不为自己着想也要替孩子的前途考虑,即使辛苦几年也要把孩子培养成人,那时再考虑个人的去留也不迟。老孙敌不过全家的一致反对,不得不打消回国的念头。目前靠博士后的助学金再加上自己的稿费和妻子的600美元打工报酬也能勉强度日,再过几年有了美国国籍,多种福利都有了,即使失业也会有救济金。那时想回国来来去去也方便。再说有机会在纽约或旧金山找到工作,生活也会愉快些。那些大城市里中国人多,东方气氛比较浓,比较适合他。
老孙有点文人架子,对孩子的要求也是以国粹为本,清白做人。双胞胎受父亲的影响很深,把祖国的荣誉看得很重,虽然身在美国,也喜欢美国的生活和自由,但他们的心灵深处仍以祖国为荣。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歧视早已废除。但历史遗留下来的白种人看不起有色人种的事,偶尔也有发生。但这些迫害造成严重后果的也会受到法律制裁,所以美国的平等自由是有法律保障的。双胞胎个性倔强,和同班的白人孩子常有争吵。一次,白人孩子以为自己人高马大,人数众多,公然拦阻道路不让双胞胎通过,而且口出狂言,说中国人都像病人一样不堪一击,这一下可把兄弟俩惹恼了。这些白人孩子原以为双胞胎不敢还手,就是打起来也稳操胜券。但想不到双胞胎像两只被激怒了的小狮子般奋勇反击,打得头破血流还是有进无退,这玩命的气势,把那群白人小孩吓坏了,纷纷四散奔逃而去。
老师闻讯赶来,怕事情闹大了,扯上民族歧视问题,就把那群白人孩子训斥一顿,带双胞胎上医务室治疗,还好只是出了点鼻血,手脚上有点淤血,也不作深入追查,让事情过去了。
几天以后,这位老师找到老孙,诉说双胞胎不守课堂规矩,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前几天还打群架,使她备受校方压力。老师请他花点时间配合学校教好孩子。老孙是个爱面子的人,觉得平时对孩子缺少管教,自己是有责任的,连忙向老师道歉,并保证回去好好地管教孩子。老孙没问孩子们为什么打架,老师也有意淡化处理,只要家长同意管教孩子,家访的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