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1000000003

第3章 社会实践概述(1)

第一节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

社会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全部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教学计划以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即不包括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广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指相对于理论教学以外的各种实践环节,既包括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又包括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实践。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广义的社会实践的一部分,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身的鲜明特征。它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其培养目标的需要,积极地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使大学生从中接受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为依托,以社会为舞台。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史证明,社会实践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形式。社会实践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融合是历史与时代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实践积淀

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极其重视实践教育,强调学习联系实际,实践是知识升华、能力养成的途径。《论语》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把握事物的真谛,解除认识的困惑。孔子还说:“吾始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特别强调道德修养落实到“行”,要言行一致,以行来检验言。

中国传统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实践教育还体现在“积极躬行”,认为思想品德是成于内而形于外的,只有长期“笃行”,才能达到高尚和完善。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强调“知行常相须”,认为知行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其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以其地位论,行重于知,知是为了行;二是教育观念把教育等同于传授知识,传授知识的教育是一种继承性的教育,教育过程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以注入式为主,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不够宽,缺少创新力。

我国南宋大诗人陆游曾写有着名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从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的。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自去实践、去体验。陆游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种积极参与实践的理念,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国明朝思想家、教育家、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1508年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学说,极力主张“知行合一”、“知行并进”,强调“事上磨炼”、“身体力行”。清代文学家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写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可以肯定地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求知、修养模式,也完整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

在近现代,诸多着名的教育家如魏源、徐特立、陶行知等,在其教育思想中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学以致用的目标和重视实践环节的致学方法。魏源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要通过“习”与“行”才能获得知识。魏源还认为学习必须有济于实用,能解决现实问题,而死守书本不能谓之学。徐特立老人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强调“必须尽可能地好好地贯彻用手与用脑、学习与劳动、生产与教育、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原则”。陶行知则主张“社会即学校”,要让学校教育伸展到大自然、社会中去,把整个社会活动都作为教育的范围,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支持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引进了科学的实践概念,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说明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创立了唯物史观,实现了哲学史上最深刻的变革。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引入了实践的概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了实践的概念。从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史来看,科学的实践概念和实践观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劳动和智育、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还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列宁也曾经说过:“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知识青年参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知识青年成才和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社会实践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涵括了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标准。”毛泽东还说:“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

邓小平在深刻揭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上深刻揭示了教劳结合的实质,提出教劳结合“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等着名论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原理在中国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邓小平同志主张,“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必须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在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上有新的发展”。

2000年2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中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从“生产劳动”到“社会实践”,江泽民同志为青少年的实践活动划定了更为广泛的范围,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为青少年在充满时代气息、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在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更是对全国大学生提出了“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的殷切希望。

胡锦涛同志从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进一步强调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在中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强调:“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2009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农业大学同广大师生共迎“五四”青年节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全国广大青年学生提出殷切希望,号召当代青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

第二节社会实践的发展历程

社会实践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然选择。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特殊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有着坚实的历史基础,它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社会实践活动在中国的历史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中国式的知行观在思想境界或是实用价值上都有其卓越之处。孔子素有“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的知行观。在当时,社会处于频频战乱之中,某一社会个体的生存价值绝大部分是由其蒙昧的实践观、原始的实践能力所决定的。身强体健的勇士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英雄。

在孔子之后,开创了一个社会个体追求知行观的漫长的历史时期。

无论“格物致知”、“学而知之”,还是当时的“君子观”,都是扬弃蒙昧的实践观,试图将知性与行为相统一的理论形态。古代中国的大思想家们往往偏向于认知同行为的协调,即所谓“知行合一”,但这种协调与合一并不是落脚在知性之上,而是在行为的社会实用性或经世致用之上。

宋明以来,以个人为主体,主要围绕着知行的先后、分合、轻重、难易展开讨论的,这可以看作中国古代知行观的范式。朱熹知行观强调知难行易、知先行后,与传统知行观形成鲜明对比。明代王守仁首先在理论上反对传统知行观中对知行分先后轻重,而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王夫之则穷尽了这一范式的发展余地,成为中国古代知行观的集大成者。

到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更是提升了知行观的意义,不仅超越了古代认识论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比较接近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知与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即从“不知而行”到“行而后知”再到“知而后行”。行在先,知在后,“行先知后”,知是从行中来的,能实行便能知,能知便能进步。在知行关系上,他提出了“知难行易”,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从总体上看,孙中山先生的知行观中这种“知行统一”的认识论传统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等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轫与发展

