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准备好了吗
阿尔伯特·哈伯德有一个富足的家庭,但他还是想创立自己的事业。因此,他很早就有意识地做准备。他清楚,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最缺乏的是专业的知识和必备的经验。因此,他有选择地学习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充分利用时间,甚至在他外出工作时,也会带上一本书,在等候电车时一边看一边背诵。他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并受益匪浅。后来,他有机会进入哈佛大学,开始系统地学习理论课程。
阿尔伯特·哈伯德对欧洲市场做了一番详细的考察,随后,他开始积极筹备自己的出版社。他请教了专业的咨询公司,调查了出版市场,尤其是从从事出版行业的普兰特先生那里得到了许多积极的建议。于是,一家新的出版社——罗依科罗斯特出版社诞生了。
由于事先的准备工作做得充分,出版社经营得十分出色。他不断将自己的体验和见闻整理成书出版,名誉与金钱相继滚滚而来。
哈伯德并没有因此满足,他敏锐地观察到:他所在的纽约州东奥罗拉已经渐渐成为人们度假旅游的最佳选择之一,但这里的旅馆业却不发达。这是一个很好的商机,哈伯德要紧紧抓住。他亲自在市中心周围做了两个月的调查,了解市场行情,考察周围的环境和交通。他甚至亲自入住一家当地经营得非常出色的旅馆,去研究其独特的经营之道。后来,他成功地从别人手中接手了一家旅馆,并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和装潢。
在装修旅馆时,他对游客做了一些调查。他了解了游客们的喜好、收入水平、消费观念,更注意到这些游客正是由于厌倦繁忙工作,才在假期来这里放松的,他们需要更简单的生活。因此,他让工人制作了一种简单的直线型家具。这个创意一经推出,很快受到人们的关注,游客们非常喜欢这种家具。他再一次抓住了这个机遇,一个家具制造厂便由此诞生了,家具公司的生意蒸蒸日上。同时,他的出版社还出版了《菲利士人》和《兄弟》两份月刊,其影响力在《致加西亚的信》一书出版后达到顶峰。
哈伯德的成功就是建立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的,因此,他才能够在机遇出现时果断出击,正是强烈的准备意识成就了他事业的辉煌。
哈伯德深深地体会到:准备是执行力的前提,是工作效率的基础。因此,他不但自己在做任何决策前都认真准备,还把这种好习惯灌输给他的员工。值得庆幸的是,不久之后,“你准备好了吗?”已经成为他们公司全体员工的口头禅,成功地形成了“准备第一”的企业文化。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公司的执行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工作效率的提高更是显而易见。
同样,如果我们要提高课堂听课效率,也应当像阿尔伯特·哈伯德一样,在上课之前做充分的准备工作,也就是老师们常常提到的预习。
教师课前要备课,学生课前也应做好准备。从目前情况看,多数学生基本上不做准备,只是带好课本、笔记本准备听课而已。很多同学往往到了上课时才匆匆翻开书本,对老师即将教授的新课一无所知,一片茫然,课堂上完全处于一种盲目被动的状态,连所讲内容在书上何处都不知道。由于未知的东西太多,什么都要记忆,结果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节拍,导致一节课下来,一部分听懂了,一部分似懂非懂,还有一部分简直就像在听天书。而那些少数课前进行充分预习的同学则不然,他们是有备而来,对将要学习的新课有了整体的了解,知道老师接下来要讲哪些知识,对于该堂课的重点难点他们都能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听起课来自然如鱼得水,对新知识的领会程度远远高于没有预习过的同学。由此可见,预习是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环节。
课前准备的指导思想是要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听课。做好课前准备,不仅有利于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巩固旧知识,打好基础,尤其对培养各种学习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有重要作用。预习就是主动学习,它能使我们在听课时更有针对性,对难点、疑点处会格外留心。预习的好处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
第一,预习能开拓听课思路。经过预习,对课堂上的知识已经心中有数,听课时更容易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甚至超越老师的思路。当老师讲到某个陌生的概念时,脑中就会下意识地想到它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与它相关的概念有哪些,它们之间又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第二,预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通过预习,我们首先能解决一些自己能弄明白的问题,其余那些经过预习还不理解,不明确的知识就是课堂上需要听的重点、难点。带着这些问题,课堂上就更能集中精力去听老师讲解。而且疑难处由于已经在预习时思考过,再听老师讲解就更容易明白。这样,学习内容更集中,目的性更强。同时由于一部分知识自己已经掌握,也就节省时间用来更深入地思考疑难问题,着重学习老师的思路和方法。此外,也可以把自己预习时的思路和方法与老师的思路方法相对照,取长补短,从中得到较大的启发,进一步打开思路,领会老师讲课的精华,从而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刚进高中时,我觉得预习没意思,是浪费时间,反正老师上课会讲。但实践告诉我,课前不预习,听课效率不高,学习效果就不好,因为有许多知识我们往往不可能一次就能认识清楚,需要反复地领会,才能有深刻的印象。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国琪
2.聪明的马拉松选手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较量,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力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的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经验。
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仍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成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山田本一正是通过把40多公里的路程拆分为几段较短的路程,为自己定了阶段性目标、阶段性任务,才使得自己在漫长的马拉松赛程中不至于盲目前进,茫然失措。可见,明确的目标、明确的任务在做事过程中往往会起到指引的作用。我们平时的课前预习也是如此,要清楚地知道自己预习哪些内容,以及通过预习我们应该对新知识的了解程度。
