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14200000026

第26章 “两浙”作家的价值取向与新文学的主题路径(3)

在20世纪30年代追求“社会解放”的时代,“两浙”作家也仍然是将“人”的主题置于创作的中心。在“两浙”作家看来,从五四倡导“个性解放”到30年代倡导“社会解放”,正是“人”的主题路径不断拓展的表现,因此,自觉地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角度来拓展“人”的主题路径,展现“中国社会向何去”的宏大叙事,乃是新文学创作深化的一种表现。茅盾在《读栀倪焕之枛》一文中说,五四时期的创作,如鲁迅的《呐喊》,所展现的虽然也是现代中国的现实人生,但却是“受不着新思潮的冲激”,“难得变动”的“老中国的暗陬的乡村,以及生活在这些暗陬的老中国的儿女们,但是没有都市,没有都市中青年的心的跳动”。

到了30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个性解放”为主导的人的主题,也势必要求更进一步地拓宽路径,以突出“社会解放”为主导的时代内涵。茅盾 在小说创作中,就自觉地实践着时代发展对新文学创作所提出的这种要求。无论是他笔下的时代女性,还是民族资本家,都注重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进行性格的把握和刻画,注重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精细入微地刻画人物形象,在“人”的主题内涵中注入广阔的社会、时代的元素,使“人”的主题路径得以大大地拓展。左联作家柔石在30年代的创作,也十分注重“人”的主题的开掘。不同于其他的左翼作家,如蒋光慈,为服从革命意识形态的要求,多从概念出发来反映急遽变化的中国社会,写自己并不熟悉、不了解的革命斗争;而是在恪守“人”的主题下,描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和人物。他笔下连续出现自己家乡(浙东农村)的普通民众形象,特别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形象,如《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没有人听完她的衷诉》、《为奴隶的母亲》,都是从普通人极平常的生活和命运遭遇中凸现“人”的主题。像《为奴隶的母亲》中“典妻”的故事,就在委婉细腻的叙事中,叙述了一位普通农妇的“非人”遭遇,所涉及面就不像五四时期的小说,多局限在个人的不幸,而是与整个“非人”的时代压迫对应起来,让人们在认识旧时代的陋习中,看到下层社会劳动人民的人生疾苦。中篇小说《二月》,则要表明在强大的旧习惯势力面前,知识分子单纯的个人奋斗和人道主义理想终将破灭,如果不能投身于广阔的时代、社会的洪流中去,势必只能是时代的徘徊者和苦闷者。

叶永蓁30年代的创作,也同样是遵循“人”的主题思路,展现五四以来进步青年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风采。《小小十年》就袒露了一位进步青年反对封建包办婚姻,执着追求恋爱自由的赤诚之心。虽然看起来仍然是沿用五四新文学以“个性解放”为主导的“人”的主题,但却是善于将五四那种纯粹的“个性解放”思想,在内涵上得以更进一步地拓展。所以,鲁迅曾高度评介《小小十年》:“这是一个青年的作者,以一个现代的活的青年为主角,描写他十年中的行动和思想的书。旧的传统和新的思潮,纷纭于他的一身,爱和憎的纠缠,感情和理智的冲突、缠绵和决撒的迭代、欢欣和绝望的起伏,都逐着这‘小小十年’而开展,以形成一部感伤的书、个人的书。

但时代是现代,所以从旧家庭所希望的‘上进’而渡到革命、从交通不大方便的小县而渡到‘革命策源地’ 的广州、从本身的婚姻不自由而渡到伟大的社会改革——但我没有发见其间的桥梁……在这里,是屹然站着一个个人主义者,遥望着集团主题的大纛,但在‘重上征途’之前,我没有发见其间的桥梁。”由此,鲁迅断言:“中国如果还会有文化,当然先要以这样直说自己所本有的内容的着作,来打退骗局以后的空虚。因为文艺家至少是须有直抒己见的诚心和勇气的,倘不肯吐露本心,就更谈不上什么意识。”在鲁迅看来,“本真”、“本心”,都是“人”的主题建构元素,是拓宽新文学“人”的主题路径的必备条件。

