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在某一任务、行为或技能上获得成功会加强个体对这一任务、行为或技能的自我效能感;不断的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并且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内在的动力,同时还泛化到类似的情景中去,而反复失败则会削弱自我效能感。如果学生能够经常得到成功的体验,小小的挫折和失败在某种程度不但不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习或生活中的成功体验有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失败则会削弱个体的自我效能预期。特别是对自我意识尚未稳定建立的儿童而言,多次的失败会使他们遭受灾难性的打击,从此可能一蹶不振,难以自拔。当然偶然的失败,最终通过个体的意志努力终获成功,反而能增强个体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获得能力胜任感。
替代经验是指通过观察与自己条件相近的他人的行为,注意他人的行为结果,以此信息形成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的期待,获得关于自己的能力可能性的认识。对一个人的生活有显着影响的榜样示范,将会有效地培养他的自我效能感。榜样的经验使学生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的活动情景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就水平;相反,当一个学生观察或想象到一个与自己各方面差不多的人,虽然付出了巨大努力却仍不能获得成功,可能会认为自己即使付出了很大努力也难以成功,从而降低自我效能感。若榜样的标准比学生实际高出许多,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即,也达不到激励的目的。一般而言,替代经验没有个体亲历经验对自我效能形成的影响大。
言语说服是个体接受别人认为自己具有执行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语言鼓励而相信自己的效能。包括他人的说服性鼓励、建议、告诫、劝告及暗示等。言语说服是进一步加强人们认为自己已经拥有的能力信念的手段。特别是当个体在努力克服困难时,他所崇拜的人物对他表达了信任或积极的评价,则会较容易地获得自我效能信念,从而在行动中付出更大的努力,直至获得成功。言语说服对自我效能形成的作用力度受劝说者的地位、威望和专长的影响,劝说内容是否符合实际也影响作用效果。
(2)内部因素的激励
目标定位与情绪反应的准确性,能够增强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满足感。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我设定近期目标或容易完成的目标,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反省,客观地进行归因分析,增强成功期望和行为动机,对自身的认识准确,定位明确以保证目标完成的实效性。
学生情绪反应会提供一定自我效能的信息,情绪反应即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时的身心反应。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而焦虑不安的反应则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同的身体反应状态会影响到活动的成就水平,从而又以行为指标来反应个体的自信或怀疑,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效能。
积极而稳定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使人镇定自信,能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高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则会阻碍行为操作,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降低对成功的期望。当学生处于害怕和悲观消沉时,这些消极的情感反应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在面临考试、实习、应聘等事件时,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心跳、血压、呼吸等生理唤醒水平来判断自我效能。对行为、事件和情境的无效验控制的应激反应会通过预期性自我唤起进一步加剧紧张,产生高焦虑、高抑郁情绪反应,影响个体的效能判断,导致低自我效能感.所以,只有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自我信念,才能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
3.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自从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论后,关于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就一直没有中断过。班杜拉的学生shunk首先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进行了系列研究。Shunk以不擅长除法和减法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归因训练法和强化法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些研究都证明了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行培养是有效的。当然,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还有许多的课题亟待研究,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行培养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感受成功原则
感受成功原则是指在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中,要设法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愉悦体验,减少失败的不愉快体验。感受成功原则是自我效能感培养中最重要的原则。因为自我效能感是一种来自于各种经验的关于自身能力的自我观念。
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坚信自己的能力,是促成个体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班杜拉认为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任务之前就对自己是否具有相应的能力有一个推测,一旦活动达到预期目标,原有的对自己能力的推测得到验证,自我效能感就会进一步加强;若活动未达到预期目标,个体就可能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断的失败就会使个体自我效能感降低。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由成功产生的自我满足感和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产生一种良性循环效应,而失败正好相反。这是因为每当人们有过一次成功的动作,在大脑里便有一种刻画的痕迹——-动作模式的电纹存在。只要你想法使它重新放出来,它就会自行发生作用,而你自己只要听其自然,便可稳操胜券了。这从生理学方面证明了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理。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体会成功的经验。
(2)尊重支持原则
尊重支持原则是指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教师的智力的、情感的支持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中之所以强调尊重支持原则,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自我效能感培养的终极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而健康成长和发展本质上说是一种主动的和自觉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意识和主动精神,将处于被动地位,从而使教育培养成为一种偏离目标的、失去意义的强制性行为。所以,培养教育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我效能感是一种来自于各种经验的关于自身能力的主观判断,学生以外的所有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来评判,要使这种评判客观、公正,令学生自己信服,就只有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去。
(3)异步发展原则
异步发展原则是指自我效能感培养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必须关注和高度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教育,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因为自我效能感有一个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并且个体身上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也总是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之中,所以,全体学生都是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对象。那么,培养教育中就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共性问题,以绝大多数甚至全体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的恰当提高为自我效能感培养教育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当然,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常常表现为个性差异、学习差异、思想差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等方面,这些客观差异决定了自我效能感培养要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其先决条件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