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萍觉得非常委屈,辩解说:“我严格按照公司的礼貌用语与客户谈话,我把产品介绍背得很熟。我怎么态度不认真了?”
部门经理说:“你与客户交谈时,确实使用了公司规定的礼貌用语,可你的口气中没有一点儿对客户的亲切和热心。你背熟了产品介绍,可你并不理解它。当客户提问的时候,你总是把他们推给销售部门。沈萍啊,公司应该是一个具备团队精神的整体,每个人都要为公司的效益负责!你必须好好改进你的工作,增强责任心,努力争取每一个客户!”
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像沈萍一样的员工,他们往往喜欢强调“我做了”。比如,“我做了上司让我做的事情”“我做了老板布置的任务”“我做了我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我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其实,“做了”并不等于“工作”。两者的区别,正如人与机器的区别。人有目的、有主见、有责任心,人会分析问题,能想方设法达成工作的目标。而机器却是按一下按钮才动一下,也只能按照原先设计的程序进行操作。
在职场中,像机器按钮一样没有主动性和责任心的员工屡见不鲜。这些人只做上司明确要求他们做的事,往往看起来很勤奋、很辛苦,也很守纪律,但给公司创造利润的空间并不大。不仅如此,他们还经常误事,因为面对“没有布置”的未知环节,他们总是习惯于听从上司发出的指示。一旦缺乏指示,他们要么停步不前,要么对问题视而不见,在一些无关痛痒的环节中做无用功。这样的人,是无法胜任的!
树立确认和巩固结果的意识
销售大师乔·吉拉德销售成功之后,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将客户及其与买车子有关的一切情报,全部都记进卡片里面,同时,他会给买过车子的人寄出一张感谢卡。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很多销售员并没有这样做。所以,乔·吉拉德为买主寄出的感谢卡让买主感到十分新奇,从而印象特别深刻。
不仅如此,乔·吉拉德在成交后依然站在客户的一边,他说:“一旦新车子出了严重的问题,客户找上门来要求修理,有关修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如果知道这辆车子是我卖的,那么,他们就应该立刻通知我。我会马上赶到,设法安抚客户,让他先消消气,我会告诉他,我一定让人把修理工作做好,他一定会对车子的每一个小地方都觉得特别满意,这也是我的工作。没有成功的维修服务,也就没有成功的销售员。如果客户仍觉得有严重的问题,我的责任就是要和客户站在一边,确保他的车子能够正常运行。我会帮助客户要求进一步的维护和修理,我会同他共同战斗,一起去对付那些汽车修理技工,一起去对付汽车经销商,一起去对付汽车制造商。无论何时何地,我总是要和我的客户站在一起,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乔·吉拉德将客户当作是长期的投资,从不在卖完一部车子后即置客户于不顾。他本着来日方长、后会有期的意念,希望他日客户为他辗转介绍亲朋好友来车行买车,或卖给客户已成年的子女。卖车之后,他总希望让客户感到买到了一部好车子,而且能永生不忘。客户的亲戚朋友想买车时,首先便会考虑到找他,这就是他销售的最终目标。
车子卖给客户后,若客户没有任何联系,他就试着不断地与那位客户接触。打电话给老客户时,开门见山地问:“以前买的车子情况如何?”通常白天电话打到客户家里,来接电话的多半是客户的太太,她大多会回答:“车子情况很好。”他再问:“有任何问题没有?”顺便向对方示意,在保修期内该将车子仔细检查一遍,并提醒她在这期间送到这里检修是免费的。他也常常对客户的太太说:“假使车子振动厉害或有任何问题的话,请送到这儿来修理,请您也提醒您先生一下。”
乔·吉拉德说:“我不希望只销售给他这一辆车子,我特别爱惜我的客户,我希望他以后所买的每一辆车子都是由我销售出去的。”
每做完一件事,解决完一个问题,我们都应该有确认和巩固结果的意识,以解除后顾之忧。有足够的自信说出“一切没有问题”,才算是圆满地完成任务。
这种人想不成功都难
别人谓之困难,你却视为挑战;别人借口连篇,你却主动执行;别人事不关己,你却乐于负责;别人三分干劲,你却十分卖力;别人不紧不慢,你却快马加鞭;别人注重分歧,你却精诚合作;别人诉说苦劳,你却呈献功劳;别人一蹶不振,你却永不言败。
12赢在执行,重在落实
敢于尝试,立即行动,就是执行。一切美好的愿景、计划、目标都要通过行动才可完成。