由此可见,以历史进化论价值观为导向,沿着“人”的主题路径而展开新文学创作,“两浙”作家在主题提炼方面,不仅划清了与旧文学的区别,而且也在显示新文学创作“实绩”当中,展现出新文学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使新文学获得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新文学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节 个体性价值取向与“自我”主题

人的觉醒,获得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地位的价值确定,其标志性特征就是对个体性价值的充分肯定。就新文学的生成与所肩负的新文化建构和思想启蒙的历史重任而言,任何宏大的思想主题都要具体地落实到个体性价值实践中去,使每一个生命的个体真正地能够认识到人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体会到人生的矛盾和丰富多彩。中国新文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生成,并积极地充当新文化的“历史先锋”,就自然而然地要将五四新文化有关人的解放、个性解放的价值理念,奉为价值建构和主题路径设定的思想指南。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明确指出,人的文学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内涵,但“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所以我说的人道主义,是从个人做起”。

鲁迅也曾以法国大革命为例,指出法国大革命“扫荡门第,平一尊卑,政治之权,主以百姓,平等自由之念,社会民主之思,弥漫于人心。流风至今,则凡社会政治经济上一切权利,义必悉公诸众人,而风俗习惯道德宗教趣味好尚言语暨其他为作,俱欲去上下贤不肖之闲,以大归乎无差别。同是者是,独是者非,以多数临天下而暴独特者,实十九世纪大潮之一派,且曼衍入今而未有既者也”。在鲁迅看来,法国大革命虽倡导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但在人的价值观建构上,则出现与个体性价值建构相反的效果:以多数的民主摧毁旧的习俗、习惯的束缚,唤起人的尊严,实现社会的自由平等,但另一方面,却又往往会以多数的民主,即所谓“社会民主之倾向”,使人的个体性价值消失,这将终究会导致个性的泯灭,导致人类文化精神的萎缩与低俗。为此,鲁迅又以倡导个体性价值取向的方式,来强调从“人的解放”,到“个性解放”、“自我解放”的重要性。鲁迅的“立人”思想,就贯穿了有关个体性价值取向的主张。

首先,鲁迅的“立人”是以人的个性、个体性为基点的。他指出,人的“思想行为,必以己为中枢,亦以己为终极,即立我性为绝对之自由者”。确定人的个性、个体性特征,是对人摆脱一切内外在强制性规范——如封建伦理规范的压迫和禁锢——的一种充分的肯定。由此,鲁迅激烈地批评了传统文化中“以众疟独”、“灭裂个性”、“灭人之自我”的思想主张,而强调作为个体的人,应该具有个性鲜明的独立人格意志,即应具有“独具我见”、“人各有己”、“不和人嚣”、“不随风波”等个性化的独立品格。显然,鲁迅有关“人”的概念,指的是具体的、真实的、独特的“此我”(个体性),而非泛泛而指的抽象化的“此我(‘人’)”。

其次,鲁迅的“立人”,把人的个体卓越性置于人的解放、个性解放的中心位置,强调了卓越的个体在历史上的特殊作用。鲁迅推崇尼采的“大士天才”、“大士哲人”思想,欣赏拜伦的“一剑之力,即其权利,国家之法度,社会之道德,视之蔑如”的精神。在他的眼中,个体的卓越性及其特殊作用,也是人的现代化的一个具体指数。这种卓尔不群的独立人格,则是成为“叛逆的猛士”、“真的猛士”的前提,一旦完成人格的现代转变,就能够真正做到“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并勇于面对人生给予个体的无数自由的选择。所以,鲁迅不是像尼采那样,将卓越的个体与普罗大众决然对立,而是要促使众多的不觉悟者能够以此为目标,实现对自身蒙昧的超越。鲁迅由此建立了一种新的伦理法则:以卓越的个体目标去引导、改造众多的不觉悟者,使之能够在同一思想文化观念的高度上来承担改造国民性,重铸民族魂灵的历史重任,以便在“群之大觉”的基础之上,实现“中国亦以立”的目标。

