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论《说园》的美学意蕴——论《说园》之五
先生所著的《说园》,是建国以来继童寯先生的《江南园林志》和刘敦桢先生的《苏州古典园林》之后,普遍受到国内外造园界学者重视和赞誉的理论著作,书中不但在造园理论和实践上对立意、组景以及建筑、叠山理水和花木配置等方面有独到理解,而且在园林美学上围绕自然美和艺术美等重大命题也作了精辟的论述和剖析,无论对造园、复园还是品园来说,都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所以,叶圣陶先生认为《说园》“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叶圣陶先生的高度评价,更加深了我们由于陈从周先生对祖国园林事业的重大贡献而产生的崇敬心情。多年来,本人在园林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从先生的造园实践、理论著作和亲切指导中,不断获得丰富的营养,收益颇深。本文试就先生在园林美学上的贡献和影响探究一二,谨以此纪念先生与《说园》。
一
《说园》是先生1978年至1982年间陆续刊登在《同济大学学报》上的系列论文,后由同济大学出版社于1984年11月以中英,中法、中日、中俄、中德、中西等双语出版成集,书名《说园》。全书分开篇《说园》(为了避免与书名混淆,下称《开篇》)、《续说园》、《说园》(三)、《说园》(四)和《说园》(五)五篇。
《开篇》原是1978年春应上海植物园所邀请的讲话稿,经作者整理后以《说园》为题发表。全文较全面地论述了有关中国园林的若干基本问题:1.静观与动观;2.叠山理水;3.花木栽植;4.仰观与俯观;5.文史与园林;6.妙在含蓄;7.曲与直;8.因地制宜;9.以少胜多;10.有法而无式;11.空间与分割;12.建筑;13.深远与层次;14.郊园与宅园;15.张灯夜游。这15个问题作为全书开篇,既作总论,又是纲要,为纵论中国园林这个大题目作好了准备,铺陈有序,源流分明。
第二、三、四篇可统称之为续篇。《续说园》论述的是造园的中心问题:立意和组景,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说:“造园一名构园,重在构字,含意致深。深在致远,妙在情趣。”他还强调:“前人安排景色,皆有设想,其与具体环境不能分割。”开门见山地提出了立意、组景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立意在先,组景在后,组景是由立意决定的。造园家只有按照具体环境的实际情况,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能立意。而立意就是确立建造该园的主导思想,再根据这一主导思想去安排景物。主景、配景及招景、引景、对景、隔景、泄景等的布局和安排,都必须紧紧围绕造园家的立意,充分体现他的主导思想和审美情趣而构思和设计。当然,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立意和组景方式,并会因此而形成各种不同的地方风格。《说园》(三)论述的是如何创造园林意境。他说:“文学艺术作品言意境,造园亦言意境……诗有诗境,词有词境,曲有曲境。园林之诗情画意即诗与画之境界在实际景物之中出现之。统名之曰意境。”认为“造园之理,与一切艺术无不息息相通”。这正好说明园林创作的意境与一切艺术创作的意境一样,是由造园家把自己的感情、观念和理想寄托在园林的整体构思之中,与作为姐妹艺术的诗、词、曲等具有异曲同工之理。《说园》(四)是作者“一年漫游,触景殊多,情随事迁,遂有所感”而写成的。他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和高深的审美修养,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客观而深刻地评价和估量了这一年考察研究所涉及的12个风景名胜古迹在保护和修复上的功罪得失,从整体上提出了“修旧如旧”的原则。自他于1978年应邀赴美筹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明轩”开始,海内外掀起了中国园林热。在国外,加拿大的温哥华造起了“中山公园”,德国慕尼黑建起了“芳华园”,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也纷纷仿造中国园。在国内,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时候,摆在广大园林工作者面前的当务之急,则是如何尽快地按照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原则,将那些业已遭到破坏的风景名胜古迹加以修复,以满足旅游事业的急需,更好地弘扬祖国的文化遗产。可是,这项艰巨的工作如何进行,从何着手,一时难得要领。先生从高度责任心和爱国热情出发,独辟蹊径,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当时园林界存在的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提出很多可供具体应用的宝贵意见,引起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重视,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用心甚是良苦。《说园》(五)是尾篇,重点论述的是城市建园,旧园修复和师古师洋等有关论题。但作为结尾,还特意点明了“造园是综合性科学艺术,且包含哲理”的观点,起到了画龙点睛、总括全文的作用。造园与建筑、工程力学、规划设计、植物、环境生态以及文学、美学、美术、管理等学科紧密相联,横跨理、工、文、艺等多种门类。这种复杂的交叉渗透关系,虽然给园林事业增加了难度,对园林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却给园林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赋予了无穷的魅力。长期以来,中国园林一直被人们称之为“无声的诗”(意境深远),“活动的画”(景随步移),“凝固的音乐”(优美的节奏和旋律),就是它在人们心目中影响深远的具体写照。