1.萌芽阶段(1919-1976年)

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学生为了国家的存亡,在中国大地上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把自己的成长与民族的危亡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斗争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1933年11月7日,为了培养军事政治干部,红军大学在瑞金成立,并确立了“理论与实践并重,前方与后方结合”的教育方针。1938年5月,毛泽东指出:“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现和工农民众的结合,真正的革命者必定是愿意并且实现和工农民众相结合的。”后来在为抗日军政大学题词时他又一次强调这一点。毛泽东的这一指示,成为抗大教育改造青年大学生的重要指针。从1939年到抗战胜利,抗大总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参加生产,把生产劳动列入教学计划之中,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在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学校组织大学生参加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政治运动,广大青年学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地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规定为党的教育方针和我国的教育目的,广大热血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工厂农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代代青年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逐步兴起阶段(1977-1982年)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的几年里,高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始蓬勃兴起。1980年,清华大学学生提出“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在全国大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高校因势利导,从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月”、“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活动入手,引导学生把思想付诸实践。为了贯彻落实《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许多高校的团委、学生会组织了展览会、参观革命遗址等实践活动。随后,青年学生又将这一实践活动扩展到社会,由大学生组成的业余服务队和学雷锋小组走上社会,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学雷锋、送温暖”等社会服务活动,拉开了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序幕。1982年2月,北京大学等高校和国家农委利用寒假机会,组织157名家在农村的大学生,对本地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的各方面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这就是有名的“百村调查”。

3.走向规范阶段(1983-1988年)

1983年10月,团中央、全国学联发出《关于纪念一二·九运动四十八周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号召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周”,得到了各地高校团组织和学生会的响应。《通知》充分阐述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对新时期如何组织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冲破了零散、自发、单一的格局,逐步向正规化方向迈进。

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许多高校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到这项活动中去,使之成为生动活泼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同类推荐
  • 新闻发言人与媒体:沟通策略与技巧

    新闻发言人与媒体:沟通策略与技巧

    本书在广泛搜集资料、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的基础上,作者做了以下尝试:第一,研究定位上的突破。根据所能搜集到的资料,本书是目前为止第一本专门针对高等院校特别是新闻院校学生的教材,而其他学者所著多为培训教材。第二,研究视角和体系上的创新。本书以媒体与新闻发言人的互动为基本立足点,为此确立自己的研究视角和教材体系。第三,教材形式上的突破。本书充分考虑了现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阅读特点,注重文字流畅、形式新颖、图文并茂、体例生动,尽量引用最新的资料。本书设置了“知识导航”小板块,使读者对内容预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 数字眩晕

    数字眩晕

    本书作者对互联网弊端进行了反思,并以发生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网络群体事件为线索,思索大暴露、大展览时代,现代人应该如何美好地生活。在本书中,作者并不反对科技进步,而是指出误用科技将会对人类的价值观、经济与创造力造成严重伤害,互联网如何异化了我们的生活,互联网企业如何贩卖我们的隐私用以赚钱,而我们却忘记了自己到底是谁,也丧失了自我保持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 什么样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

    什么样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

    本书收录了《什么样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改革开放30年与城市发展的战略转型》、《中国城市正进入品牌价值时代》、《五大趋势预示中国城市新价值》、《生活质量是检验城市价值的唯一标准》等文章。
  • 勾栏胭脂

    勾栏胭脂

    八大胡同究竟在哪里,到底是哪几条胡同,在那里曾经发生过什么?赛金花、小凤仙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的“胡同游”也涉及了八大胡同,并由此引发媒体的争论,争论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难以启齿的东西?作者用了将近2年的时间走访了前门一带所有的胡同,拍片子,查资料,与老人们聊天,亲手绘制前门一带所有胡同的地图,力图将真实的八大胡同展现在读者面前。
  • 建设社会主义和睦家庭

    建设社会主义和睦家庭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和谐家庭建设,古往今来积累了丰厚的和谐家庭建设的宝贵经验。本书有目的、有计划、有章程地介绍和谐家庭建设,并总结出系统经验。全书分前言及家规、家风、家长、家教、家庭关系、家务管理六章,全面规范了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
热门推荐
  • 魔法源泉

