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免疫细胞就是人体内的T细胞和B细胞,它们主要是由胸腺和骨髓来制造的。人的胸腺位于胸骨柄的后方,胚胎第二个月开始形成,十岁达高峰,大约重10克,青年期达30~40克,老年仅15克。胸腺的淋巴细胞也就是T细胞的寿命只有3~4天,95%在胸腺内死亡,仅有5%长寿的小淋巴细胞进入身体的血液循环,成为小细胞的重要来源或者成为T细胞。B细胞主要由脾脏和骨髓制造,是机体体液的主要细胞,成熟的B细胞主要存在于脾脏和骨髓中,在外周血液中B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10%~15%。T细胞和B细胞的抗癌机制是激活补体系统溶解癌细胞,使抗体封闭癌细胞上的某些受体,并且使癌细胞的粘附特性改变,从而抑制了癌细胞进一步生长和转移。
NK细胞是一类无T和B细胞标志的淋巴细胞,被称为裸细胞。它们是淋巴细胞中的一个亚群,在免疫系统中不依赖胸腺,不依赖抗体或补体,是一种广泛杀伤异常细胞的淋巴细胞群,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重要作用。
对于这些免疫细胞和免疫机制的保护是相当重要的,长期的心情压抑、失眠、过度的化疗等都会引起免疫功能的下降。
四、癌症的成因还是谜
人们很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癌症,然而,虽经长期且广泛的研究,人们至今依然不能很明确某种癌症就是某一项因素引起的。例如,人们研究和发现某些化学物质可以引起癌症,约有95%以上的化学致癌物进入人体内后,经过代谢活化或生物转化会成为一种直接致癌的物质,但是它需要一个时间、空间、接触量与接触时间长短的条件。研究表明,化学物质致癌至少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启动”,为化学致癌的第一步,化学物质不可能直接将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第二阶段“促进”,为已开始接触化学物质的正常细胞转化为异常细胞或肿瘤细胞的一种催化剂,但这种促进异常细胞的转化应该说是可逆的,一旦终止了致癌化学物质对正常细胞的损害,就不再向肿瘤细胞方面发展,例如吸烟引起肺癌,当停止吸烟后就可以减少肺癌的发生率;第三阶段“演变”,一旦正常细胞已演变成肿瘤细胞,就不可能再恢复成正常细胞。不过,这只是对化学致癌的一种研究和推测,因为引起癌症的因素不是单一的,人体中的基因、家族遗传细胞的特异都可能成为致癌的原因。肿瘤的发病涉及多个步骤的病理过程,与一般的感染性疾病不同,吸烟仅仅是一个单因素,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吸烟患肺癌,而有的人长期吸烟却没有患肺癌,反之从不吸烟的人却患了肺癌的缘故。如1775年英国帕特(Pott)观察到,经常接触煤燃烧后产生的焦油和烟灰的一些扫烟童工在成年期间发生阴囊皮肤癌,但德国的扫烟工却未发现有这些病的发生。河南林县是全国食管癌发病率相当高的地区,调查发现水质污染和亚硝酸盐高是引起的因素之一,那里有的家庭有两个人发生食管癌,而有的家庭却没有发生。江苏启东县是全国肝癌高发区,原因之一是当地居民的食物中黄曲霉素含量较高,但也同样存在着上面这种情况。这些都说明癌症的病因仍在探索之中。虽然癌症的病因并不非常明确,但是某些因素的影响却是可以肯定的。
例如,在我诊治的肺癌患者中,三分之一以上的病人都有吸烟史,有长达30年以上的,也有15~20年的,吸烟量平均都在每天一包以上。再如胃癌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患有“萎缩性胃炎”或幽门螺旋杆菌阳性,但事实上,这一类疾病的患者大多数人并没有癌变的倾向。专家们一致认为,癌症的高发与人类生活环境品质的下降、工业污染、农作物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及杀虫剂、动物饲养大量使用抗生素等因素不无关系。与诱发癌症相关的因素还有物理(放射线)和生物(病毒)因子。这一类物质单独存在时虽然无致癌作用,但能够促进其他致癌因子诱发癌症,包括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神经系统紊乱等。同时,癌症发病也不排除遗传因素的存在,事实证明,许多癌症患者都具有一定的遗传背景,但这种遗传因素绝大多数并非像一般的遗传疾病那样代代相传,而是成为某一种肿瘤的倾向性,表现为某一种肿瘤在家族中的发病率比较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高脂肪和高蛋白食物的摄入,也引发了乳腺癌、大肠癌、胰腺癌等肿瘤。一份2000-2005年对累计病例5759例、对照8795例的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常食用腌制品者食管癌发病率是不常食用者的2.79倍,常食用霉变食品是一般人群的2.53倍,喜烫食者是一般人群的2.53倍,喜高盐食品者是一般人群的2.27倍,进食快者是一般人群的2.17倍。饮茶、多食豆制品和水果是食管的保护因素,可以降低食管癌发病危险性分别为75%、54%和50%。迄今,人们已发现肿瘤的发病是多种因素联合、循序发生变异的结果。对癌症的成因之最终谜底,世界各国仍在研究破解之中。
五、了解癌细胞的扩散途径
