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14200000039

第39章 “两浙”作家的审美观照与新文学的书写谱系(1)

鲁迅指出:“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于他有用——于为了生存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有着意义的东西。”在完成了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现代转换之后,“两浙”作家的审美观也显示出一种建构性的特点,即首先在审美理念层面上,表现出对传统审美意识、价值、形态创造性转换的特点。鲁迅曾明确表示,要“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同时也要“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在对“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学”进行全方位批判的同时,也要将新文学的建构置于中西文化、文学的相互交汇、融合的潮流中进行认真的审视。“两浙”作家在新的审美观照中敏锐地发现传统文化、文学的落后性与不适应性,进而在批判当中进行新的审美聚焦,进行新文学价值的美学建构,完成新文学审美意识由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

席勒说:“当人还处在纯粹的自然的状态时,他整个的人活动着,有如一个素朴的感性统一体,有如一个和谐的整体。感性和理性,感受能力和自发的主动能力,都还没有从各自的功能上被分割开来,更不用说,它们之间还没有相互的矛盾。”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意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制约,非常注重建立人与对象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的相互关系,注重将“和谐”之美作为审美的最高价值准则,不论是在人生实践上,还是在艺术审美实践上,都追求“乐而不淫,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和谐审美意境。

中国文学和美学都突出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知行合一的实用理性精神,直观体验和感悟人生的思维方式,非功利的人生价值尺度,从容中庸的人生态度,尽善尽美的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贵和持中的人际关系,充满人性之善的人文关怀,重视天人关系和谐与人间秩序等方面的重要内涵。可以说,中国文化以其内涵的丰富性和精神价值的恒久性,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人生、哲学、伦理、文学等各个领域。

然而,时过境迁,古典“和谐”之美在遭遇现代审美意识冲击中,其价值与意义就愈加显示出它的不合时宜性、滞后性和历史局限性。古典“和谐”美在理论建构上,大都缺少周密论证,多是感悟之得、经验之谈。像“形”、“神”、“气韵”、“妙悟”等,都没有严格的逻辑内涵和外延,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多义性和模糊性,与现代文明那种讲求规范性、系统性、结构性的审美要求格格不入,加上在长期演变中,古典审美意识所体现出来的负面特征,也使其本身难以再作为时代的主流审美意识而占据中心位置。一种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现代审美意识,开始出现在新时期的文坛上。如近代以来强调“我手写我口”的,带有鲜明的“自由”性质的审美意识,在五四时期就有了质的发展,直接促成了现代“对立”、“崇高”型审美意识的诞生。“两浙”作家在接受时代审美的要求当中,率先对此作出了积极、主动的对应和选择。

第一节 “两浙”作家的意识聚焦与思想张力

周来祥在论述中国古典美学属性时认为,中国古典美学“基本上属于古典主义”,因为古典主义“以素朴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思想基础,强调差异、杂多的统一,以和谐为美,以人与自然、物与我、再现与表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结合,作为艺术的理想。它要求形式的和谐(形式美),更重视社会伦理的和谐(内容美)”。以“和谐”为核心的古典审美意识,追求理想与现实、感性与理性、现象与本质、再现与表现、内容与形式的单一,朴素、谐和的统一,并在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上,注重审美直观性和经验性的把握和传达。

“两浙”作家对古典审美意识进行了扬弃性的批判,如鲁迅就对古典的“和谐”审美意识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批判。在他看来,古典“和谐”之美的具体功能特征,就是使人消除缺陷和不平,保持“超稳定”的社会结构状态和心理平庸的平衡状态。所谓“和谐”、“中庸”,塑造的只是“沉静,而又疲弱”的“默默生长,以至枯萎”的性格——心理特征,也就是“教人不要动”。对由古典“和谐”之美“四平八稳”式的审美规范,鲁迅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譬如,对由追求“和谐”而提出的“大团圆”、“十景病”、“类型化”等,他就提出了强烈的批评,认为其直接的结果就是为国民制造出了一条“瞒”和“骗”的“奇妙逃路”,并且日益的堕落,缺乏“直面人生”的勇气。周作人在论述“人”的文学时,也明确指出:“全是妨碍人性的生长,破坏人类的平和的东西,统应该排斥。”显然,在中国新文学的视域中,古典的“和谐”审美意识,作为一种历史形态,如果不对此进行创造性的价值转换,它也就难以再适应新时代审美发展的需要。

