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夏历冬至后第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风俗:禁烟,冷食,祭祖扫墓,食饧,插柳,郊游踏青,荡秋千,蹴鞠等。
源起:因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而立。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为他割股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将介子推遗忘。介子推亦不是浮夸争宠之人,于是,携母隐居绵山。后晋文公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不从。于是,晋文公无奈之下放火焚山,逼其出山。却不料,介子推在树下抱母焚身而死。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介子推祭日禁火寒食。是以形成寒食节。
光烟灭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
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
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
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唐]卢象《寒食》
卢象这首《寒食》简洁清明。写的即是寒食的来由、源起。
他说,介子推原本以为功成身退隐居深山也就与世两忘,却不料最后竟在山中被焚而死。因此,如今四海之内,每逢此日,皆禁火冷食。自古如此的习俗都只是为了纪念他一人。
所以,诗人又说,介子推这般崇高品德,已是无人能比。蒙受冤屈之类的事相形便见轻薄,也就不足挂齿。“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更是极尽赞扬之能事,夸赞介子推的精神气若山河,似风雷般已传遍全国。
卢象对介子推似有情结。绵绵深意织入诗中,处处见情。又写“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是说彼时浩荡火光将绵山的榆柳焚烧殆尽之后,人们便不能自已,为介子推写《龙蛇歌》以陈诉他的冤屈。
最后,以“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收束全诗,心中愤然与惋惜也于此发力。也是情意稠烈之时的自然发喟。直言介子推之死正是成就千秋霸业的晋文公的错,是他负了良臣。
历代以来,都以介子推之死为寒食节的来由。介子推与晋文公之间的故事,具体要追溯到春秋时晋国内乱的时候。彼时,晋献公爱宠骊姬,欲废太子申生,改立奚齐为太子。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变乱,史称“骊姬之乱”。《史记》卷四十四记此动乱道:“毕万封十一年,晋献公卒,四子争更立,晋乱”。
彼时,晋献公有四子。因晋献公做太子时原配贾姬无子,便继娶二女狐姬和小戎子。狐姬是大戎主的侄女,生子重耳。小戎子,生子夷吾。晋献公继位时,贾姬已薨,于是他继娶齐桓公之女齐姜,并立为夫人,生子申生。因申生是嫡系所出,被立为太子。
晋献公五年,即公元前672年,晋伐骊戎,得骊姬及其妹,二人受到献公宠幸。晋献公十二年,骊姬生子奚齐。
晋献公死后,宠妃骊姬为立奚齐为太子,将申生迫害致死。重耳与夷吾也被迫逃离晋国,流亡在外。介子推即随从重耳流亡的五贤之一。公子重耳的这一流亡即是十九年。途中,历经艰险。时常遭受饥寒交迫之苦。一日,有随从偷尽重耳的资粮逃往深山,致使重耳饥不能行。
介子推心中怜主,便独自去往隐蔽之地,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块,与野菜一齐烹煮成汤,递于重耳进食。食罢,重耳方才问其肉从何来。介子推不语,只是斜倚草垛之上,后来,重耳经他人之口,方才得知,此肉乃是介子推割股之肉。顿时被惊动,介子推一碗肉汤,令重耳肝肠寸断,声泪俱下。
