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8700000033

第33章 十五分钟身败名裂(2)

当事人也好,代她出头的任何协会或社团也好,都该明白眼泪是可以被“消费”掉的——未来一周,阿娇的伤心照将成为最受欢迎的杂志封面吧?然而“愤怒”也一样,都因为“愤怒”在我们的文化里是种被动的东西:有太多观念不能被改变,有太多的自己不能被面对。像,我们在“性”面前还是太少勇气,太多欲望;太少自发的想象力,太多对媒体喂养的依赖。要不然八卦周刊也不会是最受欢迎的精神食粮。

因为这城市已经够外在化和表面化了,我承认我想看到愤怒的阿娇多于一群一群登场代她表达愤怒的人。

偷拍和写真

在不久前上映过的《偷拍》(CACHE)里,男主角受到的精神困扰,并非来自被偷拍的“内容”,而是动机。片中的他也是公众人物,但偷拍录像带无非是些生活琐碎,如几点出门上班之类。乏味的画面即使放上YOUTUBE也不会吸引多少眼球,然而换成是任何人,如你或我,也一定紧张如男主角——倒不是有没有做过亏心事,而是除了因不明所以带来的恐惧,还有别人在暗自己在光的防不胜防。

阿娇更衣被偷拍成为杂志封面的动机一目了然:(一)偶像艺人很难不是大众的欲望投射对象,由形象到工作范畴,重要功能之一便是替大众制造性(有人会把它叫做“浪漫”)幻想;(二)TWINS虽是二人组合,但阿娇在形象和戏路上无疑比阿SA更有玉女混合小妇人的气质。媒体以阿SA“逃过一劫”的形容对比阿娇的“唔好彩”,我猜是偷拍者摸清大众心理,知道谁才更有被偷拍换衫的市场价值。

上述动机的背后,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当阿娇事件成就另一次上街游行之际,社会声音几乎是一面倒的谴责和指摘,但每星期出版近十本同类性质,兼且吸引大量以女性为对象的广告商的周刊,甚至日报,还是一样以“偷拍”招徕——分别只在阿娇是被从更衣室外拍进去,其他的则是在光天化日大街小巷下继续偷窥猎奇。

谁与谁在茶餐厅用膳,谁与谁上超级市场走了一圈,原是最平常与无关痛痒的一幅画面,却因为是“偷拍”而忽然变成不寻常——“大搅断背情”,只因相中人是同性。即是说,只要通过隐蔽的镜头,读者便有了偷窥的权力,于是连最普通或根本不构成任何“故事”的图片都变成有了消费的价值。单凭“大搅断背情”这标题去想象而不看图片,大众一定以为将会看见艺人有什么亲热举动,事实却是,文字往往夸大其词,致令任何一张相片都可以变成“因未获被拍摄者同意”之名的“偷拍”,却无真正的偷拍内容之实。

图片提供不到读者所需的满足,文字便成了操纵想象的最终权力。“露底/点”、“露股罅/波罅/BRA带”等字眼之所以深入民间,也是香港传媒多年推动的主流文化之一。大众被训练成看见这些字眼便往图片搜寻要看的东西,接着即使没有类似标题也自动探头探脑。可见“偷拍”已由实物状态转化作一种意识。当这种意识愈来愈壮大,市场便会出现供不应求,偷拍镜头除了更不择手段发掘猎物,文字也要负上加倍耸人听闻的责任。也就是说,在不久的将来,任何一张相片都可以是被大众拿来当成丑闻消费的证据——只要大家不介意把“斜眼睛”与“坏心肠”照单全收。看来平凡不过的“偷拍”照片可以因为相中人身份特殊而“价值不菲”,像张曼玉和梁朝伟在飞机头等舱内平排而坐并且睡着了的一次。被拍到的相片本来很普通——男女主角为宣传电影出埠,难道不可隔邻而坐?换了是改与助手同坐,标题一样可以写成二人不咬弦或避嫌,总之是无私显见私。到光明磊落坐在一起,焦点却被媒体转移到一樽水之上,说“两人亲热地共饮一樽水”。