    魔法源泉

    这是一个魔法的世界!当魔法发展到巅峰,不再需要任何的咏唱当魔力运用于肉体上时,就出现了一个新职业魔法师们发现了魔法除水火风土雷光暗之外还有数十种魔法,而魔法师们历经数十万年的研究终于发现了水火风土木冰雷晶,金属,感官,血骨,圣影,生死,泯灭,星辰,链接,化影,时间,空间,引力,记忆,操控,自然,同化魔法共二十四种基础魔法而魔法师的名称历经数十万年之久从魔法学徒,魔法士,魔法师,魔导士,魔导师,大魔导师逐渐转变成一个完美的体系而历经数十万年的魔法师们发现每个人的魔法天赋都一样高,只不过不同的人对水风火土雷暗的天赋不同而已。数十万年变更,七元素早已被更高级的魔力所取代!那是集所有元素为一体的魔力!
  • 宠宠欲动:老婆,劫个婚

    宠宠欲动:老婆,劫个婚

    “小叶子,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某宝嘴里叼着红玫瑰,从敞篷玩具跑车上跳下来,单膝跪地,“从今天起,我会上交我所有的零花钱,替你清空所有的购物车!”某男款款走下价值千万的名牌跑车,一手握着钻戒,一手递上金卡,“叶云裳,嫁给我,我的整个商业王国,都是你的!”一大一小,一个变态一个萌娃,同时向你求婚是种什么体验?正当叶云裳无从抉择的时候,那两个已经扭打在了一起!“二叔,别以为你是老腊肉,就可以倚老卖老,现在流行小鲜肉,您老早过时了!”“乖,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二叔尽快造个小叶子,陪你唱老鼠爱大米。”
  • 仙墓不朽

    仙墓不朽

    一沉睡少年从仙墓中醒来,却发现自己仙府消失不能修行,他甘愿平庸度日吗?他甘愿苟延残喘吗?不,看我血嗜苍天,屠神灭道!我必要杀出自己的一条路!诸圣颤抖吧!我……又回来了!
  • 鬼王邪妃万万岁

    鬼王邪妃万万岁

    为解决家族危机,她只身来到异世大陆,本想要找齐五大神兽,挽救家族危机,却不想,这正是一个巨大阴谋的开始……
  • 年华轻狂

    年华轻狂

    最是美好少年时,年华似水,年少轻狂。那一年,18岁的洛樱初入大学校门;那一年,洛樱邂逅生命中的劫数;疯狂的爱和过于炙热的情,灼热了她的生命。欧铭,那个如强光一样撕裂生命的男人,会给洛樱的人生带来何种改变?爱情有时候很奇妙不是吗,明明只是简单的相遇,却陷落了两个人的心。不顾一切的牵手,明明知道是不应该的开始,却奋不顾身,谁都可以欺骗,但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欺骗自己的心。如果遇见你,是我此生的劫数,我在劫难逃,亦不愿意逃。即使下一刻是末日,亦不愿松开彼此的手。爱了,便爱了。
  • 安若景年

    安若景年

    将女变千金,白痴变精英。重生?穿越?get√将门之女化身女王,各种酷炫技能傍身,头顶主角光环不灭。666
  • 灵界孤儿

    灵界孤儿

    我的名字叫灵娃!这是我的时代——天地险恶,世道沧桑,命运多舛,亦生亦死;命运催使我纵横三界,叱咤八方,普通不平凡,平凡不普通——!终于有一天,看清了天地寰宇,万物众生!于是,我将不再受人摆布,我知道我该做什么?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那就是,独行天宇,殊灭万恶,让万灵归宗,三界平和,永远,永远——[另:跪求读者老爷们订阅,打赏,收藏,推荐——长跪不起!绝不娇情!!!]
  • 王妃不要跑:鬼王的千亿宠儿

    王妃不要跑:鬼王的千亿宠儿

    背叛,重生竟然是个废物,被当废物是吧,被当丑女是吧,好看我不亮瞎你们的眼。随便一个宠物都是一个上古神宠,随便一个追我的人要么有钱要么有权力,好吧这些人都被赶走了。他是让全世界女子所疯狂的人,是全世界人羡慕的天才,也是全世界害怕的鬼王,就不知道为什么他就看上我,赶都赶不走。ps:我现在打算这样,先出书,然后再慢慢写。
  • 墨如酒的人生

    墨如酒的人生

    墨如酒在机缘巧合下被神界大神隔空收为弟子,从一个任人欺凌到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高手。上古时期逆天修神重现人间。
  • 武域掌天

    武域掌天

    武者掌天,自成一域。且看少年杨硕,如何一步步成为绝世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