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是一时之事,也不是随意之事,而是长期一贯的事,应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全程教育。
家庭教育应遵循人的发展规律,顺应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普遍现象
我们常常听到父母抱怨为孩子付出了许多,却没有如愿以偿。孩子在这些父母的眼中要么“不识好歹”,要么就是“白眼狼”。
父母们都为自己好心没好报而苦恼、发愁、悲伤。听父母抱怨的听众也常常为此感叹:“现在的孩子不好教育啊!孩子太不懂事啦!”
父母为自己的用心和结果不成正比伤心,听者在同情父母的同时,也免不了教育孩子:“爸爸妈妈都是为你好,你要听话啊,不要让父母操心。”
反省
上述一幕幕看起来都在情理之中,父母为孩子操心,父母为孩子好,所以孩子应该听话。但好心没有好结果,教育低效甚至无效的家庭比比皆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听听父母的抱怨和听众的发言便会发现,人们已经习惯将教育低效或无效的罪过归咎于孩子,一切都是孩子的不是,父母只要用心好就什么都对。
事实并非如此,父母过于感情用事的同时,理性不足!听众也同样如此,在理解父母用心的同时,没能理性思考父母的方法是否科学,也没能给孩子应有的理解。
一方面,由于传统“子尊父命”思想的影响,社会大众给了为人父母太多理解,没给为人子女相应的理解。另一方面,由于对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普遍缺乏认识,大众对家庭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感性阶段,缺少理性思考。现在,让我们抛开陈旧思想与偏见,对父母们普遍不解的“用心良苦,收效甚微”作一番理性认识:
提高认识:好心未必有好报
父母的种种做法皆出于良好用心,这一点毋庸置疑。表面看来问题是,为什么好的用意没有好的收效,为什么用心良苦却不见得有好的后果。
这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冷静下来,进一步追问,用心是什么?是动机。再深入一步,有好动机一定能有好结果吗?换句话说,想要有所收效,达到目的,仅有良好的动机就够了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动机与效果未必能够统一。那么,想要有所收效,达到目的,除了良好的动机,还需要什么?让我们举几个例子看看。
运动员只有一心取胜的动机,却缺乏科学的锻炼方法是不可能夺得冠军的;学生一心想取得好成绩,但若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办不到的;老师想把课教好,但如果不具备良好的教学方法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样道理,没有好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也不可能有好的收效。
想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起决定作用的是教育行为即方法,而不在于动机。所以,好方法才是关键。
家庭教育讲究正确合理的动机,更重要的是要追求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为人父母应冷静反思教育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不要总把时间用来琢磨自己的用心如何。
改变观念:更新教育观念,关注教育方法
许多父母都犯了同一个错误,那就是一味强调自己的用心,忽视教育方法。
我们已经知道,动机的好坏并非教育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不必过于执著自己的用心。过多在乎用心容易陷入不良情绪,失去理智。感情用事的结果,只能是理性的丧失。身为父母,我们不该过于情绪化。
我们应该成熟起来,学会理智、客观,把宝贵的时间用来学习科学的方法、审视自己的观念、研究孩子的个性特点,以此为依据更好地改进我们的教育行为。想要孩子们按我们的指导行事,想要达到合理的培养目标,想要最终实现美好的希望,请父母们务必少在乎用心,多关注方法(关于家庭教育具体方法,我们将在本章“家庭教育绝不等于说教”一节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