名人因不足以构成罪证的普通相片被判罪名成立,那是他们要为名气付出的代价。只是反过来,普通人也可以藉普通不过的一张照片或一段影像一夜成名。巴士阿叔是典型例子。近日被放上YOUTUBE的“罗家英撩女仔”更是混合上述“名人/凡人”谁是谁非的最新“偷拍”品种。单凭分辨片中人的光头与罗家英的相似度,大概已可供传媒燃烧数日。燃烧的意思,是炒热话题,制造销量。最后神通广大的狗仔队或可找出真正元凶,届时另一颗凡人明星又将在最短时间内升起与殒落。

都说香港影圈的明星后继无人。新一代艺人的魅力不足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香港人已不再,或无法沿用过往的方式制造明星。以前,大众是在明星身上投射幻想,现在,幻想与幻灭却是双生儿,后者抚平了前者带来的焦虑——得不到的东西最好由我们亲自毁灭。

从此角度来看,阿娇换衫被偷拍却是一桩“例外”。

任何人都知道女艺人被偷拍更衣照片所造成的伤害有两样:(一)内在部分,是各种情绪的交杂纠缠;(二)外在的,是形象受到打击。阿娇的反应不论在文字或图像上都合乎了第一项:泪洒镜头前的她不断在电子或平面媒体上看得见。但是形象却似没有构成太大伤害,相反的,几张照片并不足以让大众对她的好印象,或也可说是“刻板印象”——邻家好女孩、玉女——从此破灭,一切“想象”如旧,除了使人“心跳加速”。

先让我们在记忆中搜寻那几张偷拍照。它们的特征有三样:(一)粗微粒;(二)被放大;(三)被偷拍那个人露出了在面对公众(镜头)时所没有的平常一面。这三点之所以能满足偷窥欲,正因为都能提供现场感。就像有人一看见粗微粒,镜头摇晃不定,被拍摄的是无名之辈的影像,便自动为它贴上“纪录片”的卷标。纪录一直被用来代表真实,偷拍既是纪录一种,那相片中阿娇当然就是真实的了。难怪在《壹本便利》上的几张照片,竟有着“写真集”的况味。

“写真”是从日本传来的消费形式,藉着摄影来建构、满足观者的欲望。主角通常都已拥有某个固定形象,就如惯性穿着的某种服装。通过“写真”,摄影机把他的层层外衣脱掉,大众便得以看见期望中的“裸”。然而“写真集”呈现的“裸”并不等于赤条条,它们往往强调大自然的背景和生活化的细节,目的是突显模特儿“真”,是基于所有影像被设计过的“自然”过滤了邪恶的“欲”而保留了充满幻想的“色”,观者才会觉得自己和被欲望的那个人同样纯洁。

对偷拍镜头懵然不觉的阿娇在照片中仍不失清纯——若不幸被拍到露点便是另一回事了。所以它们呈现的仍是合乎大众“幻想”而并非吓人一跳的阿娇,分别只在这枝花不再插在瓶子里而是被放在田地里,由家花来客串野花。

2006年8月26日2006年9月6日

防火防风防走光

如防台风

香港女艺人出席任何活动几乎都要面对相同的问题:穿得这样性感,不怕走光乎?而答案往往众口一词:已经打底、黏胶纸。听在我的耳里,第一件想起的便是天文台在台风袭港时作的呼吁:请做好防风措施。

台风对我们之所以构成威胁,是自然力量不可预测。但穿着本来是个人选择,既然有些设计因暴露而叫人提心吊胆,感到不安全的女艺人何不另觅款式,何须让衣裙变成计时炸弹?然而更常见的情况是“衣穿人,不是人穿衣”:DEEPV、露背、迷你裙子、高开叉、幼肩带、薄纱衣料等等,都会弄得衣服穿在身上的那位神经紧张。记者或镜头再三把“不怕走光?”逼迫追问,其实就像劝喻别人财不可露眼,只是动机未必纯然出于好心——关怀背后寓意明显:“穿得那么少,想引人犯罪乎?”

难怪一股劲回答说“已做好一切防范措施”的女艺人看来都会有点“没有性格”——既要坚守艺人必须以色相取悦别人的本份,又要照顾大众既想看又没胆量承认的弱小心灵。只因她们的“性感”根本不是发自内心,却是为了迎合市场。因此才会“表面主动,实际被动”,造成思想与行为不一致。当然,艺人们可以持“我穿得少不代表你想看哪里就看哪里”来解释既想被看,又怕被看的矛盾。只是话讲得再理直气壮,也掩饰不了背后的心虚:毕竟身处中国人社会,而性感是西方事物,如果能借它而令自己成为焦点固然好,但也不应该为了它而落得不检点的罪名。

却不明白“已做好一切防走光措施”之类的说话其实是鼓吹有心偷窥的人向难度挑战。胶纸、乳贴、双重的内衣内裤把一个女人包扎成男性目光下的现代木乃伊,它的“性感”之处,正是来自把抑压的欲望扭曲成征服的快感,如经典的三寸金莲和小凤仙装下被打了石膏似的脖子。

众人之耻

女艺人不慎露点,到底是一宗尴尬(embarrassment)还是耻辱(shame)事件?

