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14200000027

第27章 “两浙”作家的价值取向与新文学的主题路径(4)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系列,可以说是他通过小说创作,表达他对近代中国社会和历史命运的深刻体验与认识,集中地体现了他对“弱中国子民”精神痛苦的高度关注,从而反映出五四时代的精神特征。在郁达夫看来,“零余者”受到了五四新文化的感召,获得了思想观念的现代觉悟,但由于社会地位的低下和命途多舛,却无法获得个体的真正独立,取得个人的权利和价值的真正实现。

在小说《沉沦》中,郁达夫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和心理感受,写出了一个留日学生的心理变异与精神压抑的经历,表现出他对整个社会、人生的独特心理感知和情绪体验。小说中的“我”的病态,不是单纯的生理之病,相反,它是一种来自民族、社会、人生等多方面压迫而产生的心理负荷,尽管是以极端的“消极”、“颓废”的情绪形态表现出来的。在个体受到压迫的真切呼喊声中,郁达夫将个体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和社会重压对人的摧残,推到了一个极致的地步,传达出失去意义关怀的个体生命的艰辛和苦痛。小说《血泪》中的“我”卑微、自甘落寞、与世无争,但依然摆脱不了“生之煎熬”。《杨梅烧酒》中的“他”怀才不遇,空怀理想而报国无门,最终只是潦倒一生。《南迁》中的“伊人”多愁善感,自哀自怜,没有一个朋友,可谓是“无处话凄凉”。《在寒风里》中的“我”辗转流离,居无定所,孤苦伶仃,只能是像浮萍一样随风飘荡。《还乡记》中的“我”伤感彷徨,心中无主,总是张皇失措,不知生之意义在何处。《落日》中的“Y君”穷极潦倒却虚荣、死要面子,只能靠无聊的生活打发日子。《烟影》中的“文朴”落魄飘零。

《秋柳》、《茫茫夜》中的于质夫自弃自虐,以烟酒女色麻醉灵魂。《空虚》中的于质夫,饱受着情欲的煎熬和失恋的痛苦,没有野心没有希望,只有眼泪和悲叹,只有空虚和忧郁相伴。《怀乡病者》中的于质夫,孤独茫然,不知何处来何处去……在郁达夫的小说里,无论是“我”、“他”、伊文,还是于质夫、文朴,一个个都是那么悲戚、憔悴、郁闷、自戕、自贱。他们既无政治地位、民族地位,也无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在他乡异国受人鄙视,回国后在畸形的都市里又报国无门,生活贫困潦倒,沦落为贫民窟的失业者、流浪人。他们是被挤出社会的“零余者”,尽管有才干,也不无理想,却被生计问题所逼迫,在异化的社会中几乎没有立锥之地。贫穷困厄使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常常“置身在浩荡的沙漠里”,成为如同游逛在荒田野墓间而毫无目的地的“零余者”。

他们不但经济拮据而穷愁潦倒,更重要的是他们精神的贫乏,虽有强烈的愿望,却没有实现这种愿望的毅力和行动,有的只是自暴自弃、自哀自惭,甚至颓唐堕落。郁达夫用这种变态的行为,表示个体的反抗,或者自虐,沉溺于酒色,放浪形骸,自我摧残;或是自戕,用死对社会作最后的抗议。

从《沉沦》开始,到《茫茫夜》、《过去》、《迷羊》,再到《她是一个弱女子》,性的苦闷、情欲的追求,一直是郁达夫所着意表现的对象,因为这也是“自我”意识的重要表现。郁达夫表示,“性欲与死,是人生的两大根本问题”,并认为“以这两者为材料的作品,其偏爱价值,比其他一般的作品更大”。他曾把近代戏剧所反映的生活概括为三个方面:生的苦闷、性的压迫和死的恐怖。他认为:“情欲中间,最强有力、直接动摇我们的内部生命的是爱欲之情,诸本能中,对我们的生命最危险而同时又最重要的是性的本能。”在他的笔下,性、情欲无处不在,而且多表现为不正常的变态的情欲,呈现一种被极度压抑后的畸形欲望的状态。

