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由远观到近看,进入上海的内部。
但真要进入,却也不容易:上海太丰富,太复杂,令人眼花缭乱。我们或许可以从上海的空间进入:看几个风景点,几处标志物。而且似乎还有两个进口。
请看外滩的“外白渡桥”,万国建筑群之一的“亚细亚大楼”,请在“霞飞路”上漫步,请住进“大饭店”,请参观“证券交易所”,请寻访昔日的“跑马场”——于是,你就进入了你在书本上、电影里已经耳熟能详的“摩登上海”。
但不要以为这就是上海的全部,还有一个普通百姓的上海。
你不可不去“城隍庙”,那里洋溢着上海小市民的充实与满足。
上海“茶楼”也是应该去的,那是一个重要的市民公共空间。
不走进上海“弄堂”,大概你永远也无法理解上海百姓的日常生活、心态、情趣、人际关系,以至性格、精神。只有在那里,你才能听到真正的上海“市声”。
你更应去认真寻访的,是上海“棚户区”的历史变迁。上海的城市悲欢,真正深刻的变化发生在那里。
这样,你也就不知不觉进入了历史,看到了“空间”背后的“时间”。
然后,你还应该思考与追问在这上海空间、时间背后的上海社会结构,这或许是进入和理解上海的关键。
外白渡桥夜眺①
林微音
虽然在它的上面在不息地行着1路、4路、6路、7路、8路、11路和12路电车,1路、9路和10路公共汽车,私人的和出差的汽车、包车、黄包车、运货车和汽力的、人力的脚踏车,在外白渡桥的两旁,在夜刚来到地面不久以后,就很静寂的。桥下的世界是另一个世界,仿佛同桥上的世界绝无关联似的。
桥的下面是苏州河,而在桥的西旁的苏州河上停着一排排的帆船。这停船的区域占着全河面的三分之二的地位。船一排排地停在那里,一些动静都没有,仿佛要永远停下去似的。在船上,不要说人看不到,就是灯也没有一盡——它们就这样不闻不问地隐伏于同外界隔绝的夜的怀抱间。
而在其余的三分之一的河面上在忽明忽暗着,有在东奔西窜着的岸上的广告灯的反射;从邮政局的航空邮政的广告灯光照射下,有一座在微颤着的红的塔横站在二白渡桥下的河面上。有的时候有一片黑从二白渡桥的桥洞移上了那座在微颤着的红的塔,而在一片黑的中间有粒半明着不灭的火。待那片黑和那粒火移近外白渡桥下,才看到有一个人站在那小船的一端,手中执着一支竹竿,在向左一点,向右一点。
在四川路桥上所行过的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远望去仿佛只是三四盏灯在那里穿射。而在二白渡桥上是冷清清的,只有在它的北堍常有一盏灯,两盏灯,在从那黑暗中驰过来。
在外白渡桥的西南的一角,儿童园似乎已随同那在白天在其中跳着跃着的儿童们处于安眠的状态,在它的东南角的外滩花园也似乎并不怎样清醒,仿佛有些倦得只想睡的样子,虽然在园中的光是明朗的。那光是站在一支支的杆子的顶上的电灯,可是由于那灯的白壳的罩,看来好像是瓦斯灯,因此那花园看来好像是一幅19世纪的风景画。
从苏州河的出口望到黄浦江中,只见那里密布着一粒粒的小火,仿佛是一颗颗的星:有的是恒星,尽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连身都不想转一个;有的是行星,在不停地,虽然迟缓地,向这个方向,或者那个方向,前进。那在前进的火,因为光是很微弱的,而且又行动得那样慢,仿佛是六月十八夜西湖的远处湖面上的荷花灯,在随着微风轻移。
在桥的左边是静,在桥的右边也是静,而在桥的中间却在那样地热闹着,除了各式的车辆和各式的行人以外,还有西洋的和东洋的少妇在邀请走着的、站着的男子到她们的家里去作一次小小的客。
注释①选自《林微音集》,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年出版。
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①
薛理勇
亚细亚大楼坐落在延安东路外滩,中山东一路1号。它在解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上海冶金设计院使用,所以也一直叫作“冶金设计院大楼”,而老年人仍习惯把它叫作亚细亚大楼。解放前,它是以经营“壳牌”石油及石油制品的亚细亚石油公司华北总部所在地。以前,大楼的大门柱子上还镶嵌着中文和英文的铜质壳牌标识,令人难以忘怀。
