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注目的塑像
推土机气势汹汹地朝高达数米的神圣塑像冲去,塑像的脖颈被一根粗粗的绳子捆缚着,几十个人一起吆喝着使劲抓住绳子,这场景让我联想起了东北亚农民犁地的情景,顷刻间伴着机器的轰鸣声塑像的头部滚落在地,摔成了碎片,塑像的躯体也在推土机的冲力下轰然倒塌,仿佛一具尸体。这时人群中爆发出了阵阵欢呼声。
这是东西冷战体系瓦解后,我第一次访问俄罗斯时,在都市街头看到的一幕。那尊塑像不是别人,正是苏联的革命领袖列宁。这一场面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
读者可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要在这里提起并不是东方国家的俄罗斯推倒塑像的旧事呢?但是我相信大家在读完这段文章以后,所有的疑问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如果大家环游一下中日韩三国,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日本的城市和马路中间大都是裸体女性即裸妇的塑像。在公园或是十字路口,甚至在工业园或公寓的前面、在机关单位前的喷水池里,都像铁板钉钉似的竖立着裸妇的塑像。即便是在农村安静的田园农舍里,依然能够看到非常可爱的小巧玲珑的少女裸体塑像。日本的塑像以裸体女性的塑像居多,这一现象让我非常惊讶。
日本的裸妇塑像
日本的塑像主要以裸妇为主,而中国的塑像则以民族英雄、文化哲人居多,新中国成立后,政治伟人、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的塑像遍布各地。特别是在经历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上空前的革命时,毛泽东的塑像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被矗立起来,与此同时,毛泽东的像章也以十亿为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
最近毛泽东的塑像较之以前大为减少,但是无论去哪里,还是到处都能看到孙中山或周恩来等革命伟人的塑像。
韩国塑像的情况又是如何呢?在首尔(汉城)或是釜山等大城市,也不难发现到处耸立的爱国志士的塑像。如安重根义士、以龟船打败日本海路侵略的爱国将军李舜臣,还有站在1919年独立运动前列的柳宽顺、尹奉吉义士等等,他们都成为韩国塑像的主要内容。
每次去韩国,我总去塔骨公园那儿散步。那里鳞次栉比地排列着纪念3·1独立运动的爱国志士的群像和碑文。
翻看韩国的日历,我们也能够看到,韩国的节日是按照韩国的爱国史排列下来的。从以1919年3月1日的独立起义为起点的“3·1节”到“4·19 革命”、“5·18 民主化运动”、“6·6 显忠日”、“8·15光复节”,都是直接将独立爱国纪念日作为国家的庆祝节日。
中国的情况和韩国大同小异。从“3·8 妇女节”到“5·4 青年节”、“6·1 儿童节”、“7·1 党的生日”、“8·l 建军节”、“9·10教师节”、“10·1国庆节”,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些节日大多是与革命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
但是在日本,除了“建国节”和“天皇诞生日”以外,其他节日的主题都是与国民的文化息息相关的,如“文化日”、“体育日”、“休息日”、“海洋日”、“绿之日”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街道两旁的塑像不是以爱国志士和政治伟人为主体,而是以体现艺术性的裸妇为主,这可以说是日本式的现象之一。
那么,为什么三国之中只有日本的裸妇塑像最多、最常见呢?这还有其社会背景方面的原因。日本不仅是一个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国。裸妇的象征意义何在?它是西方近代文化艺术的象征,再展开来讲的话,它包含着人类本能的复归,可以说是人文主义的象征物。
人类只有从堆砌在眼前的各种意识形态、理念及各种观念中解放出来,才能够升华到将近代的裸体艺术当做艺术的美、人类本能的美来欣赏。