是因有如此忠义之臣,他方才能成就日后霸业。只不料重耳返国后,大赏群臣,唯独遗忘了介子推的割股之恩。介子推是心性恬淡之人,无封无赏在他心中不是大事,于是,也只是漠然退下,携母亲隐居绵山,不食君禄。
后来,不知是谁,在晋文公的宫墙上写下一首《龙蛇歌》:“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那不见处所的“一蛇”正是暗指介子推。见此诗,晋文公顿时羞愧难当,满心深悔。于是,他便亲自去往绵山恭请介子推出山。却不料,介子推未从。
几番交涉失败之后,晋文公无奈,便下令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只见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火光冲天。只是,大火燃尽,却依然不见人影。入山寻索,竟发现,介子推与母亲抱树焚身而死。并留诗一首寄文公: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介子推死后,晋文公甚痛。后命人葬介子推于绵山,并改绵山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过错。将一山冈定为介子推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亦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且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介子推祭日全国禁火冷食。
也不知,是历史真相,还是文人的附会牵强。却到底是流传成一段情意真切的君臣佳话。
涵白芷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唐]王维《寒食城东即事》
是日寒食,他出游城东。因路遇之景清雅,路遇之情热烈,于是,他也便忍不住提笔写下了这首《寒食城东即事》诗,是为纪念。
旧时风景真是曼妙。出城往东就有清溪一道。彼时自然风光是无限美好,春花烂漫甚至喧嚣。寒食节正值春盛,于是,四处可见芬芳桃李。那道溪水正穿桃李而过,蜿蜒漫去,别是妖娆。又见水中荡漾着碧色蒲草,渐次覆没溪边的连生白芷。
水中亦有浮花,随波逐流,向东远去。溪流的岸旁则是几户人家零星散落。他行走在路上,入目皆是春盛的妙致。如此真是让人觉得欣悦。这样的时光,这样的景致,一一落在他清浅的心上,无一遗漏。
忽又见,少年们蹴鞠,将球踢得老高。竟似要超越飞鸟。欢声笑语中满是馨香,满是浪漫。又有少女荡秋千,从柳林当中荡出。声似风铃,清脆欲滴。这样的景,真真可以说是“人间欢喜”。多么好。
他深知,那一群少年,不需要逢年,亦无须过节。始终,自有他们愉悦人心的游戏绵延,自有他们不为光阴所限的喜乐时年。也恰是如此,时光本应都是属于少年们的,是不被惊扰和打探的。
王维的诗意总是清阔,总是静妙。即便是欢乐热闹,在他的诗里都会呈现出一种天然之趣。他是真的功力深厚。十七岁便能作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般深蚀人心的好句。
此诗颈联写到“蹴鞠屡过飞鸟上”,所谓“蹴鞠”,正是寒食节重要的习俗活动。“蹴鞠”就是一种近似于足球的运动。事实上,它也正被学者定义为足球运动的源起。至于“蹴鞠”本身的起源,则更是久远。
蹴鞠距今已流传有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史记》和《战国策》最早记录了足球运动的情况。
据《战国策·齐策》载,苏秦曾为游说齐国抗秦之时,说到:“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可见,战国时期,已有蹴鞠运动。
园林过新节,
风花乱高阁。
遥闻击鼓声,
蹴鞠军中乐。
此为唐诗人韦应物所作的《寒食后北楼作》。一句“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使蹴鞠之乐跃然纸上。蹴鞠之中的对抗、激昂、热情高涨,似伴随着助威的击鼓声真就浮入人眼目。好似自己也穿越过时光回到大唐,混迹在军士当中,听擂鼓,观蹴鞠,心中盛满的是唐人的那一份昂烈之情。
