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仓教授与合作民族师专
华尔丹
赛仓,罗桑华丹教授是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资深藏学专家,其学术与科研成果已汇编为8部《赛仓文集》正式出版,他在学术上的巨大成就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弘扬与藏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98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具有特殊贡献专家奖”。赛仓教授擅长文学修辞及藏文诗歌创作,所著《诗学修辞明鉴》一书先后获“甘肃省政府优秀图书奖”和省教育厅“优秀教材奖”,并被列为全国多所大学的藏语文学教材使用,书中200余首脍炙人口的修辞诗例深为在校大学生、寺院僧侣及广大文学爱好者推崇和喜爱,赛仓教授也因此赢得了“诗人活佛”的美誉。
赛仓教授从1984年起参加合作民族师专的筹建工作,并历任藏语系主任、藏学研究所所长、藏语言文学专业教授、副校长等职,他长期致力于少语类学科专业的建设、青年教师的培养及科研工作,为合作民族师专这所高原学府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06年秋,学校向赛仓教授送去了“藏学大师”的匾牌,张俊宗校长高度赞扬这位大师级学者的业绩,他说“大学应以大师为荣、依大师而立,您是合作民族师专的一面旗帜”。
赛仓教授以其对民族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享誉整个西部民族教育战线,他经常说:“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以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民族教育”。他深深为包括自己在内的无数教育工作者通过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换来的巨大成就感到欣慰。他说:“以双语教育为特色的民族教育事业经过两代人的辛勤努力,终于形成了从小学至大学间较为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确实不容易”。他还说:“我们有义务维护这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环境、有义务促进民族教育与文化的持续发展”。
赛仓教授不仅是一名专家、学者,还是享誉甘、青、川广大藏区的佛教界领袖,他在城乡各地都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但他热爱民族教育工作、更热爱自己亲自参与创建的合作民族师专,只要有机会,他就住进学校简陋的职工宿舍内,还不时应系部及科研部门的安排,举行学术讲座。每当此时,师生们都能看到他漫步校园林荫道间那无比惬意而亲切的身影。每当出现学校及社会不稳定现象时,他就教育人们珍惜民族地区不断改善的生活条件及民族文化与教育事业良好的发展环境,要求尊重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劳动成果,不断推进民族教育与文化的持续发展。他的每一席话都能对维护学校及周围社会环境的稳定发挥出常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赛仓教授是位博学多才的专家、学者,他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为处于社会各个阶层和不同行业的人们所敬仰。2008年春,应合作师专藏语系及众多文化界人士请求,设立了“赛仓文学奖”,并以“德尔隆文化网”作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展示成果、交流学习的平台,鼓励在校大学生及其他文学爱好者互相学习、不断提高创作水平。
赛仓教授是一位心怀慈悲、大爱无边的学者,他经常拿出自己的收入帮助贫困学生,有时甚至支付全额工资。随着合作民族师专因“升本”需要不断扩大办学规模,贫困生人数也越来越多,他深感依靠个人的力量难以为继,于是从2002年开始筹集助学基金,他充分发挥自己在社会上的巨大影响力,先后在合作民族师专设立了“香港一赛仓助学金”、“奇正一赛仓助学金”、“大明一赛仓女子助学金”、“百力、正茂一赛仓助学金”等系列助学、奖学项目,每年资助贫困学生900余人,年资助金额超过20万元人民币。在助学过程中,他坚持不分民族、不分地区的原则,使大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贫困生受到资助,很多学生主要依靠他的帮助完成了学业。来自云南丽江地区的纳西族学生木盛源说:“我是一个来自外省的贫困学生,也不是藏族,却得到赛仓教授的长期资助,减轻了家里的负担,保证了我顺利完成学业,现在即将毕业离校了,我深深感谢赛仓教授,祝愿赛仓教授健康、长寿”。相信这位贫困生的心语代表了近3000名受助学子的切身感受。阳光雨露、桃李芬芳,如今,接受赛仓教授资助的毕业生已遍及甘、青、川、滇、藏等各省区,成为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他(她)们时刻牢记赛仓教授给予的爱心与恩泽,在各自岗位上拼搏创业,为母校争光。
赛仓教授为民族教育所做贡献光照雪域、永世留芳,他不仅是合作民族师专的宝贵人才资源,也是全社会的巨大荣耀,他在全力支持合作民族师专这所高原学府的建设与发展的同时,还应各地区政府及教育部门请求,担任了合作藏中、卓尼县尼巴学校、夏河县洒索玛学校等众多基层学校的名誉校长,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工作倾注着自己无限的热情。
作者简介:华尔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
学堂闻见录(节选)
桑子
学校建于共和国三十六年秋,名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镇南郊之知合玛村。合作藏语唤作黑措,意为羚羊出没之地。首届设三个专业,曰藏语言文学,曰汉语言文学,曰数学。副校长孙公学文,会宁人,敦实肥大,常与吾辈同上大灶。孙公虽体魄丰硕,然食量极小,每餐仅食一个馒头,菜亦多选土豆片。食堂饭菜,寡淡无味,孙公却吃得极香。
梁公崇基,兰州人,博文宏通,善弈,尤长于古文字研究,冬夏无间,余遇生僻古怪词字,多询梁公。梁公家有小妻,常与李公滋荣同言小妻之魅之妙。为生计辗转草原。一日余得一小小润笔,邀公同食卤肉饮黄酒,薄暮方回寝舍。临别梁公曰:他日定邀小兑吃饭。忽一日拽余入其室,但见几净窗明,不染一尘,余感慨难以落臀。公笑曰:小兑岂是拘谨之人,随意可也。二人拊掌大笑。公为人谨细如丝,极喜洁净。饭后余点燃烟卷,不意烟灰滚落于地,公取一纸片,轻撮入篓。今公已逝,忆及笑貌,宛如生时。生活泡影,大抵如斯。
共和国三十九年,余月薪一百三元,其时家乡月资七十七元,为生计而谋剩余,奔来草原。学校为职工谋福利,从玛曲购得一车羊肉。余等候于车旁,排队等购。后勤***君、***君车上司秤,遇到骟羊肉,就听声音从车上发出:这个是孙校长的,这个是洪书记的。众悻然。中途复出一只骟羊:这个是张校长的。众愤然。李氏继玲勃然,直冲上车,扯下一只骟羊,自称之后,丢下钱即走。众复愕然。独刘公生文释然曰:羊肉一冻,公母一般,母羊肉还好吃。原来草原之羊,公母肉质稍有差异,为众喜食骟羊肉故也。然斯文之与威权,孰非肉之味道可比,差别已然千里万里矣。