如果世界上不存在传媒这种中间角色,艺人走光事件的性质将会单纯得多,它可以是技术上出现纰漏,也可以纯属意外。只要不是直接或间接涉及“道德”这顶大帽子,大众对于事件的态度也将简单得多——尽管旁观者是在非自愿情况下违反“非礼勿视”,最受影响的到底是当事人,更何况当时她正全神贯注载歌载舞,只会教我们替她双重尴尬:一是设身处地,为她的懵然不知难过;二是想象当她惊醒时会有多难堪。

尴尬本来就是一件双向的事情,因为它必然牵涉某个行为的发生和被目击。而行为本身纵或未必是犯错和罪过,但当中肯定有着不为大众所接受的某些成分,简单来说,就是不雅。当我在YOUTUBE上看见郑希怡的走光而感到尴尬,是因为“不该被看见的景象被看见了”,但基于那是当事人的无心之失,我不认为她是蓄意使我不快——像JUSTINTIMBERLAKE一手撕开JANETJACKSON的上衣——毕竟,尴尬之所以带有负面意涵,是尴尬的产生通常会令某些人的名誉或尊严蒙受损失。

即使有人对郑希怡的身体充满好奇,即使走光亦满足了好奇心,但这些人仍可提出是郑希怡的不慎造成他们的不安——就因为他们的“看见”是被动而并非主动,优越感便降了一级。

“传媒”作为中间角色,更加把上述心理复杂化。如果整个事件只牵涉郑希怡和一双眼睛,便不存在他人怎样看走光者与观众的另一层尴尬。“传媒”将走光事件当成道德新闻炒作,是变相要求社会大众就郑希怡是否清白表态。除非阁下完全没有看过报道,没有上过任何网站,否则你已是“被郑希怡陷于不义”,是以受“影响”者皆有“义务”厘清立场:责任不在看过走光的眼睛,而在不该被看到的那个人。为了让群众不用自觉羞耻,传媒必须将走光的性质由“不雅”转化成“不道德”,郑希怡才可以从构成尴尬变成众人之耻。

蟹肉伊面

“打底”这个词在我成长的年代,是指吃喜酒前先祭一轮五脏庙。

因为香港人爱在宴会开席前打麻将,如果不“打底”,肚子便要空到九时以后了。“打底”同时也是对主人家有多阔绰的考验,或是不待宾客提出“要叫点什么打底吗?”,或是假设有人会在开席前另叫食物,但当结账时多出了的项目他一样要埋单。最受欢迎的“打底”食品,叫做蟹肉伊面。

所以当“打底”一词铺天盖地地出现在今天的媒体上时,没有办法,我就是看见很多很多碗的蟹肉伊面,心里不禁嘀咕:“食人只车咩?(怎么这样占便宜,真是贪得无厌!)”,即使埋单结账不是用我的钱,我却心同此理地“肉痛”(因为吝啬)起来——尽管今天“打底”针对的已不再是肠胃,而是身体发肤。

有趣的是,意义虽然相距甚远,但还是在一点上有所牵连,那便是“占便宜”。在饮宴前多吃一碗蟹肉伊面等于是能吃便吃,即广东人说的“食得唔好嘥(不要浪费)”。就是肚子根本不饿,也不要让机会在指间溜走。换了是穿着上的打底,则是对不安分的目光的防范。表面是种安全措施,但十个提到“打底”的人,九个会将它与蚀不蚀底(吃不吃亏)划上等号。以郑希怡日前的走光事件为例,(女)艺人如叶佩雯震惊之外,还实时表示:“下次她应该戴个NUDEBRA……冇咁蚀嘛。”即使其他人没有明说,但在异口同声替她“不值”的背后,可不就是替她担心身价从此不保?因为这样,新闻之外连旧事也被重提:去年在《欢乐满东华》中表演空中飞人而失手扯掉郑希怡裤子的钱家乐在事后曾作出承诺:“冇人要你我要你。”——玩笑归玩笑,次货与讲义气的意味仍呼之欲出。