只是当时已惘然。属于“蹴鞠”一事的最好时光已不在,仿似吟念这几句诗的片刻时间里,便见光阴零落、流转、消散。当它成为竞技运动之后,却渐渐失了它最本真的乐趣与光辉。一切的欢愉也不复从前。
花满枝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唐]孟云卿《寒食》
人间二月。他身在江南,有幸见得江南之地的似锦花束,盈满枝丫。原本是妙事一桩。但一切欢悦都终于贫困。彼时,孟云卿科场失意,流寓荆州一带,生活极为困苦。如是这般,纵是良辰美景也是无法入心。那美,也就生生在他眼中败坏了。
时逢寒食。他身在异乡为客,触景伤情,心中深觉悲凉。“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二句每每读到都心下惘然。他说,寒食临至,家家都熄火随俗,自己却是不用费心。只因家中一贫如洗,原本即无烟火可生,日日都似寒食。
是落魄书生景况凄凉之下的无奈呻吟,亦是攫动人心的自嘲苦笑。
晚唐诗人张友正有一首题为《寒食日献郡守》的诗,与孟云卿这首《寒食》意境一致,也是以寒食入题写生活的贫寒潦倒。诗云:
入门堪笑复堪怜,
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
不知厨里久无烟。
也是一种孤自对清苦的艰难景况。也是一个家,却走进之后令人心中五味陈杂。因是太简陋,怕是只会令看客觉得可笑又可怜。院里只见三条小路,青苔漫布,荒芜萧索,角落之处是经年不曾下水的旧损钓船。刻满了斑斑的时光印记。
三四两句“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写出了一种沉实的落寞,是郁郁寡欢的孤凉。面对街坊邻居悉心告之勿忘寒食断火,心里是无法言说的艰涩。因四邻皆不知,家中厨里已是无烟无火许久。
这两句诗与孟云卿所写的“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实在是有同曲之妙。两处惆怅,却是一种心思。这二人,也可隔世为知音了。孤身一人独对青灯,清苦至极,连寒食断火的事都被免了去。都是安宁世道的落魄文人。
又有,苏东坡著名的《寒食帖》亦以寒食入题,写尽了自己被贬黄州之后的辛酸与落魄。读之令人慨然。
《寒食帖》是他的书法作品,长卷纸本,纵34厘米,横119.5厘米。亦被称作《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得名于其书法成就甚高,是苏东坡行书的代表作,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帖中所赋诗作《寒食雨二首》,亦是词文简净、情意饱满的上品之作。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宋神宗元丰三年二月,时年,苏东坡四十五岁,因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此二首诗作于苏东坡来到黄州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
彼时,苏东坡正处于壮志难酬的悒郁时期,被贬黄州之后生活上亦是穷愁落魄。因凄情难舒,便作此二首诗,寓离乡背井之苦况。那一句“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写得最是用力,愤懑之意也至此毕露。
吟在口中,犹见满目苍凉景。
空斋冷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唐]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彼时,记忆忽然变得整饬林立,往事如森。
他独自陷入其中,心中恍然不安,迎面即是悲伤。不曾预料,寒食这日竟雨水汤汤,下得空气当中尽是潮湿,尽是伤感。又因他心中有挂念,于是,又无烟无火冷食一日,便愈觉房斋空落。分外地冷。
这年,他只身在外地做官。不想千里之遥,竟如隔天涯海角。窗外江水横绝,水天空茫,只有几处流莺零落在他的视野当中。不觉其美,只觉声悲。流莺声声,不堪愁里独听。
如此,道“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他知,此刻自己所能做的,便也只是,饮酒看花,思念故乡的弟兄。不知长安杜陵的草木,今日是否都已碧色青青。
