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峰寺是庄严肃穆的。我每年都要来到炉峰寺朝拜。这是我一生中最崇拜的一座大寺之一。我为这寺题下了一首诗。我是一个小小的很不起眼的文人,不能为炉峰寺增添些许的光彩,我只能通过文字这种方式,表达我的敬意。我在想:炉山是中国“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太出类拔萃了,它是游子的自豪和骄傲。
2011年4月28日
寻访贵安古廉碑
去年春天,我们连江县作协会员到贵安采风,寻访贵安古石碑。
这块石碑立于距贵安村不远的溪岸田畴。碑高1.5米,宽0.7米,厚10厘米,用普通的花岗石刻成。碑文曰:“连江光临里,值省道之冲,凡邑宰参谒上司及公务往返,中伙概出本里,现役益创。自明季,里中富室之私敬也,迄沿成例,吏书夫役供亿浩烦,里民病之。无锡王侯讳仁灏,号遹林,来宰兹邑,廉其清,饬示禁革,夙弊顿除,勒石志德云。清康熙癸亥正月吉旦光临里士民公立。”因此,人们就称之为“廉碑”。
据当地学者游先生介绍:贵安位于连江西北角,与福州只一山之隔,古时是省城福州通往江浙古驿道上一个驿站。驿道上进京赶考的士子、往返的官宦,以及商贾小贩、行人过客络绎不绝。当时贵安汤岭十分繁华,建有客栈、商店、酒家,招徕过往行客。清朝施琅将军奉命回闽准备收回台湾时,福建的地方官员就在此驿站迎候。贵安重峦叠嶂,温泉丰沛,溪流缠绕,风光迷人。传说贵安潘溪盛产一种鲑鱼,肉质鲜嫩,诱人口津。山上的茶果也是香气袭人。更为奇特的是中原地区的美食拉面也传到这里,添以海鲜佐料,丰润爽口,声名远扬。于是有官吏每每借机到此巡察,少不了摊派吃住费用,此弊端沿袭长久,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后来王仁灏主理县治,不仅心生恻隐,而且率先垂范,禁革时弊,遏制了鱼肉百姓之风,当地百姓无不拍手称赞。为尊崇王仁灏德行,贵安民众自发修碑倡廉,历史上就留下了这段立碑佳话。
游先生还讲了一些轶闻。有一次,福建名人萨镇冰来到贵安,看到倒伏在地的廉碑,感触颇深,说:“这是珍贵的文物啊!”萨镇冰曾任海军总长,在“闽变”失败后避居西溪,居所与贵安甚近。此间,萨镇冰经常深入民间访贫问苦,“云行雨施,品物流行”,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他耳闻目睹了当时官府苛捐杂税,民间匪盗横行,民不安生的状况,对百姓十分同情。
一天,他来到汤岭饭店,老板林新利向他诉说,饭店常受官兵白吃、白喝、白拿的欺侮,生意难做。萨老听了,当场题写“协利”二字,落款“民国十九年秋,萨镇冰书”。他对林新利说:“你将它挂起来,看看能否镇邪。”悬挂上这块有萨老大名的招牌,竟让那些心术不正和企图敲诈勒索者望而却步。生意好转了,老板林新利不忘给萨老送去“润笔费”,被萨镇冰婉言谢绝了。他只要求,请乡亲们把古廉碑扛回来,重新移立在村口路边,以警示后人。说也奇怪,自从重立廉碑之后,贵安就多了一份安宁。从此,萨老重立廉碑一事传为美谈。
又有一次,萨老在一户百姓家听到一件事:凤城下里街木桶店老板仗势欺人,买了洋头村陈伙二一批杉木不还款,陈去县衙告状反而败诉。萨老听了义愤填膺,当即在名片背面写了“以碑为镜”4个字,交陈伙二面呈连江县长。县长见了名片不敢怠慢,责令木桶店老板如数还清杉木款。于是有人写诗赞萨老功德,诗曰:“南极星辉映紫薇,无争无忤古来稀。骅骝开路腾千里,骥骐伏槽隐万机。地避青山凭啸傲,功高横海识崔巍。西溪有幸居耆老,齿德俱尊映夕晖。”
春光明媚,风和日丽。伫立在廉碑前,品味着廉碑的传说故事,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股清风仿佛从遥远的地方吹来,它带着温暖,透过我的肌肤,渗入我的心房。
2008年3月10日
含光禅寺与含光塔
连江含光禅寺,位于敖江南岸的江南乡下斗门村。因村后秀丽的山峰,状如斗,称斗门山,故山上禅寺又称斗门寺。斗门山平原起突,地处县城东面,含光禅寺的“含光”,即“衔光”的谐音,有衔来阳光之意。每当旭日东升,含光禅寺便迎来第一缕阳光。离含光寺东北面百米远的斗门山巅,建有一座地产红砖垒砌8角7层楼阁式的含光塔,它可与河南济湖县7层26米高的延庆寺舍利塔相媲美。彻夜通明的塔灯和几根光束,把偌大的县城装点得金碧辉煌。古往今来,它是连江县标志性建筑之一。