为了不想“冇人要”,“胶纸”遂成为今天传媒中最出锋头的保障物。谜女郎吕慧仪说:“我记得有次胶纸黐得太实,点知撕甩皮(差点撕破皮)。”歌手郑融说:“平时我嘅助手有个好大胶袋,装满胶纸。”无线艺员胡定欣说:“啲胶纸黐得几多得几多。”

“打底”,就是防“蚀底”。但,不知道外国人是否没有蟹肉伊面的引诱。就算二〇〇五年苏菲·玛索在康城影展红地毯上忽然走光,也没有听说她忙不迭寻找方法“打底”。

2006年9月5日2007年6月26日

同类推荐
  • 胡康民党史研究文集

    胡康民党史研究文集

    本书收集了胡康民同志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史实考证、学术论文、宣传文章共五十一篇,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研究思路、治学特点、学术风格、理论修养,也折射出他的高尚人格与精神世界。
  • 纳兰性德全集第三册:诗集

    纳兰性德全集第三册:诗集

    纳兰性德,清初著名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全集共分为四册,第三册为诗:诗除包括《通志堂集》的三百五十四首外,另增加了八首。
  • 亲亲我的宝贝

    亲亲我的宝贝

    该书稿是一部育儿类的日记体作品。全书由200个小故事构成,描述了一名叫“贝贝”的小女孩从呱呱坠地到上幼儿园这段时期的点滴趣事和成长轨迹,并记录了贝贝所在的家庭成员伴其成长过程中的育儿感悟与经验分享。
  • 温泉

    温泉

    诗是什么?这个问题最好摆着,不要轻易试图解答它。因为综观古今中外,诗的原料和配方、用途和销路实在太多了,任何答案再怎样差不离,都无不利少而弊多,无不推重了一部分诗而抹煞了更多的另一部分诗。那些从概念到概念、不以任何创作经验为依据的陈腐见解且不说了;一些饱学之士曾经对中外古诗人的佳作进行过深广的研究,并据此下过各种定义,这些定义大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至少能够帮助我们读懂过去读不懂的作品。但是,你总不能说,古人已经把诗写绝了,作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诗已经到此为止了。而且,老实说,诗归根到底哪里只是为了让人懂得就够了?看来,那些比较科学的定义也未必多么有助于诗的进一步开拓。
  • 30年文学典藏散文卷

    30年文学典藏散文卷

    为了纪念《百花洲》创刊三十周年,隆重推出《30年文学典藏》四卷本,众多名家倾力打造,三十年的沉淀,三十年的精粹,凸显出《百花洲》的流变轨迹,也折射出三十年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变迁。这些让人熟知和亲近的文字在当下与历史间建立了一种恒久的联系,对于今天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而言,无疑是心灵不可复制的参照。
热门推荐
  • 代理者

    代理者

    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有着各自的生活与职业,但在另外一些时候,他们却会成为特殊而神秘的代理人,游走在灰色边缘,替客户梦完成各种各样的委托与任务,以此来得到丰厚的报酬,或是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他们被称为“代理者”。而在这么一群人之中,有着这么一个人,在最开始,他是孤独的代理者,也是孤独的代名词。
  • 变成了男神家的猫

    变成了男神家的猫

    林妙果,一生中除了对她学长例外不会犯花痴的少女,却因为一次犯花痴穿越了。好吧还是原来的那个世界,还是原来熟悉的味道。变成学长家的猫,近距离接触什么的果然不要太开森。不过,学长,你够喽!我只是一只猫而已有必要对我动手动脚的吗?!什么?人兽很萌?滚吧滚吧滚吧……被猫老大看上,遂辛辛苦苦修得秘技变成人形,你看,我说了吧,咱俩不合适!嘤嘤嘤地球危险,学长酷爱带我回家~
  • 重生末世纪:尸王追妻记

