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华罗庚还直接参与了学生运动。在一次激烈的示威活动中,北平学生群情激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与日本宪兵处于对峙之中。突然,一位学生发现了走在行列前面的华罗庚,大家深受鼓舞,一些犹豫不决的学生也加入了这浩浩荡荡的悲怆而又愤怒的队伍之中。
原国家科委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李寿慈在“一二九”运动期间,与华罗庚接触甚多,对于他关心进步学生、掩护受害者的事迹颇为了解。李寿慈于1935年秋入清华工学院学习。他与华罗庚不仅是同乡,而且两家还是世交,因而关系十分密切。刚到北平的李寿慈看到日寇侵略、冀东“自治”、北平危急,心中十分彷徨苦闷。一次,他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袒露给了华罗庚,他们之间有了一段不寻常的对话:
“你记得我们苏南有一位乡贤叫顾亭林的吗?”华罗庚问道。
“怎么不记得,历史课讲过,不就是《日知录》的作者昆山顾炎武吗?”李寿慈回答说。
“不错!你还记得他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吗?”“不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吗?”
“对了!就是这句话。今天北平十分危险,这是事实。而且我们国家整个都处在危险之中。因为日本佬想并吞全中国,并不满足于北平甚至华北。今天平津危急,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下,明天也可能南京危急。从你个人来说,读书是大事,但就全国来说,民众奋起救亡,才是大事呀!今天我们大家要多多体味顾亭林的名言,首先要在救亡图存方面多做些工作,要做到读书不忘救国才好啊!”
华罗庚的一番肺腑之言,对李寿慈影响很大,促使他加入了爱国运动之中。因此,他把华罗庚称作他走上抗日救亡之路的启蒙老师。
1936年2月29日,清华园遭了劫难。29军的步兵、大刀队、机枪队约四五千人,冲进校园,逮捕进步学生。李寿慈在危难之时,突然想起了华罗庚的吩咐:“万一有危险时,到我宿舍避一避。”于是,他走进三院,闯入了华罗庚的宿舍。可当他推门而入的时候,3个军警却正在盘问华罗庚。“糟了!他们怎么到这里来了?”李寿慈心中一惊。这时,屋子里的气氛已十分紧张。“你是干什么的?”一位好像是领头的军警大声问道。
“是学生。外面闹得很,哪儿都不准走,只好到华先生这儿来休息一下,顺便问问华先生一些大考的数学问题。”
“你有证件吗?”警官追问了一句。
“有!我叫王乃梁,一年级新生。”说完,李寿慈便小心翼翼地从口袋中掏出事先伪造好的借书证。几个军警正要凑一起看证件时,华罗庚开口了:“密斯特王!先坐下歇歇吧。有什么难题做不出,一大清早来找我?”华罗庚的话把军警们吸引了过来。“是啊!就要考试了,学校里还闹哄哄的,温课的时间都没有,真烦人!”
听了他们镇静自若的谈话,军警们没有找到任何破绽,便把借书证还给李寿慈,又对华罗庚说了一句“对不起”,便一起退出去了。
“好险啊!”华罗庚、李寿慈长出了一口气。“一二九”运动期间,学校当局曾以考试不及格为理由,勒令一些进步学生退学。当时,华罗庚担任的是大一的微积分课。有几位积极分子因忙于救亡工作而耽误了学习,成绩达不到及格。为了保护这些热血青年,华罗庚把他们的成绩基本上都提高一级,并称这种评分标准是“一视同仁,有所不同”。
1936年夏天,华罗庚回到了故乡金坛(他的家属一直未迁到北京)。在地下党员王时风的协助下,邀请从上海、苏州、南京、武汉等地回 乡的一些青年,在金坛初中创立了一所暑期补习学校,华罗庚亲自担任校长。他在家乡的土地上积极宣传北平的“一二九”运动,传播抗日救亡的思想,在不少青年的心目中点燃了为国献身的火花。
4.剑桥展风采
1936年夏天,华罗庚得到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每年1200美元的乙种资助,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英国剑桥大学学习。临行之前,华罗庚下榻于上海福州路的江苏旅社。他的朋友虞寿勋听说华罗庚来上海的消息后,立即前往拜访。
“你今日乘长风,破万里浪,远离故土,有何感想?”