如何打破古典的“和谐”,迈向现代的“对立”、“崇高”,为中国新文学选择、建构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意识,就成为中国新文学建构新的美学标准的关键。中国新文学大多直接以近代西方文化、文学和美学的价值尺度为参照系,选择以近代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审美意识(其中也包括后来的现代主义审美意识)为主导的现代审美标准。

这种审美意识的核心是强调人与对象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对立”与“崇高”,追求的是以“对立”、“崇高”为代表的审美理想。反映在文学领域,就是要求文学能够正视现实人生,表现以“对立”、“冲突”为主导线索和特征的人生内容,注重反映人生的缺陷和内在矛盾,真实地暴露和批判现实人生和社会的黑暗与丑恶,表现人生不可调和的悲剧,引起人们对自身生存境况和前途命运的高度关注,强调个性化的人物典型塑造。鲁迅曾以近代西方文化、文学发展为例指出,西方文化“常进于幽深,人心不安于固定”,故“十九世纪以后的文艺,和十八世纪以前的文艺大不相同。十八世纪的英国小说,它的目的就在供给太太小姐们的消遣,所讲的都是愉快风趣的话。十九世纪的后半世纪,完全变成和人生问题发生密切关系。

我们看了,总觉得十二分的不舒服,可是我们还得气也不透地看下去”。在鲁迅看来,近代西方文学前半部,还显得安宁、平和、消闲,而随着文明进程的发展,后半部的对立、冲突、动荡,则是显而易见的。这说明从古典的“和谐”到近现代对立性质的“崇高”,审美意识的转变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趋向。鲁迅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选择这种“对立”、“崇高”型的审美意识来打破古典的“和谐”。用他的话来说,是要“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的加以批评”,“偏不遵命,偏不磕头”,“偏要在庄严高尚的假面上拨它一拨”,“偏要使所谓的正人君子也者之流多不舒服几天,所以,自己便特地留几片铁甲在身上,站着,给他们的世界多一点缺陷”。

鲁迅还大声疾呼,“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因为“看中国书时,总觉得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在向国内介绍近代西方文学时,鲁迅选择的大都是近代西方文学中那种偏重于“对立”、“崇高”性质的“力之美”的作家作品。从介绍“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罗诗人,翻译域外小说,到弃医从文后,系统翻译、引进近代西方文化、文学,鲁迅都坚持了“崇高”型审美标准,其目的是要在五四文化转型时期,用这种“崇高”型审美意识——“天马行空似的大精神”,冲决传统的、古典的“和谐”之美的囚笼,在“立人”的思想层面上,创立新的文化和新的文学。在创作实践上,鲁迅也是着重突出那种带悲剧性的,揭示现实人生缺陷、阴暗面的内容,主张写出人生的“血”和“肉”来。在《摩罗诗力说》里,鲁迅大力倡导“恶魔派文学”,以为“恶魔者,说真理也”。

由此,鲁迅向古典“和谐”审美意识进行发难:“中国之诗,舜云言志;而后贤立说,乃云持人性情,三百之旨,无邪所蔽。夫既言志矣,何持之云?强以无邪,即非人志,许自繇于鞭策羁縻之下,殆此事矣?然厥后文章,乃果辗转不逾此界。”在中国文学史上,《摩罗诗力说》可以算得上是第一篇公开提倡“恶”(亦是“崇高”型审美形态)的文章。鲁迅推崇上抗天帝、下制民众的恶魔,就是要求新文学能够具有“恶”(“崇高”)的审美性质,扫除古典的文雅、中道、阴柔、伪善,倡导“力”(“对立”、“崇高”)的文学。