小说《沉沦》透视的焦点是青春欲望受到压抑后产生的变态心理,通过主人公变态性行为的描写,如窥浴、手淫、嫖妓,等等,表达了性的苦闷和性的渴望。郁达夫说:“《沉沦》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里边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南迁》、《银灰色的死》等也都表现了这种性的苦闷、灵与肉的冲突。在《茫茫夜》中,于质夫由于耿直,不愿谄媚上司,免不了处处碰壁,于是,他感到现实是如此腐恶,所见尽是“伤心的种子”,到处都“同癞病院的空气一样,渐渐地使人腐烂下去”。他悲愁难遣,就企图用病态的性的满足麻醉自己。小说写他像饿犬一样在街上找女人,最后到一家小小的卖香烟的洋货店里,向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女人买了一根用过的针和一条妇人们用过的旧手帕。当于质夫得到这两件东西以后,他便“……幽幽地回到房里,关上了房门,他马上把骗来的那用旧的针和手帕从怀里取了出来,在桌前椅子上坐下,他就把那两件宝物掩在自家的口鼻上,深深地闻了一回香气……取了镜子,把自家的痴态看了一忽,他觉得这用旧的针子,还没有用得适当,呆呆的对镜子看了一二分钟,他狠命的把针子向颊上刺了一针……他觉得一种快感,把他的全身都浸遍了”。还有小说《秋柳》对于质夫沉沦内心的描写,《她是一个弱女子》中展现的李文卿和郑秀岳之间的同性恋描写,《逃走》中对被朦胧的性意识搅得烦乱不堪的、只有十二三岁的澄儿的矛盾复杂心理的透视,都表现出了郁达夫沿着这种主题思路,深入到觉醒之后又一时找不到人生意义支撑的个体的灵魂深处,将深藏在心灵深处的、长期被压抑的潜意识暴露出来,作为对虚伪的封建道德意识的一种反抗,抒发了自我世界的主观情怀。

王以仁的创作也是沿着个体性价值取向来展现“自我”主题路径的。他的代表作《孤雁》,就通过“自我”主题思路,展现青年知识分子在追求个性解放的途中的彷徨和不幸,由此反映社会现实的黑暗和人生的艰辛。虽然身为文学研究会成员,但在创作观念和艺术风格上,王以仁却深受郁达夫创作风格的影响。他在《孤雁·我的供状(代序)》中就承认“自己也觉得带有郁达夫的色彩”,认为自己有如郁达夫似的一种“嗜痂之病”。他还以自己的小说创作为例,指出:“我在《流浪》那篇小说里面,写到在旅馆中经过困难的情形,竟然毫不留神的写了一段和郁达夫《还乡记》中相同的事情。”其实,他的代表作《孤雁》也是一样,以通信的形式和第一人称的自我抒情性表现视角,描写了一个贫穷失业的青年的流浪、落魄、沉沦,最后吐血身亡的不幸遭遇。从小说创作风格上来看,这不是一般性地反映现实社会人生不幸的写实性小说,而是要在追求个体性价值过程中,对深藏在个人内心世界那种苦闷、失望、悲凉心境的自我意识进行深刻地透视,向世人表明个人的孤独与苦楚,所对应的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痛苦和价值失落。另一位来自杭州的作家倪贻德,在艺术是“自我的内心的表现”的观念指导下,主张“用生命赤裸裸地表现我们泼辣的精神”。他的创作风格与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极为相似,代表作《玄武门之秋》写一个青年画家的爱情故事,实际上就是自己的“自画像”。小说情节“放浪”,描写“大胆”,风格清丽哀婉而放浪隐逸。《零落》、《花影》等小说也都是沿着“自我表现”的主题路径而展开自我抒情式的艺术创作的。

徐志摩、陈梦家和戴望舒诗歌创作中的“自我”主题路径,则带有各自鲜明的个人风格特征。徐志摩是以追求单纯信仰,争取个性自由、确立个体性价值、歌颂理想爱情和讴歌大自然美丽的方式,来进行自我抒情和自我表现的。不同于郭沫若狂飙突进、浪漫抒情式的自我表现,也不同于郁达夫忧郁伤感、放浪形骸式的自我表现,徐志摩走的是另一条自我表现的主题路径:以轻盈、飘逸、潇洒的自我抒情方式,抒发性灵,感悟人生,肯定自我价值。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我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偶然》

这种尽情地表现“自我”、表现“性灵”的诗歌,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无限的人生遐想。那飘忽在天空中的云一样的思绪,将“自我”的主题无限地放大,极大地拓展了抒情诗的“自我表现”的路径,促进了白话新诗抒情个性的自由发展。

与徐志摩略有不同,陈梦家 以“自我表现”为主题的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回到内心”的方式,展现人生困境中的自我心境:

这是条通往天上的路,

夹着两行撑天的古树;

烟样的乌鸦在高天飞,

钟声幽幽向着北风追;

我要去,到那白云层里,

那儿是苍空,不是平地。

大海,我望见你的边岸,

山,我登在你峰头呼喊……

劫风吹没千载的城廓,

何处再有凤毛麟角?