大概在上海开埠之初,英国人霍锦士(James Hogg)和霍海士(Hayes Hogg)兄弟来到了上海。1861年,兄弟俩合伙开了家兄弟公司,英文名为Hogg Brothers,另外取了一个中国化的中文行名——“兆丰洋行”,经营综合贸易。他们把中国的中草药贩运到欧洲,再加工成成药后在欧洲或再运回中国出售,获得了可观的利润。其中贩运大黄一项就赚了许多钱。
据记载,兆丰洋行最初行址在南京路(今南京东路)上。大概是1865年,英租界工部局与法租界公董局联合重建外洋泾桥时,由于在洋泾浜上筑了堤岸,使河边多出了一些土地,兆丰洋行就购进了洋泾浜外滩的土地,并兴建了兆丰洋行的公司大楼。
到了19世纪末,兆丰洋行的霍氏兄弟均已年迈,而他们的亲属又均在英国,他们便决定放弃在上海的事业,返回英国老家。他们在上海的不动产就相继出卖。约1899年,兆丰洋行在外滩的行址卖给了当时已成为数十家欧美公司在华业务总代理的麦边,麦边便把自己的麦边洋行法兰西外滩1号,搬到了英租界黄浦江外滩1号。
由于麦边在上海特殊的地位,麦边洋行的经营也颇顺利,该洋行迁入英租界外滩后,他就决定将旧房拆除,重建新大楼。麦边大楼始建于1913年,1915年竣工,由英商马海洋行(Moorhead&Halse)业主马矿司(Robert Bradshaw Moorhead)设计,大楼风格为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al)是针对18世纪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已走向极端而产生的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在艺术和建筑中注重古典式(Greco Roman Tonic)的宁静和考古式的精确形式的艺术趣味,盛行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巴洛克艺术是专制时代的产物,作为反专制时代艺术的新古典主义则希望通过复古或采纳古典主义的形式,重新建立理性和新的秩序。在建筑上,新古典主义较多地吸取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某些艺术特征,追求建筑的对称、均衡,反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虚幻和混乱。实际上,在上海的所谓“新古典主义”的建筑中,设计师并不可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去设计作品,而必须接受业主出自商业上的要求,在尽可能低的建筑成本下去追求建筑的外观式样,以吸引人们的目光。
麦边大楼占地面积约二亩半,为八层钢筋水泥建筑,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米。大楼充分利用位于黄浦滩与爱多亚路转角的位置,在转角处设计正门,门框以大小相间的六根复合式立柱作支撑,门楣则以变形的巴洛克涡旋形图案作装饰,造成一种华丽、富贵的气派。以正门为主轴线,东、南两侧形成对称的双主立面,立面设计又以底层,二层,三层至五层,五层以上相分割的方式,使建筑立面自然分割成三种不同形式的横立面。东、南两个立面的大门均设计在立面的中心,在第二个横立面(即三至五层)的中间,设计为圆拱长窗形式,而在第三个立面(即六至七层)的中间,设计为由复合式双柱支撑的内阳台。这种形式是新古典主义常用的手法,实际上是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的变体。
麦边大楼毕竟是一幢商业建筑,于是,设计师又动用了巴洛克艺术中表现华丽的手法,在大门及部分窗架上,添加了与新古典主义格格不入的巴洛克形式。当然,这倒不是败笔,而是一种新的尝试,上海近现代建筑之美,也许就在这里。
麦边大楼是由麦边洋行兴建的商务办公楼,除部分面积用为洋行行址外,大部分面积对外出租。约1917年,亚细亚火油公司租用了大楼底层及部分楼层作为沪行总机构,并租用了大楼门面安放“亚细亚”公司的标志。由于“亚细亚”是垄断中国石油制品的大公司,其知名度大大高于“麦边”,于是该楼不仅被人们叫作“亚细亚大楼”,甚至许多地图和著作中,也将其叫作“亚细亚大楼”了。
注释①选自薛理勇著:《外滩的历史和建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有删节。
霞飞路①
林微音