    重生末世纪:尸王追妻记

    百里七月可以控制就九行元素,是异能精英中的最强者。一朝身死,竟回到了丧尸爆发的一周前,从此,过上了边虐渣边潇洒的生活,还意外捕获忠犬尸王一枚。片段1:某丧尸坐在椅子上,眯眼盯着视频中想占自己媳妇儿便宜的9区区长,笑的花枝乱颤,当天夜晚,9区遭到丧尸袭击,无一人生还,全部死无全尸。片段2:某女看着笑的一脸无辜的某尸王,“你把他杀了?”“嗯,是我把他杀了,老婆大人表生气哈!谁让他吃你豆腐的~”“你去给我跪搓衣板!”某尸王不语,一脸凝重的……跪在了搓衣板上。
  • 冰山女妃

    冰山女妃

    她本是世界第一特工,毒医……无所不能,样样精通。但她有一个异能—读心术,所以在他人从没一人敢靠近。但是在一次爆炸中,她穿越到一个异世,还在一个废物身上。她的命运开始改变…………
  • 传奇世界之大战修罗神

    传奇世界之大战修罗神

    国历3100年,魔界之王阿修罗神率领魔族尸王、千年帝王、逆魔之王、机关巨兽、三头蛇王、铁血魔王、修罗王等入侵人间,引来三界大战,人类死伤惨重,为抵挡魔界,战神孟虎、魔神百谷、道神洪联盟天界之王张百忍共同对抗魔界,孟虎、百谷、洪用尽了全身的法力于阿修罗神大战了三天三夜,最终魔界惨败,而孟虎、百谷、洪却在大战中牺牲了,天界之王张百忍将魔界之王阿修罗神封印于天空之城,结束了魔界于人类的第一次大战,而这次战役又称封魔之战。
  • 其学也无涯

    其学也无涯

    学生腹诗气,居士有心兵,傅者言同灵,昭士鉴是非,武师力万顷。这是另一个文武界。圣者得道,万民寻道。学无止境,或有力助,诸如此类,泛泛文青。诗有道,词生妙法,曲惑人心,武霸天下。以奇怪的文字铸造光怪陆离的世界。从一个被谷涧居士劝退从农的学生开始为你讲述他的诗篇。他名:兰净瑟。
  • 山海踏妖行

    山海踏妖行

    有人说过,门里的世界跟门外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也有人说过,看不见比看的见要幸运。有人告诉他,他不是妖怪。可是他自己知道就是妖怪,我本来就是妖怪,即便进了门,我依然还是妖怪……
  • 总裁的小萌物:来,抱抱

    总裁的小萌物:来,抱抱

    她是一个孤儿,却让许多人喜爱;他很腹黑,但因为他英俊帅气的外貌和强大的实力让人既爱又恨。一场意外命运将他们捆绑在一起:那时她十岁,他二十岁。或许是他看她一个小女孩留宿街头有些可怜吧,就把她带回了自己的家养着,可谁知,养着养着感情也就养出来了!刚开始时:“你以后就在这住了。还有,从今以后,你要打扫别墅里的每个角落。没有我的允许,不可以随意进出我的卧室和书房。听懂了吗?”“哦,好。”渐渐地……:“宝贝,来,让我抱抱。”“我不!你每天都欺负我,我要告诉爷爷去!我要搬到爷爷家去!”……
  • 最强星士

    最强星士

    末法之末,魔法式微,秘纹崛起,一个前所未有的斗气秘纹文明崛起!星甲!用斗气催动的星甲!星际时代!人族、异虫、星灵、亡灵,四大种族并驾齐驱!……十年努力,法蓝星的叶铭,终于解开了父亲留下的一级幂锁,然而他并没有如愿以偿的见到父亲。他得到的是一颗名为“泰坦之核”的神秘圆石……
  • 快穿之塑造女神系统

    快穿之塑造女神系统

    夜浅璃,夜国唯一的郡主,却也是千年难得一闻的惊世才女。性格纯善,端庄。可就是这样的她,引人妒忌,终究落得了一个国破家亡的下场。一夜间,性格变得腹黑淡漠却也不失原本的纯善,护短。她终究,未能逃离奸佞小人之手。可就在此时,系统0073出现了。以夜浅璃的智商,很快的接受了这一切,这似乎是她唯一的救赎,唯一的出路,唯一能够报仇的方式。所以她选择了听从了这个所谓是系统的家伙。她在一次次的任务当中脱离,心中并无悸动,有着的是愧疚。可当他遇见了她,或许是天意,那颗心再次有了悸动,而冷情的他竟也无可救药的爱上了她。她离开了那个世界,可他竟随她而来。他的身份究竟是什么,她的大仇最后得以报复吗?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