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政府要逐步建立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现代公共教育财政制度。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源开发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人力资源的知识存量和技能存量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有近74%的人口在农村,但却只有约10%的学校在农村,这是一种极其不合理的现象,若要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保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顺利,优化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支出,同时还要在政策上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对农村教育事业进行投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的投资,转向对农村教育与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等具有强外部效应的公共领域的投资,作为最大责任主体和义务主体的政府,在增加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比重时,应保证对农村女性的教育投入单独列入财政预算,特别要加大对中西部、边远山区、贫困地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妇女与女童教育投入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她们的教育补偿和优先扶持力度,防止男女两性接受基础教育及职业技术培训的差距加大,从而保障广大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3)政府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妇女劳动力的转移是摆在各级妇联面前的一项迫切的任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政策的支持,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宣传教育,营造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社会环境。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妇女外出务工致富典型,激发广大妇女外出务工的热情。二是拓展劳务输出规模。将转移农村妇女劳动力纳入整体规划,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村妇女的实际,采取部门牵头,有组织地转移。三是发挥农民女企业家的带头作用,鼓励和引导农村妇女向二、三产业转移。四是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根据市场需求注重定向培训,加强对口培训,做到培训一批输出一批。五是制定消除职业性别横向隔离和纵向隔离的政策,规范企业的招工政策与行为,保证外出打工的农村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中不受歧视,为农村妇女进城就业创造条件,要公平、公正、合理地解决如信息化服务、职业中介工作、工资待遇、子女就学等相关问题。
2。教育及培训网络的构筑
(1)大力发展农村女性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金钥匙,是形成人力资本的一种方式,是将潜在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男女两性受教育的差距在缩小,但农村妇女教育水平与男性相比差距仍较大。据统计,58.8%的农村妇女只有小学以下的文化程度,比男性高21.9个百分点,而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又比男性低20.8个百分点。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农村女性教育,大力开发农村女性的智力,要保护农村女童受教育的权利,真正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扫除妇女文盲。我国并非不注重教育,但注重的主要是学校教育,相对忽视了成人教育,特别是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因此,基层组织要把发展农村妇女教育事业与扶助农村妇女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把工作重点放在妇女参与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专业教育上,引导她们用知识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快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鼓励妇女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终身学习,以提高科学素质与劳动技能。
(2)技能培训是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泰勒认为,实现产量大大增长的要素之一是每个人都经过系统培训,能发挥其最高的效率。西方发达国家毫无例外地高度重视职工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培训,原联邦德国把职业教育称为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是先天形成的,是要经过学习训练养成的,教育培训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企业应多把眼光投向农村,瞄准农村的资源优势,开发农村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利用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对她们进行就业前岗位培训,提高广大农村妇女的素质。通过培训,使其获得“绿色证书”,使丰富的农村妇女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培训内容要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契机,既要指导农村妇女学习运用高新技术知识,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她们开阔思路。培训阵地的建立要以农村妇女科技培训指导中心和农村职业学校为主体。培训方法要灵活多样,开办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班、送科技下乡、培训一批女科技带头人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3。农村妇女的自我开发
(1)重构健全人格,强化自我开发意识。自我开发是农村妇女成长、成才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方式。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不仅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农村妇女要使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发挥,很重要的是正确认识自我,确立奋斗目标,有了健全的自我意识,就会在适合的条件下,有效地施展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农村妇女必须摆脱传统的束缚,树立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摒弃落后的小农意识,唤起自身的主体意识,从陈旧观念中走出来,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重新调整自己,确立自我独立的价值观,增强个人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提高自我评判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重构女性健康人格,在男女平等、自觉维权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家庭角色到社会角色的转换,并树立自我超越的人生观、法治取向的社会观、经济与社会效益并重的发展观。这是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在动力。
(2)提高文化素质,树立学习意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素质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国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庭》一书中极为深刻而又精辟地论述了妇女素质与社会进步的天然关系:“某一历史时期的发展总可以由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来确定,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取决于妇女的素质。”社会的发展、政治文明及现代化的程度和标准,从一定意义上讲,必须以妇女发展以及妇女素质的提高为尺度。我国农村妇女现有的文化知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广大农村妇女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提高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要善于学习,从实践中学,从书本上学,从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要提高学习能力,学习作物高产、畜禽饲养、蔬菜果树栽培等技术,年轻妇女还应学习一些专业技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建设小城镇做好知识储备。