含光寺,距县城5公里,如果敖江三桥通车了,车程将节省三分之二。含光寺,掩映在绿树丛中,环境十分清幽。一条公路直通寺门口,善男信女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寺左前方近在咫尺有一棵重阳树,高大挺拔,枝叶蔽天盖地,系乡贤明朝兵部尚书吴文华手植,被冠名“尚书树”。相传,这位尚书晚年辞官归故里,重修了含光塔,募建了含光寺,手植寺前重阳树。如今,三者成了斗门山三大亮丽的风景。
含光寺占地面积50多亩,总建筑面积1103平方米。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依山而筑,后几经兴废。其间,清乾隆辛酉年(1741)和民国乙卯年(1915)两度重修为最,建筑面积243平方米。寺院坐北朝南,四扇三间,单层石木结构。前座天王殿,供奉弥勒佛;中座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柱镌“含在名山开佛阁,光从法雨惠人寰”、“静观甘露年年盛,斜栽重阳岁岁春”的楹联;后座大士殿,供奉观音菩萨。1978年,当地信众又集资捐建双层建筑面积180平方米的斋房、寮房等。“三殿堂”分布在同一条中轴线上,错落有致。均以石头砌基,四周围以风火墙,木柱、梁、椽,灰瓦盖顶。近年又募建新大雄宝殿780平方米。俗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依我看,寺不在大,有佛则灵。它虽然规模不算最大,但香火鼎盛,是连江200多个寺院中属知名寺院之一。1980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斗门山是一处风景区。敖江碧水萦绕脚下,沈海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似玉带飘然而过,含光宝塔如利剑刺破苍穹,加上含光寺晨钟暮鼓,佛灯长明,香火鼎盛,依山傍水,乃一方福祉吉祥之地。在县城远眺,含光塔巍然耸立,在人们心目中耸起景仰再三。每逢九九重阳登高日,乡贤名士、八方游客,慕名而至,一睹风采。再品读含光寺内珍存的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碣碑及现代新勒石碑墨宝时,仿佛在品读一部古往今来厚重的史书。斗门山成了观光旅游雅集之胜地。
登高望远,凭塔鸟瞰,令人心旷神怡。眼前,敖江工业区厂房林立,县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文笔春烟”、“宝华晴岚”等连江诸胜,以及东南面秀美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顺着高速公路延伸,听着高铁上列车轰鸣,未来的憧憬,殷切的热望,也在升级!
2010年10月12日
玉华寺今昔
玉华寺坐落在覆釜山东南面的南塘村玉华山上。
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僧乐吾采药洞中所建,清康熙寺圯。雍正十一年(1733)陈修士、吴云达重建,乾隆二十五年(1760)重修。民国版《连江县志》载:清朝知县程延栻记曰:“寺距城南八里许,岭路复叠。至则敖江环其前,县城束其表。远近层峰环抱,众壑幽邃。有破屋三楹,屋左折,有一片石,纵横可半亩,龛祀古佛,其中仄径,蛇行而出,有楼二间。距楼10数步,有洞深10丈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由于兵荒马乱,寺被火焚,只剩一个观音洞和几尊佛像。“十年动乱”期间,又被耕山队当作牛栏。
岁月如歌,几经曲折磨难的玉华寺重新焕发生机。1978年3月,覆釜山比丘僧悟有移锡玉华寺,用自己的积蓄购得观音洞和一块杂地,含辛茹苦“农禅并重”,惨淡修持,并募捐20多万元人民币。至1989年,先后重建了大雄宝殿、大士殿、僧房、斋堂等7幢19个厅堂,建筑面积565平方米,恢复了正常的佛事活动。1980年,连江县人民政府把玉华寺以及周围景点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佛光照古刹,门庭度众生”。玉华寺最古老的庙宇当属观音洞,洞以天然的花岗岩叠嶂而成空穴,高3.5米,面积约30多平方米,不着片瓦,风雨不侵。东、西、南三面岩石互相衬托,正北敞开一面。内设神龛,奉祀观音佛祖,龛上门额“佛光普照”,楹联“无窐无碍无烦恼,有因有果有普提”。靠东面石壁上,18尊青石雕罗汉,高仅50厘米,形态毕肖,栩栩如生,似乎抒发“根深浓厚皈三宝,心发行薄造声开”的感慨。
观音阁东面约10米处,便是雄伟壮观的大雄宝殿。大殿依山就势而筑,高10.8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为砖混木质结构。殿内几根花岗石圆柱,伟岸挺拔。屋顶几乎全由斗拱支撑,造型古朴雄伟。殿堂上部中央呈圆形,顶面别出心裁,形成巨大的云形驼峰,团巢雕饰瑰美,飞天壁画,呈技艺之精湛,造型之美观,构件之和谐。
