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原占地十余亩,前后共三进。令人遗憾的是,这座很是著名的古代书院,现在内部已破损不堪,亟需全面整修。不过书院的围墙与大门、侧门保存尚好,石制院匾“曲水观澜”今亦完存。院前几株苍老的大榕树见证了书院的历史沧桑。
华严寺
古寺位于店前村。它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古寺的五大门上方的“华严精舍”白莉石横匾,系清代书法家吴大澂题撰。因此,该寺亦称“华严精舍”。
佛寺原由寺大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张真君楼等组成。笔者读小学时常到寺里玩耍,最喜爱在放生池旁假山里玩捉迷藏。从1950年起,闽侯专员公署、地委以及闽侯县政府等单位进驻螺洲,华严寺便被征用,好像曾一度作为临时的拘留所。至于后来华严寺命运又发生什么变化,即使是螺洲本地民众,似乎也不是很清楚,只能感到惋惜和无奈。该寺现为某医院所占用。
根据近期福州仓山区有关单位编辑刊印的《白花仙洲——古镇螺洲》画册里对“华严精舍”图文并茂的介绍,古寺旧貌已经有了不小的改变,但放生池遗观尚在,“华严精舍”建筑外观也基本保存完好。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该寺将得到全面的修复,这也是螺洲广大民众长久以来所期盼的。
画册里对原华严寺作了追忆性的文字记述,颇为简练,翔实,特加借引:
原寺正殿祀释迦牟尼,为黄木雕像,佛额嵌钻石。左右为文殊、普贤,旁列十八罗汉。大殿中央悬佛灯,上书波罗密经,东廓悬钟,钟有铭文,右廊设鼓。檐柱有对联,一为“四大皆空,古有此堂何敢废;一江无际,人谁彼岸得先登”。大殿正面为龙眼木雕弥勒佛,上有纪年与刻工石。寺东为张真君庙,庙后为积香厨,寺西为诵经斋,种植芭蕉,绿荫满院,过圆月门,内小斋即诵经处。其后有池塘,环以树木,池后有小轩,正面悬匾“田声簃”,两边对联为“随喜开兰若,忘机听桔槔”。寺前种梅数十株。数米外为大水池,池边种有水海棠,池中有亭阁翼然。寺后为大土殿,临水种紫竹百余。
寺后书斋“田声簃”是陈宝琛创办两等小学之所,故名华严小学,面积二亩,前后两幢土木结构楼房,雨盖走廊联二幢之间。前座楼下大厅,是学生集合的场所,壁间挂通告牌。厅前临池,护以长栏及美人靠。东廊是仪器室,有阳光谱分析仪、岩石和动植物的标本、飞潜模型、橡胶人体生理解剖模型、人体骨骼结构样本等。池中假山为澎湖岛礁石及吴甚石。西南正壁楹书一对“枇杷晚翠,桂树冬荣”,旁边教师室,窗格为黑木拼字,为“梅开月上,竹桠风来”。楼上东西房为教师宿舍,雨盖走廊直通后楼。后座楼上正间为礼堂,两旁为教室,四面雨盖环廊。外有郑板桥楹联“霜熟稻梁肥几村丰乐社;灯红楼阁迥一片读书声”。学校虽小,却培养了不少人才。抗日期间,学生秘密结社,探求革命真理。部分学生参加地下党支部游击队,多为骨干,为革命作出不少贡献。
内涵厚重的名人故居
陈氏五楼——帝师陈宝琛故居
帝师即指清末代皇帝溥仪的师傅陈宝琛。其故居由“赐书楼”、“沧趣楼”、“还读楼”、“晞楼”和“北望楼”五座楼组成。因其为螺洲店前陈氏家族的族人,所以他的“五楼”故居又称为“陈氏五楼”。“五楼”位于店前村后门埕陈宝琛祖居之右后侧约百米处,占地面积为4113平方米,始建于19世纪80年代,系其被黜还乡后修建,迄今已逾百年。
赐书楼 陈宝琛祖居原有一座“赐书轩”,为陈宝琛祖父陈景亮为官时建造的,是陈宝琛的出生地,也是其曾祖陈若霖珍藏皇帝御赐书籍之所。当后来新楼建成后,陈宝琛便将曾祖陈若霖“赐书轩”内御赐书籍、清名宦道光年间状元翁方纲的题匾以及清光绪帝赐予他的书籍,一并移置并收藏于此,故楼名取为“赐书楼”。此楼为两层三进的木构建筑,坐北朝南,正面为六柱三开间,中间是宽敞的前厅,两侧是厢房并分别连接着双列廊房。楼前为院中花圃,种有花木,右侧立有陈宝琛半身塑像。二进左右也各有厢房,右侧后部还有独立小院,陈宝琛出生于楼前一幢面阔三间的房屋里。陈宝琛谪居故里时,卧室便设于本楼楼下。