鲁迅确立的审美意识,乃是一种“对立”、“崇高”型的审美意识。在美学形态上,“崇高”型审美意识打破了古典“和谐”美所强调的均匀、稳定、平和、有序的美学原则,提出运用对立、冲突、动荡、无序的美学原则,处理美与艺术各元素之间的审美关系。在审美感受上,强调了现代人在纷繁、激烈的社会和人生动荡中,那种痛苦与愉悦、自由与焦灼、束缚与解放等对立的、复杂的情感混合之感受与生命之体验。在审美本质内涵上,突出“对立”、“崇高”所反映的近现代社会人与对象之间的矛盾,呈现出近现代社会以“力”、“悲壮”、“悲凉”和“孤独”为特征的审美走向。周来祥在论述近代“崇高”型美学属性时指出,近现代“崇高”型美学意识“是偏重于矛盾的对立。它的美学理想不是和谐的美,而是对立的崇高。崇高是它们的美学理想,对立是它们美学和艺术的哲学根源。崇高是主体实践和客观规律的对立,主体要去掌握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抗拒它,它和规律之间形成对立,在对立当中趋向于掌握规律”。

在现代社会充满着矛盾冲突的生存境况中,“两浙”作家对新文学的美学建构,当然离不开对现代社会和人生规律的掌握。周作人在提倡“平民文学”时就特别强调,“平民文学应以普通的文体,写普遍的思想与事实”,“平民文学应以真挚的文体,记真挚的思想与事实”。平民文学“乃是研究平民生活——人的生活——的文学”,“乃是对于他自己的与共同的人类的运命”。在“两浙”作家看来,新文学的美学建构指向“对立”和“崇高”,就不再是表现古典文学所要致力表现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或英雄美女,而是要反映包括普通平民在内的所有人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和历史命运,展现现代社会真实的生存境况。因为这既是对现实人生的真实反映,又是对现实人生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鲁迅的审美意识是具有代表性的,它不仅是“两浙”作家新的审美意识确立的标志,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新文学的主流审美意识。正如周作人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文学中,人的文学,本来极少。从儒教道教出来的文章,几乎都不合格。”无论是鲁迅的“争天抗俗”的审美理念,还是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的审美主张,在审美意识上都鲜明地表现出了对古典“和谐”审美意识的批判精神,一种对新文学新型审美意识的建构精神。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两浙”作家的现代审美意识,应该说,是一种足以表现觉醒之后的现代中国人的创造精神和反映现实人生的“真的恶声”。“两浙”作家为新文学选择“崇高”型审美意识,与近代以来那种被新思想、新文化唤醒的中国人民的审美理想是趋于一致的,与整个中国新文化的发展方向也是趋于一致的。

当然,从审美意识发展过程上看,“对立”、“崇高”型审美意识并不意味着终极。历史是螺旋式上升与发展的,向更高层次的“和谐”回归,应是这一个螺旋式发展的终极。从这个角度来说,“对立”、“崇高”型审美意识是在“偏至”中发展过来的,本身就充满着矛盾、充满着悖论。打破和谐、崇尚对立、追求崇高,表明其自身不可能是完整的、定型的。这种状况反映在中国新文学的美学建构上,人们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新文学美学建构的动态性、发展性和矛盾性特征。

