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正确地认清了就业形势,了解了自身优点,确定了求职方向,并决定从事食品销售类工作。
由于她比较喜欢从事销售工作,所以就参加了营业员的上岗培训。如果她持有了营业员上岗证,再加上她本来就具备的个体销售经验,这样,应聘成功的概率会更高。最后,她成功找到了颇为理想的工作。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学会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并加以发展,才能让自己有独特的闪光点,才能提升自己的价值。
其实最没把握的人,就是那种“五育并重”,所有事都会,但所有事都不精的人。通常这种人的影像最模糊,你不会对他们留下任何印象,在团队中可有可无,就好像每一个人都如此,但少一个、多一个也无妨。
不幸的是,大多数的工作者都是这种影像模糊、缺乏自信绝活的人。他们占人数的80%,却只作了20%的贡献。如何创造、培养自己的自信绝活,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对公司最忠诚;工作态度最严谨、最稳当、最可靠、最积极;可塑性最高、学习能力最强;在组织中人缘最好、合作性最佳。任何一种长处都是明显的优点,都可以成为在团队中胜出的关键,前提是特色要够明确,为人人所称道。
自己的独特绝活,可以是财务的专长、营销的专长、企划的专长,等等;也可以是一种能力,比如计算机、语言、沟通、公关、广告等;甚至也可以是一种嗜好,譬如高尔夫、网球、钓鱼、登山、围棋、美食、旅行;技术与能力是工作上明确有用的专长,而嗜好则证明一个人多才多艺而有趣,是个性格鲜明、举止出众、特立独行的人。
有心而长期稳定地培育、学习、追求,则是培养自信绝活不可或缺的方法。有的人在几年之间,很快能变成某一领域的专家,就证明了自信绝活并非天生拥有,而是每一个人按照自己的兴趣、专长,长期不断地努力学习、追求而来的。
■ 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
所谓机会,很有可能转瞬即逝,也有可能让人难以察觉,要好好把握,就要提高对机遇的感知能力和警惕能力,以求让机会不轻易从手中溜走。
应聘者小王,计算机本科毕业,专业知识很是过硬,总想找到一家好的、有发展前途的企业,面试了几家,到了最后,反倒是他把这几家公司淘汰了。就这样,他一连晃了几个月,工作一直没有着落,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就赶上了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冲击波。他投了简历,但甚至连面试通知都收不到,这才慌了神,通过各种渠道投出了200多份简历,只有3家公司给予了他面试机会。他感慨道:“算了一下,发出简历和得到反馈的比率连2%都不到,现在找工作真的是太难了!”
对于应聘者突然被“放鸽子”和求职难的情况,大部分人认为是由目前的就业行情不好而造成的。许多求职者所在的公司业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多数都取消了招人计划,甚至还有很多公司对外宣称,以减产、降薪、裁员等方式来化解金融海啸带来的经营风险。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之下,失业人数日益增多,请求加薪或转型、跳槽的打算是否还能实现呢?可曾想过应该如何保住自己当下的工作机会、如何让自己的职业生涯获得更好的发展呢?即便失业,你想了解怎样可以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新工作吗?
其实,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把握机会都是重点要学习的功课。在特殊情况下,危险处处都有,更要懂得怎样抓住机遇,让自己脱颖而出、奇货可居。
要抓住机遇,就要多在平时的方方面面细心留意,每一方面都要做好。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兴趣所在。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在步入职场之前,不妨先仔细审视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所在,然后设定具体的实施计划,不打无准备之仗。如此,做起事来就宛如脚下生风,结果也往往能令上司满意。
其次,要展现自己的潜能,永远使你的工作业绩保持“一流”水平,关键时刻替公司做牺牲,让周围的人和上司认识到你的潜能,而且确认你在某些方面是不可比拟、无可替代的,也让老板对你放心。
接下来,你应学习从细节做起。没有一个上司喜欢下属正好踩着铃声踏进办公室,手里还抓着没来得及吃的早点,也没有一个上司会喜欢下属把文案页码前后颠倒。所以应该时刻检点自己,从点滴做起,为自己树立稳重、严谨的形象。
作为下属,更要当断则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得遵循“早请示、晚汇报”的原则,对一些小问题不妨自作主张,但记着一定要把结果汇报给上司。如果事无巨细,都向领导请示,领导就会认为你缺乏独立办事的能力,久而久之便会对你失去信心,提升机会将与你擦肩而过。
证明自己的附加价值,要有升职本钱,就必须证明自己对公司是有价值的。其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为公司赚钱或省钱的能力,你应该把那些替公司省了一大笔钱的策划、建议或有利于解决难题的信函、传真,总之是你参与的都留一份存档,当然,这份“荣誉文件夹”里面还包括你受过的一些嘉奖及被赞誉的文字资料。这些都能证明你的工作能力,而且都是真凭实据。
想要抓住机遇,还要勇于面对改变,操练你的应变能力,做到一专多能,勇于汲取新鲜经验。在哪个岗位上都能发光,就说明你有应变的能力,这也是被提升的重要资本。
其次,还应抓住创见,捕捉随时从身边溜走的灵感。因为你吃早餐时偶然的一个琐碎奇想,可能就是一个“创见”。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抓住了“创见”,并把它变成了现实。
最后,还得要有亲和力加团队精神,能和同事及上司坦诚、直接地沟通、融洽地合作。在团队中,如果你能尽量与合作者合作得更愉快,你就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把握时机,就是要在机遇来到自己面前时懂得分辨,并能立即出手,不让它溜走。只有把握了时机,才能让自己在生活中能更接近自己的目标,从而让自己的价值逐渐升高。所谓“奇货可居”,就是一个人的硬件、软件都很好,是“抢手货”,要达到理想的状态,就不能懒散怠惰,要随时随地警醒自己,把机会紧紧握在手里不放。