将个体性价值作为“立人”的重要文化指向,鲁迅的思想主张就展现出了中国新文化建设中的一种新人文精神。如果说人文精神指的是人对于自身生存境况、命运前途的认识、理解和把握,表现为对人的存在意义和终极关怀的审视与思考,那么,鲁迅在追求中国新文化的现代化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新人文精神,其内涵就是:通过对人的高度关注,特别是通过对人的个性、个体性、主体性的思考,充分地展现中国新文化对改变国民的精神状态、培养人的现代人格、熔铸新的精神品格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表现出追求精神自由与解放的新的人文价值理想。

鲁迅认为,只有这样,“中国人”才不会被挤出“世界人”的行列,并获得自身“思虑动作,咸离外物,独往来于自心之天地”的精神解放和心灵自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追求个体性价值,在价值尺度上就显示出了一种充分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开掘人的价值和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给予人更多的个体自由选择和自由创造的文化哲学理念,体现出了与20世纪人类文化发展方向相吻合、相一致的思想特征。

进入20世纪,以现代主义为主导的文化思潮,都非常强调个体性价值的重要性,并将“自我”的独立看作人的解放、个体独立的主要标志。诚如存在主义哲学所宣称的那样,“人是孤独的个体”,人的个体,特别是精神个体“就是自我”。克尔恺郭尔(又译:基尔凯廓尔)在给人的个体性作解释时指出:“人是精神。但是精神是什么呢?精神就是自我。自我又是什么呢?自我是一个与自我本身发生关系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自我所处的关系中,自我与它自己发生了关系;因而自我不是关系,而是一个关系把它和它自身联系起来了这一事实。”在现代文化价值观中,人的觉醒首先在于个人的觉醒,在于个性、个体性的重新发现。尼采说,现代哲学“是一种个人的哲学,从独立的个人开始,就其禀性着手,使个人对于他自己的一切不幸、需要和限制有一番深刻认识,并且追寻出抚慰它们的补救方法来”。中国新文化在受到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对“民主”、“科学”等理性价值观大力提倡的同时,也对20世纪初兴起的现代西方文化思潮所提出的确立个体性价值的系列主张予以了高度的关注。如鲁迅在对西方的“代议制”民主进行考察时,就将其与个人的自由意志的独立联系起来,认为所谓“代议制”民主,将会导致对个体性的压制:“古之临民者,一独夫也;由今之道,且顿变而为千万无赖之尤,民不堪命矣,于兴国究何与焉?”因此,鲁迅、周作人等五四新文化先驱者的个体性价值取向,对“两浙”作家的创作,乃至对整个中国新文学创作确立“自我”主题路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新文学生成之初,从“人的文学”的倡导,到“人”的主题确立,再到“自我”主题的确立,其中有着其自身的内在逻辑理路。“文学研究会”主张“为人生”的文学,同样对“自我”主题予以了高度的关注,因为忽视个体性价值、泯灭自我情感,与“人”的主题路径是背道而驰的。沈雁冰(茅盾)在《什么是文学?》一文中指出:“新文学描写社会黑暗,用分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诗中多抒个人情感,其效用使人读后,得社会的同情、安慰和烦闷。”而“创造社”主张“为艺术”的浪漫主义文学,对“自我”主题的开掘,则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仿吾毫不迟疑地断言,“我们的新文学运动固然是自我表现的要求之结果”,要求新文学应从自我表现的必然性、现实性上来多加考虑。郭沫若更是强调新文学“不仅是自我的表现”,而且必须是“迫于内心的要求之所表现”。在这种主题路径的设置中,郁达夫的“自叙传体”的小说创作,完全是沿着“自我”的路径,赤裸裸地展现“自我”的情怀,抒发“自我”的思想情感。郁达夫特别强调要从强调个体性价值立场出发,充分地表现“自我”。他强调一切都要“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感情、兴趣、意志为出发点,一任兴之所至”,如同他好友胡愈之先生所说的那样:“诗人的气质使他倾向于用感情支配行动,对朋友,对同胞,甚至对敌人,他都是用情感来支配一切的。”虽然这与郁达夫的个性特征和偏重于浪漫主义的气质有关,但他对个性、个体性价值的强调,则是设定“自我”主题路径的重要前提之一。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遵循个体性价值原则,在充分地表现“自我”主题当中,具有一种情绪张力和思想的辐射性。例如对“零余者”形象的塑造,以及对以“自我”为中心的“性”和“情欲”的表达,就表现出了新文学“自我”主题所具有的深度和影响力。

