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论今”
小王是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大学四年时光一晃就过去了,转眼就到了找工作的时间。而昔日很受用人单位青睐的中文专业却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景象,成功签约者寥寥无几。与此相反,一直是冷门专业的档案管理专业却是炙手可热。档案管理专业一直以来都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但是,随着国家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社会对档案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加之档案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本来就很少,竞争也就没有其他专业那么激烈,特别是毕业生在报考公务员时这一优势更加明显。小李大学学的是档案管理专业,去年顺利考取了国家公务员,他将成功的秘诀归功于所学的专业,“一个法学专业的公务员岗位可能有上千人去竞争,而我报考的专业属于冷门,通过报考资格的只有8个人,成功的几率当然就大很多了”。
前不久,北京市教育厅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发现一些看似热门的专业就业冷清,反而一些貌似冷门的专业成了就业的大热门。北京几所重点高校中就业率高的专业,90%是调剂生。石油工程、工程造价、金属材料工程、航海技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轮机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土木工程、包装工程是就业率位居前十位的专业。但在历年高考报名中,这些专业并没有因为高就业率成为报考热门,相反,它们都是报考时的冷门专业,90%的学生为调剂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计算机等许多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却非常惨淡,这可谓“热门”不热与“冷门”不冷。
“点睛释义”
大学生的择业迷局
在当前就业环境下,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通常至少面临三个选择:首先是地区选择(在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就业),其次是城乡选择(在城市就业,还是在乡镇、农村就业),最后是单位或行业选择(在一般竞争性单位或行业,还是优势单位或行业就业,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垄断企业等)。在这三种就业选择中,无不存在是一步到位还是先就业后择业的问题。是先到民企、私企等单位,后到优势单位,还是紧盯优势单位一步到位?在这些选择中,大学毕业生们遵从的究竟是“一步到位”还是“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观?果真如流行观点所言,先就业后择业是一剂改善大学生就业困境的良方吗?
而在单位和岗位选择上,许多学生看起来确实奉行的是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学生的流动性体现了先就业后择业的践行程度:毕业后短期流动率高,说明奉行“先就业后择业”者多,反之则少。统计数据表明,在企业接收大学生后的一年内,一些单位的流失率高达70%,低的也在30%。总体来看,应届大学生在第一家单位的两年“存活率”只有10%。意思是说,有九成应届毕业生背叛老东家,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便跳槽了。这反映了有大量学生是“先就业后择业”的实施者。
体制的围城
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大学毕业生们在单位、岗位选择上的先就业后择业,是有适用条件的。通常,这只是适用于体制外的行业或部门。按照单位所属性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大体可以分割为体制内部门和体制外部门。体制内部门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体制外部门则包括外企、民企等。体制内部门的优势单位,如垄断性国企,收益稳定丰厚,是求职者趋之若鹜的部门。
对于体制内部门来说,内部人想通过调动途径实现体制内移动很难,因为这些单位一般对流动有严格的限制,如硬性规定服务年限,以及在人员流动时通过户口、档案、人事关系等方面卡人;而外面的人想进来也非常难。除了竞争者众多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体制内的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人员具有信息、关系资源、经验等优势,这样外部人员可能获得的机会就非常少。更何况,体制内部门人员的流入流出,还会涉及户籍、社保、职称、增容费等,谈何容易!
内部人出去困难,外部人进入困难,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对于这样的部门来说,学生很难适用先就业后择业的策略。学生不可能在体制外单位待上一段时间(先就业),再通过调动进入体制内部门(后择业);进了体制内部门,想出去也并非易事。如此一来,剩下能适用先就业后择业观念的就只剩下体制外部门了,即民企和外企。毕竟他们没有这么多条条框框,在用人方面的自由度大很多。
“先就业后择业”的无奈
另一个例证就是临近毕业时的签约率快速上升。在历年的大学生就业中,都存在着普遍的现象,即在临近毕业前后的一两个月内,签约率会大幅上升。以2010年为例,截至6月中旬,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为47%,较一个月前大幅提高了15个百分点。学生找工作会花费时间,越临近毕业,签约率会高些,这本是正常的,但如此密集、大幅的提高意味着确有一些学生在毕业前拿着待签的协议并不急于签约,或对一些单位的录用意向态度模糊;意味着他们一直在盘算、犹豫、观望,力求找到一步到位的好工作,而不是先签约再说。但到了6月的时候,一步到位的最后期限到了,这时学生没有了回旋余地,纷纷“先就业”,这是一步到位不果的结果。
所以,总体上大多数学生的择业观在本质上都是力求“一步到位”的。在地区选择上,多数学生都不奉行“先就业后择业”的策略;在单位和岗位选择上的确有许多这种策略践行者,但主要出现在体制外部门,并且更多是作为一种结果出现的,即力求一步到位无果之后而采取的措施。
学生形成上述就业观念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二元经济。因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最根本的做法应该是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体制内外就业之间的收人差距。此外,国家应进一步完善、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农村、边远地区就业的各项政策,并加大政策的落实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