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达成共识的谈话注定是失败的。沟通时,要给予对方在心灵及心理方面的满足感,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里,触动心灵,让对方发自内心地接受你。与心沟通,而后决胜千里。
从面部表情透视心理
抓住对方的表情才能知晓对方的真实情绪。
人类的面部表情是内心活动的真实写照。通过脸上表情的变化我们可以窥探出一个人内在的动机,把握其情绪变化的尺度,进而就可以了解那个人的心理。所以,表情就是心理信息传递的显示器。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表情往往最能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情绪,假若我们善于借助面部表情去推测一个人的内心活动,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在交往中去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把握住对方的意图,从而达到我们与人交往的目的。
李先生曾经做了一次声情并茂的演讲。他十分擅长观察听众的表情。演讲的时候,他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大家想不想听听我是怎样读文章的?
台下的学生自然是十分高兴,异口同声地说:“想”。
于是,李先生开始声情并茂地读了一段文章,非常流利,非常好听。这个时候,大家被他地道的演讲水平吸引而流露出敬佩和羡慕的表情,他就马上提高了嗓音说:“你们想达到我的水平吗?”
学生们当然又是异口同声地说:“想”。然后他就开始向大家讲怎样做才能达到他的水平。
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全神贯注地听他讲如何学好演讲。如果李先生不注意下面学生的表情而按传统死板的方法自顾自地讲,学生多半会没有多大反应,心不在焉,认真听的人必定寥寥无几,自己演讲的目的也就不能达到了。
当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尤其是在与对方谈话的过程中,我们要留心他的每一个细微表情。在交往的时候,人们都会无意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除非他是一位不露声色的高手。
一般来说,愉快的表情较为明显,其特点是:
(1)嘴角稍向上翘起;
(2)眼睛微微闭合,鱼尾纹增多;
(3)眉部肌肉舒缓。
不愉快的表情特点有:
(1)嘴角下垂;
(2)面部下拉,双唇紧闭;
(3)双眉紧锁,有的皱成“倒八”字。
下面就具体的部位作一些详细的介绍。
1. 眼睛。眼睛是人们心灵的窗户,人的各种心思最容易在眼睛里表现出来。当对方认真地与我们交流时,他的目光一定会时不时地注视着我们。交谈当中,我们一旦发现对方显出疲倦的样子,比如两眼不时地看其他东西,此时就显示出对方已不想再听我们说下去,我们最好能够把握住时机,适可而止。特别是在与领导、上司交谈的时候,最忌讳空洞的眼神、废话连篇。
2. 眉毛。我们观察对方眉毛的变化最好要结合额部,因为二者的表情动作往往是连在一块儿的。当对方赞同我们的观点时常出现舒展双眉、额部肌肉上扬的表情;对方眉头突然紧皱一下,表示对我们的观点感到惊讶或否定。若对方一直皱着眉头凝视着某一个东西听我们讲话,那我们最好简短作结。
3. 鼻子。鼻子的表情动作一般不多,但含义通常较为明确。表示厌恶或不屑时,人们往往会耸起鼻子,愤怒时鼻孔张大,紧张时鼻腔收缩。若对方在谈话的过程中不断用鼻子叹气,则表示对方遇到了困难或不顺,希望能得到我们的帮助。
4. 嘴。嘴部的表情一般体现在口形的变化上。伤心叹气时嘴角容易伴随鼻子呼气而向下撇,欢快时嘴角会向上翘,委屈时通常会撅起嘴巴,惊讶时会张大嘴巴,忍耐、痛苦或思考问题时往往是紧咬下唇或紧闭双唇,龇牙咧嘴则是残暴者发怒的凶相。
我们通常可以从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和动作中,推测到那个人当时的心理情况,并能进一步了解到他的性格特征与真实意图。按照人们的日常行为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假若一个人正在专心工作时,忽然停下来沉默不语,并明显地流露出不悦的表情,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遇到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并且是突如其来的坏事。在这个时候,他因为难以承受一时的压力才会表现出如此失常的表情。他属于那种心理欲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又缺乏耐性的人,面对事情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只是惊慌失措,一般想不出什么好的处理方法。这种人的性格相对比较懦弱,缺乏坚强的定力,并带有一定的消极因素与守旧思想。这时,这种人是最渴望得到来自他人的帮助的,如果我们诚心实意地去帮助他的话,他会知恩图报,并把我们视作是其挚友。