大雄宝殿大门匾额,为赵朴初手书,宝殿面阔5间,进深6柱。大殿走廊前的两根青石龙柱雕镂的龙身活灵活现,大门两侧的对联中,有一副楹联“古刹飞翠常凝雨,玉华真姿不籍春”特别醒目。大殿正中,安放着如来佛祖脱胎漆大佛等庄严坐像,其中释迦牟尼像,高2.6米,身穿金饰通肩大衣,头上螺发结髻,双耳垂肩,明目灵眸,坐于莲台上,形象庄严慈爱。释迦牟尼两旁侍立着摩诃迦叶和阿难。释迦牟尼背后为“西方三圣”,中央为阿弥驼佛像,左右两侧分别为观世音像和大势至像,金身质地,十分传神。
玉华寺周遭,花木扶疏,红得像火焰的杜鹃、白得像玉石的百合花,还有高洁馥郁的兰花。大殿西边的两株古老山茶花树,绿的叶,粉红色的花,如同从春雨洗浴过一般鲜美瑰丽,青梗上,花蕊中,几只蜜蜂嗡嗡鸣叫,一派生机。
2005年,从南塘口进寺的5公里水泥路通车,消除了信士朝拜跋涉之苦。大殿前方的观华亭、华阳亭、怀乡亭、华瑞亭等一副副楹联,让人从一个侧面感受着玉华寺的厚重文化。“坐揽星罗三径月,胸涵雨露四时春”,“纵观敖水一泓横似岸,俯瞰东峰群岫列如屏”。使人看到的不仅是隐没山水的寺院的淡泊,同时看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望。
古代八闽文人墨客喜欢玉华寺,常有踏青寻胜之举。殿堂亭榭,有写景抒怀的楹联;星罗棋布的裸岩,有摩崖石刻;志书报刊,有风格恬静的散文随笔;还有名人贤士、达官显贵吟咏的诗词,其中有闽进士曹学佺的诗:“法派传金粟,空门号玉华。龙文为贝叶,鸟迹污袈裟。深得医王意,能令众病差。晨昏参铁佛,无树亦开花。”这些都为玉华寺增添了更深厚的文化意蕴。
2007年12月7日
座洋山回峰亭记
盛世之年,洋门座洋山红色旅游区首期开放,古老的回峰亭修葺一新,朴素优雅,如星光点缀苍穹,烘托一道独特的风景。
座洋山距连江县城15公里,离福州市区40公里,是正在修建的福州贵新隧道东面连接同三高速公路连江段的交汇处。这里峰峦起伏,流泉叮咚,绿树成荫,山花吐芳,山脉绵延东湖、长龙、丹阳、浦口、透堡、敖江等地。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是闽东革命根据地之一。
从洋门村折东,爬坡徒步座洋山,过了一道道弯,一片片林,一段段崖,仰视山口,眼前一座十多平方米的回峰亭,矗立于山间,在秋日的阳光照耀下,静立、肃穆。
回峰亭修旧复旧,坐落在东湖、长龙、敖江三乡镇接壤的座洋山中。亭子没有石基,没有砖墙,没有水泥钢筋做建筑材料,只是几根木柱,支撑着竹的梁、竹的檐、竹的“瓦片”,成尖顶钟状。这些竹是山上土生土长的,碗口一般粗,色泽澄明,亮丽内敛,表面饰着薄薄的桐油,防雨避风,淡淡的嫩黄,有些浅浅的棕褐映在其中,虽然麻竹的颜色有些枯老,缺少现砍现伐的光鲜,但看起来意蕴更久远淳厚。亭子全是竹的武装,依稀让人领略“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诗情画意。亭中那种隐隐弥漫,深深沁入精神里去的竹韵,融入山野的气息。
信步山前亭后,我们津津有味地聆听同行里人、老红军后代——广东省委党校陈学霖教授,口若悬河地介绍回峰亭,以及座洋山厚重的历史文化。
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屡屡骚扰我县,民不聊生,邑人抗倭英雄陈第,从县城抄山路,跋涉洋门古驿道,出没座洋山回峰亭,翻山越岭,奔赴“马透赤”抗倭主战场,戚继光将军果断地采纳了他的“平倭策”,在马鼻海滩,把倭寇打得落花流水。
1911年3月,座洋山下的赤子——吴适,踩着被雨水洗刷的山道石子,浑然不顾荆棘羁绊,多次秘密聚众于回峰亭,终率连江26名志士,从透堡棋盘堂出发,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10名烈士忠骨葬于广州黄花岗,于是,便有了国父孙中山“闽之连江、粤之花县”的美好赞赏。
1931年,中共福州市委巡视员邓子恢,连夜秘密潜越座洋山,过回峰亭,赴透堡指导杨而菖发动农民暴动;第二年,革命家陶铸也跋涉回峰亭,冒雪到丹阳文朱领导游击斗争;1933年,闽东特委叶飞,途经洋门岭时,机智地甩掉两个尾随的敌特盯梢,拐进了回峰亭密林之中,脱离了危险,在山面(长龙)区红军游击队的掩护下,在丹阳庄里召开连罗县委扩大会议,后转道闽东地区的福安等地巡视指导革命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