还读楼 位于赐书楼后侧,与晞楼相邻,面阔四间、进深五间、为单檐悬山顶的两层木构楼房,是陈宝琛收藏民间善本(不包含御赐典籍)之所。其书籍收藏之多,甚至超过赐书楼。楼名取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诗“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中之“还读”二字,意味深长。楼前有光绪帝师翁同龢题书楹联“江天留客榻,湖海藏书楼”及陈宝琛自己所撰联句“至乐无声为孝悌,大羮有味是诗书”。楼中有前后大小天井,并摆有花盆,颇为幽雅。
沧趣楼 为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的双层土木结构建筑,位于赐书楼左后侧,是“五楼”中建筑规模最大,陈设最考究,环境最优雅的一座楼。楼前有花圃、鱼池、凉亭、古树、台榭,尤其保存有用一块从云南运回重达数吨的铁石而建的铁石轩,显得特别珍贵。楼前有鱼池,池畔有假山与半边亭,颇有江南庄园风貌。原楼侧回廊墙上曾嵌有《贤力毗伽公主墓志》、《裴成章墓志》与《张安生墓志》等五方唐代墓志,惜今时全已佚失。此间,福州地区的名人雅士陈衍、严复、林纾等常应邀来此清谈论政或吟诗唱和。陈宝琛按自述“余年来四十作沧趣,听水二斋以娱亲”中的旧斋名“沧趣”而命名此楼,深含归隐之意。在乡居二十多年中,他常登此楼赏金石,作书画以自娱。
晞楼 位于沧趣楼与北望楼之间,坐西朝东,以迎曦朝晖之意而命名。楼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为单檐四坡顶的双层西式风格的木构建筑。通过二楼走廊可通还读楼及两楼之间的陈宝琛乘凉赏月的阳台。
北望楼 位于沧趣楼的左前侧,分前后二楼,之间为天井中隔。它是在辛亥革命成功后建成的。为表不忘清廷恩典和忠君之心,故楼取名“北望”。前楼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后楼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建筑精巧,俗称“小姐楼”。全楼为双层单檐歇山顶的土木结构楼房。二楼回廊有木构通透围栏,廊后为西式白色拱型门墙与楼室相隔。楼内原曾挂有宣统帝溥仪肖像并陈列有一些祭器。
陈氏五楼内,不仅亭、台、楼、榭的建筑风格和布局颇具特色,而且置有翠竹、古树、花草、假山、鱼池,环境十分幽静秀美。由于历史原因,陈宝琛故居曾长期被乡民作为住宅、被闽侯县政府机关单位占用,部分园地还为原地质学校所占用。自然,有不少庭院要遭到程度不同的损坏。
近些年,在许多有识之士的积极呼吁下,陈氏五楼引起了福州各级领导的极大关注。2006年起,由仓山区政府牵头开始全面修复陈氏五楼。现在陈氏五楼已基本得以修复。1983年8月,“陈氏五楼”被列为福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1月16日又升为第七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五楼原藏有十余万册的图书与珍贵的历史名人书画作品,今五楼已不复藏存。按《闽县螺江陈氏赐书楼书目》记载,仅赐书楼存书就有一万五千多册。其中珍贵图书便有《百川学海》、《陶氏景宋本》、明仿宋刻本《太平广记》、《曾文正公手书日记》、《聊斋志异原稿》、《湘军志平议》、《太平天国起义记》、《李秀成供状》等。这些书今已分存于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和福建省博物馆等处。陈宝琛当年分别赠送福州乌山图书馆和协和大学图书馆各一万册图书。
现在,作为晚清帝师陈宝琛故居的陈氏五楼已成为螺洲古镇最重要的一处旅游景点,而且也是螺江耀世陈族的光辉象征。
尚书第——陈若霖故居
尚书第位于店前村江墘埕,为清三朝元老陈若霖的故居。它三座院落连体并排,三进双天井,歇山顶,单檐平体门墙,占地总面积2514平方米,呈清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