审美意识的确立,往往是在人的广袤的精神世界中完成的。既然人有一个与宇宙相仿的精神世界,那么,人就得不断地给它构筑一个相对应的模式,确立相适应的意识原则,想象出种种神话,演绎人生,透视心灵,从中观照人的生存、生命、精神和命运。随着古典“和谐”审美理想的分崩离析,一个完整、完满和充满乐感的精神世界消逝了,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多元的、离散的和孤独、忧患的心灵世界。如果说受古典“和谐”审美意识的制约,古典文学的想象往往是偏重于追求静态的物像与宁静、淡泊之心灵镜像的糅合,呈现出一种静谧之美,那么,受现代“对立”、“崇高”审美意识的制约,新文学的想象则往往是偏重于追求动态的物像与骚动不安、充满忧虑、矛盾和苦痛之心灵镜像的糅合,呈现出一种动感之美。中国新文学就是生成在这种特定的审美语境之中。

同类推荐
  •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中外名著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中外名著

    本书采用分类编排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名家著作,让你在一本书中了解百余部名著,跨时代、跨地域地感受一次心灵震撼。书中收录名著涉及文学、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历史、宗教六个大类,是迄今为止市场上收录名著最多、最全的一部全集。不论你是少年、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不管你是读书、工作,还是创业。你都可以从这些伟人的著作中受益,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素养,汲取心灵智慧,享受一次愉快的名著之旅!
  • 花季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花季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活着的学问

    活着的学问

    但我被自己雇佣了,这就毫无办法。被别人雇佣可以偷懒耍滑,可以请病假,被自己雇佣就只有拼命干了。
  • 印下最美的记忆(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印下最美的记忆(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读一部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样,读名家名作就是和大师的心灵在晤谈。通过阅读本书,可以让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阔文学视野,提高审美意识,触动写作灵感,陶冶思想情操,提升人生品位,徜徉经典,收获无限。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以诗人活动时间的先后为顺序,集合了唐代诗歌的精华。所选诗作,都是唐诗中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其中包括唐诗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其体裁和题材非常广泛,包括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社会生活等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诗的全貌,能够帮助读者体会唐诗的深层内涵。
热门推荐
  • 重生外挂当学渣

    重生外挂当学渣

    重生一次,李思雨不想再做老师家长眼里的乖乖女,她要带着空间,守着外挂,走一回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学渣怎么了,学渣照样秒杀你!世界这么大,青春这么长,她就是想出去浪~顺便变成一个众人膜拜的学渣大姐大。喂,你别误会,老娘这么淑女,可是要靠脑力取胜的,看什么看!不同意打死你!
  • 城堡系统

    城堡系统

    比宝贝?对不起,我的城堡内的一砖一瓦都是你无法仰望的存在,比金钱?呵呵哒,我的城堡内遍地都是你们眼中的珍宝。还要比什么?美女、武技、或者其他什么?我只能对你说,臣服吧,这是你们唯一的选择和出路。
  • 仙侠传之仙魔奇缘

    仙侠传之仙魔奇缘

    五百年前,华山派德道大师云仙子率领各大正派人士追捕魔王,为了收复妖魔,避免他祸害人间,仙云子不惜割肉剜心,终感动诸天神佛,佛祖将魔王压在山下五百年不出来害人。五百年后,清水县魔婴出世,魔王法力大增即将破关重振魔界,消灭以华山派仙云子为首的各大正派,称霸人魔神三界,魔王之女马玲儿自幼在古墓派修炼,并与仙云子投胎转世的毛小白暗生情愫,以华山为首的正派即将与妖魔展开一场恶战……
  • 爱心设计

    爱心设计

    《爱心设计》作者赵文辉小说写得好看,一是土得掉渣,二是有故事。他不属少年得志的作家“语言狂欢”式的那种,话虽少却有质地。他的小说语言来自豫北口语,又不同于豫北口语,不可否认是经过了作家的精心锤炼,却叉寻不出锤炼的痕迹——这无疑是一种赵文辉式的“天然”,浑然天成的“天然”。另外,充满激情地追寻并表现人性之美,成为他主要的投注领域和创作母题。 “文学就是人学”这句话的精髓就在于一个“人”字,人性之美,情感之美,人对不可能实现的想象与对甜蜜未来的憧憬之美。在这方面,《篱笆》《小马叔叔》堪称代表作。
  • 伊人回首泪倾城

