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早搏
早搏即过早搏动或期前收缩,正常与病理情况下都可发生,但以后者较多见。早搏可来自心房、房室交界区或心室,可来自一个异位灶(单源性)、多个异位灶(多源性),有时偶然发生(偶发),有时频繁发生(频发),形成二联律、三联律等。早搏后有一个长的间歇,称为代偿间期,通常把早搏后的代偿间期与其前面的R-R间隔相加,若等于两个正常的心动周期,称为代偿完全,若小于两个正常的心动周期,称为代偿不完全。早搏的激动可和心脏基本节律的激动发生干扰,根据干扰所在的部位不同,可引起房性或室性融合波。
早搏如何诊断
(1)根据病史、症状、体征。
(2)根据心电图表现:
1)房性早搏:①P波提前出现,与正常P波不同。②P-R间期>0.12秒;QRS波群多正常,只有在出现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形态呈现右束支阻滞图形;P波后也可不出现QRS波。
③代偿间期多不完全。
2)结性早搏:①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和逆行的P波,QRS波形态与正常基本相同。②逆行P波在QRS波群前时,P-R间期<0.12秒,或逆行P波在QRS波群后时,R-P间期<0.20秒;P波有时埋在QRS波群内而不见。③多为完全代偿间期。
3)室性早搏:①QRS波群提早出现,形状宽大、粗钝,或有切迹,波群时间延长>0.12秒。
②QRS波群前无P波。③代偿间期完全。
早搏是如何产生的早搏就是指在有节奏的心脏搏动之间,穿插着提早的搏动。来源于心房的早搏,叫房性早搏;来源于心房与心室之间的早搏,叫房室交界性早搏;来源于心室的早搏,叫室性早搏。它们的形态,在心电图上各不相同。
产生早搏的原因多种多样,形成早搏的机理非常复杂:有的人是因为过多食用兴奋剂如茶、烟、酒、咖啡等,有的人是因为过度疲劳或劳累,有的人是因为受了较强的精神刺激,甚至有的人一切都正常也会来几下早搏,类似于这些情况的,都属于功能性早搏。另外,一些人则是因为心脏传导系统受到炎性产物的刺激或破坏(如心肌炎等),或由于冠心病引起的心肌缺血,使心脏传导系统产生功能性或组织结构上的改变而引起这种情况统称为器质性早搏。
早搏的危害如何其危害取决于不同的人、不同的病、不同种类的早搏以及早搏次数的多少。正常人在24小时之间也会发生几次早搏,但毫无影响。精神紧张的人,对早搏有恐惧心理,几乎每一次早搏都像鼓槌敲击他的胸部,使他寝食不安。其实,感觉越明显的早搏,往往越可能是功能性的,其危害最小;器质性的早搏纷至沓来时,病人可以毫无感觉,而这种早搏恰恰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心肌炎处于活动期的病人和冠心病的病人,有时早搏虽然只是偶尔发生,但却需要积极加以治疗,因为它的转化往往可使你猝不及防。每分钟5次以下的偶发早搏,一般不会影响心脏的血液搏出量和供血;但是,过于频繁的早搏则不然,它使心脏还没有来得及充满血液就开始搏动,搏出的血量和供血自然深受其影响而锐减,这种早搏要是发生在一个原有严重心脏病的人身上,可能会使他很快发生心力衰竭或其他严重情况。
总之,早搏的治疗要因人、因病、因不同的部位等而异,往往是比较专科性的问题,需请专科医生处理,病人切不可自行贸然试之。
早搏能不能与心脏病划等号正常的心脏先有电的激动,后有机械性收缩和舒张,从而有节奏地泵出血液,供应人体脏器的代谢需要。在正常成人休息时,窦房结有规律地每分钟发出60~100次电脉冲,向整个心脏传布。随着运动,窦房结发出电脉冲频率加快。如果窦房结之外的心脏组织,如心房或心室在窦房结以正常节奏发出电脉冲之前抢先激动,控制心脏的电活动,就会使心脏在没有充分被血液充盈之前,提前收缩1次,我们称这种情况为期前收缩或早搏。
早搏发生在正常心脏也并非罕见。单纯的早搏不能与心脏病划等号。良性早搏见于心脏正常的人,或至少使用现有的诊查手段不能发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异常的人。发现有早搏的人应当到医院检查,明确有无心脏病。主要检查手段包括医生问诊和体格检查、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和运动试验心电图。许多有早搏的人本无自觉症状,而是在升学、就业或体检时无意中发现的。有些人可觉心悸、胸闷、类似坐电梯快速升降时的感觉或心脏偶然的有力搏动,有无症状或症状轻重并不与早搏的数量或频发程度成正比。绝大部分人都程度不同受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即由于不了解早搏的意义而紧张和忧虑出现的症状。在各种体检的心电图上对查出早搏的结论往往为“不正常心电图,室性(或房性)早搏”。当这种报告单交给病人,医生又没有耐心对病人做解释时,这些术语给病人精神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把年龄与早搏相结合做病因诊断缺乏科学根据,如有人把年轻人与儿童的早搏归因于心肌炎,当没有任何心肌炎的证据时,便归因于“心肌炎后遗症”,把老年人的早搏归因于冠心病,这种臆测性的诊断使得大量预后很好的良性早搏病人长期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丢失了心爱的事业和家庭的幸福,甚至贻误终生,正确认识良性早搏不但是病人的事,更重要的是医务人员的事,医生不正确的认识与解释是医源性疾病的根源。
