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之后,引起了极为强烈的反响。思贤若渴的熊庆来教授查遍了清华大学的“归国留学生名录”,仍找不到“华罗庚”三个字。无意中,一位祖籍江苏省金坛县的助教告诉了他华罗庚的真实身世与困难处境。经过一番奔波,聘请书从北平发出,金坛的初中生从此步入清华园。华罗庚登上了中国著名学府的讲坛。
1.清华教授熊庆来
当华罗庚在逆境之中刻苦求索、日益上进之时,著名教授熊庆来先生正在清华大学致力于中国数学科学的开拓性工作。
熊庆来,字迪之,云南省弥勒县人,生于1893年10月20日。1907年考入云南高等学堂,后又考入云南英法文专修科学习法文。从1913年起,留学于欧洲。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相继辗转于比利时、荷兰、英国和法国,先后就读于格勒诺布洛大学、巴黎大学、蒙柏里耶大学、马赛大学。1921年回国后,先任教于云南,在普及数学教育方面颇有功绩。1926年,熊庆来被聘为清华大学算学系教授,后担任算学系主任。
熊庆来教授执教之时,中国的数学课连专科教材都找不到。于是,他一边上课,一边自编教义,自己累得吐血,也从不放弃。熊先生很注重培养中国自己的数学人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生平最大的乐趣是培养年轻人。”严济慈、钱三强、赵九章、赵忠尧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曾受过他的教诲。
20年代末,熊庆来也看到过华罗庚的论文,但并未引起足够的注意。可是,当他读到华罗庚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时,禁不住拍案叫绝,他为作者的锐气与智慧所折服。
“这个华罗庚到底是个什么人?”他询问周围的数学教员。
“手笔如此不凡,可能是在哪个大学里任教吧?”一位教员回答说。
“就他的功底来看,像是留过洋,也许是个留学生。”
另一位教员猜测着说。
“这可不是个凡夫俗子啊!立论如此独到,并有如此胆识,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找到他!”决心已定的熊庆来教授查遍了清华大学的归国学生名录,仍找不出个“华罗庚”来。但他不灰心,相信总有水落石出之时。
有一天,熊先生又提到这位华罗庚,一位名叫唐培经的助教插了话:“噢,我知道他。他与我同乡,是我弟弟的同学。他可不是什么留学生,也没进过大学校门,只念过初中,听说正在金坛中学当庶务员呢!”
“是吗?如此看来,这个年轻人更不简单了,我要把他弄到清华来。”熊先生显然十分激动。
此后,熊先生亲自与学校有关部 门交涉,要求聘任华罗庚。经过一番周折之后,校方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他找到了唐培经,要他立即与华罗庚联系,并特别吩咐,写信太慢,可通过电报联系。
当华罗庚得知熊庆来教授的意图之后,激动得流下了热泪。以前,他多次拜读过这位数学大师关于整函数和亚纯函数方面的精彩论文,可他怎么也没想到,熊先生会如此关注一个偏僻之处的无名青年。至于去清华大学工作,这更是他做梦也没想到的。
可惜的是此时的华罗庚大病初愈,家境贫苦,连去北京的路费也凑不出。但这一切熊先生又哪里知道呢?他未见华罗庚赴京,便焦急地写信催问,信中说:“假如你不能到清华来,我将专程赴金坛拜访你!”在信中,熊教授把华罗庚称呼为“华先生”。
这位陌生者的殷切之情深深感动了华罗庚一家。华罗庚向亲友借了一笔路费,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告别了故乡,踏上了北去的列车。
2.步入清华园
1931年8月的一天,唐培经受熊庆来教授之托,挤在北京火车站的出口处,迎接来自金坛的华罗庚。他手里拿着一张小照片,对着熙熙攘攘的旅客寻找着照片上的面容。怎么回事?一个一个都对不上呀!直到最后,他才看见一位跛足青年一颠一颠地走了出来。“就是他!”唐培经心里一喜,连忙迎了上去。后来,当唐、华二人来往甚密、成为至交以后,唐培经曾跟华罗庚开玩笑说:“哎呀,早知道你是个瘸子,我何必费那么大劲,根本用不着对照片,一眼就认出来了!”
华罗庚来到清华,立即得到了熊庆来教授的接见,经过几次交谈之后,熊先生更加认定这位身体瘦弱、患有严重腿疾的22岁的青年人肯定是“一匹千里马”。他曾断言:“华罗庚他日将成为异军突起之科学明星!”
可是,眼下熊先生却遇到一个难题,即怎么来安排华罗庚的工作呢?当时,要在清华这样的高等学府任助教,必须有大学毕业的文凭,即使当个助理员,也起码要高中毕业。经过再三考虑,熊先生决定让华罗庚在算学系任助理员,工作任务是整理图书,收发文 件,代领工具,绘制图表等,每月工资为40元,仅相当于助教工资的一半。尽管报酬很低,但华罗庚十分珍惜这份工作,他勤劳刻苦,细心周到,深受同事们的好评。几十年之后,他在回忆当初当助理员的生涯时曾说过:“我去清华时,系里的图书散放在小屋子里的地上,乱七八糟。我把它们一本本地整理好,归类放齐。我只要闭着眼睛一摸,就知道哪本书放在哪里。”
一到清华,华罗庚便一头扎进了图书馆里,每天都沉浸在对数学文献的研习之中,常常只睡四五个小时的觉。就这样,他以惊人的勤奋与毅力,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攻下了算学系的全部课程,并自学了英文、德文和法文。
当时,华罗庚的办公室就在熊庆来办公室的对面。谁去找熊先生,都会碰见他。此时的华罗庚不仅健谈,而且幽默风趣。因此,结识了不少的朋友,很快便成为全系的活跃人物。
有一天,数学家徐贤修来到清华园,跟华罗庚很快就熟悉了,并且谈得很投机。徐贤修问道:“你是这里的教授?”
“不是。”华罗庚摇摇头。“那你是这里的学生或研究生?”
“不是。”
“那你一定是管系务的先生吧!”“也不是。我是这里的‘半个助理’。”“半个助理?此话怎讲?”徐贤修更不明白了。
“大学毕业的当助教,高中毕业的当助理,我只是初中毕业,所以当个半个助理。”华罗庚的话使徐贤修很吃惊。
清华的学习与工作使华罗庚大开眼界,知识水平也大为提高。仅一年多的时间,他就在国外的数学杂志上,发表了3篇用英语写成的数学论文,引起清华学人的关注。1933年,清华大学的教授会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就华罗庚的任职问题进行讨论。会上,教授们各抒己见,争论激烈。有人主张,像华罗庚这样的优秀青年,理应破格录用,让他做助教;有人则拍案反对,认为清华园应有起码的制度与规矩,一个初中生怎能登上大学讲坛!争论的结果是:清华大学打破以往“记录”,提拔华罗庚为助教并担任微积分课。
从1934年到1935年,华罗庚除了任教之外,把大量的精力投入研究之中。3年中,他发表了21篇高质量的论文,从而声名鹊起,令同侪佩服。在此期间,他被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董事会委任为乙种研究员,并被清华大学破格提拔为教员。
3.爱国赤子心
华罗庚从小就有爱国心与责任感,向往民主与自由。当轰轰烈烈的“一二九”运动爆发之时,华罗庚被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所感动,他时刻关注并随时准备加入这一爱国运动。他的好友与同乡王时风曾回忆说:“那天,黎明时分,罗庚同志也起得特别早。他夹着一本厚厚的数学书,随从游行示威的队伍到校门,目送同学逆朔风、踏积雪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