我要去,到那白云层里,

那儿是苍空,不是平地。

——陈梦家:《鸡鸣寺的野路》

诗中借景抒情,所展现的不是客观自然物的美丽,而是人世间的沧桑,尤其是人生困境中的自我情怀。虽低回,虽迷茫、惆怅,似是对现实的逃避,但在“我要去,到那白云层里”的表白中,张扬的却是自我情感的抒发,自我想象的飞飏。尽管不乏痛苦失望的消沉,然而所展现的却是“自我”梦幻一般的朦胧与美丽。在《栀新月诗选枛序》中,陈梦家强调作诗就一定要“始终忠实于自己,诚实表现自己渺小的一掬情感,不做夸大的梦”。忠实于自己,也就是忠实于“自我”表现的主题开掘,“因为有着不可忍受的激动,灵感的跳跃挑拨我们的心,原不计较这诗所给予人的究竟是什么”。陈梦家的这种“自我”主题的开掘,虽然所涉及的面不一定很广,但在抒发自我情感、展示内心世界的方面,则有一定的深度。

戴望舒宣称他的“自我”主题的抒情诗创作,是“为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其突出的特点是将现代知识分子苦于找不到出路,但又不甘自我沉沦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虽然不像鲁迅那样即便是感受到“梦醒了之后无路可走”的人生苦楚,仍然执着地向前走,也不像近代西方的现代派作家,如波特莱尔、卡夫卡,严酷地审视自我,审视现实人生,并将思索提升到形而上层面,紧张地反思自我、反省人生,然而,在“自我”主题的开拓上,戴望舒的“现代诗”的创作,却是执着地要表达“自我”的现代感受、现代情感:

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

忠实甚于我最好的友人。

它生存在燃着的烟卷上,

它生存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

它生存在破旧的粉盒上,

它生存在颓垣的木莓上,

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

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

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

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

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

…………

——戴望舒:《我的记忆》

“记忆”是“自我”心灵世界最真实的映象,也是“自我”最忠实的伙伴,它可以如同自己的“友人”,随时随地来拜访,解“自我”的忧愁,解“自我”的烦恼。同时,记忆也是“自我”的写照,具有真实的生命情感,“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这种与生命融为一体的“自我”意识,凸现了新文学对人的高度关注,对个体性价值高度关注的思想。

“两浙”作家对“自我”主题路径的设定,其影响力是深远的。即便是在新文学大力倡导“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强调要用集体主义意识指导创作的时代,对“自我”主题的开掘,也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茅盾在批评五四小说创作用“观念”去图解社会问题,存在“观念化”创作倾向时,就强调要用个人的真情实感去认识人生、认识现实。

在《论无产阶级艺术》一文中,茅盾指出,“艺术的产生有没有条件呢?

我想是应该有的。用方程式来表示,便是:新而活的意象+自己批评(即个人的选择)+社会的选择=艺术”。同时,他还强调:“新而活的意象,在吾人的意识里是不断的在创造,然而受着自己的合理观念与审美观念的取缔或约束。”

在茅盾看来,个人意识、个体性价值,是开掘“自我”主题的重要原则,也是无产阶级艺术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无产阶级艺术不是观念化的图解,而是与个体活生生的生命感悟和人生体验联系在一起的,同样是需要沿着“自我”主题路径来对无产阶级艺术进行个性化的创造的。“两浙”作家的这种理念,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实践中,表现得也十分突出,像“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殷夫,他的“无产阶级诗歌”创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殷夫的诗歌创作,是新文学政治抒情诗在艺术上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在政治抒情诗创作方面,殷夫克服了早期政治抒情诗的幼稚,恢复了早期政治抒情诗创作被忽略的艺术个性,使之能够以鲜明的“自我”形象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让人感受到狂飙突进、满腔热血的政治激情的宣泄与洗礼。他以一个完全崭新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出现新诗坛上,即这个“自我”从个人“小我”孤寂的反抗,已发展成为一个阶级“大我”的坚强反抗:

别了,哥哥,别了,

此后各走前途,

再见的机会是在,

当着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殷夫:《别了,哥哥》

同类推荐
  • 社会底蕴

    社会底蕴

    《哲理美文·社会底蕴》荟萃了近百年来中外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成功家等有关社会的哲理美文,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真正涵义,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是指引我们为人处世的耀眼航灯。这些名篇佳作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成就,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极具收藏价值。这些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欣赏、学习和研究世界哲理美文的范本,更使我们站到了巨人的肩上,展望未来,不断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 泥土哪去了