(3)扮演好家庭角色,增强自信意识。家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不仅是社会学的对象,也是经济学的对象。家庭既是“消费单位”,也是“生产单位”。人力资源的开发最初源于父母的生育投资,随后是教育投资、培养投资等,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在家庭中就男性来说,必须转变观念,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角色期待,强调男性双重角色义务的实现,从根本上改变“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只有把农村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中解脱出来,她们才能更有信心、更有精力、更加专注地投入社会事务中去,才能推进自身的独立与解放。家务市场化和农村城镇化有利于更好地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
(三)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长期以来,人们忽视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农村妇女一直都受到性别和身份的双重歧视。因此,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提高性别平等的社会认同感,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确立女性资源观,充分认识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在中国农村的特殊重要地位,把开发和利用好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作为中国农村发展的最基本的战略,切实通过适当方式和手段在宏观政策方面保障男女两性平等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保障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充分合理地得到利用,从根本上促进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开发。
四、新农村建设中的妇女素质教育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妇女占妇女总数的70%~80%,她们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农村妇女的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包括全国妇联在内的许多社会团体向农村妇女伸出了援助之手,一些公益项目,如“母亲水窖”“春蕾计划”等,解决了部分农村女性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同时“双学双比”活动也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妇女的素质,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妇女的素质仍比男性和城市妇女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如果妇女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仅影响农村妇女自身现代性的提高,也会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现程度。因此,研究农村妇女素质教育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妇女素质提出了挑战
素质是一个综合范畴,是人们气质、能力、品质诸要素的总和,农村妇女素质的构成主要有四个方面,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
从总体上说,改革开放后农村妇女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封建的传统观念使农村妇女形成了牺牲自我,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的群体特征。这些促成了农村妇女思想觉悟低,集体、国家观念淡薄,缺乏时代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部分的农村妇女比较重视家庭义务而忽视社会责任,她们可以相夫教子,善待老人,协调好兄弟姐妹和亲朋邻里之间的关系,而对于社会利益和国家大事却漠不关心,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及一系列改革措施关心少,理解慢,行动迟。截至目前,对党的计划生育政策仍然不能全面接受,在生育观念上存在“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思想,超生、多生现象比较严重。
2。社会心理素质
当今农村妇女在家庭中与丈夫的决策权渐趋平等,婚姻自主权增加,但几千年来以儒家道德为主体的妇女文化氛围使许多农村妇女丧失了应有的主体地位,自卑、自弱、自轻、自贱占了主导地位,依赖、狭隘、嫉妒、偏执等病态人格也因此而产生。加之对农村妇女思想教育及农村妇女自身教育的不到位,自给自足、小富即安、因循守旧,不愿意冒风险去接受新事物,只关心眼前的经济利益,缺乏进取心和自强不息的心理素质,甘于贫困和碌碌无为的现象普遍存在。城市女性面对家庭暴力或性骚扰,已经不再沉默,而是拿起了法律武器,但大多数农村妇女由于社会心理素质差,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而对此却依然采取忍让态度,有的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甚至走上了“以暴制暴”的犯罪道路,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相背离。
3。科学文化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是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科学管理、科学经营必将成为农村妇女发家致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虽然我国农村妇女接受教育和培训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男性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她们仍属于弱势群体。就目前农村妇女的素质而言,文盲、半文盲居多,靠经验进行生产仍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广大农村妇女缺少技能,只能从事简单的加工业或个人经营,对一些高技术智能性强的工作不会做,对市场经济知识和规律掌握有限。据2000年全国妇联的抽样调查,农村女性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是42.3%,比男性低21.8个百分点;58.8%的农村女性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比男性高21.9个百分点;农村女性文盲率为13.6%,比男性高9.6个百分点,出现了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由于不懂新技术而收效甚微;经商的没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往往赔钱;进城的缺乏技术,找不到出路。与男性和城市女性受教育的程度相比,农村妇女所受的教育时间、教育层次都低。在这种情形下,农村妇女很难有效地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
4。身体素质
农村妇女所掌握的卫生知识与卫生行为直接影响家庭成员的健康。就整个农村来说,农村妇女是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近年来,农村妇女的生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因种种原因,农村妇女整体健康观念淡漠,不良行为普遍,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妇科病患者较多。很多农村育龄妇女没有将妇科病当做一种应该及时检查及治疗的疾病预防,措施不力与治疗不及时的现象经常发生,妇科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二是农村妇女卫生健康知识缺乏。农村妇女卫生健康知识缺乏主要表现为自我保健意识淡薄、落后的生活习俗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绝大多数妇女从来没想到过自己的健康也很重要,很多人从没听说过什么叫“围产期”、“更年期”,从没意识到妇女一生中各个重要阶段都需要保健。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妇女素质教育的途径
1。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农村妇女树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