2004年在北京举行的“2004杰克·韦尔奇与中国企业高峰论坛”上,中国的两千多名工商界精英都希望从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CEO那里得到一些“秘籍”,有人问道:“我们知道的都差不多,但为什么我们大家与你们的差别那么大呢?”韦尔奇一字一句地回答:“你们‘知道’了,我们却‘做到’了。”一句简单的回答,却道出了卓越与平凡的真正差别。
“知道”并不等于“做到”,“知道”距离“做到”还很远很远。怎样才能跨过“知道”到“做到”这个槛,是每一个追求卓越、想要超越平凡的人都应该深思熟虑的问题,只有真正把自己知道的应用好,创造出真正的价值,才能一步一步地把梦想变为现实。
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不久,在西班牙的一次欢迎会上,有位贵族突然口出狂言:“发现新大陆没什么了不起,这不过是件谁都可以办到的小事,根本不值得如此张扬。”这位贵族继续说道:“哥伦布不过就是坐着轮船往西走,再往西走,然后在海洋中遇到一块大陆而已。我相信我们之中的任何人只要坐着轮船一直向西行,同样会有这个微不足道的发现。”
哥伦布听完贵族的这番“高论”后,并没有丝毫的尴尬,只见他漫不经心地从身边的桌子上拿起一个煮熟的鸡蛋,微笑着说:“请各位试试,看谁能够使鸡蛋小头朝下,并竖立在桌子上。”
大家用尽了办法,也没有一个人能成功,哥伦布拿起手里的鸡蛋,用小头往桌上轻轻一敲,鸡蛋便稳稳竖立起来了。那位贵族立即说:“用这种方法,我也做得到。”
哥伦布起身很有风度地环顾着在座的每个人说:“是的,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做起来都非常容易,不过其中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我已经动手做了,而你们至今也没有做。”
再多的智慧,再多的奇思妙想,如果不用在行动上,都是毫无意义的。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不在于他知道多少,而在于他能够采取多少行动。
成功在于意念,更在于行动
一个具有崇高生活理想和奋斗目标的人,毫无疑问会比一个根本没有目标的人更有作为和成就。中国古人早就说过:“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取法乎下,仅得乎无。”而西方也有这样一句谚语:“想扯住金制长袍的人,或许可能得到一只金袖子。”
有一位满脑子都是智慧的教授和一位文盲相邻而居。尽管两人地位悬殊,知识、性格更是有着天渊之别,可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如何尽快发财致富。
每天,教授都跷着二郎腿在那里大谈特谈他的“致富经”,文盲则在旁边洗耳恭听。他非常钦佩教授的学识和智慧,并且将教授的致富设想付诸实际行动。
几年后,文盲真的成了一位货真价实的百万富翁。而那位教授呢?他依然是囊空如洗,还在那里每天空谈他的致富理论。
成功在于意念,更在于行动。其实,相对于付诸行动来说,制定目标倒是更容易的。许多人都为自己制定了人生目标,从这一点上说似乎人人都像一个战略家。但是,相当多的人制定了目标之后却没有落实下去,不敢采取行动,结果到头来仍是一事无成。敢想和敢做,是促使人走向成功的一对孪生兄弟,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执行力决定竞争力
执行力胜于雄辩。我们要培养自己具备良好的执行力。当要办某件事情时,应立刻去办,并想办法办成。
一个年轻人毕业后到一家报社当财经记者。一次,报社策划了一个企业家访谈栏目,社里一直想采访一位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大老板,但这位老板处事低调,多次婉言谢绝了邀请。
这位年轻人是个很聪明的人,决定采取迂回战术。他通过朋友了解到,老板的夫人刚刚去世,老板每个周末的黄昏都要独自去公墓坐一会儿。正好年轻人的祖母也安葬在那里,于是他在周末买了鲜花早早地就到了公墓,先给奶奶献了一束花,然后找到老板夫人的墓碑,也献上一束花,然后静静地等待着。黄昏时分,老板果然来到公墓,他看到一个陌生的小伙子在夫人墓前默哀,迷惑不解,就问他是怎么回事。在最恰当的时候、最恰当的地方,年轻人说了一句他有生以来最恰当、最有水平的话:“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您看,她们柔和而慈善的眼神是那么相像!”老板顿时热泪盈眶,大为感动,深情怀念了自己的夫人后,也去年轻人祖母的墓前拜扫,然后两人结伴离开,一路上谈得颇为投机。
