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现象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往往会对父母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心里有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父母的批评和劝导不再顺从,喜欢自有主张。对此,父母们常常无奈地抱怨孩子总和自己对着干。
孩子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逆反”心理,对这种心理,父母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反省
父母教育方式简单不当,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等都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当压力不断积蓄,孩子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会对父母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有些父母对孩子要求很严,自己却从不以身作则。对此,孩子不可能无动于衷,逆反心理随之而生。
提高认识
提到“逆反”,父母们不是头疼就是害怕,可谓“谈之色变”。孩子的逆反心理往往使父母的热情和积极性深受打击。
其实,逆反心理绝非病态,而是一个普遍的心理现象。人人都会产生逆反心理,只是在幼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表现得更为突出。孩子的逆反心理,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表现为“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嘴”、“对着干”,以显示自己“高明”、“非凡”的行为。
1.了解儿童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观原因
孩子年幼时,视父母为绝对权威,但随着年龄与能力的增长,渴望独立的心理逐渐强化。
尤其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增强,处处要求体现“自我”的存在。这一时期的孩子处于“心理断乳”期,渴望得到长者的尊重和理解。当这种渴望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这是长大成人的正常心理现象,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期,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父母要珍视孩子的心理成长,采取积极的态度正视。
2.了解儿童逆反心理产生的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的影响、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其中,家庭因素尤其值得父母们重视。不同家教方式会培养出孩子的不同心理品质和个性,不良教育方式直接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各方面的成长显著,但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一些想法往往片面、偏激,容易出现越轨行为。如果父母教育方法不当、粗暴,更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引起严重后果。
3.正确认识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不是罪恶,我们应客观地认识它,科学地化解这一心理。
1)了解人的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教育必须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否则必然失败。想要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赢得孩子的配合,父母首先也要了解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这就要求我们仔细观察孩子,在了解孩子逆反心理产生根源的基础上,针对孩子的具有体情况和个性特征,采取相应措施。
2)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情感交流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在青春期,孩子的内心有着与父母沟通的强烈愿望。切忌因工作忙、应酬多忽视孩子的对话需求。多陪孩子参加他们感兴趣的活动,鼓励他们参加课外活动,展现自我价值,用知心朋友的态度与他们交流感受,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正确地待人接物。面对孩子的挑战,我们要学会放下“权威”的架子,超越自己的角色,和孩子交朋友。要善于听取孩子的意见,理解他们的情绪,给他们自主决策权。
3)用积极、鼓励取代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赞美,尤其是尚未成熟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在孩子的心里根植自信的种子。赞美是对孩子的认可和肯定,是孩子充满不断进取的活力和精神。在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应做到“少批评多鼓励、少训斥多赞美”。
改变观念
许多父母对孩子唯一要求就是学习好、分数高;还有许多父母不顾孩子的兴趣,强迫他们做不喜欢的事,势必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要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应尊重孩子,不能因对孩子有养育之恩和监护权,就随意限制孩子合理的行动自由、思想自由和正常生活。比起粗暴与压抑,尊重和理解才是赢得孩子信任和配合的有效方式。
1)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青少年往往还未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常因好奇心驱使进行模仿,难以辨清其实质,需要父母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帮助青少年建构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追随,以预防和消除孩子们的逆反心理。
2)懂得逆反心理的两面性。孩子听话固然叫人省心。然而,孩子什么都听别人的,毫无主见,缺乏独立性并非教育成功。逆反心理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矛盾斗争过程,它既有消极因素,也有积极因素。过于顺从的人难免懦弱,而且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容易灰心,缺乏毅力,适应力差,也更容易受人欺负和控制。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发展。正如鲁迅所说“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等到放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它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父母应正确地认识,并科学地对待孩子的逆反。对于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对逆反的积极面,应积极引导,促其成材。
在帮助孩子化解逆反心理的同时,要肯定和保留孩子闪光的一面,鼓励孩子多动脑、多思考,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对孩子积极的、正确的主张给予理解和肯定,对消极的、负面的主张在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用理性的方式加以开导。
