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页的内容,一般有以下四个方面:①预习时发现自己掌握得不够好或忘记的内容和问题,预习中产生的见解或体会。②听课时产生的见解或体会,易出现的错误(以提醒自己),易混淆的概念(以示区别),温习笔记时产生的见解和体会。③从课本以外的同类书中摘录的与笔记内容有关的内容。④补充课本或老师讲课中的不足。
总而言之,整理笔记是把知识深化、简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带有浓厚的个人特点,而不是课本的节录。
记课堂笔记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无论怎么记,我们都应努力使笔记达到一定的效果,如记录的章节内容层次清晰,语言简练,公式数据准确;边记边想边提出问题,使笔记内容具有启发性;从笔记中不断发现和寻找线索,用以指明解题方法和方向。
——南开大学附中优等生李岩
12.图书馆的常客
一天早晨,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的阅览室里,有一位读者手里拿着一本书,正准备在一个空座位上坐下来。这时候,值班的图书馆员走过来对他说:“先生,这是马克思的座位,请您不要坐在这里,他就会来的。”
“马克思?”那位读者愣了愣,“就是《共产党宣言》的作者,那位工人领袖吗?”
“我想是的。这里给马克思摆着工厂工作的年报,他现在正研究这份年报。”
“他天天来吗?今天也一定会来吗?”
图书馆员微笑着回答:“一定会来的。几年来,马克思天天到这儿来工作,一天足足工作10小时。我在这里已经工作20年了,在我所见到的读者中,他是最勤劳最准时的。”
这位图书馆员转身做他的工作去了。那位读者还站在那里思索,注视着马克思座位上的那堆书。
几年来,马克思每天都在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里工作10小时,在家里又继续工作到深夜。他读过1500多种书籍,他写提纲,写内容提要和笔记,这些内容提要和笔记就可以编成许多书。一切科学,主要的如历史、哲学、经济学、法律学、物理学、化学、数学、语言学、文学,他都用极大的钻研精神进行研究,从中追求他所发现的新思想。他的好朋友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在写作的时候,如果他不确定所有的有关书籍都参考过了,所有的疑义都考虑过了,所有的论点都彻底探讨过了,他是绝不肯下笔的。
“学习,学习!”这是马克思一再向他的同志和学生提出的口号。马克思的治学,具有持久性、坚韧性,他经常写摘录,在重要的地方画线以便查阅。只要是他能够得到的知识,他都要设法得到。他把获得的知识笔录下来以后,还要修改、润饰,花费的时间跟重新写一遍差不多,直到内容和语言都符合他的要求为止。
马克思是一个很会学习的人,他这样认真地研究学问,为的是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他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他创造了伟大的理论,用来指导革命斗争。
马克思学知识并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把所有的知识都吃透,变成自己的。他不仅做大量的读书笔记,还把笔记修改润色成自己要求的风格。这是一种帮助自己深度掌握知识的好方法。由此可见,整理课堂笔记是理解知识的关键环节。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笔记,往往较杂乱,课后觉得不好用,为了巩固学习效果,积累复习资料,指导阅读训练,确有必要学会整理课堂笔记,使之成为清晰、有条理、好用的“导读助练”的参考资料。
对课堂笔记进行整理、加工,其方法与程序大致是:
1.忆。“趁热打铁”,课后就抓紧时间,对照书本、笔记及时回忆有关的信息。这是整理笔记的重要前提,为笔记提供“可整性”。
2.补。课堂所做的笔记,因为要跟上老师讲课的速度所以,就会出现缺漏、跳跃、省略、简单甚至符号代替文字等情况。在忆的基础上,及时做修补,使笔记有“完整性”。
3.改。仔细审阅笔记,对错字、错句及其他不够确切的地方进行修改。其中,特别要注意与解答课后练习,与教学(学习)目的有关的内容的修改,使笔记有“准确性”。
4.编。用统一的序号,对笔记内容进行提纲式的、逻辑性的排列,注明号码,梳理好笔记的先后顺序,使笔记有“条理性”。
5.分。以文字(最好用红笔)或符号、代号等划分笔记内容的类别。例如,哪些是字词类,哪些是作家与作品类,哪些是作品(课文)分析类,哪些是问题质疑、探讨类,哪些是课后练习题解类等。为分类摘抄做好准备,使笔记有“系统性”。
6.舍。省略无关紧要的笔记内容,使笔记有“简明性”。
7.记。分类抄录经过整理的笔记。同类的知识,抄在同一本子上,或一本子的同一部分里,也可以用卡片分类抄录。
经过这七个整理步骤,我们在日后复习和使用就会方便很多,能按需所取,快捷好用。
整理笔记是非常有必要的,我的学习重心在于整理。之前我也没有意识到课后整理笔记的重要性,但是随着学习内容难度的增大,对于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内容,我有时并不能完全消化。所以,对我来说整理笔记是很有必要的,另外,将笔记整理清楚,无论是对复习还是准备考试都是大有帮助的。
——江苏省南京市中考状元王之铭
13.实用的读书笔记
北宋时的大臣寇准,当过宰相。寇准小的时候,常爱站在父亲身边,看父亲写诗作画。寇准6岁生日这天,父亲送给他一套笔砚。寇准高兴极了,马上磨好墨,铺开纸,趴在桌子上,照着父亲刚写好的一副对联,一笔一画地临摹起来。
父母看他写得那么认真,高兴得连连点头。父亲说:“从小立下志向,长大以后才会有出息呀!”
