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电声乐队的活动是我的业余工作,团委每天下午4:30至6:00组织排练。在乐队里马书记是核心人物,是乐队的指挥兼电子琴手。在生活上又是我们的老大哥,处处帮助和关心我们,大家都对他非常尊重。在他和乐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乐手之间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够默契配合。当时学校的大多数青年教师没有电视可看,更不要说电脑,文化生活十分单调。师专教师工资低,找对象很困难。为了稳定教师队伍,学校决定一箭双雕,每个周末办一场免费交谊舞会,邀请州上女职工多的单位领导和职工参加。为了吸引更多单位的领导和职工参加学校的舞会,锻炼和提高乐队的实力,我们还不时去校外演出。每次晚上演出结束,都已夜深入静,我们才骑自行车回家。有时遇上黑夜,伸手不见五指,只好推车回家。一个人在夜里是不敢独行的。记得有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当我和乐队的范老师行至农科所附近,路边跑着一只狼,尾巴是向下垂的。我说是只狼,可范老师说是狗。当我们行至师专门口时,顶上传来了野狼的嚎叫声,我俩真是毛骨悚然。经过长期的锻炼,我们乐队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常听人夸奖说师专的乐队比歌舞团的都要好。我想,好不好倒是其次,但每当教职工在我们演奏的美妙乐曲中翩翩起舞时,心中总会喜悦激动。1991年12月我们乐队参与的我校节目在全省大学生艺术周上荣获团体一等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我个人也在理工大学、师大、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等高校的千人大礼堂表演了长号独奏,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无比自豪,觉得受再多的苦也是值得的。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之间,学校已由我进校时的300多学生增加到7000多学生,教职工从不足百人增加到近500人。学校的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声誉显著提高。如今,能在师专工作己成为教职工的骄傲,社会人士的向往。然而,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校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几代师专人苦中寻乐、苦中奉献、苦中奋进的精神,我希望这种精神能够得到传承,衷心祝愿学校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简介:李卫平,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工会常务副主席,副教授。
体育场的变迁轶事
魏曙光
我于1986年毕业于兰州师专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并分配到合作师专任教,于教师节的前一天报到,第一次来合作与报到的情境终身难忘,那时对合作一无所知,长途汽车从兰州出发颠簸8个多小时到合作的依毛梁,这时需要停车加油,当我从车下来时,天气有点暗,第一感觉就是走到天边,似乎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天,天好蓝,往合作的方向望去什么也看不到,只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心里一下子就变得凄凉,我怎么到一个无人烟的地方工作来了,城市的影子都没有,当一阵冷风吹来,我感到眼上有点冰冷,伸手一摸,才知自己不知什么时候流着眼泪,自己就像悬崖绝壁上一棵孤立无援的松树,这时可以说六神无主,好在汽车加油回来,打断了我的思索……。下了山才看到城市的样子,到处都是砖红色,来到人事处报到,快要下班了,人事处的人说,现在没有房子,需要到甘南招待所住,我一个人到住到招待所,人生地不熟,只有以泪洗面……。
第二天到体育教研室报到,接待我的人是现在已退休的刘生文教授,见到他的第一影响是脸特黑,后来才知这就是高原的特色,紫外线太强的缘故。他说话声音宏亮,性格开朗,对人特热情,他向我介绍了学校的情况,了解到与我一起分配来的还有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系的高守清,现在他调到河西学院。得知我们三人都是外地人后,自己的情绪慢慢稳定了下来。