几天后,这位年轻记者以老板提供的材料,写了他的情感史,尤其是夫妻感情真挚感人,令老板十分满意。稿件发表后,为老板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老板和报社的合作也就开始了。
能够证明你能力的东西只有一样:行动。记住,没有条件时,创造条件也要执行。如今职场上,越有执行力的人,才越有竞争力。
持之以恒地落实执行
如果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去告诉老板不可能办到,老板还要雇用员工做什么?记住:老板需要的是让自己的命令最大限度地执行下去的干将,而不是一个无能之辈。
多说不如多做。那么一个人为什么执行起一件事情会如此之难呢?原因是不能坚持。与人生的许多事情一样,工作能够获得成就,最关键还是在于坚持。就如那些饭店门口为顾客开车门的侍应生,做一段时间不难,但是,能够长年累月地坚持下来的,也只是那些星级宾馆的侍应生了。其实,三星级宾馆与五星级宾馆之间,在硬件上的差别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真正的差别就在于服务,而什么样的服务才是好的服务呢?其中的要点就是持之以恒地落实。
真正的落实,就是把工作执行到位。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起责任来。工作就是不折不扣地落实、执行。
进入企业的新职员能不能成为企业的人才,其拥有的知识水平固然十分重要,但良好的执行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如果不去实行,再好的主意也等于零。提倡一个人具有执行力,并不是要你跑步就一定要争取第一,跳高一定要获得冠军,而是要根据你的自身能力积极迈出第一步,而且每天都坚持跑下去。
成功就要付出行动
要成功就要有持续的行动,要有大量的行动以及不断的付出,否则一切都将毫无意义。
陈安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发现一个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行动的次数比别人多。我发现我之所以在30岁就创造出非常惊人的绩效,是因为我行动的次数比任何人都要多。”
著名作家海明威小的时候很爱空想,于是父亲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向一位思想家请教:“您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思想家告诉他:“多思多想!”这人听了思想家的话,仿佛很有收获。回家后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一动不动地开始“多思多想”。
一个月后,这人的妻子跑来找思想家:“求您去看看我丈夫吧,他从您这儿回去后,就像中了魔一样。”思想家跟着到那人家中一看,只见那人已变得形销骨立。他挣扎着爬起来问思想家:“我每天除了吃饭,一直在思考,您看我离伟大的思想家还有多远?”
思想家问:“你整天只想不做,那你思考了些什么呢?”
那人道:“想的东西太多,头脑都快装不下了。”
“我看你除了脑袋上长满了头发,收获的全是垃圾。”
“垃圾?”
“只想不做的人只能生产思想垃圾。”思想家答道。
我们这个世界缺少实干家,而从来不缺少空想家。那些爱空想的人,总是有满腹经纶,他们是思想的巨人,却是行动的矮子。这样的人,只会为我们的世界平添混乱,自己一无所获,也不会为社会创造任何价值。
在父亲的教导下,海明威后来终其一生也总是喜欢实干而不是空谈,并且在其不朽的作品中,塑造了无数推崇实干而不尚空谈的“硬汉”形象。作为一个成功的作家,海明威有着自己的行动哲学。“没有行动,我有时感觉十分痛苦,简直痛不欲生。”海明威说。正因为如此,读他的作品,人们发现其中的主人公们从来不说“我痛苦”“我失望”之类的话,而只是说“喝酒去吧”“钓鱼吧”。
海明威之所以能写出流传后世的名著,就在于他一生行万里路,足迹踏遍了亚、非、欧、美各洲。他的文章的大部分背景都是他曾经去过的地方。在他实实在在的行动下,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思想是好东西,但要紧的是付诸行动。任何事情本来就是要在行动中实现的。
做好最有价值的事
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社会上的人似乎很自然地分为两大类:一类被他称为“举足轻重的少数人”,另一类则是“无足轻重的多数人”。前者在金钱和地位方面声名显赫,约占总人数的20%;后者生活在社会底层,约占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