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第一章第二节暖壶壳中的经济头脑
施正荣被施家领养之后,一直在施家长大。由于是在农村,又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生活比较艰难,而施母在抱养了施正荣之后,又陆续生了三个孩子,这样,一家六口的生活负担又大大加重了。为了养家糊口,施正荣的养父在生产劳动之余,从镇上的竹器加工厂里揽了一些编暖壶壳的活来做。江苏扬中自古以来就有生产竹编工艺品的历史,种竹养竹、编制各种竹类生产和生活用品是很多扬中人的习惯,也是当地农民养家糊口的一技之长。施正荣的父亲从小生长在这样一个竹艺编制的环境之中,对这门手艺自然是轻车熟路,编制竹器就成了他最现实的兼职门路。
同样被这个传统竹器编制氛围熏陶的还有施正荣。小施正荣只要没事,便静静地坐在养父的身边,看着他编。久而久之,施正荣便把这一套编制流程给看会了。好奇的他趁着养父母不在的时候,偷偷折腾起暖壶壳编制的活来。一开始,由于手工不熟,锋利的竹片把施正荣稚嫩的小手割出了几道口子。施母回家后,看到施正荣手上流血的伤口,心疼地让他以后不要再编了。但此时的施正荣倔劲上来了,心里想着,人家能编好,我为什么就编不好?于是,他坚持着编完了他的第一个暖壶壳。对自己的成果感到兴奋不已的施正荣自此爱上了编竹器,越编越起劲,一开始要几天才编完一个,渐渐的,一天能编好多个。直到后来,一发不可收拾,连大人都赶不上他的速度了。施正荣也因为自己的兴趣,赚到了一笔不小的收入,为家里减轻了不小的负担。
除了编制竹器外,小时候的施正荣还经常参与各种农活。施正荣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和绝大部分农村的孩子一样,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农村里插秧种田。清晨出门劳作,日落而息。天天在泥地里摸爬滚打,又饱受蚊虫叮咬,滋味非常难受。很小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读书,一定要考上大学,一定要走出这片小天空。”
在回忆家庭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时,施正荣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养母,另一个便是他的爷爷。“母亲对人特别好,那时候我家附近有一些外地来的工人,过年过节的时候,母亲就把他们请到家里一块儿吃饭,平时帮助别人她也总是很舍得,这让我长大了以后懂得要和别人分享。”
如果说施正荣的慈善意识源自他的养母,那么他的经济头脑最初则应该归因于他的爷爷。“他解放前就是帮助寺庙理财的人,很有经济意识。他从小就告诉我,钱不是省出来的,是挣出来的。那时候不让做买卖,但他还是能找机会在附近几个县做些小生意,所以家里经济一直都挺好的,印象中我就没有挨过饿。”一谈起爷爷,施正荣的脸上便洋溢着幸福、感激与思念。
施正荣的养父母虽然是农民,但是经济条件还没有到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的地步,加之爷爷善于理财,施家的经济状况应该还算过得去。之所以不是特别宽裕,很大的一个原因便在于添丁这个问题上。
施正荣在这样一个生活环境下,目睹了生计的艰难,他很小的时候便学会了怎样为家庭分担一部分责任,这为他日后在学校刻苦努力,在国外留学时艰苦奋斗,以及在办企业的过程中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做好了铺垫,打下了基础。因为从小成长在贫困的环境,施正荣养成了俭朴的生活习惯,即便他现在生活上富足了,他也没有丢掉这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