1985年,合作师专的校园是一块高低错落的草地。第一年刘老师带领学生在现在逸夫楼的位置整理出来了两块篮球场和两块排球场,只能维持教学之用,这还得每天起来进行整理才能上课,因为晚上会有特多田鼠拱土,使地变得很松软,运动时,容易受伤,需要不停平整。早操没有场地,就在校门口的马路上出操。没有足球场,我们到当周沟的草坪上踢足球。不过,正好体现了自然主义体育思想。
1986年,在刘老师领导下,我们3人继续平整场地,与学生一起吃苦耐劳地整理好了现在逸夫楼这块有较大坡度差的场地,安装了许多体育器材,我们可以教学,出操和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另一方面,我们根据甘南的气候特点,想在冬天开设一些冰上项目,由于校内有一股河流,想搞一个天然冰场,就把水引到现在体育馆这块场地上,当时那儿是一个大坑,可我们对甘南气候变化与冰场的场地要求都不是很清楚,想法很幼稚,吃了不少苦,但造出来的天然冰场无法应用,因为甘南的气候是早晚温差大,阴阳面温差大,造出的冰场是太松软,硬度不够,冰刀很容易卡住,白天无法使用,晚上又没有时间,同时,由于土质松软,渗水速度特别快,这使得冰场保留时间不长,不断引水很困难,最后,以失败而告终。1986年,我们还参加了合作长跑赛和自行车赛,魏曙光获得长跑第一名,鲍俊辉获得了自行车赛第一名。后来这种比赛学校每年参加,成绩都相当不错。
1987年,我们又分配来了西北师范大学的王发斌、李继玲,李老师是我们唯一的女体育教师,我们5人与全校学生共同经过一年多艰苦劳动,平整出了一块标准的田径场,那时不像现在有大型的机械来平整,都是师生共同劳动,艰苦创业,终于在1987年10月初召开了合作民族师专第一届田径运动会;后来在田径场增添了主席台与两边直道上的看台,四周有护栏。这时我们有一块田径场与一块球类场,完全能够满足教学与体育活动的需要。
1992年,我们又分配来了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系的田国祥老师,我们6人在这两块场地上,从事着艰苦的教学、训练、锻炼、健身、研究、比赛等各项活动,也是不断地平整,维修、护理着操场,因为甘南的气候变化比较大,温差大,说风便是雨,有句俗语曰:甘南的天气,姑娘的脾气,说变就变。每年的3、4月份,9、10月份,都是换季季节,开春雨加雪,即使天上不下,天气忽热忽冷,地变得非常泥烂,风特别大;快到冬季,又特别干燥,地上的尘土很厚,风也特别大,有时风都可以把球吹跑,整天尘土飞舞,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体育教师,用水管洒水,由于甘南的土质问题,洒水多场地变得泥烂,洒太少又不起作用,我们根本无法掌握,只是凭借一股对工作的热情,加上场地大,这使得体育教师工作量就更大了;另外紫外线特别强,我们体育教师到校内外,许多人问你们怎么这样黑,尤其是女体育教师,那时,李老师风趣地说:黑,黑得翠,是合作的黑玫瑰。体育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他们个个都有关节炎,也容易生病。
1995年,成立了体育系,有些项目,如体操、健美操、舞蹈等课程需要一个避风地方授课,我们利用大众餐厅,在一楼开设体操课,在二楼开设健美操、舞蹈、乒乓球等课程。经过各位体育教师的不懈努力,总结了大量的经验,同时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体育教学的开展需要场地和设备的保障,因此我们建设体育馆,防水的场地。
现在我们学校体育场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建设了体育馆、原先在旧校门口的球类场变成了逸夫楼,原先的田径场现在硬化为球类场,同时在校园的两端建设了两个标准田径场,还有垒球场、手球场,还有分散在校园四处的各种活动场地,这使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与学生的活动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也看到了学校发展的前景,前进吧!合作师专的体育场地。
作者简介:魏曙光,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副教授。
暖流
乔令先
合作师专地处青藏高原,气候终年寒冷。但时常有阵阵暖流涌来,令我感到春天般的温暖。
刚来学校,没有暖气,冬天非常寒冷。学生宿舍的水杯中结着冰,学生的被褥冰冷潮湿。我穿着厚厚的衣服,但还是经常感冒,在讲台上的一百分钟硬是被冻感冒了,一两周都治不好,我感到真的很难坚持下去。后来学校顶着各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通上了暖气。学校的办公室、教室和宿舍都温暖起来了,教师上课的劲头足了,学生的病假人数少了。家里的令箭也在这个冬天开花了,它那娇美的花朵,怒放在如剑的叶子中间,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在这温暖的房子里,默默地装点着冬天,使我感到春意盎然。