早搏是否影响健康在名目繁多的心律失常中,早搏是最常见的。有人报告在无症状的正常人中,连续24小时观察动态心电图,可有50%的人出现早搏;连续48小时观察,则有70%~80%的人出现早搏。
通常情况下,心脏跳动时,自己是感觉不到的。发生早搏时,由于心室强有力的收缩,可以感到心脏跳动;再由于早搏后有一段停顿间隙,故又可感觉到有心跳停顿的感觉。每个人感觉不一样,有的说是心脏荡了一下,有的感觉心脏欲从喉咙里跳出来,有的表现为明显心慌不适,有的自以为是频频停搏。此外,还可伴有胸闷、恶心、咳嗽、头昏等不适。也有的人甚至发生频繁的早搏,可毫无感觉和症状,仅在医生听诊或心电图检查时才被发现。
心脏整齐、规则的跳动,主要是搏出血液满足全身组织器官的需要。发生早搏,尤其是室性早搏,可使心搏出量减少。但是,每分钟少于6次的早搏,对身体健康几乎无影响。偶发房性早搏,所减少的冠状动脉血流量仅为5%,偶发室性早搏减少12%,两者对脑循环均无影响。每分钟多于6次的频发早搏,可减少冠状动脉血流量达25%左右,减少脑循环血量8%~12%,减少肾循环血流量8%~10%,这样对健康就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关键在于有无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如果有严重的心脏病,那么频发早搏会导致心肌缺血、心绞痛或心力衰竭。频发房性早搏常为心脏病人发生心房颤动的前驱,频发室性早搏可发展为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而猝死。如果无严重心脏病,即使早搏频发,也不至于造成严重后果。
正常人在过度劳累、紧张、激动、焦虑不安时,或在大量吸烟、饮酒、喝咖啡、喝浓茶时均可发生早搏,也可在休息或卧床失眠时发生,老年人可在便秘后发生。这种功能性早搏在诱发原因去除后即可消失,对发生者做全面深入的检查,也无任何心脏病证据可见。早搏对健康无任何影响。
有些早搏发生在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病理情况下,如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病活动期、高血压、低血钾、严重缺氧或某些药物中毒时。治疗以原发病治疗为主。早搏对健康的影响取决于原发病的严重程度。
何谓功能性早搏早搏出现于正常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精神兴奋、过劳,以及烟、酒、茶、咖啡等过量时,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任何证据,这样的早搏称为“功能性早搏”。
何谓病理性早搏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心肌缺血和缺氧、心肌损害、心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以及药物中毒时,发生的早搏称为“病理性早搏”。
发现早搏怎么办首先要对早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消除恐惧心理。早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其对人体的危害性主要取决于产生早搏的原有疾病。通常早搏的防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消除病因及诱因。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避免精神紧张及过度劳累,生活中避免烟、酒、茶、咖啡等过量;使用镇静药安定;改善心肌供血供氧可用扩张冠状动脉药(如消心痛)及吸氧;口服钾镁制剂纠正低血钾及低血镁;避免药物过量,特别是洋地黄、利尿剂、抗心律失常药等。
二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由于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都有降低心功能、减慢心电传导,甚至产生新的心律失常等副作用,故在用药时应权衡利弊,选用疗效好副作用小的药物。通常抗心律失常药的使用原则是:对功能性早搏尽可能不用,如早搏频发,病人难受时,可考虑使用少量镇静剂或β受体阻滞剂。对病理性早搏,只要病人无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及心功能不全,在病因治疗的同时应选用适量的抗心律失常药。对于“危险性室性早搏”即多源性或多形性室性早搏、连发的室性早搏以及过早的室性早搏,尤其是当病人存在心肌缺血和缺氧、电解质紊乱及严重心功能不全时,应立即住院,在心电图监护下进行治疗。
早搏有何临床意义一般讲,偶发性早搏或发生多年而无其他体征,亦无明显症状者,多无重要意义。这种情况多见于健康人,多与情绪激动、疲劳、饱餐、饮酒和吸烟过量等因素有关,不需特殊治疗。
若早搏发生频繁或呈多源性者,常是病理性的表现。见于动脉硬化、冠心病、风湿病、病毒性心肌炎以及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锑剂等)的影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出现室性早搏,可发展成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应做紧急处理。二尖瓣病变出现房性早搏,易发展成心房颤动。如出现室性期前收缩落在前一个心搏的T波上(R-on-T)现象,易引起心室颤动,应予注意。另外,早搏合并有其他心脏异常体征或心电图有其他异常变化者,多属病理性。