同类推荐
  • 揭皮:当代中国文化乱象剖析

    揭皮:当代中国文化乱象剖析

    当文化在中国还没被教授的讲坛和学者的理论弄糟时,我还能够感受一些它所能传达的纯粹的力量。而今当之文化在商业包装、媒介炒作、市场绑架下而尊严丧失殆尽的时候,这种力量也随之消失了。
  • 天涯絮语

    天涯絮语

    本书为诗词集,阅读该诗集,我们感到它真实地记录作者的人生体悟,所思所想的心路历程。诗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思想深沉,激情迸发,颇富人生哲理、生活情趣和创新气派。作品形式多样,表现手法各异,既有格律体旧诗,又有新古体诗,还有自由体新诗,甚至还有“词”,均把注重其魂、言志抒怀、表达情意置于首位。
  • 向北向西:两位中国记者在“中俄友谊之旅”的行走故事

    向北向西:两位中国记者在“中俄友谊之旅”的行走故事

    本书通过自己的文章让从未去过俄罗斯的中国人全面了解这个白桦林的国度,讲述行走俄罗斯喜怒哀乐与难忘记忆。
  • 古典与现代(第二卷)

    古典与现代(第二卷)

    本书是著名学者杨国良教授编辑的人文丛刊,书中汇聚了宋耀如的《1885年7月18日写给安妮的信》、周伟民的《唐玲玲在斯坦福探秘“宋子文档案”》、张江南的《东瀛问学记》、野叟的《夜游岳麓山(外二章)》、韩少功的《空谈比无知更糟(外一章)》等诸多知名学者的文章。辑中文章一改往日学术刊物中“学院式”写作的冰冷面孔,篇篇见情见性,文字背后透露出的人文知识分子情怀可触可摸,同时又不减损文章内在的思想学术深度。
  • 青藏风景线

    青藏风景线

    本书由《青藏高原之脊》、《死亡线上的生命里程》、《女人,世界屋脊上新鲜的太阳》3部系列中篇报告文学组成。歌颂了战斗在高原的军人和他们的妻子的高尚情操。
热门推荐
  • 嫡女不为后

    嫡女不为后

    赵家的嫡女赵佳怡自母亲过世后便被托付给了当今太后穆月云,从而入宫做了宫妃。却不想,一直为皇帝陶清德不容。几年蛰伏,造就了赵佳怡的软弱,在几次误会以及被怀疑、被冷落之后,她忽然有了出家离开皇宫的想法。然而,事与愿违,在万事大吉之前,辰王爷与太后联手宠妃虞氏一同谋反被抓,赵氏坐收皇后之位。皇宫里没有硝烟的时候实在太少,赵氏已经准备好去过那种平淡的生活,但仍旧被牢牢困在了宫中。在她不想反抗的时候,又阴差阳错被青梅竹马带出皇宫。爱与被爱,一念之间。
  • 霸女公主的撩人夫君

    霸女公主的撩人夫君

    当二十一世纪女孩附身废柴,看多宫廷剧,已有一世穿越的她会如何应渣妹,将国家收入囊中,让渣父渣妹为之惧怕,又如何寻找逆天亲生父母,最后事实解开公主却痛苦不已,看公主是选美男哥哥余生相依,还是坐拥天下千古成名......
  • 雪公主——雪之华

