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学生自我调控学习能力的发展性研究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知,我们可知考入重点中学的中学生在学习策略、自我效能感、元认知项目上明显强于一般中学的高一学生;重点中学的男生学习策略、自我效能和深层动机项目高于一般中学男生,重点中学女生学习策略高于一般中学女生。那么,在青春期的中后期(即高中阶段)学生自我调控学习四项因素是保持原有的差异,还是出现新的发展性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何东涛等以杭州市选取636名城市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层取样考虑学校地域、性别比例、重点和一般高中等因素。研究工具、研究实施步骤、问卷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方法同前面的研究。研究了解中学生高中三年,学生自我调控学习四项因素的变化趋势。
高中阶段在重点和一般学校就读的中学生学习策略发展存在差异,经DUNCAN多重水平检验表明:学习策略上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之间存在差异。
这个差异究竟是多个群体发展情况造成,还是由某个群体发展情况造成了呢?为此,笔者又比较了同类型学校中学生在高中3年各项目的发展情况。
在重点中学就读的中学生高中3年自我效能感有变化,高中一年级中学生自我效能感最高,DUNCAN多重水平检验表明:高中一年级和二年级自我效能感差异显着。
经DUNCAN多重水平检验表明:在一般中学就读的高中一年级和三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中学生学习策略、自我效能感均有差异,学生的学习策略、自我效能感呈逐步增高趋势。
从上述分析可知:在不同学校就读的中学生,高中3年在学习策略、学习动机、自我效能、元认知四个项目上发展存在差异,高一年级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学生自我效能感存在差异,但高二、三年级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自我效能感无差异;高一、二年级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学生之间学习策略差异显着,但至高三年级中学生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学习策略已无差别。
总之,研究证实中学生自我调控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如学习策略、元认知、自我效能感、动机与中学生学业成就相关。初中毕业能考入重点中学的男生学习策略、深层动机、自我效能感高于一般中学男生,动机分项目中一般中学学生的表层动机高于重点中学学生;考入重点中学的女生相对其他各群体而言学习策略明显有优势,说明学习策略的提高有助于中学生的学习。
中学生在高中3年学习过程中学习策略、学习动机、自我效能、元认知和归因在高中三年中的发展态势不同,考入不同学校学习的中学生高一、二年级学习策略差异显着,但至高三年级学习策略无差别,说明经过高一、二的发展和高三的强化训练,学生的学习策略差异逐步缩小直至消失,说明青春期后期,大学期间青少年学业成就发展水平与学习策略掌握水平关系不再密切。考入重点中学的中学生自我效能感项目分数呈下降趋势,而一般中学学生自我效能感项目分数呈上升趋势,高二年级是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发展的关键性的拐点。
对中学生自我调控学习能力的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在青春期的前中后各个不同的阶段提高青少年的学业成就有着特殊的抓手,只要能适时、恰当地促进青少年自我调控学习能力水平的提高,即使他们由于学科知识积累、智力结构、动力系统和成长背景等的存在差异导致学业成就的暂时差异,他们的自我调控学习能力在青春期后期完全可能达到同一水平。在知识结构不断调整、新机遇层出不穷的当今社会,青年人完全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他们的发展水平会由于后续的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重新“洗牌”。
四、中学生高效率学习的心理要素
1.学习策略是实现高效率学习的保障
根据已有文献对学习策略概念可归纳为如下三种观点:①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的活动程序与步骤;②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内隐的学习规则、能力或技能系统;③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计划。综合上述观点,国内学者陈琦、刘儒德等认为,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即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需积极主动运用的;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是针对学习过程的;是学习者制订的学习计划;是由规则和技能构成的。
案例:付爽的烦恼
别以为自己复习好了,没什么学科问题了,就一定能考出好成绩来。瞧瞧付爽,烦着呢!
付爽,某重点中学高三应届毕业生。身体消瘦唯大脑发达,考重点大学不成问题,考北大、清华只敢关起门来在家里偷偷地想;原因是理科综合的考试成绩在240分左右摆动,曾经摆到过268分但很难定格,也曾经摆动到216分令他出一身冷汗。分数为什么变化如此大的根源,他也已经找到了:化学——从初中第一次见面就没续上缘分,生物的问题可以一直追溯到小学的自然课!
付爽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要想考出理想的成绩,临场的考试时间安排、答题节奏和应试心态是最重要的,现在是考虑应试策略的时候了。他拿着一大沓理科综合的考试试卷,找到了精于学习辅导的心理老师,让老师和他一起分析分析理科综合考试成绩跳动幅度如此之大的原因。
分析:知道长跑运动员怎么跑步吗?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名次可不是扯开腿、拼命往前冲就行了!先把漫长的赛程分成几个公里段,安排自己在每个段里的速度,掌握好弯道技术,考虑什么时候发起最后的冲刺,然后才可以开始跑步。你没看见马家军的教练在场外气急败坏地扯着嗓门大声叫喊,被保安拉走时走嘴里还不停地喊着“节奏,节奏,节奏!”