    泥土哪去了

    南帆的散文随笔因兼具学者、批评家、作家之长而独具一格。细节和史料齐飞,逻辑和见识共舞。文笔丰满润泽,风格洁净从容,以含蓄克制显深长韵致。虽是选集,却因涉及诸多层次侧面而自成格局。《泥土哪去了》是南帆最具代表性、精粹汇集的散文集子。南帆作为智性散文的代表,有评论家曾认为“读南帆,知余秋雨之不足”,此“不足”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对南帆散文极富理趣、哲思又丰满润泽的褒奖。在此集中,《泥土哪去了》《机器之瘾》等篇呈现出了一个敏感睿智而又不失理性之思的现代知识分子与现代文明发展的多维对话;《一个作家的社区生活》等篇又似作者与自己开展的一场推心置腹地深度对谈。
  • 郁达夫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郁达夫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 岁月的情帆

    岁月的情帆

    “在一层鹅黄霞影余辉里,一对对归巢的鸟侣飞鸿携翅低吟,又轻悄柔缓地停栖在深灰色的晓夜丛林中。”作者记录下的故事大多是平淡的,夹带着他自己的情感独自品味生活,如他所说“回味人生聚散无常,也恰是这一点,使我们更应该格外珍惜这份心灵默契通达的和悦。”
  • 歌声在桥头(梁晓声最新散文随笔集)

    歌声在桥头(梁晓声最新散文随笔集)

    《歌者在桥头》收录了著名作家梁晓声近两三年创作的散文随笔60余篇。《歌者在桥头》包括:《那里》、《咪妮与巴特》、《五角场·阳春面》、《清名》、《歌者在桥头》、《老水车旁的风景》、《山的根》、《瘦老头》等六十九篇作品。
热门推荐
  • 吾为无上

    吾为无上

    修行无坦途,偷九天造化,塑自身道法。人心无善恶,行野兽之事,为心中所想神佛无怜悯,任人间厮杀,自高坐神台天地无高低,看风起云涌,拥万古长存
  • 我的舰娘怎么那么可爱

    我的舰娘怎么那么可爱

    舰娘,一群需要人疼,需要人爱的姑娘,而不是公众所认知的穿着钢铁舰装的武器,我是提督伊凡,我的舰娘怎么可能那么可爱
  • 桃花源记之迷途陷阱

    桃花源记之迷途陷阱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忽逢桃花林——我们自初中就把这个故事背得滚瓜烂熟了,然而,你有没有疑心过,陶渊明所写的并不是真相,而桃花源里的,其实都不是人……渔人能逃离桃源乡这个地狱吗?凭空出现的少年叶灵江有着怎样的过往?在这场巨大的充满骗局与阴谋的较量中,鹿死谁手?
  • 大乘法苑义林章决择记

    大乘法苑义林章决择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修仙伏魔记

    修仙伏魔记

    诸天万界之中,群族林立;然而能让诸族都感到恐惧的则只有一个强大的存在------魔族!没人知道魔族从那里来,更不知道魔族为什么这般的强大,诸族皆是难以望其项背;每次魔族入侵一界,众多种族不得不放下恩怨,共同应对魔族;虽然几次都能最终击退魔族。但也都大伤元气,无数年难以恢复;一个人族的凡人少年,因复仇而意外走上了修仙之路,且看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巅峰,最终走向抗衡魔族的前沿,最后他能走多远?能不能力压来犯之魔族?能不能最终解开魔族的秘密???
  • 杀字诀

    杀字诀

    千年轮回,乾坤倒转。杀字再现,世间大乱!一次修仙旅程,一段凄美传说......
  • 王俊凯之哥哥,好久不见

    王俊凯之哥哥,好久不见

    /我要你像我爱你一样爱我,一直到我死/--------林夕/我可以/---王俊凯五岁的年龄差,让他分分钟想逃没有无可奈何的绝望之恋,只有奋起直追的归国软妹反扑“冷面哥哥”才是林夕最的也是最难过的事
  • 魂界天师

    魂界天师

    一世又一世的轮回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惊天秘密?十纪元一次的轮回又是谁在操作?幕后的黑手又是谁?目的何在?我命由我不由天,我一定会找出这一切的幕后黑手,打破这总无止境轮回,来战吧!
  • 旋风少女花未央

    旋风少女花未央

    呃.......我看过很多小说.....然后.......就把这些小说中的段子合成一本小说...........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作品介绍完成了,谢谢大家............
  • 仙魔灭

    仙魔灭

    数万年前,长生界内有长生不死!只因一件域外神物降临长生界,一场以仙魔为首的大战因此而起,两者实力相当,难决胜负。之后数千年,长生界内一片腥风血雨,所有种族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威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大战并未停止,而是越加的惨烈,大战最终导致天地破裂,长生界崩毁,仙魔从此消声灭迹,世间再无长生不死!几万年后,长生不死已成为古老的传说,武道的修炼繁衍到了巅峰!而一个长生时代的失忆少年,在一口古老的铜棺中醒来,面对这个时代他又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