    雪公主——雪之华

    开学第一天,一辆黑色法拉利穿过樱花飘落的街道。前座走下两位男子打开后座车门,迎面走来一名身穿白裙腰系银色皮带的女子。她的名字叫做孟雪,是国际首富孟霸雄的亲生女儿。而她的亲生母亲林雪在生下她当时便难产死亡。而她,当时那个还小的婴儿身边竟泛着雪白的光亮...从那以后父亲对她无比宠爱,但有一点是父亲唯一让她必须做到的,父亲不喜欢娇生惯养的女孩。简单点来讲,孟霸雄他不喜欢因为家庭经济好而刁蛮任性,没有用的千金大小姐。他要她成为强者。而孟雪也没让他失望过,5岁时便开始上小学(是有点早~~不过我家乡也有四岁上一年级的)什么台拳道,空手道。芭蕾,古典,拉丁....从没断过。不过,作为大富人家的女儿,钢琴,小提琴,竖琴,中国画,油画等等都是必备。
  • 只为你画瞳

    只为你画瞳

    我想把世界上所有的颜色,画进你那玻璃一般的瞳孔。陈晨熙曾经说过一句话“我想把我能看到的颜色都给你,可惜我看不到。”桦瞳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老天能给我一天的光明,我想把你的容颜深深映在心里。”她不怕死,可是遇见了他,她害怕了。
  • 艳紫妖红之字字诛心

    艳紫妖红之字字诛心

    你抬手,我腾空于悬崖之上,身子极速的坠落··我才明白过来,终归,我比不上你的江山你说我不属于这里,才亲手将我推至那万劫不复之地···我不悔,只因爱一场,哪怕那么微不足道。却不知,从一开始就错了,错的如此彻底!
  • 重生六年前

    重生六年前

    回到六年前2010年,许乐抄抄书,谈谈爱,开始了一段惬意、悠闲的人生生活。
  • 清漪虞妖

    清漪虞妖

    皇后竟生出了一个妖女,血红色的瞳孔,青莲般的胎记,必为千年一遇的虞妖,被处死却意外存活,进入修仙大派,发生了一系列胆战心惊的故事,,,
  • 通灵神女

    通灵神女

    亿万年前,有着神奇的充满未知的世界,神奇的动物植物,还有没见过的奇异种族,他们进化,发展,创新,战斗等等,世界本可以按照这个方向继续发展的,但直到某一天,世界开始崩溃,火海茫茫,神在帮助人们逃亡的过程中,一道白光闪现射向天际,光芒万丈,世界的崩溃开始恢复了,世界在人们的眼中开始强行分离开来,那个毁坏的大陆和恢复的大陆封锁了起来,分成了两个世界,从此两个世界都无人得知成了浮云。
  • 总裁的命定女佣

    总裁的命定女佣

    他被迫娶她,她无奈嫁他,一开始就是你不情我不愿,本以为,这场商业联姻会随着利用价值的终结而终结,却不想,失了身的是她,失了心的却是他。可是爱恋本身就是场游戏,一切回到原点,她有她的爱,他有他的情,又该如何?
  • 网游之暴力女法师

    网游之暴力女法师

    顾若惜是豪门庶女,被顾家视作污点。没有亲情,没有友情,没有爱情,顾若惜一个人过了23年。现实生活中性格冷淡的顾若惜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了网游,至此以后,她将自己所有的隐性暴力因子发挥出来。第一天,刚进游戏就被系统赠送小极品装备。第三天,拿着小木杖敲小Boss,爆出游戏中第一件蓝装。第五天,用一个小火球把比她高四级的PK狂烧死了。半个月后,暴力女法师和冷面盗贼的名号响遍了整个世界ONLINE。从陌生人到优秀的对手,再变成令顾若惜怦然心动的恋人,顾若惜和凌月天的缘分似乎冥冥之中早就注定了。一堆蠢萌而又贴心的伙伴,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游戏,一个与她纠缠不休的人,能改变顾若惜的生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