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是一个具体而细微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差别很大,过程和结果的关系肯定不是行为主义“S‐R”联结关系,刺激不一定产生结果,更不一定产生预设的结果,常常有“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发生。所以在提高学生自我效能过程中,宜遵循原则采取更为灵活的策略。常用的策略是:
(1)关注个别差异
在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时要着眼于全体学生,在确定培养方式方法、培养途径、培养内容时要考虑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认真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别差异,尤其要重视学生的特殊需求,力争做到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机会,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最大发展。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通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潜在的发展水平。就学习任务的安排而言,太难、太易都不利于学生积极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无须努力就能轻易获取的成功,缺乏挑战性,无法帮助学生收集到反映其真实能力的信息,学生不会将这种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水平,亦无助于其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但是,如果教育目标设定得过高,学生则难以完成学习任务,会让学生望而却步,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无法获得成功体验,也不利于其自我效感的提高。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知识经验、能力、爱好各不相同,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育目标设定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应当帮助落后于平均发展水平的学生积累成功体验。
(2)设立适宜目标
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来源是个体亲历的掌握性经验。因此,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过去学习经验的基础之上的,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对未来学习取得成功的信心,过去失败的阴影则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学生判断自己在学习活动中成败的标准与学习目标是否实现密切相关。
因此,学习目标的制订直接影响着学生自我效能信念的形成,而目标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又依赖于目标的接近性、具体性和实现难度。不同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风格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家长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家长对孩子的发展要求要切合他们的实际水平,教师从学习任务安排、学习目标设定和学习结果的评价等方面,为不同的学生制定适合其能力水平又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着眼于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每一位学生均有机会在付出努力后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在此基础上提高自我效能信念。合理设定教育目标,增强学生成功的掌握性经验。
(3)少灌输多探究
传统的学科教学中,教科书记载了一系列权威性的结论,大量地灌输结论性的事实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了解并记住这些科学结论的过程。至于这些结论和事实是怎么产生的,似乎并不重要。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过程体验,因而无情感参与,导致学生知识掌握的层次较低,只能靠反复操练来避免学业失败,学生处于无助和被动状态。相反,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则始终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放在首位,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过程,自主建构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教师只是从旁协助,以减少阻力和挫折。探究的成功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内在价值,从而使学生在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效能信念.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也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
(4)及时反馈正面表扬
反馈是影响学生自我效能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并看到自己的进步,能提高学习热情,增加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行为结果进行反馈时,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对学习做内在的可控的归因,才更有助于学生从自身寻找学业成败的因素并根据表现来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比如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努力或运气,从而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这样做,一方面会带来自尊、自信、更高的成就动机和成功期望;另一方面,也防止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产生无助感和行为偏差。尤其是对自我意识尚未形成的儿童而言,他们对自己的判断主要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反馈,教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影响,通过反馈能很好地帮助儿童树立自信。
反馈还能强化行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点滴进步,教师及时反馈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行为产生成功预期,他们会通过加倍努力的行为追求最后的成功。反馈过程应伴随正面表扬,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表扬和鼓励对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神奇的作用。
(5)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自我选择和自我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通过他助,提高自知,依靠自助,达到自觉地培养和维护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是教师在培养教育过程中进入学生内心世界的先决条件,是培养教育有效性的基础。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支持不仅表现在对学生应有热情的态度上,而且还要表现出对学生真诚的有效的关怀、帮助的实际行为上。建立宽松、和谐、平等的关系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安全”或“心理自由”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6)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树立榜样帮助学生获得替代性经验,学生是从同伴和教师那里获得替代性自我效能信息。相比而言在提高自我效能方面,同伴榜样比教师榜样的效果要好。鉴于中学生特殊年龄特点,同伴对他的影响较其他年段大,因此,榜样在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较差并对自己的前途丧失信心的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苦口婆心无济于事。可他的小玩伴学习认真,成绩进步快变得出类拔萃,会给他们内心产生强烈的震动,渐渐在同伴的影响下也认真投入学习。因此,经常为学生树立示范榜样千万不能是为了攀比,有很多家长喜欢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同事孩子的长处进行比较,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原因是孩子不能从这些同事孩子身上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反而打击了他们的自信,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7)注重情感因素
创设和谐氛围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的心情处于过分紧张时,获得成功的能力判断水平要比心平气和时差得多。自我效能感和焦虑水平、抑郁情绪呈显着的负相关。因此,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为学生营造一个虽有挑战、竞争,但却充满自由、和谐、关怀、支持而不具威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远离焦虑,这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业成绩,增强自我效能感,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之,自我效能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就水平和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家长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能充满信心地应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