二十一世纪初期,外界已经步入网络快车年代,但学校不通网络,处在一个“世外桃源”、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没有网络,信息不灵,不论是备课还是写论文都很吃力。后来学校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通上了网络。通上网之后,教学和科研如虎添翼,生活中也增添了许多乐趣。发邮件、查资料、QQ聊天、玩游戏,我忙得不亦乐乎。闭塞的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得到了弥补,和内地的差距也逐渐缩小。我在信息高速路上狂奔,在知识的海洋里击水。如沐春风,如沐春雨,如沐春日,我陶醉在其中了。
记得是一个初冬的傍晚,家里来了几位客人。学校领导带领着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来我家走访,这是我家第一次接待学校领导。我们探讨了外语系学科建设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问题,理清了今后发展的思路。学校领导表示,要大力支持外语系的发展,切实帮助我们解决实际困难。这使我信心百倍,豪情万丈。临行前,校领导还和我嘘寒问暖,拉拉家常,询问我工作上和家里有什么困难。送他们出来,这才发现漫天大雪飞舞。这雨夹雪是十分寒冷的,大家都没有带伞,冒着风雪离去。我静静地伫立在风雪中,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直到消失在茫茫的风雪中。我的眼眶湿润了,分不清是融化了的雪花还是泪水。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冬天里也有春天。
作者简介:乔令先,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主任,副教授。
升本改建二三事
王纬
一次研讨会
2006年11月15日学校在艺术楼舞蹈厅召开“合作民族师专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新任校长张俊宗做了主题讲话,对当时我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做了具体分析,从办学规模、基本建设、师资队伍、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方面与升本的基本条件做了分析对比。按照当时的条件,我们的差距很大,大家的信心并不是很足。同时认识到如果抓不住2008年教育部对西部片升本评估的这个时间机遇,我校的升本还得推迟5年多的时间,学校的发展和前途会受到很大制约。如果要在2008年申报,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差距都较大,困难重重,学校处在两难的境地。在张俊宗校长的启发下,这次会议大家达成了合作民族师专要在2008年申报改建本科院校的共识,学校党委在广泛征求意见后做出了启动升本改建的决策。也正是通过这一次会议,拉开了我校升本改建的序幕,进入了全面负重爬坡的第二次艰难创业阶段,到2009年1月15日教育部高校设置评审委员会专家的评审通过,历时780天,合师人又打了一次硬仗。
难以忘却的几件事
2008年5月29日,甘肃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对我校升本改建进行考察评估,晚上学校在香巴拉酒店设便宴接待专家并继续与专家交流,这个晚上有一个校办年轻人始终站在餐厅的门口,他的工作是负责引导专家方便,里外联络,保证宴会的有序,他没有入席,没有露面,也很少有人知道他当时的存在,但他工作的热情、细致、周到,也给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正是这样无数个细节折射出广大师生默默无闻,勇于奉献的品德。
2008年6月间,升本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升本办的一班人每天都在修改完善材料,晚上加班是经常的事,有一天晚上修改完几个材料后已经是临晨5点多,有一位同志家住在合作市区,这个时候也不会有公交或出租车,回不了家,只好在办公室呆着,因为早上还得按时上班。不幸的是当他爬在办公桌上一觉醒来后,由于疲劳过度,加之办公室阴冷潮湿,导致中风,面部肌肉扭曲,神经麻木。经过短暂治疗疾病稍有好转后,他又冲锋在升本改建的最前沿,这件事情鲜为人知。在升本成功后升本办当然早就成为历史,但现在回想起来我心里有点不是滋味,或许这就是合师人为了升本的梦,表现出的那种“缺氧不缺精神”的那种“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