假若某个公司职员对其上司有所不满,但只是敢怒不敢言,他就会装出一副面无表情的样子,做事情提不起丝毫的激情。此时,作为领导的就要留意观察属下的表情了,以便及时纠正自己所犯下的错误。
此外,还有两种毫无表情的情形。一种是漠不关心,另一种是根本没有放在心上,不屑一顾。此时我们最好不要打扰这类人,或与其谈论什么事情。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有人本来内心非常热情,可表面上像一块冷冰,他不愿让人轻易地就看出来。
综上所述,交往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对方的表情,抓住对方的表情才能知晓对方的真实情绪。从对方的面部表情察觉出对方心理的变化,对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不无裨益的。
把话说到点子上
说话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说到了点子上。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谁都离不开语言这个交流工具,学会说话是我们生活的调味剂,是我们事业的助推器,是我们社交的和谐乐曲。
学会说话,我们就能朋友遍天下,家庭美满幸福,事业如虎添翼。聪明之人说话时,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智慧之人说话时,恰到好处、弦外有音。如果我们想拥有出色的口才,就要学会把话说到点子上。
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伽利略在年轻的时候就给自己立下了雄心壮志,一定要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一番成就,他希望得到父亲的支持和帮助。
有一天,他对父亲说:“爸爸,我想问您一件事,是什么原因促成了您和我们妈妈的婚事?”
“我看着她顺眼。”父亲平静地说。
伽利略又问:“那您有没有娶过别的女人为妻?”
“没有,儿子。家里的人曾要我娶一位富有的女人,可我对你的母亲情有独钟,她从前可是一位温柔漂亮的姑娘……”
伽利略说:“您说得一点儿都没错,她现在依然风韵犹存,您不曾娶过别的女人,因为您爱的是她。您知道,我现在也面临着和您当年一样的处境。除了科学以外,我对别的任何职业都不感兴趣,因为我真正喜爱的是科学。别的对我来说毫无意义,也毫无吸引力!难道您要我去追求财富与荣誉吗?科学是我唯一想要的,我对它的爱就像是对一位美貌女子的倾慕……”
父亲说:“像倾慕女子那样?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伽利略说:“一点儿没错,亲爱的爸爸,我18岁了,已经成年了。别的学生,即便是最穷的学生,都已考虑到了自己的婚事,可是我从没想过那方面的事。我不曾与人相爱,我想今后也不会与人相爱。别的人都想找一位美貌的姑娘作为终身伴侣,而我只愿与科学为伴。”
父亲始终没有说话,他仔细地听着儿子的讲话。
伽利略继续说:“亲爱的爸爸,您有才干,但却没有力量,而我却能二者兼而有之。为什么您就不能帮助我实现自己的愿望呢?我一定会成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获得教授身份。我能够以此为生,而且比任何人生活得都好。”
父亲有点为难地说:“可我没有供你上学的钱啊。”
“爸爸,您听我说,很多贫穷的学生都可以领取奖学金,这钱是公爵宫廷给的。我为什么就不能去领一份奖学金呢?您在佛罗伦萨有那么多的朋友,您和他们的交情都很不错,他们一定会尽力帮助您的。也许您能到宫廷去把事办妥,他们只需去问一问老奥斯蒂罗·利希就行了,他了解我,知道我的能力……”
父亲被说动了:“嗯,你说得很有道理,这是个不错的主意。”
伽利略抓住父亲的手,激动万分地说:“我求求您,爸爸,求您想个法子,帮帮我。我向您表示感激之情的唯一方式,就是……就是我保证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最后,伽利略成功地说服了自己的父亲,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将父亲说服,那是因为他充分了解了父亲的心理,一步步诱其深入,每一句话都说到了点子上,最终把他的父亲说服了。
我们人类的行为都是由于心理的欲望而产生的,要想说服别人做某事,首先要投其所好、诱其深入,学会把话说到点子上。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说过:“如果成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