在这里有一个关于裸妇艺术的中、日两国的小插曲。1895年的日本仍是受传统观念桎梏的非近代非民主社会,当时曾出现了关于裸妇问题的论争。被誉为“日本近代西洋画之父”的黑田清辉,在美术展览会上展出了名为“晨妆”的作品,这部作品是以裸体女性对镜梳妆为主要内容的,在当时的日本,有人说这是艺术,也有人认为这是猥亵淫秽之物。对于这次的争论,日本政府的官员也横加干涉。
但是时至今日,正在向近代化最前线迈进的日本已经成为了一个民主国家,人们的文化素质都得到了普遍的提高,所以关于裸妇的绘画作品及塑像就大大方方地占据了街道的主要位置。在文化水准较低的非民主国家里,人们看到裸体时就窃窃私语,称之为猥亵淫乱,称之为色情,所以无法从艺术的角度上来接受它。
轰动中国的裸体画
1988 年在中国的北京也发生了一件与一百多年前日本的“裸体骚动”相似的事件。当时在中国美术馆里举办了人体油画艺术展览,接连几天来美术馆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入场的票价翻了10倍。参展的画家对这种现象做了如下的解释:“实际上,大家并不是为了欣赏绘画作品而来的,而是想凑热闹来见识一下裸体这一稀有商品。总之,人们并不是为了欣赏艺术而来,而是来看‘性’,即女性的裸体。”
这位画家的解释可谓一言中的,这是从毛泽东时代所实施的禁欲主义的性压迫中解放出来的人们,对性的饥渴的一种表露。即使是现在,在中国和韩国依旧对性讳莫如深,谈虎色变,非常保守。也就是说,中国和韩国的性意识要比日本晚一百年左右。
13亿中国人还不具备可以接受裸妇塑像的文化艺术素养,而且中国也尚未形成这样的文化土壤。
中国曾经是一个由政治理念支配社会的国家,所以到现在为止还保留有许多革命领袖、历史伟人的塑像。
20世纪90年代,一个西方文化访问团到西安访问时,曾向年轻的导游询问为什么没有《史记》作者司马迁的塑像。当时那名导游平淡地回答道:“司马迁?司马迁是谁啊?我们西安光皇帝就有一百多位??”
只有皇帝、革命领袖和历史伟人才有资格被塑像,那些文化人和艺术家都排不上边,更何况那些“有伤风化”的裸妇呢!
韩国塑像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
韩国为什么爱国志士的塑像居多?这是因为韩国还不是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不是“国民的国家”,而是一个要通过“爱国”来培养“爱国心”的爱国思想膨胀的社会。韩国国土狭窄,民族弱小,既不像中国那样有广阔的土地,拥有13亿的人口,也不是日本那样的现代化产业大国、文化大国,所以历史上的韩国经常遭受外来民族的侵略,多次面临亡国的危机,最终才艰辛地从这种泥沼中摆脱出来。但直到今天,也不得不接受被3·8线分裂为南北的悲剧事实。
也就是说,韩国的塑像体现了韩国人膨胀的爱国心。当然不能像日本那样在道路的两旁设置一些裸妇的塑像,而且对于他们来说,比起中国的革命领袖塑像,安置一些爱国志士的塑像似乎更为合理。所以韩国经常举行爱国宣传活动,保家卫国的意识在三国中最为突出。
即使说韩国所有的社会性言行都与“爱国”直接相关也不为过。甚至连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集资的阴险之徒也大声叫嚣着“从爱国的立场出发??”,以此来谋集资金。再比方说,在讨论日本和韩国的时候,人们必须说日本是狡猾、恶毒的,如果稍微加上一点褒奖之词就会被批判为“不爱国”、是“卖国的行径”,这便是韩国——一个离民主化还有相当一段距离的国家。
中国与韩国一样经常进行爱国宣传。比如说,在开运动会的时候,发言人总是以政治形势入题。
韩国人和中国人的话题中总是少不了政治、总统选举等硬性内容。而在日本人的日常会话中几乎没有这样的词语,倒是大家见面时,常常互问天气以示寒暄。在日本这样一个已实现民主化的国家里,人们并不怎么关心政治,所以日常生活、娱乐以及文化艺术就成为人们谈话时的主题。
若比较一下学生的游行示威,则韩国最甚,其次是中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学生的游行示威已经销声匿迹。从这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三国的社会文化差异。
但是文化、真正的艺术、人类潜在的审美意识将会在历史的长河中亘古流芳。
通过在各个国家随处可见的塑像,我们可以了解该国的社会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