韦应物是重手足的深情之人。世间情意千万,唯独兄弟之情殊胜。男子之间,不牵强,不造作,不艰涩。不似女子心思慎微,稍不留神便会支离,当中有太多的顾忌与小心翼翼,记忆不经意之间便生发出芥蒂。男人则不一样,一杯酒,便可化尽旧年干戈。继而便可洋洋洒洒携手,心无别意地继续朝前齐走。
于是,经年别离之后,每每当诗人回首望来路时,心中势必有一条隐蔽的河流会蔓延至旧年一起蹴鞠、饮酒、赏花、舞剑、作诗的弟兄处。因今时不如往日,各自散落在天涯,聚守一次已是不易。所以,那些纯真时年的欢悦也就愈发令人向往起来。每逢佳节,诗人心中的牵念也就愈加浓烈。
只是以寒食节入题来写手足之情的诗作不多。这首《寒食寄京师诸弟》之外,大约也只有唐末诗人崔道融那首《寒食客中有怀》值得一说。
江上闻莺禁火时,百花开尽柳依依。
故园兄弟别来久,应到清明犹望归。
也是独坐江中寒食日。也闻莺啼寂寥声。虽是心下孤清,却尚可见百花春盛、纤柳依依的繁丽景色,也算是寥落日子里偷来的微薄欢愉。生发诸般低沉靡靡的心绪,也只不过是因为他心里思念家中的兄弟。掐指算算,竟已分别那么久。也不知何日是归期,何日才能再相见。清明在即,也是他最后的归盼了。
南宋诗人范成大也有一首同名诗作,《寒食客中有怀》:
江郭花开也寂寥,不须绿暗与红凋。
疾风甚雨过寒食,白日青春吟大招。
芳景尚随流水去,故人应作彩云飘。
烟波千里家何在?惟有溪声似晚潮。
此诗写得美,情词华丽却又意蕴空灵。他客居异乡,却举目不见旧年光。但他又是家念甚深之人。心中时时不曾忘却故乡路,时时都在惦念着家。那一句“烟波千里家何在”更是写得让人不禁潸然。家中有父母,有姐妹,有弟兄。有他生命中最深重的情意在。
再有就是韦应物另一首《寒食》诗。与以上几首诗也是意蕴近似,都是写诗人羁旅之思。他那首《寒食寄京师诸弟》是写挂念弟兄,这首《寒食》一如范成大的《寒食客中有怀》,是写思乡意切。
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彩绳拂花去,轻毬度阁来。
长歌送落日,缓吹逐残杯。
非关无烛罢,良为羁思催。
韦应物的仕宦生涯多在外地做地方官,长年不居长安,于是每逢佳节,心中感慨自是倍增。此诗亦是在异乡作成的。只是这日寒食,不似往日落雨。却有丰盛的日光照耀,天气晴明。眼下园中也是群芳百卉斗艳的一片馥郁之象。男人、女人、老人、少年,甚至幼童都会出门寻乐。
只是一日下来,人渐散尽,酒亦饮至杯残。
然后,乡思一起,便觉得四下空旷,心口无言。
秋千索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唐]韩偓《寒食夜》
一夜,读《全唐诗》。读到韩偓这样一首诗,题为《想得(一作再青春)》。只是“想得”二字便迎面让人觉得温柔甜悦。
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
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
其实也是发生在过去的事了。彼时彼地,他也已是孤自凭吊往事,将她忆起。花媚玉堂,人已不在。寒食这天,他也只是一个人内心寥落地看院中花枝蓬勃蔓延。院中秋千尚在,好似当年的画面犹在。她娇羞地立在他身边,迟迟不肯上秋千。也不知是胆怯,还是只想听他两句软语缠绵。
如今又是寒食夜。他与她之间,一定是有弥深的过往,只是不知因何缘故,花落两散。今时今日,伊人已不在,只剩秋千萧索,荡在眼下。
于是,此寒食夜,他心中便愈发寥落。“恻恻”二字清冷至极,是凄凉的意思。于是,韩偓于开篇便奠定了此诗怀人伤感的基调。“翦翦风”,即是那种丝丝细细的风,掠在身上会有一种细腻的侵蚀感,却尚且还是温柔的。他便是立在这样轻寒的风中,抬头是梨花和月,低头是梅花似雪。再回首,是枝满杏花红。
当年他们相遇相知相爱也欲相守,却抵不过命数的波诡云谲。一转眼,便是佳期不在。淡烟软月映照的是佳人渐行渐远的影。
今昔不可比。时光远去,终只剩他一人,茕茕于此。伸手抚摸沉旧的秋千索,心里是无限惘然。爱果真是伤人的。得而复失,倒不如不得。如此,至少可以减却心头经年不散的惆怅。
往昔不在,温柔消淡。他心目四望,只见女子楼阁淹没在雾霭云烟雨幕中。犹似往事,如烟如雨雾。渐渐模糊。旧欢如梦,大约正是这般心凄。以“烟雨”作结,更是令此诗的意境多了一分绮丽,一分冷艳。