先生的《说园》,内容十分丰富,大凡造园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都有涉及。可贵的是,在他园林生涯中所得到的这些见解都非常独特,论述尤为精辟。他在说到写作的目的和内容时写道:“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闻掇拾到的,提出来说说。”他终于等到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于是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一生在造园实践中领悟到的真知灼见奉献出来,以探求和发扬中国园林这块瑰宝的独特风貌。在尾篇的结语中又说:“半生湖海,踏遍名园,成此空论,亦自实中得之”,一再强调这些理论都是从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和积累起来的,滴水终于成河,实在来之不易。《说园》的内容虽然涉及造园的方方面面,但在先生看来,造园的诸多要素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建筑、山水和花木。他在《开篇》中就说道:“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和花木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这种独到的见解,不仅符合千百年来中国园林营造的实际,还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不断扩大她的影响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建筑是造园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满足游人在游园时可行、可坐、可观、可居、可娱、可乐的实际需要,园中常设置相应的厅、堂、楼、亭、轩、斋、廊、榭等建筑,使之有机地融合在园林自然景色之中,以达到生活享受和观赏景物的双重目的。《开篇》中,作者首先论述了中国园林中特有的木构建筑,对它特有的类型,外部结构、形式和体量、内部装潢、陈设等都作了总体的介绍,让人们对园林建筑的概况有个整体印象。《续说园》论述园林建筑的功能和作用。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常为主景,而造园时大都以建筑物开路,所以作者认为,园林中“无楼便无人,无人即无情,无情亦无景,景之关键在楼”。这种把园林中因楼(建筑)的存在,成了人、情、景相互交融的纽带和桥梁的审美观点,不但道出了建筑在园林中的独特地位,而且立论新颖、深刻。《说园》(三)论述的是园林建筑的风格和布局。先说南北建筑的风格:“南方建筑为棚,多敞口”,原出于巢居,故建筑外面多以茂林修竹之景配之,此为园林之萌芽也;“北方建筑为窝,多封闭”,原来自穴居,园林建筑以空灵、多门窗为胜者,具少透漏之妙和亲切之感,故南园终胜北园。次论建筑布局,并以镇江的金山、焦山和北固山为例,说明三山同临长江,但因寺庙建筑的设计和布局不同,故取景揽胜也各异。《说园》(四)着重提出了风景区的建筑在景观的审美上“宜隐不宜显,宜散不宜聚,宜低不宜高,宜麓不宜顶”等基本原则和创山居宾舍之建议,反对在风景区内建高楼,造大宾馆、大餐厅、大花厅等毁坏风景的做法,这些意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无论是现在或将来都有指导意义。《说园》(五)以苏(州)式园和扬(州)式园在建筑风格上的区别为例,告诫人们在修复旧园时要持慎重态度,以免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很明显,五篇论文虽都论及园林建筑,但每篇的内容都各具重点,前后亦互为补充,竟得层层深入之妙。
山水,几千年来一直是先人崇拜的偶像,名山大川尤其被尊为神仙、大帝的居所。东岳泰山自古就是帝王封禅的圣地,孔子亦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说。特别是魏晋时期,山水更成为文人的主要审美对象。因此,当表现以自然为主题的文人园崛起时,山水就一直是造园的主要内容之一,不论是郊园还是市园,都离不开山水。若选址郊野,园主必然充分利用自然景色,傍山依水营造山庄别墅;若择地城市中心,远离自然山水,园主则靠叠山理水来创造“城市山林”的美景。根据这种已被普遍应用的实践经验,先生在《开篇》中作了切合一般规律的理论阐述,点明山和水之间那种特有的模山范水关系,以及通过叠山理水使得中国园林的景色更加接近自然美,更能呈现出山(石)水交融的美妙情景。《续说园》与《说园》(三)则论述了叠山理水的具体办法。前者讲的是假山的堆叠,从选石、叠石到布局、评石,十分翔实。后者介绍了自己切身体验,指出叠山和理水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和“山贵层次,水妙曲折”的道理,希望人为山水能达到“山无泉而若有,水无石而意存”的境界。此外,还对在风景区绕山筑路、开山断脉、打井吸水等破坏丘壑和山泉自然景观的做法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在《说园》(四)里,作者站在美学的高度,以水泽园、贴水园、依水园和某些风景名胜为例,阐述了“园因小成景,神韵天然”和“山林美在自然,贵在真山”的普遍道理。《说园》(五)以至理名言“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作结语,深刻地归纳了水、石、山之间关系,殷切地希望造园者和管园者都应做到“钟情山水、知己泉石”。这样,就能造好园,修好园,管好园,至情至理,感人至深。至于花木的作用,古人历来用毛发和衣饰来形容。现代人强调绿化大地,其目的就是为了把大自然打扮得更加美丽,用花草树木给人类创造一个优美而舒适的环境,净化空气,并保持生态平衡。但是,对于园林来说,它的作用还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所以先生在《说园》中说:“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但为了绿化,且要具有画意。”主张在绿化的基础上,运用花木精心组织、构成其他造园因素无法替代的活生生的景物,造成花团锦簇、芬芳四溢的园林氛围,以提高园林的观赏层次和艺术效果,创造出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让人们从“花木”的风姿中欣赏到“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的画面,享受到其中的真趣。先生认为,花木栽植(不论是地植还是盆栽)还必须做到土生土长、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只有这样,一年四季才能“风花雪月,光景常新”,才能利用树木花草具有吸热、吸污、遮阴和增加空气湿度的特点,起到优化园林环境、调节园林小气候的作用。园林中的花木,特别是在“峰峦”和楼阁之间还常常起到“木仰花承”的过渡作用,从而丰富了审美的层次感受,增加了园林空间的变化。此外,在风景区和园林中,还常有以花木为主景,并用花木直接命名的实例,如苏州的梅园、绍兴的兰亭、杭州的曲院风荷等,都是利用人们的通感心理,以名绘声,以形入神,用有形的文字表达无形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