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7月22日至8月1日,在英国达勒姆举行了国际解析数论大会,与会者达100多人。华罗庚也应邀参加了这次盛会。他的学生潘承洞与王元也从国内赶来(陈景润因故未能参加)。王元作了题为《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报告,潘承洞作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报告。不少人以“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赞语评价这两个报告。一些人还向华罗庚祝贺,为他培养出这样的杰出人才而高兴。一位印度学者听说华罗庚也来了,他紧紧握着华罗庚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华罗庚赴英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欧洲,他收到了许多邀请函。10月下旬华罗庚离开伦敦,来到了荷兰。在荷兰的学术活动,仍然极为成功。一位在荷兰留学的美国学者听了华罗庚的报告后,给他写信说:“您在埃因霍温的演讲,真正令人赞叹不已。您向大家表明,一个好的学者,即使是在最恶劣的逆境中,仍然能做出出色的成绩。您使我们这些生活在安逸与稳定环境中的人们只能感到羞惭。”
1979年11月,华罗庚登上了法兰西这块美丽的国土,在这个崇尚英才的国家里,华罗庚 第一次戴上了荣誉博士的桂冠。11月9日这天,身穿灰色中山装的华罗庚来到了南锡大学礼堂,参加学位授予仪式。
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仪式开始了。大会主席用法语向与会的100多位博士介绍了华罗庚的学术成就,并宣读授予他学位的决定。突然,乐队奏起了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大会主席在国歌声中,把红白相间的绶带披在了华罗庚的身上,随后给他颁发了证书、勋章 和纪念章。几天以后,法国科学院在巴黎召开了院士大会,隆重欢迎华罗庚的来访。
历时9个月的西欧之行,使华罗庚感受颇多。他不止一次地对身边的人说:“如今国际上涌现出一批很有成就的新人,可我国由于‘四人帮’的干扰,在教学人才方面也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现象,急需多做努力,加以培养。当然,我们在某些领域还是有成就的,应该树立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心。”
3.如愿以偿
正当华罗庚访问伯明翰时,从遥远的祖国北京传来了一个令他激动不已的消息———1979年6月13日,他被批准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做了很大的努力,他曾于1963年、1964年、1967年、1979年多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深感自己的命运应该与中国共产党结合在一起。
在1979年3月25日即出国讲学前的一份申请书中,华罗庚写道:“虽然现在蒲柳先衰,心颤,眼花,手抖,头发白,但决心下定,活一天就为党工作一天,活一小时就为党工作一小时。对党,对人民,对祖国起些微薄的作用。”
当这位69岁的老人,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收到了渴望已久的入党通知书时,他又一次激动了,他不知道用何种言语来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境。
回国之后在1980年的元旦,华罗庚遇到邓颖超,她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同志,新党员”。华罗庚极为感慨,觉得这六个字正是他一生的最好总结。于是便写了《破阵子·奉答邓大姐》一词,并附另外一首《党员本色》,来抒发自己的激情。
破阵子·奉答邓大姐
五十年来心愿,三万里外佳音。
沧海不捐一滴水,洪炉陶冶砂成金,四化作尖兵。
老同志,深愧作,新党员,幸勉称。
横刀哪顾头颅白,跃马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
党员本色
实干,苦干,拼命干。党员本色。空话,大话,逢迎话,科学罪人。实践的真理,历史证忠贞。
聚沙成塔塔不固,长城哪能一夕成,所赖在坚韧。
华罗庚还为这两首词写了这样几句题注:“申年元日邓颖超同志以‘老同志,新党员’相勖勉,顿觉先总理音容宛在,典范犹存。行学先总理,从严从实,戒夸戒浮,为党为国为人民而鞠躬尽瘁。”
1982年2月27日,邓颖超即写信给《支部生活》杂志,推荐发表华罗庚的词。她写道:“他的诗,使人读了很受教育,很受鼓舞。科学家的态度,雄心壮志的誓言,跃然于诗句中。我非常赞成你们在《支部生活》中刊登。”
在向党组织倾谈自己入党后的打算时,华罗庚诚恳地说:“当然,人贵有自知之明,我这个人的‘爱国’二字还算可以做到。但距离共产党员的标准还相差极远,好在初学写字的按样描红,有不少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在,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去,有信心是会走上轨道的。我也冷静地思考过:我受党的教育早,而入党迟;我偏得于毛主席、周总理的教导多,而进步慢。这反映了我内在的缺点,我非用加倍的努力赶上去不可。有利的条件在于科学的社会主义大道上讲的是实事求是,不说空话大话,老老实实地干,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而干,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干,我要把余年奉献给祖国,奉献给人民,奉献给党,奉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4.故乡情深
1980年暮春时节,华罗庚及其学生们来南京了解统筹法与优选法推广的情况。他决定利用这次机会再回 一趟令他魂牵梦绕的故乡。
5月20日,华罗庚出现在金坛的街头。“华罗庚回来了!”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父老乡亲的耳边。“华教授,老校友,我们欢迎您!”一条大幅标语横挂在金坛县中学的校门口。师生们举行了隆重而热烈的欢迎仪式。
华罗庚的前辈、师长、旧友都来了,他们的手紧紧地握着,有说不尽的千言万语。
“师母好,陈老师好!”当年迈的陈淑老太太被人搀着进来时,华罗庚连忙迎上去,用金坛话亲切地叫好。
“好,好,你也好吧!”这位师母打量这位年亦古稀的学生,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她用颤巍巍的双手把新版的《神曲》送给了华罗庚,以表达她对华罗庚的感谢与对已故丈夫的深切怀念。“如果维克先生冥中有知,见你回来了,他也会含笑九泉的!”
“谢谢,谢谢!”华罗庚双手接过《神曲》,王维克先生的音容笑貌又在他脑子里闪现。尽管王先生早在1952年就匆匆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但华罗庚却总是想起他、感念他。
在金坛中学建校58周年的庆祝大会上,蔡志成校长亲自给华罗庚戴上了“金坛县中学”的校徽,并热烈欢迎他讲话。华罗庚激动地说:“今天我非常高兴地回到母校。刚才蔡校长说,今天是我们母校建立的58周年。我是这个学校的第一班学生。”“国外有人问我是什么学历,我总是跟人家说,我的最高学历就是初中,金坛县初中毕业。一直到去年才发生个变化,法国给我荣誉博士学位了,以往都没有。”
华罗庚还讲了自己所经历过的一些事,鼓励家乡的孩子们要刻苦读书,多掌握知识,将来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
这次金坛之行,抚慰了他那颗浓浓的思乡之心。多少年来,他走遍了天涯,但无论走到哪里,对故乡、对母校的深情始终未变。在北京居住时,他最高兴的事情便是金坛来人。这时,他总会高兴地说:“金坛人终于来了,我们可以说金坛话了!”有时,说到兴头上还要问问旁边的人:“我们金坛话好不好听啊?”尽管常年旅居外地,但他还是能说出地道的金坛话来。“亲,亲不过故乡人;香,香不过故乡茶。”华罗庚的这句话正是他那浓烈乡情的写照。
1982年8月1日,金坛县中学的一些校友在北京友谊宾馆聚会庆祝金坛县中学创办60周年。这一天,华罗庚虽然大病初愈,但还是准时赶来。会上,他说道:“今年是我们母校诞生60周年,她和人的60寿辰不同。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人说万岁是不科学的,人老了会衰退。我今年72岁了,以后还能活多少年?不知道。而母校是会永远延续下去的,不说万岁,千岁是有可能的。我相信我们的母校一定会进步,一定会永葆青春,后来居上,一代超过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