一如那一首《想得》,这首《寒食夜》依旧离不得“秋千索”。秋千也真是一个充满旧色的浪漫物。每每听人提及,心中总有慨叹:光阴似是在秋千的来回荡漾中消散殆尽的。
荡秋千一如蹴鞠,亦是寒食节不可缺少的娱乐习俗。秋千之乐亦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汉武帝时宫中便已盛行荡秋千。唐人高无际在其所撰的《汉武帝后庭秋千赋》的序中说道:“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
唐宋始,秋千一事则尤是风行。唐代宫廷把荡秋千称为“半仙戏”,五代时王仁裕在其笔记《开元天宝遗事》中说:“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
清代《佩文韵府》引《古今艺术图》云:“北方寒食为秋千戏,以习轻趫。后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坐其上推引之。”宋代的《太平御览》和《事物纪原》,以及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等书也有相似的引载。
又有《金瓶梅词话》中第二十五回开头写到吴月娘、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在园中荡秋千的场景。因是与她们几人相连,于是这秋千事也顺应得多了好几分媚艳。
话说灯节已过,又早清明将至。西门庆有应伯爵早来邀请,说孙寡嘴作东,邀了郊外耍子去了。
先是吴月娘花园中,扎了一架秋千。这日见西门庆不在家,闲中率众姊妹游戏,以消春困。先是月娘与孟玉楼打了一回,下来教李娇儿和潘金莲打。李娇儿辞说身体沉重,打不得,却教李瓶儿和金莲打。打了一回,玉楼便叫:“六姐过来,我和你两个打个立秋千。”吩咐:“休要笑。”当下两个玉手挽定彩绳,将身立于画板之上。月娘却教蕙莲、春梅两个相送。正是:
红粉面对红粉面,玉酥肩并玉酥肩。
两双玉腕挽复挽,四只金莲颠倒颠。
彼时,几个女子尚是娇艳欲滴。满心皆是金沙银粉的风流与热闹。几个女子似是齐齐堕入尘世里的狐狸小妖,怔怔寻到一个眉目如风的男子来讨好,以为那欢情欢爱里有无限曼妙。却不知,终究要徒劳。爱到头来是牢骚。
如今,也真的都已经风吹云散。
向谁言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宋]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都是被贬官流离的人。心中一颗信誓旦旦的雄心就这样被生生折灭。留下无限离苦。“沧桑”二字就是在这样的事与愿违和颠沛流离当中慢慢将人侵蚀的。
此诗题为《寒食寄郑起侍郎》,正是作于杨徽之被贬官之时。郑起与杨徽之二人曾是同僚,情如手足。极是难得。但要追溯二人缘分,也是有迹可循。二人的命数相似,曾一同被五代周的宰相提拔,入宋之后亦同被宋太祖贬谪在外。
首句中“清明时节”即有涵盖清明前后时间之意,因清明是在寒食节之后二日,所以此句所言也就包括了寒食节在内。那日,他出郊春游,也是随众而做的事。
只是人一旦心意凄落,纵是满目锦绣也成沧淡。既是清明时节,本应车来人往,各自奔忙,此刻却是四下寂静,好不落寞。抬头则见柳映门。如此写来,让人恍然觉得有一种空城外柳絮纷飞的惨然。
又有“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景似萧条,却也又有一番江南味道。烟水漫漫,云霭淡淡,也有微雨在落,淋湿了他视野的草木城池。修竹寺。落花村。都是一派凄清。如此时令,如此风致,被杨徽之一一揉碎,化在墨里书写下,竟有了一种冷峭。
颈联二句是即景抒情。是已寒食,天气自是清寒。因被贬官独自在外,心中甚是寥落,本想借酒消愁,却无奈酒薄,想醉也不成。“地迥楼高易断魂”一句中“迥”字在句子里是“远”的意思。因是郊外,因在山城。所以,地广,人少,楼高,气渺。
景语皆情语。低迷心意再与周身萧索的景致相映,便使他愈加哀伤起来。待他登上高处去望,更是见天地之间一片苍茫,家业已是隔绝在千里之外。心中别离的愁绪在这孤荒之地,也不知还可向谁言说。
诗里写到“柳映门”。柳何以映门。只因寒食这日开始,家家便开始门前插柳,驱鬼辟邪,讨个平安,讨个吉利。寒食与清明,自古即有门前与车马之上插柳、墓地里植柳、头上戴柳的习俗。