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只会扼杀孩子的天赋与潜力。对孩子的与众不同和求异思维(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来源)切莫一味打压,应给予积极引导和规范,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
对孩子的倔强,放任不管固然不行,但逼迫只会使孩子更加固执、反判。冷处理、疏导才能有效地恢复孩子的理性。同时,根据孩子倔强的性格,积极引导孩子勇敢地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引导孩子形成做事执著的品格。
普遍现象
二、三年级的小学生,普遍喜欢与父母顶嘴,父母说东,他说西。面对父母的教导,总喜欢说“老师说……”、“老师不是这样说的……”,甚至用“凭什么听你的”来反驳。
初中、高中的孩子,对父母的教导总抱怨:“烦死了!”有些孩子成天不想回家,放学后宁愿留在学校里也不想回去,有不满或心事从不愿与父母讲。用他们的话说:“爸妈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烦死人了。听到他们的声音都讨厌。这也不许,那也不准,真讨厌。”
提高认识
人在成长中的三个时期,逆反心理比较强烈:
1)3岁左右,表现为喜欢对成人说“不”,喜欢自己动手,这是自我意识萌芽的结果。
2)在孩子上学后,表现为喜欢顶嘴,出现批评父母的表象,这是自我意识崛起的结果。
3)在青春期,表现为对权威(父母、老师)的置疑,不再盲目服从父母的话,并逐渐摆脱父母思维方式的束缚,学会独立思考,实现精神“断乳”,这是主动性、独立性飞速发展的结果。
以上就是人们习惯称作的心理发展三个“反抗期”。
其实,这三个时期既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成长的结果,更是孩子们进一步成长的必然,是人的成长与社会化的必须。一个没有自我意识、没有独立能力的人无法立足社会。作为父母,必须理性对待孩子的“反抗期”。
当然,理性认识并不等于放任不管,而是为了寻求更好的方法引导孩子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得到充分发展。比如,尊重孩子独立意愿,适时适当地培养独立能力。另一方面,因势利导,引导孩子们发展正确的自我意识。通过平等、友好的沟通,坦诚而智慧的交流,借助给孩子们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影响孩子们的观念,规范他们的行为。
提高认识
1.让我们进一步了解“第一反抗期”
孩子到了两三岁时,对父母用命令语调提出的要求往往以“不”来反对,而且穿衣、吃饭时,也常常不愿接受大人帮助,很多父母对此非常苦恼,其实这是孩子主动性得到正常发展的表现。
对孩子想自己做的事,父母最好给予尝试的机会,这种机会有利于各种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孩子自主性的发展。小看孩子的能力,轻视孩子的尝试,事事抢先替孩子干好,迫使孩子听从父母安排,结果只能使孩子从小养成依赖心理,久而久之便养成了懒惰的坏习惯。
在孩子能力范围内,给孩子尝试的机会才能使孩子成长。如果孩子获得了成功,必然在增长能力的同时增加自信心。而且,父母如果和孩子共享成功的喜悦,适当地给予夸奖,还能加深父/母子间的感情。
假如孩子没有成功,父母也不可加以责难。责难不仅会使孩子失去信心,而且还会使孩子在今后失去主动尝试的意愿。父母应该在孩子失败后鼓励孩子再试试,也可以适当给予一些指导,辅助孩子取得成功(切忌代替),这样不仅可以给孩子创造再次尝试的机会,而且有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意志。
2.中间反抗期
孩子在小学二、三年级时,是顶嘴倾向强烈的时期。这一时期,孩子开始意识到父母的话并非完全正确,父母也有言行矛盾、表里不一等缺点,当父母批评自己时,孩子往往会反驳“你不也这样吗?”
我们应该认识到:孩子顶撞父母、批评父母的现象绝不是因为孩子变坏了,而是说明孩子批判能力的产生,这种能力的产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孩子顶撞自己时,千万不要滥用权力压制孩子,而应当放下架子,冷静对待,反省自己。
千万不要因为面子打骂孩子,这么做会在伤害孩子的同时,破坏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更不利于今后的教导。如果孩子批评得正确,为人父母应虚心接受,这才是树立威信的正确途径,同时也给孩子树立了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榜样,使孩子学会自省。如果孩子无理取闹,也要耐心解释,做到让孩子心悦诚服。
父母若用压服的方法,结果往往是压而不服,孩子表面上虽然不敢怎样,但反抗的心情会埋在心灵深处,到青春期就会以更为激烈的方式暴发出来。
3.第二反抗期
青春期,人的生理和心理变化非常大,在生理上,孩子已经与成人没有多大差别,在心理上,孩子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并趋于成熟。
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使得这些“小大人”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对成人把自己当孩子看待感到不满。自我意识的崛起使孩子出现了反抗:对父母和老师的话不再盲从,有心事或遇到困难时,更愿意向同龄伙伴倾诉,而不愿与父母交流。
“小大人”在这样的反抗过程中,逐渐摆脱父母思维方式的束缚,学会独立思考,实现精神上的“断乳”。
4.正确认识孩子的“反抗”
表面上看起来,处于反抗期的孩子“变得不听话了”,事实上这是孩子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结果,换言之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标志。父母应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子女的反抗,因为这既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
教育必须建立在尊重的前提上。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小大人”,父母更要尊重他们,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像对待成人那样,给予尊重、信任,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们身上。
许多父母不免担心,理解孩子,给孩子发言权会使孩子听不进父母的话,今后会更加难以教育他们。但事实证明,屈解、压制、粗暴,不会让孩子真的听进父母的话,孩子们只会表面服从,背地里却不服。一味地命令在孩子小的时候会起到制约作用,但孩子的内心还是不服,而且影响孩子性格的健康发展,孩子不是变得懦弱,就是变得叛逆。待孩子进入了青春期,一味命令或粗暴压制,就会随着孩子自主意识的崛起成为亲子冲突的罪魁,在导致孩子叛逆的同时,误了孩子。
改变观念
教育,不是凭用心,而是靠科学;教育,不是凭感性,而是靠理性。想当然和情绪化,不但不会达到教育目的,相反我们自以为会起作用,或表面看起来起作用的做法,到头来只能适得其反。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受教育者自律,而不是受制于人。理论研究和实际事实都一再证明,父母的理解、尊重是孩子自律、自强的原因,而父母的压制、强制才是孩子自卑或反叛的根源。
从教育实际效果来看,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越是理智、开明,孩子的反抗程度会越轻,反抗时间也会短一些。相反,如果父母无视他们心理的变化与需求,保持十几年一贯的教养方式,只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和对抗。事实证明,正是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导致许多孩子强烈的叛逆。
对逆反强烈的孩子,硬逼、强迫只会雪上加霜。父母应从改变看待孩子的眼光,和对待孩子的方式做起,重新了解他,认识他,并学会理解他。
请每位父母务必牢记:教育不是以强权压制,而是以智慧开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