虞寿勋问道。
“我没有太多的考虑,只想为祖国争光。”华罗庚的回答,使虞寿勋不禁肃然起敬。
华罗庚这次旅欧与周培源结伴。他们先从上海乘轮船到海参崴,再经过西伯利亚的茫茫雪原,来到柏林。最终到达伦敦。一路上两人促膝相谈,互相照顾,结下了很深的友谊。
当时,剑桥大学正处在鼎盛时期。在这座绿荫覆盖的世界著名学府里,云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精英,他们切磋学问,交流经验,徜徉于智慧之海。英国著名学者哈代,坐在当年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牛顿坐过的高背椅子上,发号施令,主宰着数学界。
华罗庚到达之时,哈代已去美国旅行。出发前,当他见到正在清华任教的数学家温纳写给他的推荐华罗庚的信及华罗庚的论文之后,曾给海尔布伦博士留下了一张条子,上面写道:“请告诉华先生,凡是从东方来的学生,都问我们多少时间可以获得学位,如果他愿意的话,他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而其他人通常至少要3年才能得到。”
当海尔布伦把哈代的意思转达给华罗庚时,华罗庚毫不犹豫的回答使对方感到诧异。
“谢谢你们的好意。我只有两年的研究时间,自然要多学点东西,多写些有意思的文 章,念博士不免有些繁文缛节,太浪费时间了。我不想念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学者。我来剑桥大学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学位。”
“东方来的人,不稀罕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者,你还是第一个,我们欢迎你这样的访问者。”海尔布伦很赞赏他的决定。
华罗庚当时拒绝求学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申请学位要缴纳不少费用,而他所能得到的资助又极为有限。在剑桥,华罗庚参加了一个研究小组。在这个小组里工作的有英国人哈罗尔德、达文 波特、李特伍德、拉依特以及德国人海尔布伦、埃斯特曼、汉斯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著名的数学家,对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他们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大家都喜欢活泼、勤奋而又聪明的华罗庚。
华罗庚利用剑桥大学良好的学术环境,在数论与分析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并在研究方面取得了大的突破。例如,三角和估计问题,是19世纪著名数学家高斯提出来的,一直被许多数学家视为畏途。而华罗庚仅用一年的时间就解决了这一问题。他的论文《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在伦敦数学学报上发表之后,震动了数学界,连数学大师哈代也对他刮目相看。
一天,哈代问他:“华先生,你这两年还做了些什么?”
华罗庚把他在华林问题、塔内问题以及奇数的哥德巴赫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告诉了哈代。哈代听后十分高兴地说:“好极了!我与赖特正在写一本书,你的一些结果,堪称‘华氏定理’,应该写进书里去。”哈代所说的书就是他与赖特合著的闻名于世的《数论入门》,书中包括了华罗庚的研究成果。
华罗庚在剑桥的两年间,写了18篇论文,先后发表在英、苏、印度、法国、德国的数学刊物上。他已成为一名成熟而有影响的数学家了。在回忆这段生活时,他很风趣地说:“有人去英国,先补习英文,再听一门课,写一篇 文 章,然后得一个学位。我听了七八门课,记了一厚叠笔记,回国后又重新整理了一遍,仔细地加以消化。”
正当华罗庚在剑桥展示风采之时,祖国遭受侵略的消息不时传来,他的心被忧国忧民的情绪所笼罩,再也无法静心于他的研究了。他心急如焚,归心似箭,放弃了可在英国继续逗留的机会,也谢绝了苏联科学院的盛情邀请,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