霞飞路是上海最长的路中间的一条。它可给分为三个段落:从路的东端到吕班路为第一段,从吕班路到杜美路为第二段,从杜美路到海格路为第三段。在第一段路上,虽然在它的横路上有一二家如Casinode Paris之类的异国的娱乐场,可说全然是中国的。可是这所说的中国的,只是说是中国人的,并不是说中国式的,因为在它的两旁的店铺有很多的是西衣铺,西点铺,西菜铺,西式木器铺之类的都得在他们所出售的物件的品质上加上一个西字的店铺。此外,它还有着法巡捕房、法兵营和救火会。第三段可说是住宅区,虽然在福开森路左近有一个小小的市面,并一路也间隔地常有两家,三家的出售日用品的小铺子。
而霞飞路的中心是在那中心的一段。在那里的衣、食与住都是比较精致的。一开头就有一个阿派门和一个咖啡间。那咖啡间的生意似乎并不好,可是至今还存在着。像生意不算坏的Metropole之类却反而早已关了门。这似乎在给人一个猜不透。
更适于坐坐的咖啡间有克来孟和小支古力店。克来孟的观瞻很堂皇,而且时常有国籍不一的很懂得侍候的侍女在出现。
要是想两个人小谈的,最好到小支古力店去。那里很幽静,而且位子又少。可是,虽然写着“楼上雅座”的,还是不要到楼上去。因为在楼上并没有侍女,要你上去了,她才会跟上去;灯也得临时开起来。你不免会有煞风景之感。可是,要是你是想被隔离的,那是另一个说法,自然。
吃饭有文艺复兴的俄罗斯饭,Pilszi的捷克饭,Kazbeck的高加索饭;略折入亚尔培路,还有意大利饭和西班牙饭;有日本的Sukiyaki,也有中国的包子和饺子。住的,除了几个包膳或者不包膳的阿派门以外,还有设备精美的伟达饭店。
本来霞飞路是被看作俄罗斯的,现在这个单纯早已给破坏。而更在使俄罗斯的店铺受威胁的是日本店铺的在那方面的扩展:上海购买组合和合同百货店是在从俄罗斯店铺吸引了很多的主顾过去的。
国泰是上海票价最高的电影院,而巴黎又是映第二轮片子的很有历史的一家。而在看了电影,或者在咖啡间两点钟打了烊以后,你还想到什么地方去的,你可去黑眼睛。
在黑眼睛你可耽到天明。你随便喝着什么饮料,听着热狂的音乐。要是你想跳舞,那里有在等着你去请她们陪伴你的俄罗斯女主人,吉卜息女主人。你可随便去请一位你所喜欢的来。那样,她整夜都是你的了,要是你整夜不走的话。要是有意,在天明了结束以后,你还可送她回家。
而在人行道上有要你到她的家里去小坐的俄罗斯的太太和小姐。也有尽在那里徘徊着的俄罗斯先生,他仿佛是没有家的,在从这端漫步到那端,又从那端漫步到这端。他是很有风度的,会使人想到他也许曾是一个王子。他好像连一个熟识的人都没有,只是永远独自地徘徊在那人行道上。
注释①选自《林微音集》,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年出版。
大饭店①
洪深
大饭店,8层,9层,13层,22层,高高的洋房,人们在老远的就可以瞧见了。大饭店里面是豪奢,舒适,和某一种行动的自由。
那日常的许多人过着的辛勤,劳苦,尖锐地奋斗着的世界,似乎到大饭店的门口就停止了,里面好像是另外一个世界。
宽敞的房间,大理石的墙和地,历史的时代的木器——饭厅是乔治式的,寝室是路易四世式的——厚厚的地毯,软软的卧床:这里,一个旅客也可以得到安静与休息,如果他暂时地用不着和外面的世界接触的话!
可是,一位忙动的旅客,也可以把大饭店当作他的大本营——电话,长途电话,报告政治和商业消息的无线电,饭店内附设的邮件收发处,电报收发处,转运公司,银行;以及敏捷的干练的礼貌的供驱使的人,侍应生,执行,露天通事,临时书记,临时打字员,导游者,帮助购物者,代办车票船票飞机票者,代办戏票者;理发匠,修指甲匠,成衣匠,鞋匠;甚至短期的异性伴侣,俄国的,葡萄牙的,法国英国美国的,东方的——凡是有钱的旅客所会发生的需要,这里就有一个专以满足这种需要为职业的人等待着,听候使唤。
这里,一个人可以自已做最少的工作,而过着最充分的生活。汽车才到门口,便有穿着制服的门役,抢着开你的车门。你在登记簿上签了名姓,便有整洁秀丽的侍应生,替你提着皮包,领你到你的寝室。你如果要洗浴,有人会替你放冷热水。你如果想安息,有人会替你把皮包打开,取出睡衣,放在床边,取出拖鞋,放在床旁。电话就在你的床头小几上;旁有最新的电话簿。那儿上还有一册圣经,这是预备你睡眠前诵读的。几上的玻璃桌面之下,又压着一张早餐菜单;这是预备你第二天早上醒了之后,打电话点菜,躺在床上吃的。你如果住到两天以上,那开升降机的侍应生就会记得你是住在第几层,不用你再吩咐;那饭厅里的侍应生也会晓得你喜欢吃面包或土司,不用你再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