受了父亲的夸奖,寇准学习的劲头更大了。有时候,夜深人静了,他还点着蜡烛读书。
一天夜里,母亲睡了一觉醒来,发现对面屋里有亮光,窗户纸上映出寇准读书的身影。母亲心疼儿子,怕他累坏了。第二天早上,她偷偷来到寇准屋里,只留下一支蜡烛,其他的全拿走了。
寇准发觉以后,急得直跺脚。没有蜡烛,夜里就没法读书了,他真想哭一场。怎么办呢?他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天黑了,他跑到仆人们的房间,伸出一双小手,甜甜地请求道:“给我几支蜡烛吧!”
仆人们看他的样子特别可爱,都愿意给他蜡烛。寇准拿着蜡烛飞快地跑回屋去。这样一来,他又可以点上蜡烛读书了。
成年以后,寇准更加热爱读书,还养成了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寇准很讲究笔记的实用性,他通常把同类的读书笔记整理在一起,列出笔记的大纲,以便日后使用时能直接找到所需的内容。寇准后来当了宰相。北方的辽国入侵中原的时候,他主张抗战,促使宋真宗上前线亲征,打败了辽军,成为一位备受后人尊敬的政治家。
寇准整理笔记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笔记的“实用性”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一方面,记笔记就是为了日后复习用,如果笔记记得散,记得乱,复习时不方便查找,就会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
要想使笔记本高效、易用,那么它就必须是相当全面和具体的,应该把各项需要掌握的内容包罗起来,以数学一科的笔记为例,它应该包括基本概念的理解;一些公式和定理的推导过程;课堂例题和练习的演算步骤;老师总结的重点及一些注意事项;课后练习及标准答案等几方面内容。但是,有的同学记笔记时,有什么记什么,不知取舍,不懂得分类、归纳,乱七八糟,这对提高学习效率毫无助益。所以,还应该学一些编辑的技巧。只有经过编辑,才能使笔记条理化、系统化,用起来才有效率。
1.编辑笔记的技巧。①使用二分法。把笔记本分成上下两段,或是左右两边。像这样分割成两个或是更多区域,可以把各种知识归结分类。②尽量把同一项内容记录在同一页码或是相邻的页码,这样在使用就会非常方便。③笔记本上的内容要尽量记得形象具体一些,除了文字以外,还可以和相关的表格、图形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2.做目录和索引的技巧。为了增强笔记本的综合性,做目录和索引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在笔记本的每页标上页码,前面要留出几页空白,以作目录用。
索引可以分成几大类,比如“重要公式集”、“重要概念集”、“语法天地”、“佳句摘录”之类,根据学科的不同,列出不同的项目,这样学习起来更方便。一个笔记本用完以后,可以用其他的纸张写下需设的目录和索引,折叠后贴上去。这样编制目录和索引的笔记,条理清晰,易于翻看,相信对学习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个笔记本最好能用久一点。因为不断更换笔记本会造成知识的分散,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也会深感不便。所以,我们在选购笔记本时最好选择开本较大,页数较多的,而且为了长久地保存,还要选择纸质较好的。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吴博
14.必要的放弃
杨振宁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青年时期,他非常喜爱物理,而且立志成为一名实验物理学家。
1943年杨振宁赴美国留学时,就立志要写一篇实验物理论文。于是他的指导教授费米建议杨振宁先跟泰勒做些理论研究,可以到艾里逊的实验室去做实验。然而,在实验室工作的近20个月里,杨振宁的物理实验进行得非常不顺,做实验时常常发生爆炸,以至于当时实验室流传着这样一句笑话: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此时,杨振宁不得不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太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