癌症的转移扩散主要有四个途径:
1.局部蔓延
肿瘤在向远处转移之前,一般先以原发病灶为中心,向周围阻力小的组织间隙扩散,边缘往往不规则,如乳腺癌能在脂肪组织内广泛浸润生长,但是由于肌膜的屏障作用,穿透肌膜蔓延到胸肌者并不多见。胃癌可以向结肠、胰腺、肝胆局部浸润。
2.淋巴结转移
人体内的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结和其他淋巴器官组成,淋巴结内的淋巴液,昼夜不停地在体内各处缓缓流动。癌细胞侵入淋巴管后,随着淋巴液进入邻近的淋巴结,滞留在那里生长繁殖,建立新的据点,到一定的时间再向远处转移到另一处的淋巴结。乳腺癌的肿瘤细胞首先转移的目的地就是腋窝淋巴结。如果乳腺癌位于内侧,那么内乳区的淋巴结肿瘤细胞转移率就高。人体所有肿瘤细胞的淋巴结转移,锁骨上淋巴结是淋巴管全程中最后的一道节制闸,到达这一部位的淋巴液即将进入心脏,参与全身的循环。所以我们一般称,锁骨上扪及肿大淋巴结,属于癌症晚期的症状。
3.血行转移
血流速度快,故癌细胞转移来势凶猛。肿瘤细胞进入血管主要表现为癌细胞浸润血管,或者通过小血管破口,其次通过淋巴液进入血管。
4.种植性转移
这种方式主要发生于胸腔、腹腔内。当肿瘤细胞从癌体上脱落下来,播散到其他脏器表面,哪里条件适合繁殖,癌体细胞就依附在那里发生种植性转移。
除了上述四种扩散途径外,还有一种人为的扩散途径——医源性扩散。
1996年,我接诊了一位女病人,28岁,患者本人是医务人员。在一次洗澡时,她偶然发现乳房上长了个小核桃大小的肿块,无痛、无红肿,触摸时肿块尚能稍稍活动,肿块与月经一直没有关系,初诊为乳腺癌。但是,她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一事实,凭借着自己在医务界的熟悉关系,先后找了市内几家大医院七八位专家,一次一次地检查,希望得到不是肿瘤的依据。但专家们检查后都认为是肿瘤,建议手术治疗。这个反复检查的过程,一拖就是一个月。原本很小的、临床上应该属于早期的肿瘤,手术前经过众医生的反复检查,肿块一再被挤压,癌细胞已经不知不觉地扩散到血液和周围的淋巴结。当时手术进行得倒很顺利,肉眼没有看到肿大的淋巴结转移灶。为了预防癌细胞的扩散,术后还进行了化疗,应该说当时的治疗已比较“完美”了。然而,患者的精神一直处于紧张、焦虑与后悔担忧中。第二年复查,发现锁骨上和其他部位都有淋巴结肿大,活检病理报告表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性腺癌。虽然采用了各种治疗方法,但仍然控制不住病情的发展,仅仅一年多时间,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就永远地消失了。
这就是典型的“医源性扩散”的一种途径——由于患者的疏忽和医务人员操作不当所引起的癌细胞扩散。
医源性播散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应该预防和杜绝。比如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绝不可以在瘤上切一块或者活检,那样很快就会发生癌细胞转移;睾丸肿瘤不可以穿刺活检,因为睾丸肿瘤有完整胞膜,并有张力,如果穿刺,肿瘤细胞就可能会沿穿刺针流到其他部位发生转移;在行乳腺癌手术时,应首先将肿瘤切除,而后再进行皮瓣分离或行淋巴结清除术。如果肿瘤尚未切除便进行这些手术,助手和主刀医生在将整个乳房挤压牵拉的同时,使肿瘤受到挤压,容易促使癌细胞释放进入血循环造成播散;对其他部位的肿瘤如胃癌、肠癌、食管癌等手术时要先行肿瘤保护,不要将肿瘤暴露,避免与其他组织接触,以防止肿瘤细胞种植转移。有研究显示,手术后会有部分癌细胞残留在病人体内。因此在手术中,即使一个极其微小的失误,也可能导致无数的癌细胞侵入血液,再运行至身体其他部位形成肿瘤转移灶。
我经常被邀请去会诊手术,最不能容忍的是,有些医院在手术台上将止血纱条来回使用,并在一只盆里洗一下再继续使用。这样的操作使癌细胞通过纱布、水盆反复扩散,完全违背了止血纱布不准重复使用的手术原则,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正确地检查肿瘤和谨慎操作是防止医源性扩散的重要原则。我认为,“医源性扩散”至少不应该发生在肿瘤专科医生手上。
现在经常讲肿瘤的微转移,是指在常规检查下无法查到肿瘤——在体液中存在着一些采用常规的病理学检查方法难以查到的微量肿瘤细胞,这些微量的肿瘤细胞可能在疾病早期或者在治疗前就存在,也可能在肿瘤晚期的时候出现,或者经过治疗后仍然有微量癌细胞残留。
相关链接:
1.在大部分恶性肿瘤的早期病程,肿瘤细胞就可能已播散到原发灶以外的远处组织与器官,并进一步影响组织与器官的功能,促发肿瘤患者的高死亡率。瘤细胞主要播散于淋巴系统、血液循环、骨髓、肝、肾、肺等组织、器官中,形成微小转移灶,常无临床表现,称为微转移。1993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在《肿瘤TNM分期补充材料》中指出,当远处转移灶生长至直径1~2mm时,称作微转移。
2.医源性瘤细胞脱落:手术、穿刺活检都可导致瘤细胞脱落。真正引起术后肿瘤种植转移的细胞来源尚不清楚,可能有以下几个来源:
①手术创面中被切断的引流肿瘤组织淋巴液的淋巴管。②手术操作中肿块表面癌细胞脱落。③手术前就有肉眼不能察觉的癌细胞种植于体腔。④手术器械沾染瘤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