一些同学在预习中总有这样的困惑:明明自己预习了,为什么在听课时还感觉很困难呢?其实,这是因为预习方法不得当造成的,这些同学对自己所要预习的内容没有明确的把握,只是盲目地看书,看完一遍书,仅仅对新知识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并不清楚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也不去思考新知识和旧知识有哪些关联,这种囫囵吞枣的预习方式,效果可想而知。
那么,如何使课前预习变得更有目的性,更有针对性呢?这就要求我们明确预习的各项任务,预习任务确定应该因人而异,还要考虑学科的特点。一般来说,预习应该完成下列任务:
1.通览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教材至少要读两遍,第一遍对新知识有大致的了解,第二遍边读边思考,找出重点、难点以及疑点,必要时还要进一步精读,细读,仅粗读一遍是远远达不到目的的。
2.找出与新知识相关联的旧知识,查缺补漏。新课程往往与学过的旧课程是相关的,新知识是建筑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预习时,如果发现与新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掌握得不好,就要回过头来查阅旧知识,补习旧知识,如果发现旧知识掌握得太差,就要尽快进行系统的复习,给学习新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
3.多动脑,找出重点、难点和疑点。预习时,首先要反复阅读教材,要在认真分析教材知识体系、挖掘新知识的内在联系、新旧知识衔接的基础上,确定教材的重点。其次,要在扫清知识障碍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掌握和理解起来比较吃力的部分,这部分知识就是你的难点。最后,如果预习中遇到一些知识是你反复思考都琢磨不透,不能理解的,那么,这部分知识就是你的疑点,重点、难点和疑点都是课堂上应该着重听的部分。
同学们一开始进行预习时,想一下子就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只要认真做下去,及时分析自己找得不准的原因,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训练,就一定能够逐渐掌握正确地判断重点和难点的方法。预习的能力和质量,也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严格要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4.做好预习笔记。预习的结果,要认真记在预习笔记上。预习笔记应记载:教材的主要内容、层次、思路;教材的重点、关键;自己没有弄懂、需要在听课时着重解决的问题;查阅的旧知识,补充的新资料和自己的心得体会,等等。笔记应力求简明扼要,科学适用。
预习任务的制定直接影响预习质量,因此制定预习任务时要结合多方面因素来考虑,以下是制定预习任务时需要注意的几方面:
1.针对老师的授课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讲课基本依据教材,但展开的比较丰富,那么,就需要学生事先对教材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要对教材作一定的分析理解。有的老师讲课完全是教材的展开、升华,那么,学生应该在课前预习时了解教材、分析教材、做读书笔记。学生课前预习不能盲目,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预习方法,就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浪费时间。
2.针对课程的特点。预习的方式是精细还是粗略,精细粗略的程度如何,要在预习前想到,如英语每堂课语法单一,单词量少,只要稍作了解就行。但像物理这样的课程,逻辑性强,难度大,最好采用精细的方式预习,预习时甚至可以动手做些实验。
3.准备好要用的参考书。预习有时需要阅读参考书,对于有关人文知识方面的学习,有可能要参阅更多的课外书籍,这样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对于小说,要了解小说反映的时代背景;学习有关风土人情方面的知识,最好多了解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这样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知。
4.要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预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能自己解决则解决,不能解决的,一定要记录下来,带着问题听课,目标就非常明确,注意力也易于集中。
5.重点突破弱科。对自己觉得较差的学科,要加强预习,多用点时间,预习得精细些,且养成良好的习惯。持之以恒,就会使预习、学习、复习形成一个有机的循环。要坚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是会消灭弱科的。
在制订了预习计划后,同学们还要及时进行自我检查。具体方法是:在总的时间内,定出若干个期限,每一期限应该学到哪,事先定好。到期就自己检查,看看是快了还是慢了。快了,注意检查知识是否掌握了;慢了,就努力赶上。还需强调一点,定量预习要严格控制自己,保证计划的落实。
——北京师范大学附中优等生周思勤
3.每天只弹10分钟
一个秋日的下午,学生们陆续回家了,校园里恢复了宁静。琳达像往日一样,利用课后时间来到学校的琴房练琴。她打开琴盖,弹奏理查德·克莱德曼的名曲《秋日私语》,优美的旋律回荡在空旷的琴房里,纯美的音质显示出弹奏者深厚的功底。
悠扬的琴声吸引来一位年轻的老师,她轻轻地走了进来,站在一旁看琳达演奏钢琴曲。曲终,这位老师羡慕地问琳达:“我是新来的数学老师,如果我想像你这样娴熟地演奏,需要练习多长时间?”
琳达微微一笑,说:“只要10分钟。”看着老师疑惑而又惊奇的样子,琳达认真地说:“是真的!不过我说的是每天10分钟。”
原来,琳达只是一名6年级学生,以前根本就没有多少音乐知识。5年前,一个富商捐赠给学校一架钢琴,因为学校里几乎没有人会弹,那架钢琴便一直放在琴房里,很少有人碰它。琳达想,这样一台崭新的钢琴摆在这里无人问津,不是很可惜吗?于是,从那天起,琳达便利用每次课间的10分钟,到琴房里练琴。每次练习她只有10分钟的时间,上课铃声一响,她就得赶紧跑回教室。
练琴的过程并不容易,琳达从一开始只能照着琴谱一个音一个音地蹦出来,到勉强能把音符连起来,断断续续地弹出主旋律,再到能够左右手配合,弹出的旋律也日渐顺畅。这期间的困难只有琳达自己知道,但琳达是个有恒心的孩子,她认定的事情就一定会坚持做下去。慢慢地,课间10分钟到琴房练琴成了琳达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