■ 将自己的品牌放大 ■
今天的社会是商业社会,更是一个发展变动着的社会,许多职业和岗位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消失,退出历史舞台,同时,许多新的工作机会也会不断地诞生。每位求职者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生当中你将面临多次求职,不可能每次的岗位变动都是非常顺利的,一定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在美国,平均每个工作者一生要有8次求职。统计数据表明,当求职者经历了第一次失败以后,只有10%以上的人会因此对自己的求职能力产生怀疑;当求职者经历了三次或更多次的求职失败以后,90%以上的人会产生自卑心理,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
很显然,如今不少求职者之所以“求职无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把自己能否得到工作、能否上班的希望过多地寄托在“求”字上,而却忘记了应聘中真正关键的因素:放大自己的优势。
能在众多求职者当中脱颖而出的人,永远都是“先谋而后求”的人。这种“谋”,首先来源于自信。当他们面对失败时,总是会对自己说:“我并没有失败,只是还没有成功而已。”其次,是知己知彼。这就要求在求职时认真分析自身和用人单位的情况,努力做到有的放矢。再者,大多数时候,“谋”只是一种临场的智慧发挥。
嵇绍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他身材魁伟、英俊聪明,在同伴当中非常突出。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当时皇族争权夺利,互相攻杀,史称为“八王之乱”。嵇绍对皇帝忠贞不贰,贯彻始终。有一次都城发生叛乱,嵇绍见形势险峻,奋不顾身奔进宫去。守卫宫门的侍卫拈弓搭箭,准备射他,但侍卫官望见嵇绍正气凛然的神情,连忙阻止侍卫,并把弓上的箭抢了下来。不久京城又发生叛乱,嵇绍跟随晋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阳,不幸战败,将士死伤逃亡无数,只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不离左右。敌方的飞箭像雨点般射过来,嵇绍身中数箭,鲜血直流,滴在了惠帝的御袍上。就这样,嵇绍阵亡了。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迹,惠帝说:“别洗别洗,这是嵇侍中的血啊!”还有一次,当嵇绍在世时,有人对王戌说:“昨天在众人中见到嵇绍,气宇轩昂如同野鹤立鸡群之中。”后来,“鹤立鸡群”一词就用来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某家企业在招聘推销员时,人事经理还没有开始招聘,便公示说“电梯坏了”,结果大部分人不是待在一楼等电梯修好,就是走到一半就停下来了,只有少数的几位应聘者从一楼走到32楼,而这几位求职者最后都被该公司聘用了。
在求职过程中,消极的人总会说:为什么要求要有工作经验?为什么不给我面试的机会?为什么不选择我?为什么失败的总是我?而积极的人却会告诉自己:我会成功的,我一定能找到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我一定能克服这些障碍,我一定能说服招聘官。
其实,有意识地把某种成功的图景建立在自己的头脑中,就是一种自我激励。在现实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人,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当求职遇到很多挫折、遇到很多歧视的时候,无法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给自己以支持,请记住,你放弃之时,就是你彻底失败之时。只有不断努力去激励自我、去行动,才有可能获得自己所期望的。当头脑中消极与积极斗争时,你要立即把自我激励用上,以战胜消极,并尽量给自己一种心理想象,让自己成功应聘某岗位时的情景成为自己的期望和动力。
自我激励是一种强大的自我改善的工具。在一个案例中,有半年多没有找到工作的一个女孩子,精神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专家让她每天早上起床时进行自我激励,大声告诉自己失败只是暂时的,问题终会有解决的一天。结果当她真的这样做后,发现自己的精神面貌完全改变了。很多时候,我们在求职、跳槽和职业发展过程中,失败并不是因为能力或技巧不足,而是没有内在的精神力量支持自己,让自己敢于面对失败、勇于迎接挑战。当我们每天都用积极的图景激励自己时,我们的正面情绪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这种情绪将让我们的自信和抗挫折能力大大增强,那么,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支持的我们,也最终能战胜自我后再克服外部障碍,让自己成功发展。
我们经常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缺乏的往往就是这种执着。在求职的过程中,当你表现出勇敢执着、不怕挫折的可贵品质以后,一定会有招聘官对你欣赏、对你敬佩。他们一旦对你产生了敬佩和尊重之情,那么你获得一个初级的工作岗位,就是一件不难的事了。实际上,不仅是在求职中,在企业的业务往来和销售过程当中,拥有执着和顽强精神,都是让人敬佩和尊重的品质。
在现实中,关于求职者因发扬自身优势而得到了别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和岗位的故事实在是不少。他们之所以能成功,不在于他们读了多少书,也不在于他们求了多少次职,而在于他们从来不被“失败”所击败,不让失败牵着鼻子走。失败了重来,是他们的做事哲学。在求职中,无论遭到了怎样的挫折,他们都明白,成功的诀窍就在自己的身上,也许是一个异乎寻常的微笑,也许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举手或投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