    伊人回首泪倾城

    他从小就被占卜师测出,此生必有一位红颜劫。他一见钟情喜欢上了她,却又三番两次错过她。终于……“朕遇到你,便是最大的缘分。”可现实总是与他们开玩笑,经历了太多辛酸与背叛,他们之间发生了太多的误会与不信任……“毅……我只愿来生与你在一起,永不离弃……”泪水滑过脸颊,在大火之中她缓缓的闭上了眼……露出孩子般的笑……
  • 琉璃般若夏

    琉璃般若夏

    灵魂指引,来世归来,敌友一朝重逢。扑朔迷离的历史,意料之外的身份。本以为真相已清,实则不过一场戏。光明的象征,黑暗的行者,隔世的情仇,神明的警告。天下为棋,众叛亲离。力抗背后谋划者,棋子反变掌棋人。智与谋的较量,神与神的战场。隔世恩怨,此番了结!
  • 假如爆发丧尸危机

    假如爆发丧尸危机

    这里只有通过空气感染的病毒和狂暴的丧尸,没有超人。孩子老人感染后死亡,其他的变为吃尸体的狂暴丧尸。灵敏的嗅觉、敏感的听觉让所有尖叫逃跑的人倒在它们的疯狂抓咬下。能幸存下来的人不仅是因为有天生的抗体,还需要有冷静的头脑、超强的心里素质和最最重要的活下去的理由。
  • 嫡女未央

    嫡女未央

    上天有眼,她凤若桐又睁开眼睛,重生为人了!不是都当她结巴懦弱好欺负吗?那就继续扮猪吃老虎,撕破二妹的美人皮,揭破姨娘的伪善真面目,报复恶毒心上人的卑鄙行径,为自己、为娘亲讨回公道!嫡女重生,锋芒渐露,绝色女子才艺无双,惊艳天下,谁与争锋!她傲然笑对天下人,我命由我不由天!可是苍天,她只想报仇而已,风流王爷阅人无数,为何偏对她不依不饶,戏弄起来没完没了?什么,想娶她做王妃?开什么玩笑!就凭他的风流花心,她会稀罕一个天天在女人堆里打滚的男人?
  • 偶像手记第一部之学园日记

    偶像手记第一部之学园日记

    她,是英国圣夏学生会会长,礼仪部队长,班级里的班长,全体学员的榜样--------雨嫣。她同时接受到欧洲英伦皇室家族偶像培训学院和韩国偶像培训中心的邀请函,他选择了欧洲英伦皇室家族偶像培训学院,这让韩国偶像培训中心的校长愤愤不平,暗中给欧洲学院捣乱,目的就是让他们把雨嫣赶出学院,成为他的学员之一。他的目的有没有成功呢?
  • 官之仕途升迁记

    官之仕途升迁记

    小说主人公何熠飞因为无意中救了县委书记的女儿,被特招为一位公安协警,由于他的正直和自身的武术,再一次特殊的场合,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制服了歹徒,解救了群众,被推荐到警察学院进修。但也因为他的正义,他不得不离开警察队伍,走上了从政的道路。在陈书记的提携下,一步一步做出了很多群众欢迎的事实。也一步步认识、接触到了市级领导,省级领导。在这些领导人的支持下,何熠飞的仕途一步步走向顶峰。小说同时也揭示官场的升职需要能力、机遇、魄力和他人的助力。另外又以何熠飞成长道路上无数个巧遇为暗线,反映了官场的腐败,尔虞我诈。升官、发财,人生的梦想。有人靠送钱,有人靠溜须,有人靠父母。而何熠飞却是靠机遇。他自己认为是老天、是神帮了他。他由于巧遇,从协警到高官。但他的正直、爱民、敬业才是他仕途最大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