高考,作为如此重要的一次选拔性考试,也值得你好好地静下心来,筹划一番。
我们来看看,付爽是怎么样设计节奏的。
对策:首先,是通盘的大致设计,然后辅以必要的操练。
近几年,理科综合考试题目基本按照生、化、理的顺序排列,选择题数量分别为5、10、9共24题,每题5分,合计120分;二卷安排为2、2、3的题量,一般第26题是生化混合题,最后一题以物理为主包含三科知识。通过多次模拟预练,付爽发现他自己的时间安排按照1分钟时间:2分值题目的比例较为合适,即在60分钟之内完成选择题,90分钟之内完成余下的七道大题;如果顺利的话,还可以剩下些时间进行检查。
所以,他决定在最后的十几天里,每天掐着手表做一张试卷,其目的不是为了做题而是为了操练自己的生物钟,让它准确地和石英钟一样,这样既可避免考试中因为不停地看表造成情绪紧张而干扰考试,又可以准确把握时间。
其次,是找到考试中隐约感觉的有规律性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试着解决。
为什么最后几道物理选择题总出错?
付爽仔细分析考卷后,感觉自己的物理学知识点绝对没问题,主要是24道选择题从头至尾地做,越做速度越快,这时人的思维节奏太快,很容易犯糊涂,所以他决定在做最后四道选择题前暂停几秒,让自己先静一静,以免上演“生死时速”。
为什么选择题总是不能按时完成呢?仔细回忆考试的全过程后,付爽认为重要原因是:由于对生物或化学选择题的正确率没有把握,总要回头再看看、再想想,浪费时间又解决不了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希望值比较高。
既然检查不出什么错误,而且慌慌张张地反而容易出错,就不该往回看。
可是,说说容易做到难,人常常控制不住自己,所以放低要求是关键。付爽决定给各科题目一道看错或猜错的权利,生、化再各加一道题目。他自己算了一下,如果选择题扣20分,后面的大题算它扣40分,自己设定的240分保底分基本没有什么问题,心理压力就小得多了。心态好运气就好,脑子灵、心里明、眼神尖,陷阱一个个跳过,说不定还能超常发挥……
为什么化学最后一道大题总是犯最最低级的错误呢?付爽的原因是:做完了不喜欢的化学题目后,就该做喜欢又拿手的物理题了,潜意识中难免有快点“打发”掉化学的念头,殊不知一“念”铸成千古恨。付爽于是痛下决心,越到此时,越要暗示自己沉得住气:所谓心里爱起来、口中念起来、手上慢起来。总之,这到手的分数可不能白丢。
结果:安排好了这些事情,付爽心里踏实了不少。他在2002年的高考中,竟然真的爆了个大惊喜,理科综合前所未有地考了272分!
学习策略的研究在我国通常称为学法研究或指导。我国的学法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湖北大学黎世法概括出的优秀学习者成功学习的“八环节学习方法”及开展的相应最优教学方式实验,1982年开始,北京八中、北京景山学校、哈尔滨九中、福建龙岩一中等中学开设了学习方法课;90年代,天津一中、北京二中、上海大同中学等一些学校制定了《学习规程》印发给学生。目前,学法指导在一些学校已成为一门正式课程在学校开设,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近十多年来,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者们对智力、认知策略、元认知等进行的积极探索,产生了大量有关学习策略的新理论、新知识,为学习策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教会学生学习,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已成为了当代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和遍及全球的探讨热点。
2.元认知是高效率学习的监控系统
30多年来,元认知——这一在美国认知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概念、新思想已成为心理学界广泛、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案例:不过如此
有一天晚自修下课,我急急忙忙地抱着一沓批好的试卷到教室去,在教室外走廊里扎堆聊天的高三学生中突然跑出一个来,问我:“老师您说,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参加高考?”
我曾经无数遍地被问到过这个问题,不禁饶有兴趣地反问:“高中学生毕业后,大都是通过高考才升入高等学府进一步深造。来这里读书前,你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当初我也是这样想的:读了这所高中,我就可以读好的大学,然后可以有份好的工作。”
“那又怎样呢?”
“有份好工作就可以挣很多的钱,可以住大房子,可以买辆好车,轻轻松松地上网聊天,还可以娶妻生子。”
“那又怎样呢?”
“每天可以生活地舒舒服服、无忧无虑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多自在。”
“看看我们现在的日子,不就是因为要高考吗?这根指挥棒害得我们整天只能捧书本、做参考题,做点自己更感兴趣的闲事都会有负疚感!”
“您说,参加高考是不是我们自己找事情折腾自己呀!”
“再说呢,像比尔·盖茨、中关村的CEO们创造了我们这个时代知识致富的神话,可他们中不少人连大学都没毕业!没人会傻到找个读过什么MBA、MPA的人来管自己的,就像没人会把自己的钱装到别人的口袋里一样。”
“参加高考并不一定是成材的必由之路,您说呢?!”
分析:这是一个听起来味道不错的哲学思辨,不少同学(包括一些成绩尚好,但学得有些吃力的)可以在其中为自己找到些开脱的理由。
年轻的生命应该享受诗意、浪漫和轻松,可最明媚的生活硬是被扯开,挤进这么一段枯燥、乏味的高三的学习,而且还常常被父母、社会舆论定义成与终身幸福有关的头等大事。这样你对高考的敌意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高考仿佛成了扰乱令人羡慕生活的祸首。
冷静地思索、哲理性地审视,你是否也为自己的学习状况找到好的理由——高考成绩的好与坏“不过如此,有什么大不了的?”
的确,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高考,就像幸福很多时候与财富无关一样。
但如果追问自己:高考是什么?高考有那么可恶吗?你是讨厌高考,还是讨厌高考的结果实际上把人的未来划分出了三六九等?!
对这些问题,你又如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