对早搏的错误认识错误一:早搏是心脏停跳所谓早搏,是由异常心电现象引起的心脏提前收缩,即心脏受到窦房结以外部位的指令而提前收缩。根据指令所在地的不同,早搏可分为房性早搏、窦性早搏和房室交界性早搏。
无论是哪种早搏,心脏也没有停跳,只是搏出的血液比正常搏动稍少一些,导致这一次的脉搏减弱,好像停了一次。会自己搭脉的人可以感觉到,早搏后那一次脉搏稍强,这是因为早搏后那次搏动的血液比正常情况下多,从而代偿了早搏导致的血液搏出量的减少。所以,早搏并没有使心脏停跳。
错误二:早搏由心脏病引起早搏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不伴有心脏病的称做生理性(功能性)早搏,伴有心脏病的称做病理性(器质性)早搏。有人认为,早搏就是不正常,是心脏有病,这不完全正确。有资料显示,几乎所有的人在一生中都发生过早搏,只不过许多人没有感觉到而已。
错误三:早搏的频率和症状与危险性有关过去,通常把每分钟出现6次早搏作为一个界限,每分钟6次以上者多考虑病理性早搏,6次以下者多属于生理性早搏。现代医学证明,这种说法失之偏颇。早搏的危险性是由原发病的严重性和早搏是否有发展为恶性心律失常的趋势来决定的,而不是由早搏的次数或症状而定。比如在升学体检时发现,很多学生在心电图中有早搏,但这些学生仍然活蹦乱跳,丝毫没有异样的感觉。有些人只是偶发早搏,就感觉心跳到了喉咙口,很不舒服。有症状的可能是病理性早搏,没有症状的也不能排除病理性的可能。
错误四:有早搏就必须用药消除发现早搏后,一般很难自行判断性质,应去医院检查有无隐藏的心脏疾患。医生会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进行X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测,有冠心病家族史和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者,还要做运动试验。如上述各项检查均属正常,则不需要治疗。若查出有心脏疾患,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如果主要是精神紧张、忧虑或长期失眠所致的早搏,应充分解除顾虑,适当使用镇静药,这会有利于早搏的消除。
何谓房性早搏房性早搏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的任何部位。正常成人进行24小时心电监测,大约60%有房性早搏发生。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人均可发生房性早搏,并经常是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出现的先兆。
心电图检查:房性早搏的P波提前发生,与窦性P波形态各异。如发生在舒张早期,适逢房室结尚未脱离前次搏动的不应期,可产生传导中断(称为被阻滞的或未下传的房性早搏)或缓慢传导(下传的P-R间期延长)现象。发生很早的房性早搏可重叠于前面的T波之上,由于不能下传心室,易被误认为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此时,应仔细检查T波形态是否异常加以辨认。房性早搏使窦房结提前发生除极,因而包括早搏在内的2个窦性P波的间期短于窦性P-P间期的2倍,称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房性早搏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心律的P波不同,P-R间期>0.12秒。QRS波群大多与窦性心律相同,有时稍增宽或呈畸形,伴S-T段及T波相应改变,称为室内差异性传导,需与室性早搏鉴别,前者QRS波群前可见P波,P-R间期>0.12秒,V1导联QRS波群多为rsR。提早畸形P波之后无QRS波出现,称为房性早搏未下传。
何谓房室交界性早搏起源于房室交界区的早搏,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其形态与窦性的相同或兼有室内差异传导。QRS波群前后有时可见逆行P波,P-R间期短于0.12秒,或没有P波。其代偿间期可为不完全性或完全性。
何谓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的早搏,有过早出现的QRS波群,其形态异常,时间大多≥0.12秒,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S-T段随T波方向移位,其前无相关的P波,有完全性代偿间歇。室性早搏可发生在2次窦性心搏之间,形成插入性室性早搏。
何谓多源性早搏房性或室性早搏有时由2个以上的起搏点产生,心电图中房性早搏的P波和室性早搏的QRS波有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形态,且配对间期不等,称为多源性早搏。频发的早搏可接连发生,如超过3次则称为短阵心动过速。
何谓并行心律型早搏其特点是配对间期不恒定,但早搏之间有固定规律,最长的早搏间距与最短早搏间距之间成整倍数关系,且常出现房性或室性融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