我们之所以会遇到沟通不畅或是失败的问题,是因为我们中的很多人对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往往认识不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问题究竟是出在哪里。
最让人感到可笑的是,有些人一旦沟通不畅,就会列举一堆的理由去解释沟通的失败,比如,他们会说“对方是个十分难缠的人”、“今天天气很坏,影响谈判的心情”、“昨晚没有睡好”……虽然理由各种各样,但都有一种共同的倾向,即把沟通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别人或其他的外在因素。这种倾向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服务偏差”。
“自我服务偏差”基于人心理上的一种自我防御本能,它导致人们对沟通问题本身的认知偏差,最终导致无法发现沟通中的真正问题。这种对沟通问题的不明了将直接导致模糊沟通,这就是那些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人不能达成沟通目的的原因所在。在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时,不仅要会说话,还要学会把话说到点子上,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明确沟通的目标。
心理学家指出,人们的思维并不完全符合客观、富有理性的逻辑思维,很多时候,因为认知过程本身固有的局限和动机等因素的作用,外界信息在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时会产生一些错误和偏差。其中,“自我服务偏差”通常会使人们主观臆断对方的心理和行为,朝着利己的方向解释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造成沟通不畅。
儿子:爸,我想买部汽车还差一点儿钱,你能先借我点儿吗?
爸爸立即反对:你才多大啊,就想开车?没驾照是不能开车的。
儿子:我都大学毕业了,还不可以开车啊!驾照我早考了,就是没车。
爸爸:你怎么突然想起要买车了?
儿子:每天上班不方便,地铁太挤了!
爸爸:那从明天开始我开车送你吧?
儿子:不用了,你又不顺路。
爸爸向儿子妥协说:那你开我的车,我坐单位的班车,这样总可以了吧?
儿子:我才不开你的车呢,太大、太笨重了。
爸爸不解地说:地铁你嫌挤,我的车你又嫌大,你究竟想怎么样啊?
儿子:哎呀,我就是想要买部新车。
爸爸:我的车刚买不久,还挺新的。
儿子:算了,不向你借了,大不了我把李强新买的那部车买下来,他要出国了,正想卖车呢。
爸爸很生气地说:你这小子,宁可买别人的车,也不要你老子的车。你说,这到底是为什么?我那车有什么不好吗?
儿子:我就是不喜欢你那车!
父子俩就这么谁也不让谁地吵了起来。
上述例子中,那对父子的沟通为什么会失败呢?做父亲的认为儿子想买车是为了上班方便,而儿子的真实意图是想买一部适合年轻人开的车。父亲觉得汽车实用最重要,儿子则认为自己的车子必须轻巧、时尚。不管是儿子还是父亲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就是沟通产生障碍的根源所在。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很多沟通问题产生的根源都是沟通双方的自我服务偏差所造成的交流障碍。所以,在与人沟通时,必须,把话说到点子上,这样我们才能够达到与人沟通的目的。
把握对方底线,交流事半功倍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我们内心深处都希望别人能够尊重自己的“底线”。
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住了对方的底线,就很有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一定不可试着去超越他人的底线。试想一下,一旦有人超越了我们自己的“底线”,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我们都会怒不可遏。我们自己有“底线”,别人同我们一样也有他们的“底线”。对于别人的“底线”,我们同样不可触碰。一旦伤害到别人的自尊,我们再想挽回或弥补自己犯下的错误,那将是很难的。所以,我们要在维护自己的“底线”时,也要学会尊重别人的“底线”。
19世纪末,法国的一家公司和哥伦比亚签订了合同,计划在哥伦比亚的巴拿马省境内开通一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运河。主持运河工程的总工程师就是因开凿苏伊士运河而在全世界享有盛名的法国人雷赛布。
雷赛布自认为主持这一工程不在话下,然而巴拿马的地理环境与苏伊士极其不同,工程进展得很慢,开始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于是公司陷入了一个窘迫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