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人利己是一种双赢的人际关系模式,利人利己观念认为,世界之大,人人都有立足的空间,他人之得不必视为自己之失。利人利己观念以品格为基础:诚信、成熟、豁达。豁达的胸襟源于厚实的个人价值观与安全感,由于相信有足够的资源,所以不怕与人共名声、共财势,从而开启无限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创造力与宽广的选择空间。但是,有些人喜欢使用二分法,以为利人则必损己,利己则必损人。于是,为了一己之利,便置他人利益于不顾,最后却往往落得一个损人害己、两败俱伤的下场。利己损人,世上多少争斗;利人利己,人间无限芳春。
战后的日本为什么在世界上特别是在亚洲越来越孤立,而同是战败国的德国却不仅融入了欧洲还融入了世界?日本的孤立不是日本的光荣。日本既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说过,地球上有两个饥饿地带,一是非洲,一是日本。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说:“世界要求日本从利己价值观向利人价值观转变。这是世界潮流。泡沫经济崩溃之后,在金融界、证券界、大建筑公司出现了许多漏洞,暴露了日本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的本性,也暴露了日本社会背后的人际关系,以及过去自私、利己的积弊。必须从自私向与世界协调的方向转变。在这个问题上要恰如其分地去做。世界形势迫使日本要大大转换价值观。日本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不打算大幅度转换价值观,就要成为世界的孤儿。”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说过:“如果成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站在对方立场来考虑问题,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了解对方心情的人,不必担心自己的前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与好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互惠原则讲求利人利己,绝不是世俗的“互相利用”。利己的原始动机是在帮助别人的利他行为中得到心理满足,对方给予自己的帮助,只是自己利他行为的客观报偿,也就是说,利己的目的不是要索取什么,而是从给予中达到欣慰。
一个禅师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行人之间难免磕磕碰碰,禅师也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远远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旁边有个路人说道:“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禅师也觉得非常奇怪,等那个打灯笼的盲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
那个人说:“是的,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禅师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你甚至都不知道灯笼是什么样子,灯光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
盲人说:“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禅师非常震动地感叹道:“原来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
盲人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不是,为的是自己!”
禅师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别人撞过?”
禅师说:“有呀,就在刚才,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说:“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他们也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撞到我了。”
禅师顿悟,感叹道:“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的身边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点灯照亮别人的同时,更照亮了自己。这就是助人为乐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别人也就等于帮助自己。
利人利己是实现双赢的桥梁。在当今知识经济和人格经济时代,我们正逐步走向理性,正在以理性来审视自己和社会,正在从传统的“你赢——我输、你输——我赢、你输——我输”的竞争步入“你赢——我赢”的战略联盟;正在从对抗到合作,从无序到有序,从短暂的生存到与发展的需要,坚持利人利己,互惠互利,求同存异,甚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这已形成历史的潮流,势不可挡,无论是个人、政界、外交界、商界、企业界,还是其他各界,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什么工作,无论是否意识到社会发展的这种趋势,利人利己,实现双赢都是一种必然选择,都是竞争的最终归宿。如果你还没有看清楚这种趋势,如果还没有及时地调整你的心态,那么等待你的只能是失败。
要实现利人利己实现双赢,一个前提就是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所谓心智模式是一种根植我们心灵深处的东西,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对别人、对组织、对世界的看法、设想和共识。如果你过去的人生是成功的,那么你就保持它,并在已有的基础上重新开始,接受利人利己准则,它会帮助你做得更好,并且对你来说双赢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你的人生还不够充实或有所失败,那么坚决忘掉它,一切重新开始,并运用利人利己的准则重新审视自己。只要你深刻地领会利人利己观念,就可逐步实现人际关系的成功,带你到达成功的彼岸。
圆满人生不仅限于个人的独立,还须追求人际关系的成功,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诚信。利人利己原则是由依赖到独立到互赖,从个人的成功到人际关系的成功直至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是迈向成功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