中国自古便有三大鬼节之说。三大鬼节指的就是清明节、七月半和十月朔。人常惧鬼,又因自古即有的“鬼怖木”一说,且国人素爱柳,观音大士亦以柳枝蘸水济度众生。所以,时日长久之后,国人便形成一种柳可以驱鬼辟邪的观念。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也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另外,柳条发芽正是在清明时节,这也是促成国人形成柳可驱鬼辟邪想法的一个因素。墓地植柳则是上古时便有的悠久旧俗。《春秋纬》中即有“庶人无坟,树以杨柳”的句子。宋张端义也有《倦寻梦》一词,提到插柳一事:
晓听社雨,犹带馀寒,尚侵襟袖。
插柳千门,相近禁烟时候。
鬓坠搔头深旧恨,臂宽条脱添新瘦。
卷重帘,看双飞燕羽,舞庭花昼。
谁共语、春来怕酒。一段情怀,灯暗更后。
罨画屏山,今夜梦魂还又。
愁墨题笺鱼浪远,粉香染泪鲛绡透。
待相逢,想鸳衾、凤帏依旧。
同时,寒食、清明为了踏青迎春,象征吉利,亦有男女戴柳的习俗。人们以结成球状的柳枝或柳叶戴于头上,民谚曰:“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鬓插青柳,寓意吉祥,且绿意盎然,充满生气。
已寒灰
绵山恨骨已寒灰,尽禁厨烟肯更回。
老病不禁馊食冷,杏花饧粥汤将来。
——[宋]杨万里
《寒食前一日行部过牛首山七首(其三)》
杨万里的《寒食前一日行部过牛首山》是组诗。共七首。另六首依次如下:
其一
岭花袍紫不知名,涧草茸青取次生。
便是常州草虫本,只无蚱蜢与蜻蜓。
其二
头上高垂碧玉盆,谁将漂絮尚残痕。
青天幸自秋江样,须若三丝两缕云。
其四
出了长于过了桥,纸钱风裹树萧骚。
若无六代英雄骨,牛首诸山肯尔高。
其五
单车一节又行春,敢为观风惜病身。
只是担头无櫑子,枉教唤作蹈青人。
其六
檮蓝作雨两宵倾,生怕难乾急放睛。
一路东皇新晒染,桑黄麦绿小枫青。
其七
一春今岁雨中和,信道韶华定较多。
二月半头花已尽,脱空日月退还他。
彼时,杨万里任江东转运副史,受命去往各地巡视。这一组诗即作于巡视途中。时逢寒食,有感而发。杨万里与大诗人陆游齐名,亦是“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俚辞谚语,冲口而来”。简单上口,纯朴自然。
似是乡野间赤足拔禾的农家小女子,简真净爽,清淡若细雨微风。没有旧时文人清高造作的通病。这一组诗,以及那一首家喻户晓的名作《小池》皆是佐证。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眼中的寒食不似落魄文人孟云卿、杨徽之眼中那般凄冷哀怨,也不似韦应物、韩偓眼中那般情深绵绵。他只是写着一些触目可见的春景微情,生活细物。岭花、涧草、蚱蜢、蜻蜓、飘絮、杏花饧粥、纸钱、梼蓝、桑黄、麦绿、枫青。
真是琳琅满目。让人恍然从诗里看得一副寒食风物图。且是花木草树色色倾城。
篇首单列七首诗里的第三首,是因想要在此一并说的“杏花饧粥汤将来”中的“饧”。饧,与“形”同音。多音字,亦可念作“糖”,此时同“糖”。念作“形”时,即指糖稀。寒食节,有“食饧”的传统。正如杨万里此诗当中所写“杏花饧粥汤将来”。
古人食饧的习俗亦是历史悠久。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便有记载:“(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所谓食饧,即:做饧糖,后煮大麦粥,再将饧糖浇上,食用。
饧,在中医里也是一剂良药。又被称做“饴糖”、“胶饴”、“软糖”、“饧糖”。有补脾精、化胃气、生津、养血、缓里急、止腹痛之用。《内经》、《本草纲目》、《本草经疏》、《本经疏证》等文献资料均有相关记载。如《内经》中便提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胶饴、大枣、甘草之甘以缓中也。
所以,杨万里方说,“老病不禁馊食冷,杏花饧粥汤将来”。虽然是寒食节,但是他身体虚弱,亦有微疾,所以不敢擅自食用隔夜的冷食。倒是将杏花饧粥烫热之后拿来食用比较稳妥。“汤”在此句中意为“烫”,可理解为“加热”之类的意思。
寒食食饧,也是养生道。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